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18
颗粒名称: 对虾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湿地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七里海周边乡镇中,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对虾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在此之前,主要是利用永定新河通过北塘河口潮汐蓄水纳苗,养殖品种是中国对虾(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河北部),属春放秋收的自然养殖方式。1983年对虾产量仅为2500公斤。
关键词: 七里海 湿地物产

内容

七里海湿地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七里海周边乡镇中,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对虾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在此之前,主要是利用永定新河通过北塘河口潮汐蓄水纳苗,养殖品种是中国对虾(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河北部),属春放秋收的自然养殖方式。1983年对虾产量仅为2500公斤。
  中国对虾养殖
  1984年底,天津市政府召开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开发洼淀发展对虾养殖,并实施以贷款贴息为主的优惠政策。1985年,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共计开发对虾养殖水面4050亩,其中造甲城镇1980亩,分布于冯台村、付台村、西小王台村;北淮淀乡2070亩,分布于北淮淀村和南淮淀村。对虾养殖场位于永定新河两岸。其中池塘精养面积2250亩,粗养面积1800亩,配套沉淀池3000亩,当年对虾产量达45000公斤。
  当时对虾精养水平较低,池塘面积在20—50亩,池塘深度2—2.5米,多个池塘排列整齐,建成统一的进、排水渠道。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在闸门内侧另附有一网框,嵌入事先建好的凹槽中,用于提闸门换水时防止虾苗随水流逃走和敌害鱼类趁机进入,一般前期采用60目筛绢网,后期采用20目筛绢网。当时还没有增氧机的使用,所以依靠换水来达到改善池塘水质的目的。一般前期不换水,中期每日换水30%左右,后期每日换水50%以上,这种模式对虾亩产50—100公斤。
  七里海对虾养殖有别于其他沿海地区,因水源只有从永定新河纳水,距北塘河口(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入海口)20余公里,与上游淡水混合,所以水源盐度(海水含盐量指标)较低,属于半咸水养殖。永定新河承接北京排污河和天津市部分污水排放任务,主要水质指标(化学耗氧量、铵态氮、亚硝酸态氮、重金属)均超标数倍。每年进入雨季,上游大量淡水混和污水直接排放,致使河水更加严重淡化和污染。针对此问题,经过探索,要发挥沉淀池的作用,提前预存足够的水源。即在上一年养殖结束后,沉淀池蓄满外河水,经过冬春季的沉淀和自然净化,在投放虾苗前一个月注入经暴晒清淤消毒后的养虾池塘中。污水中的有机质经细菌的分解转化为无机氮、无机磷等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营养成分,丰富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类)又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又是对虾苗的优良天然生物饵料,在亩投放虾苗1.5万尾的密度下,虾苗在投放的一个月内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规格从0.7cm生长至5cm,这样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达到“污水利用和节约人工饵料”的双赢效果。经过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出“扩大沉淀池,降低苗密度,养殖大规格”的模式,七里海区域沉淀池达到3000亩,与对虾精养池塘面积之比接近1∶1。虽然产量低于全市水平,但效益位列全市之首。到1992年,全县对虾平均亩产73公斤,总产量30余万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呈爆发型自南向北流行开来,给全县对虾养殖造成毁灭性打击,当年对虾产量仅有4.8万公斤。对虾一旦发病,最长不超过一周,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性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措。宁河也和全国一样,对虾养殖陷入低谷。经过摸索,采用以鱼为主,鱼虾混养的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当时的权宜之计,取得一定的效果。1995年,对虾产量回升至15万公斤。此后,虽然进行了其他养殖模式的试验,但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全县对虾产量徘徊在10万公斤左右,这种状况持续至1999年。2000年开始,由于永定新河入海口修建阻挡海潮设施,水源盐度过低,中国对虾的养殖在宁河成为历史。
  南美白对虾养殖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在厄瓜多尔、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尼加拉瓜等国沿海都有分布。中国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洲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获得成功。2000年,宁河开始引进试养。该虾相较于中国对虾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高密度养殖的优点,可在近于淡水的环境中成功养殖,适合宁河县的所有养殖水域,七里海周边5个乡镇均可养殖南美白对虾,所以自2000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被南美白对虾取代。
  南美白对虾既可在池塘中精养,也可采取鱼虾蟹混养或鱼虾混养。精养池塘亩产可达500公斤,混养产量依条件而定,一般不用专门投喂虾料,而依靠鱼或蟹的残饵为食,亩产对虾可达50—100公斤。精养池塘规格一般5—10亩,经清淤消毒等准备工作,于5月上中旬投苗,投苗密度每亩5万尾,虾苗规格1.0—2.5cm,投喂专用的南美白对虾系列饵料,经过100余天的养殖,对虾平均规格可达每尾20克,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亩产650公斤,亩效益最高达1.6万元。2001年,七里海镇试养南美白对虾当年见效,产虾2.5万公斤。此后南美白对虾养殖迅速推广普及。到2005年,全县养殖面积突破2万亩,当年产虾465万公斤,其中七里海周边五个乡镇产虾287.9万公斤,占全县61.9%;2010年,全县养殖面积突破4万亩,年产对虾1020万公斤,其中七里海周边五个乡镇产虾638.3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62.5%。
  与上世纪的中国对虾相比,南美白对虾养殖特点为:池塘设施化建设标准较高,均配备增氧机械,采取静水养殖方式,使用净水调水制剂(有益菌或物理化学物质),添加中草药防治病害。所以,产量相比提高了5倍,效益相应大幅提高。
  无论是早期的中国对虾养殖还是现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其病害风险始终存在,而且是最大风险,因为对虾病害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呈现复杂多样愈演愈烈的趋势。2013年以前,南美白对虾发病多为病毒性(白班综合征病毒)疾病,年发病率大约30%左右,死亡率60%左右。2013年开始,一种新型病原(初步诊断为一株高致病性弧菌)占据病害的主要地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发病率30%,死亡率80%,发病时间大多在投苗的40—60天内。位于潘庄镇青龙湾桥东北的天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当年获得全县最好成绩,公司养殖规模600亩,拥有大小养殖池塘46个,发病率低于10%,平均亩产对虾470公斤,亩效益1.1万元。部分池塘亩产600公斤,最高达650公斤,亩效益高达1.5万元。对比分析原因,主要是天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注重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和标准化管理。由于南美白对虾原产地在南美洲,属暖水虾类,在我国只有海南、福建、广东沿海才能自然越冬。而南美白对虾寿命一般不超过32个月,作为繁殖用的亲虾每年需从国外进口,价格逐年提高,成本随之上涨。一些苗种生产场家为降低成本,从当地池塘中随意挑选养殖对虾作为亲虾,久而久之造成苗种退化,抗病力和生长速度等指标极度退化,病原乘机侵入并不断变异进化形成新的病原。可以说,对虾养殖过程也是人类与对虾病原的博弈过程。虽然目前对于对虾的病毒尚无好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包括:选购不含特定病原的虾苗(也成SPF虾苗),池塘的彻底清淤消毒,养殖用水的微生物调控,套养淡水白鲳、草鱼、埃及胡子鲶等鱼类,及时吃掉发病对虾,切断虾病传播蔓延的途径等。
  市水产部门对宁河对虾养殖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年在位于永定新河左堤北淮淀对虾养殖场旁建设500立方米的对虾育苗场,由宁河县水产局和天津市海水养殖公司共同经营(由于永定新河水质盐度偏低,该场于1987年后以河蟹育苗为主)。近年来,市县两级加大支持力度,利用每年冬春农闲之时,聘请高级专家和养殖成功人士授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于2010年建成宁河县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防病技术项目研究实施。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建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