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的兵站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99
颗粒名称: 东北野战军的兵站医院
分类号: K25
页数: 2
页码: 350-35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七里海西塘坨村的村民和解放军第5兵站医院的故事。村民们为医院提供了房屋、物资和劳动力,精心照顾受伤的解放军战士。医院在西塘坨村开办了半年多,收治了数千名伤员,但也有145名烈士牺牲在这里。村民们为这些烈士建立了陵园和纪念碑,并一直怀念他们。
关键词: 东北野战军 兵站医院 历史事件

内容

1948年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第5兵站医院设在了七里海西塘坨村。刚刚获得解放的西塘坨村民,听说要解放北平、天津,提出“腾房子,烧热炕,问寒问暖洗衣裳”的口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杨春宜家将有6间房子的大院腾出来当了医院的院部和治疗室。医院伙房设在了东大庙。各家将好屋子腾出来,打扫干净,安置伤员,青壮年成立了伤员担架队。野战军的大批粮草辎重也存放在了这里,停放了数百辆大马车,民兵组成的保卫组,昼夜巡防,保卫部队医院、物资和牲畜的安全。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了,帮助解放军战士铡草喂马。
  1949年12月下旬开始,天津外围战中的伤员不断转到西塘坨。1月5日东局子战斗打响,第7纵队第25师的重伤员由贯庄前方医院陆续转到兵站医院。一天夜里,接应了5批由滦县万人担架团第3团抬来的几十名伤员。1月14日天津攻城开始后,接收的伤员更多了。几百户人家的西塘坨,家家大炕都住满了,村里还专门搭了棚子,打了火炕,把较轻的伤员安排在棚子里,住不下的伤员,安排在东塘坨村。全村病床有上千个、伤员住在谁家,谁家负责照料看护。
  解放军伤员的安危苦痛纠结着全村人的心。男女老幼,纷纷行动,昼夜伺候。每天给伤员烧热炕、打饭、烧开水,床前嘘寒问暖,陪伴伤员拉家常。给重伤员服药、喂饭,端屎端尿,扶持大小便。搀扶伤员到院部治疗,用担架或门板抬重伤员到院部进行手术。打来的饭菜凉了,烧热了再端给伤员吃。医院伙房不做汤,各家就给伤员熬稀饭、做菜汤。有的饭菜伤员不可口,就拿出自己的粮、菜重新做。有的户,还想办法弄来好吃的,送给重伤员。妇救会组织全村妇女分成慰问组、洗缝补组挨家慰问伤员,给伤员洗绷带,缝补衣裳。刘厚忠、刘太成等村干部日夜操劳,有的累病了。
  住在董太立家的伤员钱永峰,战斗中左脚骨被打碎,严重感染,医生主张把脚锯掉。董太立母亲看了说,可以养好,医生和钱永峰听了她的话没做手术。她细心照料几个月,钱永峰的脚保住了。兵站医院和伤员钱永峰感激不尽。钱永峰后来复员到唐山,几十年里与董家有书信来往。
  兵站医院医疗条件很差,伤员截肢,医生有时用木工锯。伤员多,药品器械不足,造成很多伤员轻的发展成重的,重的很多留下了残疾或无治死亡。村里将牺牲的伤员,先停放在打谷场上的土房子里,整容后再安葬。地方协助部队为每个烈士准备了棺材,有的村民还将家里老人的寿材送给了医院。
  兵站医院在西塘坨村开办了半年多,收治伤员有数千名。牺牲的解放军伤员,共145名,均是外埠人,最高职位是营长。西塘坨在村外东大岭的南岭和岭北的北海开辟了两处墓地,所有烈士分葬在这里。每个烈士坟前树立了写有姓名籍贯和部队单位的木牌。后来,木牌被洪水冲失,145名烈士名字没有传下来。
  西塘坨群众与这些革命烈士曾朝夕相处,陪伴他们走过了短暂时光。革命烈士生前的痛苦与坚强,音容与笑貌,留在了西塘坨人的心里。60多年中,西塘坨群众没有忘记革命烈士,将两处烈士墓迁到了一处,建立了烈士陵园,镌刻了纪念碑。2011年有97名烈士遗骨迁葬宁河县烈士陵园,村西5公里处的烈士陵园,还有48名烈士的墓冢。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
杨春宜
相关人物
刘厚忠
相关人物
刘太成
相关人物
董太立
相关人物
钱永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塘坨村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