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帆亭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55
颗粒名称: 峭帆亭诗
分类号: K820.49;I207.227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峭帆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峭帆亭建于五代辽金时期,因为十四岁的神童廉兆纶作赋而出名。文章提到了宁河县政协文史委在2002年组织老年人追忆搜古,访求探讨,以抢救文化遗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宋代文人张斛留下的两首峭帆亭诗,这些诗歌使得这个历史遗迹得以传承。最后,文章还摘录了张斛的一首峭帆亭诗。
关键词: 诗赋 清代 廉兆纶

内容

约建于五代辽金时期的“芦台峭帆亭”,曾因十四岁的神童廉兆纶作赋而出名。据《大清畿辅先哲传·名臣传》记载:“廉兆纶,原名师敏,字葆醇,号琴舫,宁河人。少工骑射,善属文。县城南有峭帆亭遗址,兆纶年十四,偕友游其地,援笔赋之,名噪一时。”
  2002年,宁河县政协文史委组织一些老年人,追忆搜古,访求探讨,意在抢救给后人品味的寺观坊祠,当时也没有涉及芦台峭帆亭的记忆。想必是经一百多年沧桑,已被历史所湮灭了。好在有宋代文人张斛,留下了两首峭帆亭的诗作,载于典籍,使其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张斛的两首峭帆亭诗,约作于1125年前后。芦台峭帆亭
  张斛
  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
  乔木苍烟外,孤亭落日间。
  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
  自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这首诗刊载于《日下旧闻考》(三)。从这首古诗可以看出,早在北宋辽金时代,芦台就建有“峭帆亭”。顾名思景,这是在芦台古镇靠近大河高阜陡峭之地建筑的,专供游人观赏潮河张帆漕运船队景观的。此诗作于《宝坻县志》成书之前,当时还没有“八景”之一的“潮河银练”,可以肯定这是辽金时期的作品。这首诗,编入《日下旧闻》“大都之盐”的条目之后。大都路为元代设置的行政区划。
  张斛的另一首诗,为七言绝句,载于《万首论诗绝句》。
  峭帆亭
  张斛
  沙边凉雁叫霜青,
  月满沧洲滞使星。
  旧日桃花红入梦,
  夕阳一角峭帆亭。
  张斛,字德容。渔阳(郡治在今蓟县)人。宋代曾任武陵太守。降金后,官至秘书省著作郎。善诗,为当时著名诗人宇文虚中所赏识。著有《南游集》、《北游集》。其《芦台峭帆亭》两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是:金天辅七年(1123年),按宋金两国海上盟约,金将燕云十六州的六州之地还宋,其中包括幽蓟二州。宋决定联金伐辽,结果辽为金所灭。但是,金国将割让六州的官员撤走,金银财帛抢掠一空,交给宋朝的是一座座空城。宋在幽州设燕山府清化县。两年后,金国在宋宣和七年(1125年),以武力又收复六州,宋派的官员被扣为人质,有的投降于金。从张斛七言绝句中“沙边凉雁叫霜青,月满沧洲滞使星。”说明他是带有使命的官员被扣留在芦台。“沧洲”指海滨地带,非指地名“沧州”。和张斛同时代诗人于文虚中也有七言绝句一首,“秋风吹鬓感登台,岂料图书起祸胎。泣血孤臣家万里,节旄落尽不归来。”这首悲诗,和张斛的诗一样,孤臣流落异国他乡,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
  宇文虚中(1079—1146年),宋朝降金的大臣。字叔通,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朝大观年间进士,曾任资政殿大学士。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命其出使金国,请求两国议和,往返三次,与康王赵构同返。受谏官弹劾其议和之罪,遂贬为青州知州(今山东益都)。建炎元年(1127年),贬韶州(今广东韶关)。二年复官,并请旨出使金国,后留金国,金皇统时,官至礼部尚书,为金制定官制礼仪,被金称为国师。金皇统六年(1146年)因与金贵族不和,被诬谋反,被杀。能诗文,有文集(已佚)。《中州集》辑其诗五十首。
  关于张斛诗中“自断”峒阳路,有的误为“目断”。按《日下旧闻考》为“自断”。是因作者自身的原因,断了归国回家的路。
  后世文人许多诗赋,把芦台峭帆亭描写成青县御河峭帆亭,其实沧州青县根本没有峭帆亭。追究其原因,都是史学家胡三省错注“芦台军”惹的麻烦。胡三省(1230—1302年),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南宋宝祐元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南宋奸相贾似道之召。从军到芜湖,在家洲战败,因与贾似道意见不和,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年)开始,悉心著《资治通鉴广注》,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考证、辨误。其专一的学术成就,堪称《资治通鉴》评注“专家”。但是,他错注唐代芦台军,给史学界和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影响了几代人。
  胡三省在注中云:“乾宁军在沧州西一百里,盖乾宁军本古芦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幽二州之界,固显德六年收复关南,始建为乾宁军。”胡三省为何把芦台军与乾宁军混为一地。这是因为芦台军始建于唐初武德年间,原名“障塞军”,天宝年间改为“靖塞军”,北距蓟州二百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对各地军的建制都有记载,但这部史书,唯独缺佚了幽州部分。所以胡三省臆断两军为一地。他的错误注释,导致《九域志》以讹传讹,说:“乾宁军,本古芦台军之地……,芦台军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犹存。”这一错注,搞蒙许多历史学家。芦台镇千年雄镇,基址未移,有二千多年前出土文物为证,怎么会“基址犹存”呢?正是这一错误,使一些文人把芦台峭帆亭搬了家。
  因文人不知峭帆亭究竟在何地,误以为就在青县御河旁,所以出现了一些伪作。
  题青县峭帆亭联
  峭帆亭,光绪乙未年焕文书局《增广诗韵大全》、《角山楼各省古迹·天津府古迹》:“峭帆亭”:青县。
  船公早报薰风暖
  牵手迟留御水寒
  当代·黄日旭
  (简注)御水,即运河。
  青县竹枝词
  (清·阎循观)
  中山山下竹青青,
  潞河河外烟溟溟。
  三日好风吹细雨,
  李花开遍峭帆亭。
  雨歇渔人集碧潭,
  蘋风不起静无澜。
  网丝牵动芙蓉叶,
  鲜鳌出水大如盘。
  作者简介:阎循观(1724-1768年),字怀庭,山东昌乐人。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官吏部主事。著有《西涧文集》、《西涧草堂诗集》。
  胡三省错注芦台军,其讹误传出了国界。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日本画家冈田玉山尚友、冈熊岳文辉、大原东野民声,在华遍访名胜古迹,成书《唐土名胜图会》,在日本出版,其中芦台镇就依据胡三省的批注,安在了沧州青县的乾宁军之地。其配文称:“青县,在天津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春秋之青国,晋称为青州,唐代置芦台军,五代周时置乾宁军,又置永安县。……芦台城,在县卫河之西岸,唐时在此置芦台军,今存遗址。……峭帆亭在芦台之南。”
  这种错讹,给史学界造成严重的混乱。幸亏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钦定《日下旧闻考》时,把芦台峭帆亭列入宁河县境。

知识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清代侍郎廉兆纶》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该书从多方面记述了宁河县籍侍郎廉兆纶的一生,史料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对地方史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廉兆纶
相关人物
张斛
相关人物
宇文虚中
相关人物
阎循观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芦台峭帆亭
相关作品
峭帆亭
相关作品
题青县峭帆亭联
相关作品
青县竹枝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