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传说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606
颗粒名称: 附录:传说选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6
页码: 387-4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的传说选,其中包括了七里海畔的传说、夜泊七里海、潘庄的传说、造甲城村名由来、杨七郎墓的传说、杨虎子河的传说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传说故事

内容

七里海畔的传说
  早先,七里海的苇滩边有间小屋,住着给大户看苇子的小伙子。有一年除夕夜,他看过苇垛,回屋包饺子。忽然门外有个女人轻轻地喊:“大兄弟,开门来!”他一惊,深更半夜,荒郊野外,而且是个女人,决定不开门。门外不见回音,开始央求:“好兄弟,行个好吧!穷人不长歪心眼,我不是坏人。你不能只顾自个的名声,不管别人。”他动心了,“是妖和她斗,是人背天大的黑锅也得救。”想到这儿,他一咬牙,打开秣秸门。
  这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人。这女人低头进了屋。小屋锅台连着炕沿,她把披在身上的皮袄放在坑沿上,悄悄抬起头。借着小油灯的光亮,他看这个女子长得很漂亮,神态却有些惊魂未定。此时,那对黑亮的眼珠正羞涩地瞅着他,他不由一阵心跳,不敢看她,目光却落在女人的那件皮袄上,这是一件很珍贵的耗子皮袄。望着这件皮袄他暗中嘀咕:“一个穷女人咋有这么珍贵的皮袄,这荒洼野淀常会出现妖精,今天莫不是……”,女人见他打愣,轻轻一笑:“我包饺子,你去抱柴点火。”那神态俨然是小屋的主人。
  他眉头一皱,有了主意,顺从地“嗯”了一声,抱柴,点火。灶内火苗响,他趁女人包饺子的当,冷不防一把抓过皮袄,扔进火中。女人开始一怔,接着眼睛忽闪几下,慌忙跪下哀求说:“你是七里海边的好人,你心正,勤劳,朴实,我相得中。我把实话告诉你,不要怕,不要嫌,我是七里海中千年耗子精。今天你烧了我的皮,我再也不能变化了,成了人间一个孤女人,求你收下我!”他思索了半天,终于微微叹息一声,点了点头。女人会意,扑在他胸脯上哭了……
  第二年腊月,小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抱起孩子仔细地端详着。这女人望着他疑惑神态,却伤心地哭了。经过小伙子再三盘问,这女人才悲切地对小伙子说:“我不忍心再骗你,我不是耗子精,我是城里财主家的使唤丫头。三十晚上,少爷给我披上耗子皮袄,诱我到井边,想找我的便宜,我趁他不防,一头把他撞下井,逃了命,如今他家还在抓我,你不要说我是人,我永远是耗子精。”
  (选自1998年《天津市地名志宁河县卷》)
  方舟与《方舟歌》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他有个姑妈,住在潮白河堤下的一个村庄。姑家表兄从小与他家不远的一女子订了婚,论庄亲他叫她表妹,其父早逝,母亲年迈,卧病在床,大事小情常找他商量,兰渚总是尽力相助。
  那年,一连数日,暴雨倾盆,狂泼不止。一天,表妹顶着大雨神色慌张地跑到他家,说母亲有要事找他。他急忙去见老人。老人见了兰渚老泪纵横道:“侄子呀,你看这大雨天的,说不定又要发大水了。婶子把你表妹托付给你了,今晚你就带她去你姑家,让她跟你表兄逃难去吧!”
  兰渚觉得很突然,沉思良久,别无良策,便安慰道:“婶,您就放心吧!”
  那天,姑妈正望着窗外的大雨发愁,忽然兰渚领着未过门的儿媳妇来了。姑妈喜忧参半道:“侄子,这大雨小雨的有事吗?”兰渚如实把大婶原话叙述一遍,劝道:“姑妈,看来也只有这条道了。”
  姑妈额头紧锁,忧心忡忡道:“我也正为这事发愁呢!哎,真是没法儿呀!只是一男一女,出门在外,不放心呀!”
  兰渚道:“姑妈,我们临来时您那亲家母特意托付我,让您今晚就给表兄的婚事办了,明天就让表兄带着表妹逃生去。”“那哪行呢,”姑妈叹气道,“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哪能这么潦潦草草的呀。”
  兰渚道:“既然她们母女都愿意,也就别讲究了。眼下水火无情,说不定哪天一场大水来了,那后悔就晚了。”
  表妹在一旁搭腔道:“表兄说得在理儿,只是我们这一走,扔下您老一个人,实在放心不下呀。”
  姑妈把未过门的儿媳紧紧搂在怀里,疼爱地说:“孩子,你们放心去吧,我一个人咋都好办。”
  兰渚见姑妈想开了,冲着表兄、表妹催促道:“今晚我就主婚,你俩给老人磕仨头,就算拜天地了。我待会儿还得回去,明早就接姑妈到我家住。”
  两位情人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听兰渚这么说,一起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给老人磕了三个头。
  新婚之夜,小两口高兴中掺着忧伤,甜蜜中含着羞涩,卿卿我我,不知倾诉了多少情话。刚入梦乡,大地一阵怒吼,洪水呼啸而来。顿时,房屋倒塌声,哭喊呼救声,连成一片,黑暗中,姑妈一家三口摸上一条小船,惊魂未定,不想一个浪头将船打翻。表兄在惊涛中拼命挣扎,奋力将姑妈、表妹救上另一条船,终因体力不支,再也没有上来……
  消息传来,兰渚十分悲痛。他独自在庭院徘徊,思绪如潮。他记得,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月光如水,他与表兄一边在院内踱步,一边纵情谈论世态炎凉,抒发着报国之志,而今昔人已去,往事如梦。战乱,天灾,国难,家仇,使他思绪万千。入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心想:中国人民受苦受难,多么盼望能有渡人之舟呀!他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奋笔疾书,写下著名的《方舟歌》。
  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
  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
  他在诗的附记中写道:“佛家谓慈航普渡,而今之最习用语,亦恒以今世为过渡时代。究之茫茫宇宙,林林众生,何时不在过渡?而过渡时代亦何曾有自己时乎?以方舟名,盖以渡人之舟,窃自期也。而入世之初,已遭颠扑,瞻望前途,如何自奋乎?吭歌数句,聊用自警,非敢言抱负也。”
  从那以后,于兰渚遂改名“方舟”,发誓以天下为己任,愿作渡人之舟,不管风再大,浪再险,也要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将多灾多难的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于增会)
  夜泊七里海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之夜,七里海阴云密布,芦苇翻波,惊涛击岸,有一叶孤舟停泊在东、西七里海的“官沟”里。
  从前的七里海分前海、后海,亦即如今的东海、西海。两海之间有一条沟,名曰“官沟”。在七里海内,又有青龙湾河、曾口河贯通其间。说起七里海,历史上曾称之为宁河八景之一,谓之“七里烟波”。它本是一片沼泽。泽内芦苇密布,且阡陌纵横。前人对此多有咏赋:“群疏容纳渺无端,一望淙淙七里宽。远接北河多莽漾,势连东渤更弥漫。苍茫直压淮渔淀,澎湃平吞赤涧滩”。这是诗人笔下的七里海。还有人称它“茫洋巨吞海之滨,似海名传海已真,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可见七里海的气势雄浑,景象非凡。
  这天傍晚,沿青龙湾河堤走来一个二十多岁青年学生模样的人。时至深秋,仍只穿一身灰布单衣。一柄桐油雨伞勉强遮得住上半身,下半身被雨水淋得全部湿透。他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但也显露出一点倦容。来至“官沟”边,已是夜幕低垂。远望七里海一片烟波,深无边际。“官沟”里只有这一条小船作为摆渡。渡船的老者系本县潘庄镇西塘坨村人,以摆渡为生。斑白的须发衬托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
  那青年来至河边便急匆匆地跨上渡船,让老者摆渡。船家望望黑沉沉的天,看看身边疲惫的青年,便笑眯眯地请他进入船舱,随后,简易的锅灶里渔火熊熊。顷刻间,一桌喷香扑鼻的贴饽饽熬小鱼便呈现在那年轻人面前。年轻人饥寒交加,狼吞虎咽,吃得浑身暖融融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渔火下,看得出他那一脸倦容消失殆尽。
  船家说:“小伙子,今晚就住在我这船上吧。你就是过得去这‘官沟’,也过不去前面那道曾口河呀。”于是一老一少双双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抵足而眠。言谈话语中,老者知道这青年人是从天津城跑出来的逃难学生,要到七里海边的俵口村去投奔于方舟。
  一夜之间,这个青年人向老人讲述了诸如打倒军阀列强,解放全人类,建立新中国等不少革命道理。老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又觉得这青年人说得在理。不知不觉,东方透出晨曦。青年人乘舟过河登上岸前,撕下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中的一页,掏出笔来流顺地写上了几个字递给了摆船的老汉。然后跨步前行,消失在晨雾中。
  那船家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人,知道这青年人非比等闲之人,就把纸条揣在了腰间,保存了起来。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九四七年宁河县的土改进入复查阶段。新政权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是革命的领袖。渡船老汉此时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也听到了这几个从前不曾听到的名字。他记得,当年在他船上夜泊的青年人姓周,于是就小心地找出了珍藏二十多年的那张纸条,请本村的识字人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周恩来当年过摆渡的事。据说纸条上写的字是“革命胜利后找周”。只可惜,那张珍贵的纸条再没回到老人手中,没了下落,可谓一大遗憾。但这故事却在七里海岸边传颂下来,宁河人为此引以自豪。
  (王瑞昌)
  潘庄的传说
  离天津不到70里的地方,有一个潘庄镇。据说宋朝那个无恶不做的奸相潘仁美就出生在这镇上。潘家在这里专横跋扈,因而把此镇立名潘庄。
  自从潘仁美做了当朝太师以后,总想谋反篡位,在潘庄私建官宅,雕梁画柱,九龙盘绕,金壁辉煌,和王宫金殿一般无二。家中使奴唤婢,妻妾成群。还立了三宅六院七十二偏妃。在镇南修了潘家花园,真水假山、亭台楼阁好不壮观。镇子西头修建了专为他造兵器、盔甲的城池,起名叫造甲城。
  潘仁美在朝中陷害忠良,对杨家将恨之入骨。就在杨继业困两狼山,杨七郎回朝搬兵之际,潘老贼绑缚了七郎,吊于百尺高杆用乱箭射死。而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命亲信把七郎的头割下,仍进河里。一刹时,河水咆哮翻滚,倒流而下40里,至潘庄拐弯的地方,英雄头颅上河滩,河水才平静下来改为顺流。
  百姓们悄悄把七郎的头收起来,埋在大河北岸,修了碑亭,并在七郎坟前修建庙宇,名叫“双龙铁瓦庙”,另又起名为“七郎山”。人们天天来这里焚香祷告,有求必应,尤其是除邪治病,十分灵验。潘仁美被处死的消息传到潘庄后,潘氏家族纷纷逃走,没有逃走的就此更名改姓,因而潘庄至今没有一个姓潘的。
  (选自1990年《宁河县志》)
  造甲城村名由来
  造甲城村最初的居民是从山西省洪洞县磨盘大街草帽胡同迁居来的。当时赵龙、赵虎、赵凤兄弟三人只占据造甲城的两条沟口,以治鱼为生。那时鱼产很盛,流传着“日出斗金,鱼骨成山”的民谣。现在造甲城村后街最高处,是当时的一条土堤,名赵家堡。
  据冯家祖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初赵义兵渡江者十人被封公,内有冯祖郑国公冯国用。”“攻闽时,徐达屡战不利,太祖闻而亲率冯祖、冯胜往援扮为商人。暗藏军器,顺流直下,攻陷平闽,不逾一月矣。勤劳既久,立功已多,钦封冯胜为“宋国公之职”。明永乐二年奉旨迁燕,冯祖随龙抵燕谷遂占水草地土为监灶户云。冯胜的后代冯隆耀在永乐二年来到此地,占据了造甲城,占据了东甸,冯隆会占据了四颗树,冯隆美占据了潘套。因冯家人多,占地多,势力大,所以赵家堡就不能概括村意了。
  传说:村当中有一个200米的大地穴,当地人称地窨子,是宋朝造盔甲的地方,故得名“造钾城”。
  传说:古时候造甲城出产过造盔甲的金属,故起名“造钾城”。造甲城不但造过盔甲,而且制造其他别的作战兵器,故统称“造钾城”。后演变为“造甲城”。
  说法不一,造甲城虽然是明朝永乐二年定名的,但在元朝、宋朝、唐朝或更早以前,造甲城就已是行军驻军、制造兵器的地方和古代的战场了。
  (选自1998年《天津市地名志宁河县卷》)
  杨七郎墓的传说
  “杨七郎墓”即“七郎山”,当地人又称“灵台山”。杨七郎墓的传说是普遍流传于宁河的民间口头文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986年)。北宋对辽的防线西段从今山西宁武、逆县经芦芽山、云中山、雁门山、恒山向东直抵河北,东段经南易水、白沟河、大清河、天津海河直抵渤海。在宋真宗时,杨业的儿子杨延昭(958一1014年)镇守的“三关”就在天津市宁河县潘庄西部,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洲高阳关”。
  据《宋史》记载: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宋太宗一面下令全面撤军,一面调整部署,在对辽前线,特别是缺乏天险的河北前线驻扎重兵,采取分区与重点驻防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全面防御的态势。
  北宋在河北地区的御辽防线为两层,第一层沿拒马河布防守军,重点则在霸州(今河北省霸县)、雄州(今河北省雄县)、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西)、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等要地;第二层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高阳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定州(今属河北省)为重镇,构成支撑防线。
  宋辽战争期间,为何宁河县西塘坨村出现杨七郎墓?潘庄村出现潘美墓?对此,当地有许多传说。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潘美与杨七郎生前不共戴天,死后却埋葬在一处(相距只有1500米之遥),也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925-991),字仲询,汉族,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名将。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其死后葬地不详。
  明代《宝坻县志》有“潘美”庄的记载。清道光年间手绘《宁河图说》记载:“县西七十里,曰潘庄,一大聚落,相传为宋潘美故里,村有古冢,土人呼为潘美墓”。这同当地传说“潘庄是潘美的祖籍”和八十一座古墓相传为潘美墓是吻合的。
  清康熙十二年刻印的《宝坻县志》记载:“宋杨七郎墓在县东南潘美庄,有庙存焉;疑即杨景弟也。”(杨景,即六郎杨延昭)。这应该是记载宋杨七郎墓所见最早的文献记录。
  河北省《丰润县志》记载:“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丰润县又与宁河县搭界,以上史料说明,从考古角度分析,宁河县西塘坨村杨七郎墓,必然有其历史的遗迹,而使后人追思怀念,才衍生出北宋杨家将的种种传说故事。
  民间相传,北宋雍熙年间,辽邦侵犯宋土,边关狼烟四起,杨业为保宋抗辽,孤军苦战在最前线。杨氏父子被围困以后,杨业派杨七郎回后方找潘美求援。杨七郎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好不容易来到后方,但由于七郎曾力劈潘美的儿子潘豹,潘美怀恨在心,所以他不仅不发兵救援,反而把杨七郎乱箭射死。七郎死后,给父亲托梦,诉说了自己到潘美那里求援及被害身亡的经过。杨业从梦中惊醒后,感到救援无望,并且,草尽粮绝,他宁死不作辽邦的俘虏,于是碰死在李陵碑下。坐阵后方的潘美,杀了杨七郎后,为了消尸灭迹,夜里派家丁把七郎的尸体偷偷地投入河中,西塘坨庄百姓得知杨七郎被害,悄悄将杨七郎的尸体收起来,埋葬在庄西普济河中间一个高高的土山上,当地百姓对忠臣良将世代敬仰怀念,千百年来,方圆几百里的人们均来祭祀,常年香火不断。附近的庄户人家,大多供奉“七郎神位”。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有诗人徐羾《咏杨七郎墓》的诗:“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抔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明月霞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潘庄镇和西塘坨村,都是古老的村落。如今不仅有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还有杨七郎墓、潘美墓古迹。这说明宋辽边陲地带杨家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围绕北宋杨家将所衍生出的种种传说故事,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前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在沧桑的历史巨变中祖辈的努力和智慧使古老的文化流传至今。
  杨七郎墓的传说在宁河县几乎家喻户晓,妇儒皆知。在杨七郎的传说中,不仅歌颂了爱国英雄,也鞭挞了陷害忠良的佞臣。千百年来,杨七郎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这些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在民间口耳相传,是宁河人敬慕忠良真实情感的口头记录。按照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分类,杨七郎墓的传说,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
  关于杨七郎墓的神话
  相传,杨七郎被害后,人们出于对这位爱国忠良的敬仰,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西塘坨村民修坟,虚拟厚葬,并立庙,当地人称之为“灵台山”,又称“七郎山”。后来,杨七郎墓越长越高,竟长成了一座山,再长,早晚将把西塘坨庄顶起。正在不知所措时,西塘坨来了一位云游道长,乃世外高人。他为了压住七郎山,以防再长,便在七郎山东侧,隔河而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道观古刹——双龙寺铁瓦庙。其庙顶脊上盖有三块铁瓦,庙内供奉两条金龙。庙里有一磬,是独眼磬。此三项六件珍宝,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镇寺之宝、镇庄之宝。两条金龙神龙活现,每当即将下雨,两条金龙便“吱…吱…”乱叫,跃跃欲飞。西塘坨村村民靠此预知天气甚是灵验。道长的徒子徒孙,怕金龙遇雨飞升,特意将金龙用铁链锁住。关于那离奇美妙的神话就更多了。比如,有人说,杨七郎死后,随从将士趁人不妨,将尸体连夜运出,路经西塘坨村,突然天降大雨,人们只好躲在附近避雨。等大雨过后,再去抬尸时,尸体不见了。人们就在停放尸体的地方培起坟堆,以后每年上坟祭典,就成了七郎山。还有的说,潘美杀了杨七郎后,为了消尸灭迹,夜里命亲信将杨七郎的头割下,扔进河里,一刹时,河水咆哮翻滚,倒流四十里,至西塘坨村西“普济河”拐弯的地方,英雄头颅忽地跃上河滩,河水才平静下来改为顺流。西塘坨村村民得知杨七郎被害,悄悄将杨七郎的头颅收起来,埋在大河北岸,修了碑亭和庙宇。这些不过都是神话故事,但却反映了人们对爱国忠良的敬慕与怀念。
  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
  1.据当地百姓讲,杨七郎墓形成后,没几天就长满了棘针,钻出了血一样红的小果子,人们都说那是杨七郎的血灌浆而成的。这里的棘针也不同于别处,别处的棘针一枪一沟,这里的却是一枪双沟,据说那是由杨七郎使用的长枪幻化而成的。
  2.杨七郎墓处于普济河中心,神奇的是,千百年来,这里经常发大水,水涨山高,不论洪水多么凶猛,水位多高,从未将杨七郎墓淹没过。这土丘就被人们视为神迹。
  3.在民间俗信中,七郎神君的神灵经常显圣,神通广大,为人们消灾解难、有求必应。过去各地来求仙讨药的人们络绎不绝,到杨七郎墓烧几刀纸钱,讨回一捧香灰冲水一吃就好。尤其是除邪治病,十分灵验。至今仍有人到杨七郎墓前烧香、烧纸钱。
  4.从前,当地人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用些杯盘碗筷、桌椅板凳,只要到七郎山前焚香祷告,说明来意,家里的需用之物早就摆好了。到后来,人心不古,只借不还,神明不佑,再也借不到了。
  5.相传有一年,一个外村卖烧饼果子(油条)的小贩,路过杨七郎墓拉屎,进了西塘坨庄打开货担一看,满筐的烧饼果子踪影不见,连心疼带恐慌当街痛哭。本村的两位老者问明情由,指点他去杨七郎墓请罪,当他焚香烧纸祷告完毕,抬头一看,所有的烧饼果子都在棘针树上挂着,一个不缺。可见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是集神话、传说、仙话、民间俗信为一体的故事群。它们经长期流传演变,有些已经溶为一体,很难把它区别开来。
  关于杨七郎墓的故事
  围绕杨七郎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与陵墓环境相关的地方风物传说群。如相传当年杨七郎墓建成后,既有杨姓族人,在潘庄落户看守,世代不辍。
  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又恐怕仇家盗墓,故设八十一座古墓,共分九行,每行九座。葬毕,潘氏家族纷纷逃生,没有逃走的就地更名改姓,因而潘庄至今没有一户姓潘的人家。
  又传,潘庄杨氏家族和没有逃走、就地更名改姓的潘氏家族在交往中,看不出有任何不睦的举动,但在思想上却不无隔阂。曾有这样的事:旧时镇上请来戏班演戏,改姓的潘氏家族所点的剧目多为:《碰碑》、《洪羊洞》等,都是杨家式微、败落的戏文。杨家所点的戏则是《挑帘裁衣》、《翠屏山》等剧目。因为,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淫妇恰姓潘,借以报复。这些传说中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民间俗信的成份,是地方百姓记忆构筑的当地历史,同时也寄寓着民众对爱国英雄的敬仰之情,人们在不断的口头讲述和传颂中,注入了历史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
  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已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吕福恒)
  杨虎子河的传说
  “杨虎子河,杨虎子河,穷人血泪流成河。日本鬼子收大米,穷人手捧糠窝窝。”这是当时流传的民谣。
  离杨虎子河不远的俵口村原来有个壮汉,名叫杨景增,身高马大,虎头虎脑,人们送他个绰号叫“杨虎子”。日本鬼子开进宁河县,俵口穷的没法活。于是,他撑着一只破槽子船来到任凤村,在河岸搭起一间破草棚,靠摆渡来往行人挣几个钱。后来他与地下党的区小队接上了头。一天傍晚,一股鬼子兵来到河边,打算渡河到任凤一带清剿扫荡,招呼杨虎子过来摆渡。杨虎子理也不理,从容地把槽子船向远处芦苇丛中划去。敌人急了,向他开枪。鲜血顺着他的胳膊流下来,染红了河水。但杨虎子全然不顾,一直把槽子船划进丛中藏起来。这时驻扎在任凤的区小队听见枪声赶过来,杨虎子及时从另一个地方渡他们过河,全歼了这股鬼子兵。抗日战争胜利后,杨虎子还在这河边摆渡来往行人,时间久了,人们便把这条河称作“杨虎子河”了。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修建了“杨虎子河公路桥”。现在杨虎子老人虽已去世,可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就肃然起敬。如今这里又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杨虎子河,杨虎子河,如今是条幸福河。河畔两旁鱼米香,笑声飞出心窝窝。”
  (选自1990年《宁河县志》)
  青龙湾河的传说
  七里海西北部有一条河叫青龙湾河,相传那里住着一条龙叫小青龙。那清亮亮的水,是小青龙脖颈里流出的清泉,一直流入大海。
  小青龙是海龙王最小的女婿。龙王寿诞那天,青龙老早就备好寿礼,携夫人去给岳父祝寿。它们腾云驾雾,行走如云,眼看就到大海了,睁眼一看,不禁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昔日青翠欲滴的千顷沃野,如今一片枯黄,禾苗、树叶、花草,都跟烧焦了似的,连塘沟、水井也干了……哎呀!如此干旱,庄稼岂不要绝收了吗?那人畜还怎么活呀!青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与夫人商量,决定降场大雨,施惠人间。于是默念咒语,施起法术来。顿时,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凉风掠过,如丝细雨飘然而下。
  真是久旱逢甘露。那旱得冒烟的禾苗呀,树木呀,花草呀,得了救命雨,一个个绽开笑脸,渐渐地变绿了,水灵了,精神了。青龙看了,打心眼儿里高兴。
  且说那东海龙宫,这天真是热闹非凡。门外,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宫内,亲朋满座,笑语欢歌。龙王更是春风满面。寿宴开始,亲自下座,与下官、嘉宾一一握手寒暄,举杯共饮。走了一圈,唯独不见小女和女婿踪影,龙王纳闷,忙令龟相沿途寻迎。
  龟相得令,不敢怠慢。它一路寻去,见前方阴云密布,细雨濛濛,细一看,青龙和公主正在那里兴雨。龟相大惊失色,忙奔上前去:“哎呀,驸马、公主呀,你们私自兴云做雨,犯了律条,可闯下大祸了!”
  青龙夫妇不解:“为民造福,何祸之有!”
  “哎呀呀,龙王不是早有禁令吗!这是明知故犯呀!”
  青龙闻听此言,忽地一件往事涌上心头。那是去年春天的事。一天,青龙陪龙王去七里海巡游,千顷碧波之上,见一女子驾一叶扁舟,正与一老翁张网捕鱼。龙王定睛凝视,见那女子眉清目秀,粉面如花,顿生邪念,便掠进宫中,想占为己有。然而,那女子誓死不从,进宫后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决心以死相拼。一天,趁龙王睡熟,抄起剪刀,朝龙王喉咙刺去。龙王“哎呀”一声,一阵钻心般疼痛,用手一摸,脖颈间鲜血直流,气得怒目圆睁,嗖地拔出宝剑,一剑将少女刺死。龙王恼怒至极,于是下令:七里海一带,三年不降半滴雨水,让那里的人们干死渴死!
  青龙想起岳父这段不光彩的往事,不由又勾起满腔义愤。便收起云头,与龟相回宫面君。
  龙王见女儿、女婿姗姗来迟,面带不悦。青龙将路上行雨之事细说一遍。龙王拍案震怒:“早有禁令,为何抗旨不遵?”
  青龙分辩道:“天下如此干旱,黎民这般可怜,我们怎忍心眼看着他们受苦受难呢!”
  “活该!”
  “我们东海广阔无边,拔一毛而利天下,何必这样吝啬呢!”
  “混帐!”龙王暴跳起来:“你竟敢教训孤王,真是狂妄至极!”
  “你荒淫无道,滥杀无辜……”
  “来人哪!”龙王气得两眼通红,“快把这混帐东西给我绑了!”
  公主一看大事不好,忙上前说情。龙王理也不理,推开公主,刷地抽出宝剑,冲龟相说:“这等叛逆,留它何用,速速押赴七里海,就地正法,看它还怎么兴雨!”
  青龙被押到七里海。七里海边的人们无不感激青龙的恩德,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求情。龟相恐生不测,没等三声催魂炮放完,就一剑将青龙脑袋砍落在地。
  说来也怪。青龙脖颈里喷出的竟然不是血,而是清凉凉的泉水,哗哗地喷流不止。没几天便冲成一条河,这就是青龙湾河,由西向东一直汇入潮白河,又缓缓注入大海。后来,青龙的头与身子自动连接在一起,青龙也就永远住在了那里。
  (于增会)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专题

七里海畔的传说
相关专题
夜泊七里海
相关专题
潘庄的传说
相关专题
造甲城村名由来
相关专题
杨七郎墓的传说
相关专题
杨虎子河的传说
相关专题
青龙湾河的传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