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台村评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57
颗粒名称: 冯台村评剧团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冯台村评剧团在解放后红火起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繁荣。演员和乐队均是本村的特长农民,排练演出没有报酬,所有费用都由本村筹资或村民集资。评剧团经常与外村戏班子作交流演出,并请老艺人传授技艺,提高演员的演技,为承演全本戏的水平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文革”时期,冯台村评剧团同全国的评剧演出团体一样遭到摧残,但在10年“文革”后,冯台村评剧演唱活动有所恢复。戏台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当时的生产大队筹资兴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 冯台村 评剧团 七里海

内容

冯台村评剧演唱活动是在解放后红火起来的。建国初期,配合土改、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等运动编演了很多小评剧。1956年村里正式成立评剧团,几年后建起永久性舞台。至1966年的十几年里,冯台村评剧艺人上演剧目有几十个,仅在村里演出就有数百场。每年正月,村评剧团都要上演几出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姥家门口唱大戏!”反映了当时演出的盛况。通了电后,大队安装上收音扩大机,收音机进入农家,评戏的演唱活动更加火爆,人们通过收音机和高音喇叭,一年四季随时能听到全出的评剧和精彩唱段。戏班子用上电,也改善了舞台效果,提高了表演水平。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会前会后、节日庆典,听评剧唱评剧演评剧,成为时尚。这一时期,冯台村评剧团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古典戏《秦香莲》、《花为媒》、《茶瓶计》、《杨娥传》、《劈山救母》、《桃花庵》、《杜十娘》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夺印》、《向阳商店》、《捉妖计》、《会计姑娘》等。
  冯台村评剧团的演员和乐队均是本村的特长农民,排练演出没有报酬,服装道具乐器费用及演出开销,由本村筹资或村民集资,购置的服装就有十几个大箱,一次可供十多台演员使用。集体化年代,村大队特意为评剧团单独组建一个生产队,以便演员边劳动边对词边学唱。为提高演员的演技,提高承演全本戏的水平,评剧团经常与外村戏班子作交流演出,请老艺人传授技艺,请县评剧团和天津市的院团到本村指导。冯台村先后请过天津名角冯小楼、单少峰、李文芳、鲜灵霞、六岁红、连小君等。出生于冯台村的天津著名评剧演员冯小楼,常回村辅导演员指导排演,不要任何回报。评剧团除了排演传统古装戏和专业剧团编演的现代戏,还配合形势自己编演反映本村题材的戏。解放战争时期,冯台村共产党员、妇女主任贾秀珍积极开展革命工作,被捕后坚贞不屈,在敌人的枪口下从容就义,冯台村评剧团根据这个题材编演了大型评剧《贾秀珍》。
  1958年,评剧团演员作为民工参加修建密云水库,他们利用工余时间排练评剧,代表宁河县慰问演出《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杨娥传》等剧目,受到各地参建民工热烈欢迎。演出《刘巧儿》时,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亲临观摩,对剧团和扮演刘巧儿的男旦演员冯洪熙给予了很高评价。冯台村评剧团还能演出一般戏团不能演的武打戏,如大型武打评剧《白蛇传》、《劈山救母》、《花木兰》等,演员在戏中表演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拐子流星连子鞭、三节棍等道具军器和武术动作,受到行家的认同和观众的夸赞。武打演员均是本村人冯林朝的徒弟。冯林朝武术学者,早年在天津、奉天开设武术馆,比武踢死了日本浪人,无法在外生活返乡回村,收徒习武,冯台村的武打演员即是他的门下。
  1966年“文革”开始,冯台村评剧团同全国的评剧演出团体一样遭到摧残。传统剧目被批“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牛鬼蛇神群魔乱舞”,现代剧目《夺印》《会计姑娘》等“有严重政治问题”,被全部否定和禁演。服装、道具作为“四旧”被糟蹋。评剧团改为文艺宣传队,演出兴盛一时的京剧样板戏选场、选段和歌舞节目,也曾编演《沙家浜》、《红色联络站》、《南方怒潮》等评剧剧目,但远不如“文革”前十几年里评剧的兴盛景况。“文革”时期主要演员有冯继祥、冯俊海、冯恩芳、冯贺凤、冯桂兰等。
  10年“文革”后,冯台村评剧演唱活动有所恢复,但不久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评剧与其他剧种一样,由此萧条,村里的戏台也作了供销社。
  冯台村戏台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处于大街正中,为当时的生产大队筹资兴建。戏台高6米,顶盖青瓦飞檐,四角和房脊成盘龙状。舞台高1.5米,宽8米,深7米。舞台内雕梁画栋,青砖铺地,八盏吊式汽灯,配以紫丝绒大幕,菊花绸二幕,天蓝绸三幕,墨绿绒幕沿,绿帆布地毯,庄重豪华。台口有10扇大门,门上分别有“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吕洞宾戏牡丹”、“三娘教子”、“张羽煮海”、“天河相配”、“柳毅传书”、“刘玲醉酒”、“老子出关”、“秦穆公梦仙”十幅彩色绘图,栩栩如生,古朴典雅。舞台后面有占地150平方米的化妆间、服装间、更衣室、卫生间和锅炉。整个戏台蔚为壮观秀美,矗立在村子中央,成为冯台村人气最旺的场地,每逢演出,这里人声鼎沸,灯火辉煌,吸引着四里八庄的村民。随着评剧的萧条,这里逐渐冷落,20世纪90年代,曾被改作供销社的戏台被拆除。
  冯台村有3000多口人,至20世纪改革开放,参加评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演员历年都保持在30多人。评剧团锻炼出一批文艺人才。领衔主演冯洪熙,以音色清澈、唱腔圆润透明、表演精彩传神,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见长,熟知乐谱知识,熟练使用唢呐、笙、管、笛萧等乐器。他1926年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冯春富学戏,跟着拉板胡的伯父冯德起乞讨卖唱,9岁拜师,12岁时已是莲花落的琴师,后来他专攻旦行和吹奏乐。1939年13岁出科演《画皮》美女化身一炮打响。代表作还有《于公案》刘翠萍、《黄爱玉上坟》黄爱玉、《三节烈》张春莲,以及现代评剧《刘巧儿》中刘巧儿等。冯洪熙一生倾注评剧艺术,他口传心授的徒弟闺门旦演员李维芝、青衣演员李盛芬、花旦演员冯恩凤、冯恩霞等都成为领衔主演。他将评剧表演艺术融入秧歌舞蹈中,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亲自教授,带出十几个焕然一新的舞蹈队。小生演员冯以才儒雅、倜傥,善演《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王少安赶船》中的王少安。老生演员冯满荣唱、做俱佳,善演《唐知县审诰命》的唐知县、《蝴蝶杯》的田云山。文武小生冯增桥善演《劈山救母》的二郎神、《杜十娘》的李甲。花脸演员冯德全以声音洪亮见长,善演《秦香莲》的包拯、《会计姑娘》黑大爷。彩旦演员冯国良善演《刘巧儿》的二婶儿、《花为媒》的阮妈、《夺印》的烂菜花。小花脸冯成周、老旦冯元礼等,都各有所长。冯台村评剧团第一任团长是冯林坤,第二任是冯树庭。“文革”时期文艺宣传队长先后是李荣福、冯俊海。改革开放后评剧团团长为刘佳奎。60多年里,他们为冯台村的评剧团文艺活动作出了突出奉献。
  冯台村评剧团演员,不乏对评剧一往情深、矢志不移的人。至2013年,冯台村以刘佳奎为团长的评剧团仍有十几个人,进行一些自娱自乐的选段演唱,参加秧歌队演出,追求评剧艺术和往日的辉煌。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冯继祥,攻小生、老生行当,从村里调到宁河县毛泽东文艺宣传队担任主演和导演,后来担任宁河县评剧团团长、宁河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国家二级演员,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主演导演的评剧等戏剧,在天津市戏剧展演或比赛中7次获奖,全国戏剧展演或比赛中3次获奖,中央电视台戏剧比赛2次获奖。2010年,他导演主演的评剧《留住晚霞》参加了上海世博会。2011年他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
冯小楼
相关人物
单少峰
相关人物
李文芳
相关人物
鲜灵霞
相关人物
连小君
相关人物
冯洪熙
相关人物
冯林朝
相关人物
冯继祥
相关人物
冯俊海
相关人物
冯恩芳
相关人物
冯贺凤
相关人物
冯桂兰
相关人物
冯德起
相关人物
冯春富
相关人物
刘翠萍
相关人物
黄爱玉
相关人物
张春莲
相关人物
李维芝
相关人物
李盛芬
相关人物
冯恩凤
相关人物
冯恩霞
相关人物
冯以才
相关人物
刘彦昌
相关人物
王少安
相关人物
冯满荣
相关人物
冯增桥
相关人物
李甲
相关人物
冯德全
相关人物
冯国良
相关人物
冯成周
相关人物
冯元礼
相关人物
冯林坤
相关人物
冯树庭
相关人物
李荣福
相关人物
刘佳奎
相关人物
新凤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冯台村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