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真武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烽火硝烟的岁月》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651
颗粒名称: 夜袭真武庙
分类号: K820.821
页数: 7
页码: 105-111
摘要: 该文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两次打击敌人的战斗经历。第一次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八,侦察员发现敌人运送粮食的行动并报告了部队领导,领导决定在敌人到达黄庄时进行伏击。但由于装甲车的出现,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战利品而撤退。第二次是在大年三十夜晚,部队领导决定连夜攻打敌人驻守的真武庙。在攻打真武庙的过程中,敢死队的战士们进行了多次冲锋,但都未能成功攻下敌人的炮楼。其中,有一名战士受了重伤,但最终被救下并得到治疗。
关键词: 解放战争 天津 敌人

内容

1948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我们派出的侦察员侦察到大概有300多敌人从天津到了潘庄,并准备出发到黄庄,侦察员马上向部队领导进行了报告。部队当时驻扎在东棘坨村,领导研究决定,部队先赶到黄庄,准备在敌人来黄庄的时候伏击敌人。但是,来破坏的敌人没有到黄庄,而是从潘庄到了东棘坨、王洪庄、李店子村一带,一路上烧杀抢掠,然后又返回潘庄。我们的部队从黄庄追到潘庄,可还是让敌人跑掉了,他们回天津了。部队只好从潘庄转到俵口村休整,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部队领导经过商量,认为敌人在大年三十肯定放松警惕,决定连夜攻打敌人驻守的真武庙。
  解放前,芦台镇有一座真武庙,坐落在蓟运河北小赵庄,与芦台镇隔河相望。日军侵略中国时,居住在芦台的日军就认为真武庙这个地方是个战略要地,日军派了一个小队鬼子兵和保安大队驻扎在这个真武庙。日军投降后,国民党部队抢占了芦台真武庙,作为守护芦台的北大门,居住着国民党保安队100多人。这伙敌人经常进犯解放区,袭击解放区民主政府,抓民夫、抓壮丁、抢粮食,群众对这些敌人恨之入骨,在这种情况下县支队警备四团决定集中一、二、三连的全部力量攻打真武庙。
  除夕之夜,我们趁着夜色掩护,冒着严寒,顶着星光,在稀疏的鞭炮声中,穿过高丽圈农场,奔大北涧沽,过辛庄子、小崔庄,悄悄到了小赵庄真武庙附近。连里组织了敢死队,我报名参加被批准,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摸到了距敌人炮楼只有20米处的一堵废旧墙角下,机枪班也敏捷跟进,只待爆破后发起攻击。此时,我们听得见炮楼敌人正在玩儿牌的声音,看得出,他们绝对没有想到大年三十夜我们会来攻打真武庙据点。进攻开始后,敢死队的战士们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锋,因为在炮楼外站岗的敌人都躲进了炮楼里面,敢死队的战士们很快就攻到了敌人的炮楼下边。二连的唐连长命令敢死队进行爆破,七班的王班长提着炸药就箭步冲到炮楼下,那时候,咱们的武器装备条件太差,炸药包装药量只有10公斤。炸药爆炸以后,敌人的炮楼没受什么损失,敌人依然在炮楼里负隅顽抗。一些敌人从炮楼里面向外扔手榴弹。敌人的炮楼下边变成了一片火海,炮楼里的敌人还不时打信号弹,把地面照的非常亮,这时敢死队的战士就有四五个人牺牲了。敢死队几次攻击敌人炮楼都没有奏效,久攻不下,于是指挥员决定撤退,敢死队撤下来的时候又牺牲几个同志。当时,隔河相望的芦台镇的敌人不出来,只是用炮火支援这边的敌人,部队指挥员看一时难以攻下真武庙,就决定撤出战斗。
  第一次没能打下真武庙,战士们不甘心,要求再打,大约10天后,部队决定二打真武庙。时间是在2月下旬的一天深夜11点多,警备四团的3个连分别由党庄子、小崔庄靠近了真武庙,我们二连仍然担任主攻,一连、三连仍守防河岸,阻击增援。进攻开始前,部队领导进行了战前动员,仍然成立敢死队,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我也报名成功了。敢死队组织了3个班,共30多人,每人带5个手榴弹,一个“粘弹”,3个班都配备了炸药包。分别由排长带领,我这个班的班长是邻村是小芦庄的,姓王,叫王什么我记不清了(据后来知晓是王希华的父亲)。这一次加大了炸药包的分量,从10公斤增加到了15公斤,在机枪的掩护下,敢死队冲到了炮楼跟前,可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围墙又没有炸开,原来是狡猾的敌人在墙里码了厚厚的大土坯。这下敌人更嚣张了,在炮楼里不断地朝空中打照明灯,把地面照得非常亮,又把大量的手榴弹、枪榴弹朝下打,还狂妄地叫喊,你们别打啦,打也白打,瞎子点灯白费蜡,没有大炮甭想着啊!把战士们的肺都要气炸了。
  就在敢死队向回撤时,我中了敌人的炮弹受了重伤,我的小腿被弹皮击中,掀开了一大块肉。负伤后,我顽强地站起,顶着火劲儿往下撤,到的河边冰上时摔倒,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我们连司务处的一个伙夫,是宁河镇南沽村的姓岳(在河对岸等待抢救伤员),跑了过来,把我背了下来。当时部队已趁黑转移了,老岳背我走了一会就走不动了,我们俩就在路边芦苇丛里喘息。这时就听见远处有不少人跑过来,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清,我想,可能是增援的敌人,我一摸,身上还剩下3个手榴弹,就都放在了身边。我叫老岳别管我,赶紧走,老岳说啥也不肯,说,别说咱是乡里乡亲的,就凭咱俩是战友,我也不能走,死也得死一块!那时,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啊!我感动的不再说啥。我俩分了手榴弹,一人一颗,最后一颗留给我们俩与敌人同归于尽。藏在道边的芦苇里,忽听着有个说话是山东腔,夸不拉叽的音,还挺熟,啊,是我们连长段长胜!老岳就喊,这里有个受伤的,这里有个受伤的!我得救了,这时,是我们原建制班的王春山战友背着我到了小王御史村,后又用担架抬着到了廉庄村。我们从前线下来的共6名伤员,其中5名伤势都比较轻,就我是重伤员。从廉庄村向丰台转移时,廉庄村的父老乡亲们把我们6个人送出村子老远也不肯回,最后还是负责保护的战士向老乡们作揖辞谢,老乡们才回村了,这种军民鱼水情,我们这些伤员看在眼里,铭记在心头,70多年了,我至今难忘。后方医院在玉田县的霍新庄村,我的腿在负伤的当天就肿了起来,辗转了七八天的时间,把我送到了15军分区二医疗队,也就是我说的后方医院时腿都有些发黑了。那5个伤员都送进了病房,就把我留在了外面,我正纳闷时,来了两个大夫和4个护士,一个大夫对我说,你感染的太严重,得先把烂肉清理清理。当时受伤的战士,80%都是因为伤口感染化脓伤口恶化不幸牺牲的。我看着整条腿已经发黑就说,那就清理吧,大夫说没有麻药啊,你得忍着点啊!说完4个护士就就把我的胳膊腿的压住了,疼得我呲牙咧嘴的,半个多小时后手术完成,把我送入病房。夜里,和我一个病房的警备二团的一个班长见我疼痛难忍,就找值夜班的护士给我要了点儿止疼药,是一纸包白药面,吃下去挺管事儿,不那么疼了,我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谁知到傍天亮,就忽然听见有动静,进来4个护士把我背上担架搭起就向外跑,我的棉衣都没顾得拿,原来是傅作义的部队来到了医院附近,由于警备二团打了他的伏击,才把我们这些伤员安全转移。当时医院有300多名伤员,用了3天的时间才全部转移到了宝坻县赵家铺村。过了两天,医生检查后摇头,说你的腿是手榴弹炸的,已经带进了细菌,有可能得破伤风。医生还告诉我,医院没有管破伤风的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死于破伤风,想保住命就把腿锯掉吧。我听了医生的话,脑袋就嗡的一响,有点发蒙,心里七上八下的。我想到,真要是把两个小腿锯掉,那就麻烦了,甭说伺候不了爹妈,还得要靠家人伺候一辈子了,那活着还有什么劲啊!当然,妻子士英会无怨无悔地照顾我,那父母怎么办?老人的年纪可是越来越大呀!我思前想后,忽然想起医生说的话,不是还有百分之二十不得破伤风的吗,那也许我就是那个百分之二十里面的呢!再说,大不了不就是个死吗,不锯,死了还落一个全尸呢!医院的医生和院领导一看我态度这么坚决,就同意了我不锯腿的意见,给我做彻底清理手术。这次手术有麻醉药了,局部麻醉后,直接用手术刀把坏死的烂肉刮掉,取出了像大铜子的弹片有好几片,还有不少比较小的弹片,然后就把我送到一个单间,重点护理,医生还对我说,看你的运气吧!不料,我的双腿竟一天比一天消肿,七八天后医生检查完后向我祝贺说,你真命大,没事了,得不了破伤风啦!我听了,心里那个高兴啊,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就这样,总算没把我的腿锯掉,我的顽强也在医疗队出了名。由于自己年轻力壮,抵抗力强,护士们的精心护理,伤口好得很快,出院后,部队给我开了三等甲残疾证明,可以回家了。可我想,有那么多的战友牺牲了,还有那么多的战友还在打仗,我咋能走哇!于是我偷偷揣下回家的证明又回到了部队,连长见了我很惊讶,问,怎么没回家?我只说了一句话,部队就是我的家!
  关于打真武庙,后来我听说了,真武庙据点两次没有打下来,伪保安大队长章铁钧更是神气活现,到处吹嘘自己,还受到了敌天津警备司令部的嘉奖。我军15军分区首长知道了此事,决定把警备二团调去宁河消灭这个据点,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警备二团是军分区的主力团,兵力上不但是3个营的编制,在武器上还配有重火器连,轻、重机枪都有,还有迫击炮。于是在1948年入秋,警备二团参谋长董连寿带一个主力营,夜间急行军摸到了真武庙据点附近。决定先试打,让各连排班熟悉环境、据点位置及火力,为下一次攻打积累经验,做好准备。1948年8月29日夜正式开打了,警备二团政委朱奎,亲自率队,在蓟运河边部署好警戒、打援的部队。由参谋长董连寿带领主力营主攻据点,迫击炮和重机枪都瞄准了敌人的火力点,攻击一开始,炮手朝炮楼发炮,一炮就击中了炮楼,又几发在院子里爆炸,没容敌人缓过神,又是一声巨响,爆破手炸开了炮楼墙,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战士们奋勇冲锋,仅一个多小时,猖獗一时的敌炮楼被彻底拿下,指战员们都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知识出处

烽火硝烟的岁月

《烽火硝烟的岁月》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记述了宁河区离休老干部马宜春同志十多年以前写的回忆录,其中包括从“革命史料”“历史风貌”“民众生活”“重大事件”“社会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编研,以便更好地再现宁河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山
相关人物
章铁钧
相关人物
董连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