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19
颗粒名称: 中国对虾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4年底,天津市政府提出在七里海区域开发对虾养殖,并推出优惠政策。1985年,北淮淀乡和造甲城镇共计开发了4050亩的对虾养殖水面,当年对虾产量达45000公斤。对虾养殖采用池塘精养和粗养模式,依靠换水改善水质。七里海区域的对虾养殖属于半咸水养殖。然而,1993年爆发的对虾病毒性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到了2000年,由于水资源盐度过低,对虾养殖在宁河成为历史。
关键词: 七里海 对虾养殖

内容

1984年底,天津市政府召开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开发洼淀发展对虾养殖,并实施以贷款贴息为主的优惠政策。1985年,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共计开发对虾养殖水面4050亩,其中造甲城镇1980亩,分布于冯台村、付台村、西小王台村;北淮淀乡2070亩,分布于北淮淀村和南淮淀村。对虾养殖场位于永定新河两岸。其中池塘精养面积2250亩,粗养面积1800亩,配套沉淀池3000亩,当年对虾产量达45000公斤。
  当时对虾精养水平较低,池塘面积在20—50亩,池塘深度2—2.5米,多个池塘排列整齐,建成统一的进、排水渠道。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在闸门内侧另附有一网框,嵌入事先建好的凹槽中,用于提闸门换水时防止虾苗随水流逃走和敌害鱼类趁机进入,一般前期采用60目筛绢网,后期采用20目筛绢网。当时还没有增氧机的使用,所以依靠换水来达到改善池塘水质的目的。一般前期不换水,中期每日换水30%左右,后期每日换水50%以上,这种模式对虾亩产50—100公斤。
  七里海对虾养殖有别于其他沿海地区,因水源只有从永定新河纳水,距北塘河口(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入海口)20余公里,与上游淡水混合,所以水源盐度(海水含盐量指标)较低,属于半咸水养殖。永定新河承接北京排污河和天津市部分污水排放任务,主要水质指标(化学耗氧量、铵态氮、亚硝酸态氮、重金属)均超标数倍。每年进入雨季,上游大量淡水混和污水直接排放,致使河水更加严重淡化和污染。针对此问题,经过探索,要发挥沉淀池的作用,提前预存足够的水源。即在上一年养殖结束后,沉淀池蓄满外河水,经过冬春季的沉淀和自然净化,在投放虾苗前一个月注入经暴晒清淤消毒后的养虾池塘中。污水中的有机质经细菌的分解转化为无机氮、无机磷等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营养成分,丰富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类)又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又是对虾苗的优良天然生物饵料,在亩投放虾苗1.5万尾的密度下,虾苗在投放的一个月内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规格从0.7cm生长至5cm,这样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达到“污水利用和节约人工饵料”的双赢效果。经过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出“扩大沉淀池,降低苗密度,养殖大规格”的模式,七里海区域沉淀池达到3000亩,与对虾精养池塘面积之比接近1∶1。虽然产量低于全市水平,但效益位列全市之首。到1992年,全县对虾平均亩产73公斤,总产量30余万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呈爆发型自南向北流行开来,给全县对虾养殖造成毁灭性打击,当年对虾产量仅有4.8万公斤。对虾一旦发病,最长不超过一周,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性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措。宁河也和全国一样,对虾养殖陷入低谷。经过摸索,采用以鱼为主,鱼虾混养的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当时的权宜之计,取得一定的效果。1995年,对虾产量回升至15万公斤。此后,虽然进行了其他养殖模式的试验,但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全县对虾产量徘徊在10万公斤左右,这种状况持续至1999年。2000年开始,由于永定新河入海口修建阻挡海潮设施,水源盐度过低,中国对虾的养殖在宁河成为历史。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建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淮淀乡
相关地名
造甲城镇
相关地名
冯台村
相关地名
付台村
相关地名
西小王台村
相关地名
南淮淀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