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63
颗粒名称: 当代文学作品选
分类号: I277
页数: 15
页码: 208-222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当代文学的作品选,其中包括了家乡有个七里海、七里海记、七里海博物馆、倾听七里海的脉搏等。
关键词: 七里海 当代文学 作品选

内容

家乡有个七里海
  说起家乡宁河县,真的,幸亏有个七里海,不然,真不知她以什么示人。芦台古镇风貌不再,美丽田园风光难觅,余下的景物还有什么呢?我真的说不出来。
  本来那条宽阔如江的蓟运河,在我记忆里是那么美丽:两岸芦苇丛生,水鸟戏弄芦花。白日船帆竞发,夜晚渔火映天。这景象被我无数次写进文章。到了晚年回去一看,天哪,这条记忆中的母亲河,竟然只剩下一条枯瘦水流,河两岸河面上景致都不见,仿佛一个经历生活磨砺的老人,秃发缺齿地喃喃诉说着她年轻时的美好时光。看到此情此景,别提多伤心了。
  就是在这时候,知道我的家乡,还有个七里海。从此,它就成了我的牵挂、我的思念,成了我夸耀家乡的资本,成了我邀请友人的唯一理由。这时候作为宁河人的我,只要说起七里海就口若悬河,底气跟云南人说洱海一样足,声调跟无锡人说太湖一样亮,我相信说的时候我的眼睛会放光,说不定还因兴奋脸上皱纹会展平许多。我想肯定是这样。
  由于我少小离开故乡,对于景物并非全知道,头次听说七里海,还是在十多年以前。媒体上报道,作家柳溪大姐过生日,朋友们陪她到七里海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我这才知道七里海。七里海到底啥样,我却想象不出来,只知道是在宁河县。
  第一次到七里海,则是在次年秋天,好友林希、谭成健邀请我们去天津玩儿,我就提出去七里海。那时的七里海很荒芜,岸上没有多少树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强劲的秋风中摇曳,雪白芦花随风飘扬,天空偶尔掠过雁阵,发出几声凄厉的鸣叫,越发显出原始蛮态。宽广的七里海水域,在秋阳中波光粼粼,像老人闪动的眸子,感觉是那么沉寂清冷。唯有那成群的螃蟹,兴奋地满地乱爬,用肢体表示友好,热情地欢迎来客。这情景让我找回童年,这情景让我流连家乡。
  又是一年秋风劲,又是一年雁儿归。我邀请林斤澜、姜德明、李国文、邵燕祥四位师友,再次来到家乡的七里海。尽管来也匆匆回也匆匆,却吃了一顿家乡饭,看了一眼蓟运河,让我这久违的游子,总算亲近家乡的土地,但是依然像个外乡人,因为未能回到我的生身地宁河镇,七里海距宁河镇还很远。返京当晚有师友来电话,夸七里海的蟹鲜美,赞汉沽镇的葡萄甜,他们说:“你老家是个不错的地方,很有点儿江南水乡味道,河沟多虾蟹多稻田多,还有七里海那么大的湿地。在北方真难得。”听后得意得我一夜难眠。后来有机会去了宁河镇,儿时记忆中的古镇景物,有的毁于“文革”,有的毁于地震,好端端的一个古老县城,如今成了破落的乡村,看后让我心发堵眼发酸,真后悔这次的冒昧探访,连仅存的美好记忆都消失了。从此,跟人讲家乡不再说杜阁老墓、老县衙门、渡船码头……而必说新结识的七里海。七里海是宁河县的标志物,七里海是宁河人的骄傲。家乡人夸耀的紫蟹、银鱼、芦苇草,其实就是七里海聚宝盆中老天赐予的三宗宝。七里海集中展示家乡美丽风情,七里海是乡亲递给来客的名片。这片京津地区的绿肺,若不是国家有意保护,七里海早成旅游胜地,直到近年有限度地开发,她才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
  我真正以宁河人身份返乡,还是在两年前跟随众乡亲从北京踏上回家探亲之旅。当时正为一家出版社赶稿,书法家郭景兴来电话,让我跟他们一起回去,我毫不犹豫地关上电脑,跟随这位乡兄回老家。这次回家的感觉非常好。听的是家乡话,吃的是家乡饭,聊的是家乡事,认识了家乡人。打那以后有机会就回去,回去就带几位北京朋友,赏玩我钟情的家乡七里海。这时的七里海已经改观,在保持原始生态基础上,设计增添多处人文景观,比之我最初的几次来,更显得妩媚,更显得动人,更显得有种水乡韵味儿。特别是那种叫荆叶黄的树,在暖阳中闪烁金光,给七里海增添了富贵气,漫步在树林中的道路上,让人悠闲地获得一份尊贵。
  最近一次去七里海,是在壬辰年的初夏。由于即将开放旅游业,西海芦苇荡岸边增添了观景设施,天人合一,情趣极浓。远眺苇海可乘电瓶车,近赏苇景可乘游览船,玩累了有休憩之处,饥渴了有购物之店,七里海不愧为休闲胜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七里海大道那些灯盏,远看似飞翔的鸥鸟,近观如惺忪睡莲,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成了七里海一道新景观。比这更绝的是岸边,那座座精美小木屋,那张张挺拔遮阳帆,宁静与动感互映成趣,仿佛告诉每位游客,你完全可以由着性子,在这里或求静或张扬,七里海都会宽容地接纳。
  七里海东海去过多次,这次去依然无重复感。鸟岛比过去更加丰满,麋鹿园成了新的景点。无奈这天雨路泥泞,我腿脚不便未去麋鹿园,在我多少算是个遗憾。然而乘船去鸟岛的途中,突然一只雪白鲢鱼,跳跃到船上向我扑来,惹得满船人开怀大笑,有的说这鱼来认乡亲了,有的说这鱼来迎客人了,我却以为是鱼来告诉我,无论外边世界多么精彩舒适,最自在莫过于在自己故乡。在鸟岛观赏群鸟飞落景色,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有道理。你看被我们惊扰的鸟儿,飞得那么劳累都不肯远去,一圈又一圈地在岛上盘旋,就是要告诉世人家乡最好。这大概就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这次去七里海观光,我邀请的居京作家,头次去的惊叹相见恨晚,二次去的惊喜变化太快,他们的共同感觉是,这块风水宝地太美了。距京城又只有一百多公里,想亲近水乡享受天然景色,一句话,要去就去七里海。我听后自然高兴,就打趣地说:“七里海还有蟹面呢,那味道天下难寻,这次未来得及吃。”朋友们听后愕然,这表情仿佛告诉我,就为这碗蟹面,总得找时间再来。
  (柳萌)
  七里海记
  初夏,雨霁风和,凉爽有余,小荷才露尖尖角,新苇初放俊俊容。我来到天津宁河七里海湿地,这个让我身移心动的地方。喧嚣、躁乱为之一扫,远心古意为之归来。吾始知,不启车舆,不知天下之大;不迁步履,不知家乡之美。自然就在足下,造化皆润目前。望水波而兴叹,听鸥鸣而情牵。于是心吟海赋,笔走河谣。
  自天津城区,东北行30公里,有一汪洋水淀,乃七里海也。《水经注》称之“雍奴薮”,清《畿辅》谓之“七里海”。其幅员近百公里,堪称泽国,北方之云梦也。据考五千年前,是为海岸。有出土12米之巨大鲸骨证焉,有出土近半米之长牡蛎壳证焉,此实证也。又有窈窕之说:一言此域出水怪,其怒可兴风雨,其害可吞家园,今之所谓鲸鱼也。又言此域出瑞兽,独角金甲,四蹄腾跃,祥瑞人间,震慑妖邪,今之所谓麒麟也。麒麟以降水怪,致使莽泽清和,百姓不复惊扰。民歌瑞兽,此地遂称“麒麟海”也。“麒麟”——“七里”,俗言俗传,久语久变,日久天长,音转而为“七里海”也。此乃“七里海”之因变由来,虽为传说,堪备一据,可待来日考证,其说不可不存也。
  当下风气,倡游。即大游之时也,狂游之时也,海游之时也,热游之时也。华夏名胜,九州山川,游者俯瞰,急登遑顾,其意匆忙纷扰,不可一尽。于是有谓:黄山以云胜,庐山以瀑佳,峨眉取其葱茏,华岳标在峻险。但,有几人曲径通幽、花明柳暗,知我天津宝地、宁河古岸,有一七里海也!此所谓“汉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游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游;不观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景;不到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仙境也。七里海一至,他景皆小,始知自古至今,何所谓“观止”也。
  七里海之游,一在水,一在鸟,终归于芦。
  八百米亲水走廊,称之为观海廊、观芦廊,看水看鸟看芦荡。凭栏亲水,风水盈胸,水波溅溅,风流习习,人似在帆下舟中,仿佛与日俱进,与鸟共翔也。收一天晴空,揽万顷碧水,远眺青芦落落,光影粼粼,芦在水中,水托芦起。初夏,苇芦尚嫩,恍若巫山女媚,浴身瑶池;洛水神娇,曼步琼波。凌起则裙飘袂举,微侧则衣软裳柔;依水似仙卧海榻,横天若佛睡云床。水也芦也,芦矣水矣;不知芦靠水生,抑或水靠芦养;苍茫一片,青翠浩渺,波起波伏,光映光掩,又恍若蜃宇海市,幻变无穷,此乃七里海之大观也。
  芦锥破冰于早春,苇条凌风于初夏;叶经雨而宽厚,枝随风而劲长(读音:肠)。逢时雄起,参差错落,粗服乱头;苍莽于水泽,威武于天下。此时,乘一叶扁舟,入茫茫水淀,河汊沟渠,纵横错交;芦丛苇滩,星罗棋布。橹之所行,楫之所触,总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春有白天鹅、丹顶鹤,洒然而至;夏有海鸬鹚、大苇莺,出入芦丛。群鸥时起时落,鸳鸯形影相随。千只精灵起苇中,若杂花生树;万点翎羽掠水面,似锦鳞腾空。鸭雁久伏,鹰隼偶至,浓彩重墨,淡写轻描;七里海群禽竞自由,七里海众鸟大画图。水为素卷,鸟作精灵,苇是魂魄也。无苇则水孤鸟单,魂魄顿失;有苇则相得益彰,美中增美;七里海之美无尽藏也。吾观芦以神往,吾观芦以心驰,吾观芦以品众生,吾观芦以思己命;不由长啸短歌,慷慨赋谣:虽不参天,决然入地;不是大树,堪称劲草。无浮萍之阴柔,随风飘转;有沉竹之阳刚,盘定守节。生于泥水之中,挺立风浪之上。春夏无花,不与世争宠望;秋冬秀穗,甘与天待岁寒。芦管作笛,引征人以望乡;苇叶为粽,忧家国以思原。天兮地兮,古兮今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绍忠)
  七里海博物馆
  世人相传,七里海是“得水德之灵长,集自然之妙有”的一方宝地,以“古、野、博、美”著称,游众跃然。可是这里的古奥史迹、野旷景物、宏博知识、妙美情趣却是太庞大了,几日、几周谁都难游个周全,更甭讲了解个透彻。笔者10多年来到此地采风写生近20次,也只能说对这里有所认识,绝不敢轻言相熟,要想谈点什么,还得更多更深入地下些功夫。由此便觉得,从大多数游者需要着想,还是应该建立一座七里海博物馆为好,可以先通过图表、文字、模型、标本、微缩景观等展示,让慕名而来的朋友们,提前对七里海的概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按照不同的需求,引领他们去实地参观、赏玩、考察,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念近来思之则甚,正好借此次采风机会,不避浅陋,谈些想法,供有关方面参考。
  任何景区都需要有其突出的标志,在七里海,便是它的牡蛎滩,因其为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贝壳堤之一,埋在地下已达7000多年,出土后被国际上的专家称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举世罕见”。如此令国人骄傲的景物,必须作为景区之冠,首先介绍给来访者,让大家先从展馆中有个细致了解,然后再去当年出土的野外探望,定会在大喜过望中,引发出更多联想。如果再配之展出七里海域内出土的文物“神秘水怪云鳁鲸骨”、“天下奇兽麋鹿角”,以及古墓城池迷阵等标本、模型,古奥气象叠叠显现,非他地可比。
  应该说,七里海主体还是它的“野旷”,“野”得繁茂、“旷”得澄澈,蕴有无尽神采。七里海早在1500年前已显盛名,历史记载那时即拥有九十九淀,汇百道河谷,布无垠烟波,水域辽阔,连片苇海达6万亩。由于湿地适宜,这里自然成为动植物极佳的繁衍栖息之地,经调查考证至今拥有的白鹤、天鹅等鸟类,有39科、182种;野生植物达41科、153种。真的是浪漫时空大地,任君遐想遨游。如果有座博物馆,先将这些泱泱景观一一展示出来,就是一部生命长卷。游人携着在馆内的所得,再去七里海内各处鸟岛、鹿苑、花堤、苇荡畅游,该何等充实、何样惬意。
  时代久远,七里海史迹亦多,如战国城址、秦代堤岸、唐时河道、宋之七郎坟、明清碑石等。更可喜的是近代爱国人物,在七里海留下众多光荣影像: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多次来七里海研读史籍,留下“周公屋”;天津共产党组织创始人于方舟,出生在七里海,这里有他的故居;战斗英雄武宏火烧敌船,有“将军渡”存世;世界著名数学家冯克勤,以“七里海人”自称,念念不忘苇淀和乡亲;红色经典名著《红旗谱》选中七里海,在此搭建了影视拍摄基地……如上纪念景物,经博物馆中先行介绍,再请瞻仰者去实地缅怀拜谒,又将会是多么庄重,动人心弦。
  七里海在明末即被冠名“七里烟波”,入“宁河八景”,诗文遍见,佳作凸显,尤以南海人冯城所撰《七里海赋》为名篇,被纳入县志。近日,津门诗界又多次来此采风,陆续有作品问世。就此,则更可在博物馆内建碑亭、碑廊、碑林,择优镌之传世,又是一文化景观。
  游者钟情七里海,已成旺势。本文之见出自真诚,呈奉之际得打油诗四句,书之如下:宏博浩渺七里海,古奥精深牡蛎滩。敬请建座博物馆,恭迎中外众游仙。
  (白金)
  倾听七里海的脉搏
  天津宁河七里海,一块古老广阔的湿地。初夏时节,展现出勃勃生机。5万多亩芦苇,一望无际。新枝嫩叶,轻柔绿透,微风吹过,如浪如波。久住京城,忽见如此景致,顿感心旷神怡。只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竟至今日才首次踏访,识之恨晚。
  七里海其实名气很大。它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湿地,是渤海后退之后形成的。这里的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牡蛎滩,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著名贝壳堤。悠悠数千年的遗迹,见证了我国沿海的海陆变迁,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老只是它的历史,我们见识的还有它的现在。乘船游过8公里的水面,我们看到了七里海的和谐。船下绿油油的湖水,洁净而无污染。它浇灌和养育的各种农作物,以及水里的鱼虾蟹,都是无公害之物,其中多种,据说曾是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产品。这里出产的水稻,与小站稻品质无异。如林如海的芦苇,高大茂密,占七里海面积的70%—80%,放眼眺望,绿色满视野。此刻,它只作远处观赏之景,未见游船穿越其间。水面上只有风吹的涟漪,和些许飞翔其间的水鸟,并无游人丢弃的杂物。静悄悄的芦苇荡,如同一幅无声的风景画。
  热闹的地方是鸟岛。我们看到的鸟岛面积很大,占地150亩,在一个水库的中央。从另一码头换乘游船,大约10分钟即到。这天阴天,天气偏冷,我们穿着救生衣,抵挡了些许寒意。远看鸟岛,是一个带状的大土堆。乘船环行一周才发现,这个“长”在水中央的大土堆,其实是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岛组成,上面长满了芦苇和水草,土堆边缘浅浅的水面,有各种鸟儿在啄食鱼类。船过处,眼前不时有鸟俯冲直下,娴熟而准确地叼起一条小鱼,得意地飞翔而去。当地作家于增会告诉我们,有的鸟食量很大,一天能吃一斤多,鸟多时一天能吃1000多斤。农民无奈,打又不忍打,只好放鞭炮,把它们吓跑。但过些时候它们又回来,它们依恋这片丰腴的土地。
  这里有鸟类180多种,有的把这里当作中转站,有的则长期留住此地。汇聚最多时有三四万只,黑压压一大片,遮天蔽日。我们船近一个小鸟岛,蓦然惊起近百只燕鸥,盘旋在小岛上空,一边尖叫却不远飞。老于说,它们是在看护岛上的小雏鸥。我们一看,岛上果然有许多刚出壳不久、小如婴儿拳头的雏鸥,在地上轻轻蹦跳着,“啾啾啾”地呼叫着。我们的船未敢停留,刚一驶离,盘旋的燕鸥立马降落岛上,抚慰受惊的小鸟。此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护婴图。
  七里海,更有护鸟善事可陈。七里海人着意建设的鸟岛有两处。上述150亩的鸟岛,是由原来的50亩扩建而成,另一处新建鸟岛100亩,也很有规模。他们还挖沟蓄水、实施万亩苇田保护等,使七里海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吸引了更多南迁鸟类来此栖息或落户。
  我们看到,岛上有许多大树,是七里海人移植而来,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木桩,都是为了便于鸟的栖息。浅滩上还种了许多芦苇、香蒲和水葱等,吸引小鱼小虾,给鸟类提供食物。人造的高地、浅滩、水面和岛中湖,也为各类候鸟营造了生活空间。来这里繁衍栖息的鸟类,年年有所增加。据介绍,今年来此歇脚的鸟类增加了东方白鹳、白皮鹭、天鹅、白鹭、灰褐、大鸨等十余种具有保护价值的鸟类。正因此,鸟与人也日见亲善。有些鸟到了这里就不走了,在此长住,筑巢、繁衍后代。如燕鸥,每年5月初在此下蛋,5月底孵出幼鸟。我们欣逢其时,上述所见即是我们的荣幸。
  人与自然的亲善,可见亦可闻。细心倾听,我们仿佛感到了自然的脉搏。脉搏里有沉沉的远古的浩淼,有拍岸浪涛不情愿的退却,有千年物种退化和消失的叹息,也有现代隐约可闻的呼喊,有千军万马拯救滩涂湿地的脚步……自然可以创造,亦可以破坏。人类给予它多少,它亦回报人类多少。这因果,七里海一行,我们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
  我国省级和国家级湿地有160多处,或洼地,或沼泽,或滩涂,或在高原,或在沿海,或在湖泊,或在河口,其生存情状有同有异,但施行保护,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七里海,想必有可效法处。
  (郑荣来)
  七里海的鸟
  因为认识宁河走出的柳萌先生,才有机会认识他的家乡七里海;因为衷情七里海,才格外喜欢那里的珍禽异鸟。
  说来惭愧,距京不过140里,就是大名鼎鼎的七里海。而我直到很晚的时候,才知道那是一处多么令人神往的所在。去年全国作代会期间,柳萌老师把一群中青年作家聚在一起,一边喝着他家乡的“七里海”烧刀子,一边说着七里海的野趣轶闻。酒酣耳热之际,大家邀约明年春夏随“班主”到他家乡走一遭。
  作为名闻遐迩的国家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当然不只有鸟,其地域之辽阔、物产之丰富、景色之优美、空气之新鲜,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管委会顾问于老师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对我们说:七里海有“三绝”,曰“野”,曰“古”,曰“文”。众多的古地质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革命传统,使七里海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延续着文化的血脉。而最令我迷醉的,还是七里海的野趣,是自由翱翔在蓝天碧水之间的各色飞鸟。
  走进七里海,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色和略带甜味的微风。坐在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长椅上,耀眼的阳光让我们眯上眼睛。透过双眼的缝隙,远近的景色反而看得更加清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清风吹拂下,舒展身姿,轻轻摇荡,像婀娜的少女,摇曳生姿。碧绿的湖水彼此簇拥嬉闹着,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长满芦苇的小岛,微微从水中隆起,嬉闹的湖水就像淘气的孩子,喊叫着从小岛这边,绕到小岛那边。而小岛上的芦苇,似乎也像有了灵性,随着奔跑的湖水,忽而将头转向左边,忽而转到右边。在它们彼此营造的轻松氛围中,有一种叫“畅快”的情绪在空中弥漫,感染了水天之际,也感染了小岛上拖家带口的鸟儿。如果从远处看到某片芦苇忽然剧烈地抖动几下,便知接下来会有知名和不知名的鸟儿扑打着翅膀腾空而起,引来周围一片惊鸿掠过。
  看着从我们头上飞过的鸟儿,于老师的脸上露出慈祥和自豪交织的表情,那眼神不像是在看鸟,像是在打量自己的孩子。在我们的大呼小叫声中,于老师如数家珍地教我们辨识他的孩子:身材颀长却总像弓腰驼背的是大鸨,个头矮小黑嘴白毛的是燕鸥,姿态优雅款款而至的是大天鹅,忽然翘起屁股一个猛子扎到水里的不用说,是大家熟悉又亲切的绿头鸭。
  小船静静地前行,快到小岛的时候,船工停息了马达。于老师压低声音提醒大家:“看哪,小岛上那些小燕鸥!”随着于老师的手指,大家向前看去,小岛上三三两两地遍布着小燕鸥。尽管压低了嗓门,我们的惊喜还是惊动了小家伙。它们离开简陋的巢穴,在小岛上跑来跑去。说是跑,但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爪子,而是只见一团绒毛在地面上自己移动,频率很快,移动的速度却很慢。毛球上那个小小的脑袋中间,镶嵌着黑亮黑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小燕鸥不时发出两声稚嫩的叫声,仿佛在说:“你们是谁?跑到我们家来干嘛?”有趣极了。大家不由得拿出各色家当一通猛拍,快门的“咔嚓”声对见多识广的小燕鸥似乎并无多大影响,它们照例优雅而缓慢地在小岛上移动自己毛茸茸的身体。倒是它们高度警惕的父母,感到这群不速之客对孩子的威胁,从我们一靠近小岛,就鸣叫着在我们头上盘旋,不时猛地一下俯冲下来,像箭一样从我们眼前射过,算是一种警告:“离孩子远点!”我们自知理亏,在燕鸥俯冲下来的时候,尽量做出俯首称臣的样子,使燕爸燕妈相信,我们一点也没有伤害小宝贝的意思。
  这短短的一幕被于老师欣慰地看在眼里,他不无得意地说:“你们来的还不是最好的时候,要是春天来,看到的鸟更多。我们请专家统计过,在咱七里海,留鸟就有21种,旅鸟有100多种,夏候鸟33种,冬候鸟27种,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2种呢!不同的鸟有不同的生态位,互相竞争,又和谐相处,各有各的地盘。刚才跟你们较劲的是燕鸥,属于海鸥类中的一个品种,个头虽小,却很厉害,它们占领的地盘,别的鸟就很难靠近。”
  于老师的话不禁让我想起我爱人在苏格兰鸟岛的经历,媳妇跟我说,他们一行来到鸟岛,成群的燕鸥先是在天上盘旋,接着就不顾一切地冲下来啄他们的头和脸。大家有的撑开雨伞,有的把衣服蒙在头上,躲避燕鸥的追击。我爱人的动作慢了一拍,头上竟然被燕鸥啄出血来。我听后哈哈大笑,说:“谁叫你们来骚扰人家呢!”
  七里海的燕鸥算是客气的,只在我们头上盘旋、鸣叫,顶多冲下来意思一下,点到为止,并未发起真正的进攻,或许是给同胞留点面子吧。
  一天时间转眼就过去,带着恋恋不舍的感情,我们告别七里海。回京的路上,我的耳朵里全是鸟儿的叫声。尽管我不能像于老师那样一听鸟的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天籁之声在耳,窗外喧闹的市声也好像变得悦耳了。回到家里,回到水泥森林当中,看着满眼的灰色,我有一丝莫名的惆怅。傍晚时分,几只小麻雀落在我家阳台,探头探脑地向里张望,看到我坐在沙发上,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犹豫着在阳台上逡巡。小鸟不怕我,让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马上拿出小米放到阳台,希望那几只小家伙能够叫上它们的朋友,经常光临我家。如若那样,坐在家里我就能够欣赏鸟鸣、亲近自然,小小的阳台,就成了我心中的七里海。
  (朱铁志)
  七里海的“野”
  我第一次去七里海,是在一夏末秋初的日子,头上的骄阳虽然还灼人肌肤,但溽暑已然消退,蓝天白云,微风习习,站在“海”边眺望,芦荡莽莽,碧水粼粼,目极之处,水天一色,好一片大野风光。不由大声喊叫:“七里海你好啊!”但水面无波,迎面无山,没有激起一丝回响,只有被惊起的野鸭拍打水面的声音,这就是七里海的“野”。
  七里海在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古海岸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是镶嵌在渤海之滨的一颗明珠,被称为津京唐三角地区的“绿色肺叶”。管辖区把它的特点界定为古、文、野,三字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但凭我实地观赏的直接印象,只一“野”字,便可涵盖古今,包罗万象。这里不但有野水、野草、野花、野鸟,还有野珍、野味、野芳、野趣,登高可以野望野想,席地可以野饮野餐,可以放浪形骸,纵情释性,只有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才能释放出人类的自然本性。住在城里的人,我不知道别人,只就我居住的城市宿舍楼来说,楼房密集,间隔不满百尺,推窗而望,一片红砖白塑,只有一线天可以朝迎晨旸,暮对夕曛。看不见绿,迎不到风,闻到的是从附近餐馆飘来的气味。说得好一点,是在这里住了将近六十年,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说得差一点就是有一种囚禁感,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挤压得逼仄、窒息,如蜗在壳,如蛙在井。人和大自然隔离得太远、太久,便失去了人对自然的亲和力。人应该是有些野性的,野是活力,是魅力,是创造力,现代文明窒息了人类固有思维能力,很难想象现代人离开电脑、计算机、手机等工具将怎样生存?为了把人类从物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到七里海那样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中去徜徉、畅游、陶冶,恢复萎缩了的活力和智慧。
  我那次在七里海逗留了一整天,虽然是河蟹正肥的日子,但我没有坐在河边垂钓,我乘坐专供旅游的汽艇,在七里海西海做了一个多小时的畅游。小艇从牡蛎滩的码头出发,速度逐渐加快,疾风吹拂着头发和衣袂,有飘然欲仙之感。眼前的芦苇已吐出新的荻花,但还没有飘絮,在微风中沉重地摇荡着。随着汽艇的前进,那一丛丛浓绿的色块,很快向身后逝去,不知是水在苇间流,还是苇在水上漂。苇坨旁还不时闪现一簇簇盛开的荷花,这些雅致的花卉,想必是新栽的,此情此景使我想到了白洋淀,与这里的“野”味儿稍嫌跳荡。水面上更多的是飘凫的野鸭,它们成群结队,嬉水弄波,有时钻到水下去寻找食物,好半天才浮上来,抖抖身上的水,然后仰脖将食物吞下。它们见人也并不害怕,只向旁边游游,礼貌地让开水道,因为当地管理单位早有政策,猎杀鸟类是要受罚的。我们那天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七里海十种稀有鸟类之一的黄鹳,这只俊鸟在两丛芦苇之间亭亭玉立。当我们发现它并无限惊喜时,它却没有惊慌。我赶紧叫驾船者减慢速度,开近它的身边,架起相机准备给它拍照,它却陡然伸长脖颈拍打翅膀腾空而起了,几架相机同时闪动,终于拍下了黄鹳起飞时“翩若惊鸿”的一瞬。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只黄鹳起飞后,芦苇深处还有另一只鸟相继飞出。我顿时想到这种鸟类不是候鸟,是留鸟,那后飞的一只,想必是雌鸟,或许正在巢中孵卵,或许给幼鸟喂食。我招呼赶紧离开这里,这里是鸟类的天堂,鸟类是我们的朋友,对朋友的栖息地,是不该过分打扰的。
  为了不忘这次七里海之游,回来的路上想了两首诗。其一:“七里海陬百里滩,芰荷翠苇碧连天,珍禽异鸟翔烟渚,落日斜晖送远帆。牡蛎滩涂穷地貌,麒麟峭立啸尘寰,一声欸乃渔歌起,紫蟹满仓伴笑还。”其二:“先民煮海杳难寻,潮白中流二水分,人怪相争旧坟典,仙翁遗咒佳话存。鹳雕群聚舒锦羽,鸥鹭争食啄细鳞,饮罢香醪寻野趣,飞舟览胜满湖春。”
  (赵大民)
  感想七里海
  鸟岛回来一周,还沉浸在一种兴奋中。怎么也没想到,乘船绕行,接近鸟岛的一瞬间,竟有那么多振动着白羽亮翅的鸟,腾空飞起,自由飞翔,千姿万象,几乎把云空遮了。这是我一生观看自然世界的鸟最多、最近的一次,也是到七里海观游最顺最畅的一次。
  此前,于七里海并不陌生,但多是在文字里、镜头中。几年前,我当过一次七里海征文的评委,读了报上刊发的十几篇文章,有些作品至今还有印象。自上世纪末起,每两年一次,执笔撰稿的天津城市的大型航拍片,每次都绝无例外地有七里海入镜的部分。天津有鸟类栖居的区域很多,唯七里海可称“鸟类的天堂”,这不是谁的评价,是近年看过的无数真实镜头告诉我的。景色景致好拍,山林园桥楼路都是固定,选定时间、角度,扛机子拍就是了。飞翔的自然鸟类不行,一,得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二,鸟是自由身,人导演调度不了,它怎么飞,什么时候飞不知道,所以得等,有的时候要等很长时间,机会不遇空惆怅多不说,即便是拍到了,也不一定是一次能拍好。所以一旦拍到时,作为镜头资料都是很珍贵的,电视台国际部有个高手拍七里海镜头,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组,一组是七里海春天起网出鱼的,那是几次到七里海,认识了当地人提前告诉的,黎明天清时分,镜头正好瞄准了十几个人扯着一张挂绳巨网,收网的一刻,几百上千斤花鲢银鲤,网聚一起蹦跳蹿跃不止,水花鱼花漫天飞溅,四周起网的人,笑着、叫着,背景是七里海无边漫远的湿地,真的是一幅当代水产丰乐图;一组是直升机航拍的,日暮时分飞机空中慢行,从湿地上空扫过的一瞬,在大片湿地之间,竟拍到了一只苍鹭兀立水边,诗一样迎着暮色挺着长长的双腿,仙绅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挺着长颈,那姿态,瞬间给整个七里海风光带来一种活魂。记得当时翻看到这组镜头时,便和分集编导笃定,一定要把它编进片子里,这么美的城市风光,再飞不遇,太难得了。
  这就是过往,我在文字、图像中,印象的七里海。它再生动,也不是第一手和亲历的,现在,就在春夏之交的5月,一个半阴天的时光,好景终于亲历到了。特别是鸟岛船行回来后,在鸟岛监测站的荧屏上,看到连续播放的2011年七里海群鸟活动的监测实录,一只非君子的苍鹭,将水边擒获的约半尺长活鲤鱼,延颈吞食全过程,真的是膜拜、惊奋、开眼、叫绝。苍鹭别名,就叫“长脖老等”,以身高腿长脖子长,常常伫立水边“吃等食”得名,过去只知道它吃小鱼小虾,谁知这个有尖尖长喙,细细长颈,看似君子学名称鹭的鸟,竟能如是吞下半尺长的大鱼,真的是不见不知,见后叹绝。
  老天津,号称七十二沽,非假,有水面的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9%,自明代起就有鸟类过域的记录,在地理位置上是东亚大陆鸟类,春3月至5月自南向北、秋9月至11月自北向南迁飞的重要必经之地。现在包括山在内的自然保护区,总算也只余13.99%了,沟洼淀塘尽填,所幸还有七里海、八仙山、团泊洼、大港湿地几个候鸟栖息地。在这几个剩余的栖息地中,栖息鸟类最多的就是七里海,包括白鹤、黑鹳,大小天鹅在内共182种。保护七里海,保护这座属于世界鸟类栖居圣地的重要和必要,就成为我们为这片世纪仅余的风光、风景,诗咏歌记的最大责任。
  七里海鸟岛监测站,是为保护鸟岛,掌握鸟类过津的习性、种类、活动、繁殖,以及各种生态环境,专门设置的录像资料监测站,在鸟岛周围共设置8个24小时不间断的摄录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人不消走近(也不能走近的),最真实原始的鸟类生活景象,在人鸟共生、同居的七里海,这怕是比任何造景都更值得期冀和令人欢欣的,甚至我想:不消乘船,不去搅扰,只消在这里通过图像观察、了解,就已经十分过瘾,游兴大发了。
  应该说七里海作为旅游区,和它自己比,近年开发得很快,但比起天津其他区域的项目战役的开发,还是属于较缓较慢的,我为这种较缓较慢庆幸,正因为较缓较慢,这片土地才变得更贵重、更值钱,也为目前开发快速所担心。无论如何,保护七里海比开发七里海,都是更重要的。
  鸟类是上帝派来与人生活的信使,能成为鸟类天堂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几年前点评过,一位宁河七里海长大,名唤冯芦东的年轻人的诗,我到现在记得他那写七里海的诗句:“暴涨的水面上飘荡着最后的家园/七里海荡漾在芦苇的头顶。”
  水、湿地、芦苇、鱼蟹、鸟天堂,这是一条环境链,有水才有湿地,有湿地才生长旺盛的铁杆庄稼芦苇,有芦苇才有野生的而不是用避孕药喂养的鱼蟹,有鱼蟹才有岁岁年年“万类霜天竞自由”,来此逍遥乐居并繁殖的鸟类天堂。
  (冯景元)
  (以上当代文学作品,选自2013年1月宁河县七里海保护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出版的《绿色明珠七里海》一书)
  秋苇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理解。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似乎还听到嗞嗞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旅程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地,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于增会)
  七里海的春天
  春天来了,打扮得像蝴蝶般漂亮的春姑娘翩翩起舞地走来了。大地渐渐地脱去了枯黄的外衣,披上了绿茵茵的长衫。随春归来,七里海的体态变得婀娜多姿,黑里透黄的脸变得红红润润的,且笑得甜甜的,一对笑靥在两颊上频频飞舞,真是光彩照人,楚楚动人,魅力诱人。那里金灿灿的阳光与暖融融的气流,使得紫里透绿、绿里藏红的密密麻麻芦锥,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神美如虹;那里湛蓝蓝的天空与浩瀚无垠的碧水紧紧相连,妙成一色,使得成帮结队的金鲤戏水愉跃,紫蟹蹬岸欢舞;那里波光粼粼的碧水与绿莽莽的嫩苇相依相衬,使得一群群由南匆匆飞来的候鸟铺天盖地,云居天堂,其叫声比歌声嘹亮,比笑语动听,比情话缠绵;那新鲜鲜的空气与独有的野情野趣,使得人们心旷神怡,颇感前景一片辉煌……品味此情此景,不由地会留下一个深深的印象:她既是一幅笔墨浓艳、神采飘逸的油墨画,又是一卷尽显天堂之美、大地之春的绝妙图。
  春天里的七里海到处都有如诗如画的景观、情趣迷人的场面。瞧,那边正忙碌着起网出鱼,堤岸边的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一辆辆鱼车蜂拥来往;逐渐缩小的包围圈里,数不清的白花花鲢鱼、金闪闪的鲤鱼……在窜跃狂跳,“咚咚”的落水声不绝于耳,洁白的水花儿漫天飞溅。打鱼郎哼着鱼歌,喜上眉梢;买鱼者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养鱼东家张老汉手里拿着旱烟袋,在鱼铺前溜溜达达,眉开眼笑,堆满皱纹的脸上泛起了一抹红彤彤的朝霞。忽然,张老汉眼镜一亮,只见一对爪儿毛绒绒的、盖儿黑亮亮的大螃蟹爬出水面,悄悄地钻进了草丛。瞬间,他的眼光又转向对岸那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苇地,手捻着花白的胡须,眉头紧皱,“叭嗒、叭嗒”地抽起烟来,俨然是若有所思。“老张,鱼养得不错,还再想什么呢?”一串嗡声嗡气、亲亲热热的话语打断了他的沉思。“嗬,汪乡长,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他急忙走上前去,紧紧握住汪乡长的手,磕打磕打烟袋,语重心长地说:“别看鱼很多,可价低,赚不了大钱。我在想,如今那上万亩的苇田都还干着,要是能蓄上水,搞苇田养蟹,可就能赚大钱喽!”“你是和县里想到一块去啦。县里计划近几年逐步对七里海实行统一管理,目的就是打造北方的阳澄湖哇!”汪乡长乐乐呵呵地从怀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了张老汉,说:“你看看,实施方案已经起草出来了,县里责成我们乡里尽快征求一下所有承包户的意见。”张老汉接过实施方案粗略一看,便情不自禁地“哈哈”笑了起来,汪乡长也跟着“哈哈”笑了起来。他们的笑声充满着浓浓的美意,在七里海的上空不断盘旋回荡,随风飘得很远,很远。
  啊,春天里的七里海真美!今春的她真美,明春的她会更美!她这颗镶嵌在津沽大地、渤海之滨的耀眼明珠随春轮回,会越发璀璨!
  (李桂福)
  七里海赋
  八千载拥洋抱海,五千年潮息浪退,天柱纵徙,地维横系,沧海桑田,自然遗迹。牡蛎礁滩,贝壳遍布,海洋学、地质学、湿地生态学珍贵档案,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
  鳁鲸骨近年出土,体长直达12米,如此海洋生物游憩至此,足证泽深水阔,大量麋鹿角面世,可见其时草丰水美,极适“四不像”的繁衍生息。野生植物41科153种,曩去入药、充饥,今来可上宴席;鸟类17目48科235种,多有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遥望古时自然王国,原始和谐静谧;生态幽闭宜居,野生野情野趣。万物畅享自由,六合溢满生机。
  聚烟波浩渺之精粹,育人文锦绣之豪气。江山代有才俊出,万千儿女竞业绩。俵口于方舟,五四运动擎旗策马,创建共产党天津组织,“津门之光”千秋闪烁,不朽伟业感天动地。武宏将军冀东转战,浴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岁月烽烟运河传奇。于汉卿受命山城,杨炳余戎马内蒙古军区,李恩宝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冯克勤执教清华,丁一三妙笔生花、出神入化写陈毅。
  数风流,俱往矣。古海明珠逢盛世,湿地番新杨柳曲。大思路创新旧格局,大开发凸现大手笔。生态园一塘、二带、三岛、四水,曲径、栈桥,幽园雅趣,兴海湖中兴建鸟岛,燕鸥、白鹭百鸟云集,正是三春雏问世,亲子图秀得人意醉情迷。电视剧《红旗谱》拍摄外景地,重现北方农村古朴风习;梁斌文学纪念馆,展示了当代文学巨匠的精深造诣。历史遗迹在现代生活中掀动沉重的记忆,艺术大师的高风亮节撞击着新一辈的价值体系。生态林环绕20公里,50万株乔灌木遮天蔽日。麋鹿园恬淡幽静、绿茵如席,“四不像”跨千年上演穿越剧。湿地走廊匠心独运,水上舞台一展神奇,台连水,水接天,天逢绿,绿染自然。碧涛千顷画不墨,青苇合声琴无弦。亭台楼榭如诗如画,8公里长廊天上人间。
  宁静致远,发展华章炫彩;河汉灿烂,彰显前程壮丽。坚持科学创新,统揽千载难逢机遇;蓝图合理规划,发掘自然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千帆竞渡,绿色经济无限生机,重大项目强力支撑,环保节能力推科技。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幸福康宁可盼可期,潮平岸阔挂帆沧海,四十万众同舟共济。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承先继贤,习作七里海赋。
  (戴冠伟)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希
相关人物
谭成健
相关人物
林斤澜
相关人物
姜德明
相关人物
李国文
相关人物
邵燕祥
相关人物
郭景兴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冯克勤
相关人物
冯城
相关人物
于增会
相关人物
柳萌
相关人物
冯芦东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家乡有个七里海
相关作品
七里海记
相关作品
七里海博物馆
相关作品
七里海的鸟
相关作品
七里海的“野”
相关作品
感想七里海
相关作品
秋苇
相关作品
七里海的春天
相关作品
七里海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