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人民的支前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98
颗粒名称: 七里海人民的支前运动
分类号: K25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1948年秋季,华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及平绥铁路沿线进行战略要点,并调动主力部队在平北地区企图与人民解放军决战。作为宁河县支前运动的一方面,七里海区域的支前运动就此也拉开了序幕。首先七里海一带的民工参加了平绥前线担架团。这个宁河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民担架团,1948年9月随冀东部队开往平绥前线,历时两个月,于11月3日凯旋。
关键词: 七里海 人民 支前运动

内容

1948年秋季,华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集中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及平绥铁路沿线的战略要点,并调动主力部队在平北地区企图与人民解放军决战。作为宁河县支前运动的一方面,七里海区域的支前运动就此也拉开了序幕。首先七里海一带的民工参加了平绥前线担架团。这个宁河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民担架团,1948年9月随冀东部队开往平绥前线,历时两个月,于11月3日凯旋。宁河县委为担架团圆满完成任务评功授奖,全县16人被评为功臣,其中有七里海畔五区北淮淀村李增举、四区俵口村于相文等。
  随着平津战役的进行,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在七里海区域广泛开展起来。通往天津的主要通道在七里海,天津、塘沽战场就在七里海不远的西部和南部,因此,七里海的支前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让东北野战军顺利过境,为了将各地汇集来的支前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在四五天里各村就将主要道路进行了平整,路面加宽了1倍,同时抢修了青龙湾大桥,搭建了金钟河、赤碱滩、欢坨浮桥。17孔青龙湾大桥,是进入天津的要冲,民工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昼夜奋战,10天的任务,5天就完成了。期间,在潘庄、堤头、大八亩坨等村镇设立了支前物资供养站,为部队储备了大批粮食、柴草、油盐等。各村为部队腾出了房子,组织了担架队,贴上了欢迎标语,烧好了火炕,准备了大量熟食。有的村还编排了文艺节目,迎接慰问部队。东西塘坨为东北野战军兵站医院的设立,做了周密安排。
  朱头淀村在东北野战军到来之前,每个青壮年妇女纺二斤棉花,做一双军鞋,每户准备20斤马齿苋,做20斤面的饽饽。每户留下一间房自住,其余腾出留给解放军。到时住不下,还准备了门板搭双层铺。村里储存的各户交来的玉米饽饽,夜里值班有人问可不可以吃点儿。教师于茂初说:“枵腹从公,自古有之,为了解放,我们要坚持这种精神。”大家说:“将士们在前方爬冰卧雪、流血牺牲在所不辞,我们冷点儿饿点儿又算得什么!”
  攻打天津、塘沽期间,潘庄镇出动了80副担架随部队开往前线,贡献檩木150多根抢搭浮桥,家家户户磨面贴饼子,一袋一袋装好送给部队。东塘坨村先后接收了数百名伤员,村里将20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分成慰问组、缝衣组、护理组,给伤员烧热炕,做饭洗衣,端屎端尿,协助医生做伤员安抚工作。为了让重伤员恢复健康,陈久玲卖掉自家的粮食,换了鸡蛋送给伤员吃。东塘坨接收的伤员,有近60个重伤员先后死去,他们都是外地人,村里像亲人一样为他们举葬,入棺前整理遗容,遗物随葬,按部队提供的名册登记,每座坟前竖立标牌,安排专人看护茔地(建国后,60名伤员烈士坟冢被洪水淹没,木质标牌被冲失,姓名失传)。有个妇女整理烈士遗容,一位烈士没有瞑目,她说:“同志呀,我哪整的不合适,闭上眼睛吧!”这位烈士微微合上了双眼。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
李增举
相关人物
于相文
相关人物
陈久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朱头淀村
相关地名
潘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