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翎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59
颗粒名称: 鹤翎会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4
页码: 188-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潘庄是一个思想开化、文脉兴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其中,鹤翎会高跷是一项传统的演出活动,由八个少年扮演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身着彩衣,踩2.8尺的高跷,分别身挎以藤胎、绸绒、翎毛等制成的四只鹤、四只孔雀演出。此会在夜间演出时更为精彩,演员和服务人员换上造型精美的手灯、背灯和潮落灯,并点燃松香末,使之烟雾弥漫,更增添了云霭之感,故而又有“灯景会”之称。此会是天津高跷中独具特色的,除了《渔家乐》是一般歌词外,其他《庆寿》、《元宵佳节》、《太平年》等,不但与“八仙庆寿”情节有关,而且曲调舒展,带有“昆曲”韵味,歌词亦较典雅。
关键词: 鹤翎会 潘庄 文化活动

内容

潘庄在北宋时为交通重驿,自古以来思想开化,文脉兴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较活跃。鹤翎会高跷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三十日“火神圣诞”出会。相传清初康熙年间潘庄失火,烧了半个庄子,损失惨重。事后,由士绅、富豪、商号捐资建了火神庙,次年,开始全村的酬神活动。此后,成立了七道花会,鹤翎会高跷就是其中之一。大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此会既已存在,推算至今已有300余年。
  鹤翎会高跷自1946年最后一次演出到1988年中断40余年,1989年时任潘庄文化站站长吕殿增,根据数位当年参加演出的艺人们追忆、挖掘、整理,将失传近半个世纪的鹤翎会高跷得以恢复。1989年9月20日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朝鲜人民共和国艺术团的艺术家们观看后,感叹不已,声称中国传统的艺术是无价的瑰宝,是中国的骄傲。
  此会由八个少年扮演的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行会时,均踩2.8尺的高跷,身着彩衣,分别身挎以藤胎、绸绒、翎毛等制成的四只鹤、四只孔雀演出。仙鹤长、高各1米,孔雀尾长约1.5米,用铅丝和竹篾扎制成胎具(胎具中间有上下圆形通孔,演员从中穿过,将胎具用绳挎住双肩,并在腰间系牢),胎具外饰绸绒、羽毛,仙鹤做成可伸展收拢的活动翅膀,孔雀尾羽上下摆动,左右开合,并装设小灯泡,以增强“仙鹤展翅”、“孔雀开屏”的实感。八仙手持的道具是:汉钟离左手握芭蕉扇,右手执拂尘;吕洞宾左手托宝葫,右手执拂尘;张果老左手抱渔鼓,右手执拂尘;铁拐李左手托葫芦,右手执拂尘;曹国舅左手拿檀板,右手执拂尘;蓝采和左手握横笛,右手执拂尘;韩湘子左手执花篮,右手执拂尘;何仙姑左手抱荷花,右手执拂尘。这些道具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道具中还装有机关,如:在庆寿献宝时,汉钟离的扇中,竟弹射出小鸟“长寿鹂”,孔雀开屏时连连娇鸣,更增添了玄妙气氛。
  此会在夜间演出时更为精彩。演员和服务人员换上造型精美的手灯,背灯和潮落灯(灯冠呈八角形宫灯式,下部有长2米的红色木杆,由随会人手执,伴行于演员之侧)。再加上孔雀、仙鹤身上装设的各色小灯泡,灯火辉映,煞是好看。同时,还点燃松香末,使之烟雾弥漫,更增添了云霭之感。故而又有“灯景会”之称。
  出会时前有门旗两面,开道大锣两面,会头二人,分持手旗和小锣,持手旗者调度队形变化,持小锣者指挥乐器奏或停,其后是八仙演员,再后是两笙、两笛、两唢呐组成的伴奏队伍。
  此会是天津高跷中独具特色的。它与一般高跷不同,首先,并非演员自带两锣两鼓那种边奏边演的形式,而是另有伴奏乐队。同时,伴奏乐器改为唢呐、笙、管子、曲笛、萧等吹奏乐,乐声舒缓悠扬,静雅清幽,一反高跷中三点、快三点、六点等紧凑火炽的气势,使观众从喧闹气氛中,顿然进入另一种境界。高跷演唱并重,除了《渔家乐》是一般歌词外,其他《庆寿》、《元宵佳节》、《太平年》等,不但与“八仙庆寿”情节有关,而且曲调舒展,带有“昆曲”韵味,歌词亦较典雅。如《庆寿》:“家住在蓬莱路遥,见几处青松碧桃,驾祥云来到此……”歌唱时雅俗共赏,为人喜爱。音乐停奏时,八仙开始献“宝”。
  汉(白)“吾乃汉钟离,头打双发髻,来此把宝献,献出长寿鹂。”
  吕(白)“吾乃吕洞宾,乃系唐朝人,来此把宝献,献出柳道人。”
  张(白)“吾乃张果老,骑驴过赵桥,来此把宝献,献出驴一条。”
  李(白)“吾乃李铁拐,大闹东洋海,来此把宝献,献出仙人来。”
  曹(白)“吾乃曹国舅,修炼几千秋,来此把宝献,献出大石榴。”
  蓝(白)“吾乃蓝采和,横笛手中托,来此把宝献,献出长寿歌。”
  韩(白)“吾乃韩湘子,花篮手中提,来此把宝献,献出鲜花来。”
  何(白)“吾乃何仙姑,天生慧根殊,只因这件事,奴才把家出。”
  八仙献宝完毕,表演队形不变,唱“太平年八宝重相见,洞门外落下群仙。”歌毕,汉钟离上前一步(白)“各位大仙听了。”众仙上前一步(白)“有。”汉钟离(白)“驾云过海。”众仙(白)“遵法谕。”唱元宵佳节游玩,举目抬头看,上有灯万盏,看灯而归,见灯光出现。这时场外人员做烟雾效果。曹、蓝、韩、何拉动控制绳,使仙鹤展翅,全舞结束。
  鹤翎会高跷服饰有:
  1.汉钟离鬅头髽髻、戴如意箍,挂二涛髯。穿红绸道袍,系绿色腰巾。
  2.吕洞宾头戴黑色道巾,系红色绸条,挂黑三髯,穿黑缎八卦衣。
  3.张果老戴缃色员外巾,系蓝色绸条,挂白五绺髯。穿缃色道袍,系紫色丝绦。
  4.李铁拐鬅头戴月牙箍,挂黑一字髯(有吊搭)。穿黑色道袍,系红色丝绦。
  5.曹国舅戴桃展纱帽,挂黑满髯,穿紫色官衣、玉带。
  6.蓝采和孩发、垛子头。穿蓝色绣花道袍,系粉色丝绦。
  7.韩湘子髽髻孩发。穿粉色绣花短袍,红色丝绦。
  8.何仙姑古装头,戴女鬓花,穿红色绣花女帔,粉色云肩。
  鹤翎会高跷道具的制作:
  1.孔雀内部骨架用铅丝和竹篾扎制,外用绿色单面绒包裹缝制。孔雀颈部用彩色麻丝剪短后按层次围粘。尾部用长短不等的孔雀尾翎装饰。艺人表演时,穿上绿色绒布制成的套裤(从木腿蹬板底下至大腿根部),再从孔雀背部圆孔进入底部圆孔,将孔雀提至腰间,把孔雀背部圆孔环上布带,交叉从背肩绕至胸前,再交叉穿进环内,绕腰一周,在腹部前系扣、绑紧。底部外沿用绿色绒布做围幔。
  2.仙鹤内部骨架用铅丝和竹篾扎制,外用白色单面绒包裹缝制。画成仙鹤形。艺人表演时,穿上白色绒布制成的套裤(从木腿蹬板底下至大腿根部),从仙鹤背部进入(绑扎法与孔雀相同),底部外沿用黑色绸料做围幔。
  3.拂尘八把。
  4.芭蕉扇扇面为双层,中间有孔道,上有口,内嵌一木制彩绘小鸟,可用细弹簧弹出。
  5.宝瓜为木制中空的瓜形,顶部圆孔中嵌一木制手拿柳枝的小仙人,可用细弹簧弹出。
  6.渔鼓为木制中空的圆柱体,上有口内嵌一木制毛驴,可用细弹簧弹出。
  7.葫芦为木制中空的葫芦形,上有口内嵌一木制仙人,可用细弹簧弹出。
  8.檀板为木制中空上部有口的长方形,上有口内嵌一木制石榴,可用细弹簧弹出。
  9.横笛竹制有孔,内有木制小鸽,可用细弹簧弹出。
  10.花篮用竹篾扎制。外饰粉绸彩绘,挂红丝穗,篮上口装折叠纸花。
  1 1.荷花用铅丝扎成荷花、荷叶形,外饰粉绸、绿绸勾绘。荷花瓣根部有细弹簧,可用主拉绳控制开、合。
  12.铁拐仗木制,外涂铁青色漆。
  13.瓶形背灯八只。竹篾龙骨,纱料蒙面,瓶身彩绘图案,瓶口接出一小形灯托和数只绢花,上配彩色灯泡,用贮于瓶内的电池供电,瓶腰及瓶底有布带,供演员绑扎在背上。
  14.潮落灯铁丝骨架,白纱蒙面,彩绘图案,内装彩色灯泡,下有木柄。
  15.高照灯。
  16.门旗。
  17.手旗。
  18.高跷腿,木制,全高1.35米,脚蹬板以下为1米。四对漆成绿色(孔雀踩),四对漆成黑色(仙鹤踩)。
  19.假腿,吕洞宾、曹国舅假腿穿彩裤,裤连黑色高底朝靴;汉钟离、张果老、李铁拐、蓝采和、韩湘子假腿穿彩裤,裤连夫子履;何仙姑假腿穿彩裤,裤连绣花彩鞋。
  此会已成为全国知名和天津特有的民间舞品牌。1990年被收入《中国民舞集成》。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内容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研究中华传统舞蹈的现实载体。对其挖掘、抢救、保护,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吕殿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潘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