七里海的牡蛎堆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95
颗粒名称: 七里海的牡蛎堆积
分类号: S759.992.21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禹贡黄河三角洲北侧的七里海地区,该地区在5000年前出现了牡蛎堆积,标志着河口三角洲的形成。牡蛎是河口泻湖区的常见生物,对水质要求较高,它的堆积可以判断不同时期的河口三角洲的年代。在七里海和蓟运河流域,都有大面积的牡蛎堆积发现,这些堆积是古代河流泄海的水路,越往北其形成年代越久远。牡蛎堆积对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会导致这些自然奇观的消失。
关键词: 七里海 牡蛎 堆积

内容

距今4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高温期开始降低,全新世海侵的高海面开始回落到接近近代海面的高度,这个时期以俵口村为标志的七里海大泽已经成陆。禹贡黄河从此地纷流入海,留下的印痕就是分布从北到南的牡蛎堆积。距C14测年断定,俵口村以北各地的牡蛎礁普遍死亡于5000年以前。这说明,“禹贡黄河三角洲北侧止于七里海”的论述是正确的。牡蛎是介壳软体动物,名为蚝,俗称千层蛤。它喜欢在泻湖河口低潮线以下栖息,对水质要求条件较高,它分泌的黏液互相粘结成块,河口稳定期形成的牡蛎堆积,可以判断不同时期的河口三角洲的年代。由于牡蛎分泌黏液互相粘连,死亡后就形成蜂窝式的牡蛎礁。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然。”宁河县在七里海和蓟运河流域,都有牡蛎堆积发现。蓟运河下游,是古代鲍丘水的入海故道,在芦台西部的董庄和大尹庄一带有大面积的牡蛎礁,据C14测定,形成年代距今5280年。在七里海库区分布的牡蛎堆积,北从张老仁庄、姜庄子、史庄子、大海北、桐城、岭头、洛里坨、后辛、俵口到乐善庄、南北淮淀,从北到南形成带状,显然是古代河流泄海的水路。经C14测定,越往北,其形成年代越久远。最早的是宝坻与宁河交界的东老口村和黄庄镇的牡蛎礁,分别距今6700年和6600年。七里海库区以俵口以北为界,形成年代距今5900~5000年之间。而俵口以南的牡蛎堆积距今3800~2500年之间。这说明,不同时期的潮位线,是海退不同时期河口泻湖区的标志。
  笔者曾多次深入调查牡蛎堆积,在桐城北岭头村西北发现牡蛎礁,使人震憾,30公分体长很普遍,堆积成山,农民用粉碎机把牡礁打成粉末状,然后用于饲料加工。自然界留给人类生态奇观,就这样眼看着毁掉。(见图照)七里海的牡蛎堆积,世界罕见,国际专家学者认为,七里海的牡蛎礁,对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等多学科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保护现存的少数牡蛎堆积。
  牡蛎礁和贝壳堤是不同的。贝壳堤是海岸线的遗迹,成因是在海岸线相当稳定期内,潮汐作用把软体介壳动物涌向岸边,由蚶、蛤、蛏、扇贝、螺等贝壳组成。都是呈长条带状形,是大海稳定期海岸线的标志,贝壳组成多样。史学界称贝壳堤是海岸线移动的记录,是陆地向大海伸展的脚印。而牡蛎礁是由形成的“蚝山”,不断堆积成块状,一片一片的,深度达几米,成份以牡蛎为主。因为它喜欢在河口三角洲泥质泻湖滩生长和繁殖,所以牡蛎堆积是河口与海相汇合稳定期的标志,与海的潮位线有关,同时可以断定古河道的走向。因水土关系,七里海、蓟运河流域的牡砺是特有的,和似海螺的江蛎不同。岭头的牡蛎堆积,经测量,东西约300米,南北200米。东西为泄水河水面的宽度,南北为潮汐潮位线涨落适合牡蛎生存的区域。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