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25
颗粒名称: 翰林院署
其他题名: (嘉庆七年日本画家笔下的翰林院衙门)
分类号: I023
页数: 7
页码: 75-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戴彬元是清代的一位书法家和官员,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曾被任命为顺天乡试主考官。
关键词: 戴彬元 顺天乡试 翰林院署

内容

戴彬元居官司职之处,大多没有离开过礼部所属的翰林院。当时的翰林院署是什么样?凭传说和印象很难说清楚。好在于二百多年前,有三位日本画家,以文化交流为名,在中国写生,素描下了《翰林院署》,这是一幅翰林院的全景图。这三位画家的名字全称是:罔田王山尚友、罔熊岳文晖、大原东野民声。作品刊行于日本国文化二年,即中国清嘉庆七年(1802年),收录于《唐土名胜图会》。
  翰林院署在北京北玉河桥的西北。在元朝时期,这里是鸿胪署。就是礼部主管朝会、祭祀和掌管礼仪百官班位秩序的部门,院署有三重门,称登瀛门,堂为五楹。西面有读讲厅,东面有编检厅。左廊围门内为状元厅,右廊围门内是韩昌黎(韩愈)祠,向南和向北是土谷祠。堂后是穿堂,左为待诏厅,右为典簿厅,后为后堂。向南,中央设皇帝临幸的宝座。后堂东、西屋为翰林院藏书库,院西侧有井亭,名叫“刘井”,是翰林学士刘定一开凿的,所以叫“刘井”。井的西侧有亭子,名叫“柯亭”,是翰林学士柯竹岩所建,所以称“柯亭”。后堂的南门内有“敬一亭”。刘井东侧为“清秘堂”。堂前为“瀛洲亭”,亭下有池,名“凤池”。池南有“宝善亭”。在清秘堂之后有“成乐轩”,柯亭之前有先师祠。祠南为西斋房。再往南为原心亭。堂额匾:“道德仁义”,是康熙皇帝御书。两边竖额,左为:整齐严肃;右为:中正和平。乾隆八年(1743年)翰林院倾倒,曾加修葺。又新赐乾隆御书堂额二副:一为“稽古论思”,二为“集贤清秘”。又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藏于宝善堂。新修葺后启用当天,皇帝親临翰林院,赐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并令赋诗。当时乾隆皇帝还和群臣一起联柏梁体一篇,另外又赋诗四首示诸臣。凡有这类宴会时,儒臣160人按御制元韵和诗数百首。人称“玉堂盛典,千佳一时”。
  翰林院的主掌官是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满、汉各一人。主要掌管国史、图籍、制诰、文章,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编修官、检讨官等。他们都掌撰述和编辑。此外翰林官还有庶吉士、典簿、孔目、待诏、笔帖式等职位。这些官员掌公牍的收发,或分掌收集图録,整理文稿,抄写翻译等等。
  翰林院内有孔子庙,古树参天,风景极好。在凤池南的宝善亭,亭轩窗豁,旁临玉河,周围乔木茂生,非常幽雅寂静,是翰林学士静观休闲之处。像戴彬元这类的编修官,他们的司职办公的寓所是编检厅。按规定,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和编撰,编修,奉皇帝特旨召入,要轮班到“南书房”当值。每班四人。南书房是皇宫内为皇帝办文的地方。民间散落有戴彬元大楷书写的程子四箴言,即视、听、言、动的准则。据史料记载,在翰林院除敬一亭外,其左右还有两个碑亭。“旧碑则明嘉靖间所颁敬一箴、范浚心箴、程子视听言动四箴也。”旧碑碑文几经历朝复制,字体出自谁人之手,也没有留下墨迹。上述文字记载源自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晚清四箴碑文是出自戴彬元之手,是一个历史存疑。
  凡入主翰林院的翰林,都称为:“字臣”,都有一手好的书法。但清代注重的是馆阁体。在印刷落后的年代,一个庞大的清代中央机构中,所有的文书全靠书写。翰林院为清皇室办文的中枢机构,其翰林必须有馆阁体书写的功底。《大清会典》中对此有详细的规定,要求满、汉档房,本房,当月处等都有人专司缮之事。清廷大小机构中均有经过挑选任职的中书,笔贴式及专门的书写人员。奏折,不仅要求格式规范,而且要求字体的美观。翰林院取庶吉士进馆的标准,书法为重要的一项。戴彬元的书法在晚清是馆阁体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懿荣其人及书法艺术》一书中称:“在晚清就有翁同龢、王懿荣、何绍基、戴彬元书法四家”。
  现重点介绍一下翁同龢与戴彬元的关系。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年间状元,初入翰林阁学,为光绪帝的老师。官至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1882年、1894年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4年中日战起,他力主抗战。《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想扶光绪帝亲政,筹思革新强国,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帝。1898年6月光绪帝宣布变法四天后,被慈禧下令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交由地方官束。
  翁同龢任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会试的副主考官,戴彬元为其得意“门生”。《翁同龢日记》中有多处记载其与戴彬元之间的密切关系。光绪六年五月初二日(1880年6月9日),“约新贵未见者来见,共三十余人。黄殿撰、戴传胪皆来。”在三十余人中专提出黄思永、戴彬元和他们一起来,显然这二人是旧相识,而且尊称“戴传胪”。戴彬元殿试中第前已任京官十余年,以书法结识翁同龢是可能的。另有,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十一月初三日(12月8日),翁同龢在工部尚书任上,日记载:“戴愚卿(彬元)江南试差回来见。”这是戴彬元任江南乡试副主考回京拜见翁尚书。光绪十二年(1886年)一月二十一日(2月24日),这一年翁同龢在户部尚书任上,日记载:“邀慕次鹤(荣干)、王向甫(赓荣)、冯莲塘(文蔚)、唐晖庭(椿森)、朱蓉生(一新)、戴愚卿(彬元)、谢南川(隽杬)、黄仲韬(绍箕)饮,皆去年出差及学差任满者也,申初散。”戴彬元参加宴饮,显然和翁公是关系密切者。
  同年三月十九日(4月22日),翁的日记载:“戴愚卿、谢南川两太史明日带见江南小门生,今日先来谒,并各送贽敬二十两,受之。”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戴彬元在家乡宁河县小留庄病故。翁
  同龢日记中载:“三月十九日(4月18日),寅正登车,待长安门入,列朝房小坐,卯正前带引见讫到书房,辰正上至,讲读照常,退憩朝房。吊戴愚卿(彬元)。”这一年,翁公在户部尚书任上,兼光绪帝老师,“讲读照常”,这是给皇帝上经筵课。在百忙中吊戴彬元之丧,一个一品部院大臣,如此珍视五品翰林官的情谊,这种珍贵的友谊是非比寻常的。
  附:翰林品级
  “文学之士为翰林。翰林官员系进士内选拔者,教习三年,又行考试,择其善者始留衙门。职在侍从禁廷,进值讲筵,记起居注,撰拟册诰等文,纂修书史等。”上述是翰林院职官的选拔和职责。翰林院建于清立国前的天聪十年(1636年)。初为正三品衙门,后为二品衙门。职官的品级也有变化,但从雍正王朝之后,基本确定下来。
  职官名称 品级
  兼掌翰林院各部院侍郎 正二品
  专职掌院学士 从二品
  翰林院侍讲学士 正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 正四品
  翰林院侍读 从四品
  翰林院侍讲 从四品
  翰林院撰文 正五品
  翰林院秘书郎 正五品
  翰林院修撰 从五品
  翰林院编修 从五品
  翰林院检讨 从五品
  翰林院主事 正六品(与各部主事同)
  翰林院司库 正七品
  翰林院笔帖式 正七品
  翰林院八品笔帖式 正八品
  翰林院五经博士 正八品
  翰林院典簿 从八品
  翰林院九品笔帖式 正九品
  翰林院待诏 从九品
  翰林院满孔目 从九品
  翰林院孔目 未入流
  无顶戴笔帖式 未入流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彬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