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梁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56
颗粒名称: 渠梁书院
分类号: G649.299.21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渠梁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书院,起源于唐代,历史悠久。到了南唐时期,书院开始以授生徒为主,称为庐山国学。到了宋代,书院尤盛,有白鹿、石鼓、睢阳、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各县都设有书院,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渠梁书院是官办的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除廉兆纶神童、进士外,有诸多进士出自渠梁书院,如刘毓珍、刘守成、崔正音、刘人睿、崔光弼、王锡琨等。
关键词: 书院 清代 廉兆纶

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的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唐设的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书籍、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到南唐始建学馆,以授生徒,名为庐山国学。到了宋代,书院尤盛。白鹿、石鼓(嵩阳)、睢阳、岳麓号为中国四大书院。元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各县都设有书院,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廉兆纶就读的渠梁书院,是官办的书院。宁河建县于雍正九年(1731年),书院始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原名学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移地重建,改名为渠梁书院,也称梁城书院,因宁河镇原名梁城。
  据《勅建学宫碑记》载:“宁为畿内重地,沐浴教化近且深。又值圣天子以道出治,表正万方,其太和之翔冾,山海之精英,积而发于人,当必特生贤哲,辅翊文明,使人心皆复于三代(顺治、康熙、雍正)之隆,是惟朝廷建邑立学之意。使嗣守此土者,庶几拭目以观成焉。是工经始于雍正十二年春,越九月而落成,计费银六千二百五十三两有奇”。建有房舍六十四间,学宫地址在宁河镇城南临蓟运河处,隔河与梨园村相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逢乾隆皇帝70万寿庆典,开春秋两季恩科。
  据《渠梁书院记》载:“宁河距神京二百余里,为天子甸服。自雍正皇帝分建县以来,至今己五十年,则书院原有场所简陋,乃前人多因陋就简。况今天子,方以七旬万寿,特开春秋两闱,广吁俊之恩,敷作人之化,惠至渥也。吾宁为畿辅望邑,科名鼎盛,士多能文章,重儒素,苟萃其秀良以讲明乎先王之道,仿鹅湖鹿洞之规,而训迪之,安见人文蔚起,不较前增美哉?”新建的渠梁书院,在宁河镇城东北,临蓟运河南岸,东邻文昌阁(宁河八景之一的“文阁回澜”),院南有方塘一块,风景秀丽,定名为“渠梁书院”。聘请饱学儒书者为师,诸生在院中讲习课程,月终有小考,季终有会考,拔其学业优良的,奖励进掖。渠梁书院从重建到光绪年间,经多次重修,其规模和招生考试制度大体如下:
  乾隆年间移地重建渠梁书院的经费,是由大兴人翰林院侍读吴肇元提供的。其规模正房五间,中供文昌的神座,左边是讲堂。东厢正房两间,披屋三间。西厢披屋二间,东西两个侧门。建有文昌台一座,对着中留靠前。大门三间,北面对大河,西角门一座为院门,门外东南边为魁星阁,即文昌阁,县八景之一的“文阁回澜”。
  学生名额:正课生、童各十名,附课生、童各十名。共四十名。正课生,指生员,初入学习为附学生员;童,指童生,按清代科举制度,凡因考生员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称童生;附课生,指县学录取生员制度之外的,也称附生。
  官课,每月由官方考一次;馆课,每月由书院考一次。凡考取一等和二等的都由官方发给奖赏。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兴吴肇元开始义捐经费银二百两,聘请老师的薪水由此项义捐开支。每月考课的奖赏和一切费用,由县衙内署供给。学生上学所用由自己负担。书院的经费来源:生息银三百一十六两七钱五分;大高泊租银三十二两;淮渔淀租银十六两;李家厂租银六两四钱四分;芦台盐商捐输银一百两;褚栎山租钱五十七千九百六十文;任士昆租钱八十二千四百文;米厂租钱九千七百五十文。
  院产,有园地九亩三分三厘五毫。香火园地三段,共二十七亩五分三厘五毫,原系大学士杜立德自捐。
  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六十年(1795年)到嘉庆元年(1796年)知县夏兰三次主持维修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年)县乡绅廉如钰、邵双和、陈棠、李德全、李中龄、马汇征等,禀请倡捐重修,经知县批准,并捐俸银修茸。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彭瑞麒,以捐赈余银三千五百余两,交给商家生息,作为书院的一切开支。光绪三年(1877年),由县中绅士刘震东等呈请重修,经知县丁符九捐款延修葺。
  (以上资料,系综合《宁河县志》有关记载整理)
  渠梁书院,在宁河建县以来,为私塾、义塾学童有志者,提供了科考深造的场所。正如《天津政俗沿革记》(卷十)所说:“密迩孔子,庙堂沐浴,雅化一代,文教系焉,其成材范士,得宜于书院为多。”应该说,渠梁书院,是宁河县古代文化教育的摇篮,除廉兆纶神童、进士外,有诸多进士出自渠梁书院。如刘毓珍(知州)、刘守成(州府通判)、崔正音(知县)、刘人睿(御史)、崔光弼(知县),王锡琨(兵部员外郎)、邵宗渭(知县)、陈鸿翊(御史、道台)、孙廷彦(工部主事)、赵辉棣(知县)、谈松林(知县)、高赓恩(四品京堂)、董云标(工部主事)、戴彬元(编修)、刘沛然(编修)、王照(四品京堂候补)、王焯(吏部主事)等。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兴起,学堂代替了书院。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宁河中学(芦台一中)于1913年建立,成为继书院之后的地方高等学府,并培养了大批人材,堪称现代宁河县文化教育的摇篮。

知识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清代侍郎廉兆纶》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该书从多方面记述了宁河县籍侍郎廉兆纶的一生,史料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对地方史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廉兆纶
相关人物
吴肇元
相关人物
夏兰
相关人物
廉如钰
相关人物
邵双和
相关人物
陈棠
相关人物
李德全
相关人物
李中龄
相关人物
马汇征
相关人物
彭瑞麒
相关人物
刘震东
相关人物
丁符九
相关人物
刘毓珍
相关人物
刘守成
相关人物
崔正音
相关人物
刘人睿
相关人物
崔光弼
相关人物
王锡琨
相关人物
邵宗渭
相关人物
陈鸿翊
相关人物
孙廷彦
相关人物
赵辉棣
相关人物
谈松林
相关人物
高赓恩
相关人物
董云标
相关人物
戴彬元
相关人物
刘沛然
相关人物
王照
相关人物
王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