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七里海的武宝宁县大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87
颗粒名称: 活跃在七里海的武宝宁县大队
分类号: K25
页数: 2
页码: 327-32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武宝宁县大队在七里海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游击区的发展壮大过程。文章提到了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决定在敌人的后方开辟游击区,保存力量,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抗日斗争的背景。文章还讲述了武宝宁县大队巧妙地打下了苏楼据点,并事先定好的计划。此外,文章还讲述了王全荣安排的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并带领县大队在纪庄、杨庄、孙庄3个村子里形成了犄角之势,给予敌人狠狠打击。文章还讲述了县大队在孟庄和青纱帐进行战斗的情况,并强调了县大队对七里海的支持。文章总结称,武宝宁县大队在七里海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游击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为驱除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七里海 事件 抗日战争

内容

武宝宁县大队是在七里海发展壮大起来的。1943年8月,冀东军分区第四地区队排长郭子兴带一个排到七里海,配合地方工作人员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发展武宝宁联合县游击区。1944年9月,第四地区队3连连长王全荣奉命到七里海组建武宝宁联合县县大队,对郭子兴队伍进行了整编,将不适宜干武装或年龄大的全部安排到村里当干部,30多名战士只留下了16名。他任队长,只有8条旧枪,几十发子弹,十几枚手榴弹。王全荣运用灵活战术消灭敌人,缴获武器装备自己,动员青年抗日积极分子参加队伍,使县大队逐步发展扩大,一年里先后成立了3个连。1945年日军投降,武宝宁县大队和部分区小队民兵500多人,一起编入了冀东军分区58团,王全荣任副团长。
  武宝宁县大队在成立的当月,即巧妙地打下了苏楼据点。苏楼据点在宁河与武清交界地带,里边有30多个伪军。王全荣带着16个战士,夜间从七里海出发,拂晓前赶到了据点附近,埋伏在大门外,准备敌人开门时冲进据点,消灭敌人。这是王全荣事先定好的。天亮后一名伪军开了门,发现有人,撒腿就跑,战士们起身冲了进去,30多名伪军在一片喊杀声中全部交了枪,共缴步枪30多支,子弹1000多发。
  1945年3月10日深夜,武宝宁四区纪庄民兵将潘庄通往宝坻公路上的电线杆撂倒,割断了电线,断了敌人的通讯。这也是王全荣安排的。他想,敌人知道后,必来报复,提前埋伏好兵力,给予狠狠打击。于是第二天他带部队300人,天亮前分别埋伏在纪庄、杨庄、孙庄3个村子里,形成犄角之势,静待敌人钻进“口袋”。11日上午,潘庄日伪军果真出动了,有七八十人闯入纪庄,县大队枪声四起,当场打死了日军的3个机枪手,缴获了一挺机枪。日伪军狼狈逃回潘庄,县大队打扫完战场,转入七里海。
  1945年夏季,县大队与搜寻他们的日伪军周旋在七里海一带。7月一天夜里,王全荣带领30多名精干战士,悄悄摸到“高丽圈”日军据点,毙伤4个日军后,连夜撤到孟庄休息。县大队另外两个连也汇集到这里。拂晓,岗哨发现3公里外有200多人的伪军队伍正向孟庄走来,王全荣命令部队作好战斗准备,消灭敌人。走在前面的12个特务在村中被击毙,随后的30个便衣也举手投降了。村外的伪军大部队听到枪声往回跑,县大队边追边射击,打死了几个士兵和1个中队长。这次战斗,县大队毙、伤、俘50多人,缴获步枪、手枪50多支,子弹数百发,手榴弹50多枚,无一人伤亡。县大队押着俘虏,躲进青纱帐,傍晚向七里海转移。
  武宝宁县大队以七里海为依托开展武装斗争,拔据点、打埋伏、破交通、锄敌伪,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扩大抗日游击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
王全荣
相关人物
郭子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宝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