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74
颗粒名称: 饮食文化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276-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盛产的鱼、虾、蟹、贝有30余种,七里海人发明了许多独特的食用水产品的方法。其中,七里海河蟹面是一道美味佳肴,由宁河自产的七里海紫蟹为主要原料制成。这道菜肉嫩、膏红、味鲜,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每年中秋节前后,到七里海垂钓河蟹,品尝七里海河蟹面,已成为京、津两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此外,醉蟹和螃蟹饺子也是宁河人喜爱的食品。
关键词: 七里海 民俗文化 饮食文化

内容

传统吃法
  七里海盛产鱼、虾、蟹、贝,种类很多,有30余种。七里海人在“靠山吃山、以水为生”的实践中,创造出食用水产品的独特方法。
  七里海河蟹面:七里海是我国濒海典型的古泻湖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质,丰富的天然饵料,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使得河蟹品质非常优良。七里海河蟹因其肉嫩、膏红、味鲜,早在明朝时就是宫廷贡品,历来享有盛誉。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宁河县七里海中华绒鳌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宁河人吃蟹花样百出,最基本的是清蒸(俗称“一熥一煮”)。河蟹面制作方法是,把河蟹分档剪块捣碎,再加水懈开过罗去渣,留蟹汁水煮面,总体经过十八道制作工艺,才能制成一盆美味绝伦的“七里海河蟹面”。这在当今宴席中是较奢侈的。
  七里海河蟹面,创自清康熙年间宁河县一个家庭式饮食店,店主人为了招徕更多顾客,别出心裁,选用宁河自产七里海紫蟹为主要原料,制成河蟹汤面,美味可口,远近知名。后来再经各酒家和饮食店争相仿制。因色、香、味、形均佳,故一直相传至今。
  现存最早一部志书《天津卫志》中记载:十五世纪,天津所产紫蟹、银鱼,已享誉中外。明代且有“天津螃蟹镇江醋”的说法。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的大宦官刘瑾,已在天津卫派出“银鱼厂太监”,专事收购紫蟹、银鱼等鱼鲜水产,送到北京,供奉皇帝及宫廷食用。由此可见紫蟹、银鱼的名贵程度。入清以后,紫蟹、银鱼与铁雀,更列为天津的“三珍”。所以要想吃紫蟹、银鱼等水产品,天津宁河是基地。这也说明,真正能把紫蟹、银鱼烹饪得鲜美,还得属天津宁河。
  另据《畿辅通志》中记载: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朝廷派怡贤亲王检查水利来到七里海,见水道又浅又狭,于次年派专员负责开挖宁车沽河,由淮渔淀(今淮淀村)起至北塘口,长四十里。当地百姓相传,怡贤亲王奉旨来宁河县七里海视察河道时,陪同的地方官员用当地特产紫蟹制成河蟹宴席招待,其中的菜品有,七里海醉蟹、华阳河蟹、雪衣油盖、酸沙紫蟹、溜紫蟹黄、蟹肉丸子、七里海河蟹酱、七里海河蟹面、河蟹肉饺子。视察官员品尝后赞不绝口,没想到荒郊僻野之地有如此美味,临行时特将民间厨师带到京城,把河蟹宴献给皇上。皇上品此美味,龙颜大悦,于是下令每年都要进贡七里海河蟹。从此,七里海河蟹名震全国。当然,这些美点名餐,在旧社会只是供富有者享受,劳动人民则很少有享受的机会。据说,在清雍正时期,须二品官以上,在宫廷中才有资格享用。及后盛行于社会时,只要有钱,就可食到。
  宁河七里海河蟹面因其蟹味浓厚,汤汁鲜美,面条爽滑,稀稠适度,鲜香润喉,汤面共饮,生津暖胃,口感筋韧、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几百年来在宁河县境内传承至今,如今深受天津地区百姓喜爱,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七里海河蟹最肥的季节,到七里海垂钓河蟹,品尝七里海河蟹面,已成为京、津两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七里海河蟹汤面是我国民间古老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中华民族的饮食大花园中独树一帜,它保留了天津市民间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是全国知名的、天津特有的民间风味食品。2010年宁河县被命名为“河蟹菜北方之乡”,2013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醉蟹:制作方法是,醉前把七里海河蟹洗净、控水,倒入熬好、晾凉的花椒盐水中,加一点白酒,封上罐口,几天后即可食用。醉蟹佐酒食之,酒香伴鲜美,鲜美衬酒香,醇厚怡人,妙不可言,不愧为美味佳品。
  螃蟹饺子:制作方法是,先将活螃蟹去掉脐、胃、腮部分,把蟹黄刮出来备用,然后将蟹身、爪一齐放入一盛具,捣烂,再用纱布把蟹皮过滤掉,剩螃蟹汁肉、蟹黄,再加鸡蛋或少许韭菜、葱、姜、花椒面等。将馅和好后,面皮先捏一个筒状,从上口用小勺灌馅。然后再封口。饺子包好后,蒸、煮皆可。
  锅包干鱼:传统技艺方法是:1、选料。1.5寸到3寸左右的小鱼(如麦穗鱼、肉狗鱼),或野生大小一致的鲫鱼。2、清洗。用清水静养1—2天最佳(清水里放1-2滴香油)使小鱼充分的吐出肚里的泥沙,体表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待用。3、用农家土灶铁锅,用芦苇草在灶膛里点着火,(要掌握火的大小,如果火太大容易糊,火太小容易使小鱼烂了),把锅洗净后,锅烧热用带肉皮的肥肉擦锅,锅上有明亮的油脂为准,把沥干水分的小鱼均匀的摊在锅里,先大火受热均匀改用微中火把鱼包成嘎嘎(锅巴)状,水分蒸发再包另一面。4、用苇帘或簸箕把鱼均匀的放在上面,放在阳光下晒2-3天干透即可。包好的干鱼,大鱼的肉粗,小鱼的肉嫩,比较纯天然,所以做成的锅包干鱼有效的保留了鱼中的营养成分,使干鱼的滋味更加甘醇。鱼刺软酥,易消化,易吸收。干鱼鱼香味浓,做汤入口软酥,汤浓味鲜;做菜韧中有酥,鲜香浓郁。干鱼的味鲜香略有一点微苦。干鱼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开胃的食疗效果。2014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旧时贫苦的劳动人们在冬天和青黄不接的季节,用包制好的干鱼搭配上储存的大白菜、萝卜做的菜和汤,是当地百姓补充营养、增加菜肴美味的传统习俗。旧社会生活质量差,妇女坐月子没奶,就用干鱼熬汤,在锅里煮成乳白如奶的汤来给孕妇喝,是当时妇女下奶的好食材。
  贴饽饽熬小鱼:宁河人喜食“贴饽饽熬小鱼”,常用大铁锅放好小鱼和熬鱼佐料,四周贴饽饽,谓之“一锅儿熟”。由于鱼汤常浸到饽饽周边,异常鲜美,形成了当地美食之一。“粘卷子熬小鱼”,也是同样作法,是旧时富裕人家才能食用的。
  银鱼炒鸡蛋:七里海盛产的银鱼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成分。银鱼炒鸡蛋制作方法是:1.将银鱼去头尾洗净沥干水分;鸡蛋打入碗内,加银鱼、盐调匀。2.炒锅注油烧热,倒入鸡蛋,用铁铲摊匀成饼形,先煎一面,再翻煎另一面,煎熟后划成块。3.锅内放入料酒、盐及适量清水,倒入笋丝、木耳、煎好的蛋饼,烧开后再加入韭菜段,翻匀出锅即成。特点:色泽金黄,香嫩肥鲜。
  虾酱,螃蟹酱:制法是将虾、蟹、麻线虾洗净、捣碎,再加盐、拌均匀、装坛(或缸罐)封存,随后适时搅拌,于阳光下发酵,可生食,蘸葱吃,也可以炸熟了吃。特点是味咸而鲜。
  饮食之礼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是中国人的尚礼传统。旧时,进餐时要讲究进食之礼。我国早在《礼记》里对进食之礼就有详细的记载。在古代不同阶层的饮食活动中,普遍遵循着礼的规范,对人们讲礼貌、谦恭、尊敬长辈风气的形成也是有显著作用的。
  七里海人的吃很有规矩。吃是讲程序礼仪的,进餐时的座位是有讲究的,要突出一家之主的地位。旧时,富有的大家族,家长夫妇都是单独进餐,其子、媳、孙辈则按“房”(即各自小家庭,一家即为一房)进餐。而普通人家一般是家长和儿子们为一桌,其他妇女和儿童为一桌。若家中聚会,女儿可与家人同桌进餐,儿媳则只能在一旁侍奉。关于进餐时的座次,平日里不甚严格,但重大节日或家中有大事时,则要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之规矩。座位以对门为上,上座的左位次之,右位又次之。家宴中最尊的首席一般由家中长者来坐,必须待首席者入座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席落座。晚辈随父辈外出会亲友不同桌用餐,谓“父子不同席”。客人来访,分宾主落座,晚辈站立侍候,斟酒要满,斟茶不能满。谓之“满酒半茶”,女客随访,另行招待,谓“男女不同席”。酒后吃饭,不能盛满,随吃随添,谓“让酒不让饭”。这些民俗看起来好像有些啰嗦,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次序,然后用次序约束走出家门的举止。如出门在外有人不讲程序礼仪,家乡人会说这人“短家规”。
  饮食的信仰和禁忌
  当地百姓饮食的信仰和禁忌事项多种多样,大多数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反映了人们心理上对吉祥的一种祈盼和俗信。比如:人们在过生日时,必须要吃捞面,名曰“长寿面”。而且在煮面条的时候不能扯断,说是吃了这样的面,人才能长寿。而给小孩子过生日时不能喝粥,说如果喝了粥,长大以后办事情就会糊里糊涂;七里海渔业发达,村民们自然有些独特的习俗。比如在船上忌说“翻”字,烙饼时不说翻过来,而说“划过来”,吃鱼时也一样。村民提倡只夹自己眼前的菜,伸长胳膊去够远端的吃食被称作“过河”,或叫“没出息”;忌用盘子吃饭,如用盘子吃饭,会嘴浅(说话没把门儿的);平日里,有些家长也不让小孩吃鱼籽,因为鱼籽不计其数,怕长大念书不识数;家长绝不准晚辈把筷子竖插在米饭碗里,因为祭亡灵时筷子才是直插的;也不许小孩“剩碗底”,常吓唬孩子“吃饭不能碗里剩饭粒,剩饭粒要娶麻媳妇儿”;这种禁忌表面上看不科学,却是节约粮食的一种教育。饭前饭后,不允许敲碟敲碗敲锅盆,传言此举预示着将成为缺衣少食的乞丐。再如吃饭忌“吧嘚嘴”,咀嚼、喝汤忌发出声音;忌“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说是“没出息”;忌从窗口递送食品,因为送牢饭都是从窗口传递,也有说吃了从窗口递送的食品会“得噎死”;盛饭或汤时忌勺子往外翻,因为这是旧时给犯人盛饭的舀法;俩人再好也不能同吃一个鸭梨或橘子,“分梨”谐音“分离”,“分橘”谐音“分居”,要第三人咬一口或一起吃才好。
  农民惯用炕桌吃饭,冬日在炕上放桌,夏日在室外地面放桌。夹菜,忌夹起又抖掉,筷子不能在菜盘中翻搅。“觉不言,饭不语”,吃饭、睡觉都不应说话。饭前松裤带、吃饭一手托腮或手托碗底、饭后伸懒腰或打哈欠为失态。这些“老例儿”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也好,是禁忌的规矩也罢,它不过是百姓生活中质朴的民俗现象(或合理或俗信)。生活进步,理念日新,现代人一般不喜欢老例儿不许这不许那的“教条”,无可厚非。虽然很多习俗、俗信也在自然消逝,但人们美好的祈愿薪火相传,合理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七里海区域保留着、延续着。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刘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淮淀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醉蟹
相关专题
螃蟹饺子
相关专题
锅包干鱼
相关专题
贴饽饽熬小鱼
相关专题
银鱼炒鸡蛋
相关专题
虾酱、螃蟹酱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