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帆亭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54
颗粒名称: 峭帆亭赋
分类号: K820.49;I207.224
页数: 7
页码: 17-23
摘要: 这篇文章是一篇古文赋,名为《峭帆亭赋》,作者是顺天宁河廉兆纶。文章描写了一个名为峭帆亭的景点,以及它所在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文章通过描绘亭子的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事件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景色和历史的赞美。
关键词: 诗赋 清代 廉兆纶

内容

顺天宁河廉兆纶(琴舫)
  宁河渠梁书院神童十四岁作
  迎风何馆?消夏何湾?沈香已渺,半隐难攀。客有按都,辇考河山。知芦台之形势,通轴轳之往还。昔有亭焉,实名峭帆。上凌崱屴,下揖潺湲。伊揆基而缅势,恰潮平而水闲。所以恢崇构于海峤,播佳称于阓圜者也。渠梁氏往而观焉曰:噫嘻吁嗟哉!昔之幔亭高起,阶城新磨,栏书红亚,帘横绿波,团蕉引鹭,飞梁驾鼍,长廊碍棹,倒壁悬河。睹帆樯之似织,感日月之如梭。抚今追昔,情如之何?五季之初,卯金之墟。窍符燕蓟作镇,河渠当夫。西背晋阳,东控扶余,朝振金鼓,夕驰羽书。登斯亭也,则见风云接塞,舸舰通储,城角冷野,戌烟疏水汤汤兮,黄沙暗风萧萧兮,白草枯峭帆,一片亭也。何如,又有金源北逐,泥马南渡,早割燕云,兼亡泽潞。惟张斛之多情,曾暂时而流寓,登斯亭也,则见千里关河,几重云树,羁客怀秋,美人迟暮。远望家山,月明何处,俯瞰牙樯,风飞何处,睹上下之征帆,爰俳徊而索句。若此者,或临流而慷慨,或抚境以逡巡。沙沉戟折,莺唬草春,流连未既,俯仰成陈,天荒地老,他乡异身,独此亭之红飞石磴,碧矗河滨,送余往迹,幻尽浮尘,古今阅几人哉。且夫天地嬗代,有起有讫,龙蠖蛰藏,有伸有屈,朝而韦布,夕而黼黻,梦而怡乐,觉而抑郁。事何古而何今?情何充而何诎?又况竹木三缘,乾坤一物,当其有也。意何欣及其无也,情何拂则即景以兴怀,初奚取于悦怫,徒见夫古瓦埋青,石苔蚀紫,旧址微留,乱帆斜指,楼橹一声,櫂歌十里,帐祕铜钩,栏迷石齿,檐铎谁收,樯鸟自驶,对河水之洋洋,廼浩歌而不已。乱曰,亭传五代,人往风微,亭荒一日,河青草肥。揽古迹而不见,悟世情之已非。指云帆而寄意,携片石以言归。
  廉兆纶《峭帆亭赋》解析
  廉兆纶的《峭帆亭赋》作于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他在梁城书院读书,慕芦台峭帆亭之名,寻古亭遗址,到芦台镇游览,即兴作赋,其年仅十四岁。他十三岁时就被宁河县令称为“神童”,少年时代就博学多识,成为一位杰出的少年才子。《峭帆亭赋》情真意切,寓意深邃,抚今怀古,气势磅礴。现仅就赋文解析如下:
  “迎风何馆?消夏何湾?”
  给地方官员接风的馆所在什么地方,游人消夏和航船停泊的港湾在哪里。作者用“迎风”、“消夏”,出自清初顾公燮《消夏记摘抄》,书中有“迎风板”的典故。说清初地方官员上任,刚到地方,为树立威望,先访拿数十人,责打四十大板,这四十大板叫“迎风板”。作者借用“迎风”引伸到迎接地方官员的驿站馆所。“消夏”则借用的书名。
  “沈香已渺,半隐难攀。”
  当年馆所如同沉入水中的沉香渺茫难见,峭帆亭遗迹也不能攀登了。“沈”同“沉”,沉香是木材中的香木,可做薰香料,入水能沉。
  “客有按都,辇考河山,知芦台之形势,通轴轳之往还。昔有亭焉,实名峭帆。”
  来这里的游客有考察城镇的,有乘车考察河流山川的,想知芦台镇的风光形胜,这里是漕运船舶往还的码头。过去这里有亭子,实际的名字叫峭帆亭。“轴轳”,是长方形的船,喻指芦台是漕运码头重镇,游人观看漕运樯帆往来,是芦台一大形胜景观,这里是漕运船舶往来停靠的河岸码头,古代有观景的亭廊,实际的名字叫“峭帆亭”。
  “上淩崱屴,下揖潺湲。伊揆基而缅势,恰潮平而水间。所以恢崇构于海峤,播佳称于阓阛者也。渠梁氏往而观焉曰:噫嘻吁嗟哉!昔之幔亭高起,阶城新磨,栏书红亚,帘横绿波,团蕉引鹭,飞梁驾鼍,长廊碍棹,倒壁悬河。”
  考察大河从上游逾越高山峻岭,飞驰而下,到下游会聚众川之水的激流潺潺有声。如若测度峭帆亭的基址,遥想昔日的情景,恰好到潮水涨平之时。恢宏和崇高是由大海高山所构成,山水传扬城镇之美好。我梁城书院的学子到这里观赏峭帆亭,说:真为之惊疑而叹息呀!过去的峭帆亭有幔亭高高耸起,台阶都是新磨的,亭台的栏杆被红色涂盖,悬挂的竹帘相伴蔓草绿波,聚集的芭蕉引来了鹭鸟,悬梁绘画的杨子鳄驾在梁上,长廊阻碍了观看河中的帆船,只有亭壁的倒影悬于河中。赋中的“渠梁氏”,是作者的自称,宁河镇,古代叫渠梁,清代设有渠梁书院,作者在该书院读书。“团蕉”是“团焦”的借用。“团焦”指园形的草屋,也称“团茅”。
  “睹帆樯之似织,感日月之如梭,抚今追昔,情如之何?五季之初,卯金之墟,窃符燕蓟作镇,河渠当夫。”
  看乘风张帆的行船伴之波光如织的彩带,感慨时光穿梭般地消失,看今日追忆过去,思绪万千感想什么样?从五代乱世开始,芦台就是刘仁恭父子的故城。此地处于燕蓟边关朝廷设镇,这条大河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赋中的“五季”,指“五代乱世”。“卯金”,指刘姓,这是指五代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统治幽燕地区的那段历史。“墟”,为“故城”。芦台是刘守光为镇的故城。“符”,指朝廷的指令。
  “西背晋阳,东控扶馀,朝振金鼓。夕驰羽书,登斯亭也。则见风云接塞,舸舰通储,城角冷野,戍烟疏水汤汤兮,黄沙暗风萧萧兮。白草枯峭帆,一片亭也。”
  芦台西面背靠山西,东控辽东契丹,是国家边塞防御军事要地。傍晚赶到这里用翎羽书写诗赋,登上此峭帆亭。在这里可以看到风云连接边塞的景观,漕运的船舶通往储粮的地方。五代故城角门冷落萧条如野,军镇戌防的硝烟稀疏只有河水荡漾啊!边塞昏暗的黄沙伴随着无力的寒风涌动啊!枯萎的白草相衬着峭帆亭,夕阳下的河滨是一片亭廊。赋文中的“金鼓”,为号令三军的军器,此处喻指朝廷的军事要地。“城角”,城市的“角门”,宋代王安石《临川集》有:“竹上秋风吹网丝,角门带闭吏人稀。”形容城邑萧条。“冷野”,野在此当“都邑”解,“冷野”即为冷落的故城都邑。“白草”,生于滨海地区盐碱土质的一种类似白茅的草。芦台南部滨海原有“白草坨”的地名,以白草丛生的形貌而得名。
  “何如,又有金源北逐,泥马南渡,早割燕云,兼亡泽潞。惟张斛之多情,曾暂时而流寓,登斯亭也,则见千里关河,几重云树,羁客怀秋,美人迟暮,远望家山,月明何处?”
  怎么又有金国在北方崛起,伐宋南迁,宋高宗出使金国,其实燕云十六州之地早就割献给契丹了,并且兼并了河北山西大片土地。面对外患侵辱的历史,只有宋代的张斛自作多情,他曾暂时客居芦台而登上这峭帆亭。望见千里边关河山,重重云树,滞留客居思秋,悲凉秋色令贤人精神衰颓。远望家乡的山影,不知在什么地方和家乡人团聚。赋中“泥马南渡”,其典故出自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高宗)出使金国,当他行至河北磁州时,留守宗泽想劝留他,就用神灵阻止其出使金国。说:“此间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是夜泥马衔车辇等物,堵塞去路。康王因止不前。宋代《南渡录》及小说《说岳全传》演义为泥马渡康王故事。“早割燕云”,指后晋高祖石敬瑭于天福元年(936年)投降契丹,将幽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献给契丹。“张斛”,曾作《芦台峭帆亭》诗,载于《中州集》和《日下旧闻考》。张斛,字德容,渔阳人。宋代曾任武陵太守。宋靖康二年(1123年),宋金联合灭辽,按约定,金将燕云十六州中的六州归还给宋,其中包括幽州。在此期间张斛来到边塞重镇芦台。但二年之后,金又以武力收复六州,包括宋朝的官员,张斛被迫降金,被封为金国秘书省著作郎。他善诗,在芦台羁居时,留下两首《芦台峭帆亭》的诗作。赋中“美人迟暮”,源自屈原《离骚》:“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俯瞰牙樯,风飞何故?睹上下之征帆,爰徘徊而索句。若此者,或临流而慷慨,或抚境以逡巡,沙沉戟折,莺唬草春,流连未既,俯仰成陈,天荒地老,他乡异身,独此亭之红飞石磴,碧矗河滨。”
  俯首向下观看河中帆船因乘风飞驰,看河中往上游和下游远航的帆船,令人徘徊赏景而从中寻找佳句成篇。若临近看河中的激流会令人情绪激昂而感慨万千。若身临其境徘徊巡察,真有沉沙折戟之势,恰如黄莺在草丛中鸣春,让人在不知觉中乐而忘返。不管你是俯看还是仰看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沧桑使得天地变样,除了异地他乡的游客外,就独有峭帆亭红色的台阶,与青绿色的玉石矗立在大河的岸边。赋文中的“天荒地老”,本意是沧桑变化历史久远,此赋引唐代诗人李贺《歌诗编·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送余往迹,幻尽浮尘,古今阅几人哉,且夫天地嬗代,有起有讫,龙蠖蛰藏,有伸有屈,朝而韦布,夕而黼黻,梦而怡乐,觉而抑郁。事何古而何今?情何充而何诎?又况竹木三缘,乾坤一物,当其有也。”
  峭帆亭遗迹让我联想到人生往事,从古到今经历几代人啦!自然规律天地苍生一代传一代,有开始有终结。龙蛇蠖蛾蟹等动物按季节入蛰冬藏栖身,有时伸展有时屈曲,早晨脱皮,傍晚就换上锦绣外衣。在夜梦中能和悦愉快怡然自得,醒来却又觉得压抑郁闷。世间的事物是怎么久远相传又怎么发展到今天,人的情感怎么得到满足并又有委屈弯迴挫折。又何况自然界的竹木尚有无尽的情缘,天地间任何一物,都应当有情。
  “意何欣及其无也,情何拂则即景以兴怀,初奚取于悦怫,徒见夫古瓦埋青,石苔蚀紫,旧址微留,乱帆斜指,楼橹一声,櫂歌十里,帐秘铜钩,栏迷石齿,檐铎谁收,樯鸟自驶,对河水之洋洋,廼浩歌而不已。”
  试想怎么让自己的心情愉悦又无情呢?情怎么弹动才能见景即兴而生情呢?这开始取决于心境的愉快与愁闷。当你走到峭帆亭,见到古瓦埋着青草的遗迹,那苔藓腐蚀发紫的石头,觉得峭帆亭的旧址尚存。河中的帆船升帆起航,发出阵阵橹声,船歌响彻十里以外。峭帆亭的幔帐和门上的铜钩,石齿琢磨的迷人栏杆,还有原在屋檐挂着的大钟不知被何人收去。河中的帆船和鸟自由的行驶和飞翔,面对那浩荡的河水,只有那震天的歌声却不停止。赋文中“櫂歌”,即船歌,鼓櫂而歌。櫂,划船用于拨水的船具,状如桨,短的叫枻、楫,长的叫櫂,也称为“棹”。
  “乱曰,亭传五代,人往风微,亭荒一日,河青草肥。揽古迹而不见,悟世情之已非。指云帆而寄意,携片石以言归。”
  总之,峭帆亭传于五代时期,如今到这里游览的人少了,风景也不如从前了。虽然峭帆亭荒废了,但河水依然清澈草木肥美。览赏原来的古迹是不见了,游人见景醒世的感情都不一样了。我只好指着天上的行云和河中的帆船而寄托情怀,捡起峭帆亭的一片石头并留下赋文而回归。

知识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清代侍郎廉兆纶》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该书从多方面记述了宁河县籍侍郎廉兆纶的一生,史料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对地方史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廉兆纶
责任者
廉兆纶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峭帆亭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