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87
颗粒名称: 水资源
分类号: TV211
页数: 16
页码: 7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区域水资源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湿地水源变迁、河道水系治理、水利设施建设、水文资源利用、地下水质条件等。
关键词: 水资源 七里海

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七里海历史上曾是天津北部众水汇流之地,水资源十分充沛。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对七里海区域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水源变迁
  七里海位于宁河西南部,潮白新河从中间穿过,将七里海分为东海和西海。七里海地势低洼,为常年性蓄水洼淀。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形地貌及环境气候的改变,由古至今七里海的水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明世宗录》记载:“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里”。是“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的汪洋巨浸。
  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编修的《宁河县志》记载:“七里海,在县西南(指旧县城宁河镇)五十里。水本无源,地势低洼,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入运河(薊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与堤头曾口河同浚。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
  民国时期,据民国《内务部河务季报》记载:“七里海,西接塌河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又北为香河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渺瀰濊漫,极目无涯,旱则诸淀则涸;惟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测得七里海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前海(现七里海)面积78平方公里,后海面积30平方公里。1950年原七里海划归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原北京市清河农场)垦田。1960年后海也被周边所属村队开垦为耕地。
  1958年以前,前海(现七里海)仅有0.8米宽的子埝围堤。1958年大旱,为蓄水确保农业生产之需,宁河县委于6月初做出复堤决定,由青年民兵完成,修建七里海水库。当时是以“拉练”的形式,采取“全民皆兵、劳武结合”,并在俵口村建立了宁河县七里海民兵水库指挥部。水库东围堤起自后海的大海北村西南的导流河,由西向东经大海北、张庄、西董庄、小海北而后南折经桐城到后辛庄村北,在东止于岭头村;水库西围堤起自东塘坨村青龙湾河右堤,由东向西经东塘坨、西塘坨村南、造甲城东、大王台村北、北淮淀村北、乐善庄村北和齐家埠,止于任凤庄村西曾口河南堤。此工程投入民兵4100人,历时60天,筑围堤33.4公里,实际完成土方176万立方米。七里海青年民兵水库又称七里海水库。七里海水库堤顶高程6.0米(大沽),堤顶宽4.0米,设计水位4.5米(大沽)。水库于当年8月底分洪蓄水,实际蓄水位4.0米(大沽)。
  1971年开挖潮白新河,从七里海中部穿过,潮白新河以东称东七里海,以西称西七里海。
  1978年,为了扩大自备水源,解决薊运河西部分乡镇农田和七里海湿地自身水源,宁河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七里海东海水库。水库位于潮白新河以东,故称东海水库,占地面积为17.84平方公里,库底高程2.0~2.4米(大沽),西侧堤顶高程8.0米(大沽),其余三侧堤顶高程为6.0米(大沽),堤内坡比1∶3,外坡比1∶4,戗台顶高程5.0米(大沽),坡比1∶15,堤外戗台顶高程5.0米(大沽),宽15.5米。设计蓄水量6400万立方米。
  七里海东海水库自1980年建成以后,库区总蓄水能力实际为2400万立方米,因库区地面高程差较大,高低差一般在0.5~1.0之间,为解决养苇、蓄水之间的矛盾,1983年初县政府决定对水库实行分割治理,并根据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水库以蓄水、养苇、养鱼综合利用”的精神,宁河县水利局于1983年12月4日,向天津市水利局提出《七里海水库综合治理改造计划》。县、乡相继成立工程指挥部,各乡乡长为分部指挥(当时未曾划镇)。1984年3月勘测规划,4月正式开工,俵口、任凤、淮淀三个乡义务出工3000人,7月1日竣工。建筑物工程5月1日开工,8月1日基本完工。完成分割堤9.97公里,土方44万立方米,总用工18.23万工日。通过分割治理按需求,调节蓄水,逐渐形成了蓄水、养殖、养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格局。
  西七里海为苇区。1992年被天津市定为临时蓄滞洪区。
  河道水系治理
  七里海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而久经不衰风光依旧,最大的因素是无论水多水少,与其周边河道纵横、沟渠成网,中间及东西两侧有潮白新河、薊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4条一级河道,另有青龙湾故道、曾口河、津唐运河3条二级河道与一级河道相互贯通,基本未断水源是决然分不开的。
  宁河境内共有5条市管一级(行洪)河道:蓟运河、还乡新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除还乡新河外其余4条均与七里海地处搭边相呼应,4条河道总长度为121.14公里,两岸堤防总长度为221.0公里,总蓄水能力为6908万立方米。
  二级河道12条,河道总长度为162.57公里,两岸总长度为306.38公里,其中,市管二级河道3条(西关引河、卫星河、曾口河),河道合计长度为68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度为136公里;县管二级河道9条,河道合计长度为94.57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度为170.38公里。二级河道的功能为排沥、引、调、蓄水,总蓄水能力为1960万立方米。与七里海紧密相连的二级河道有3条,其中县管二级河道2条,即:“青龙湾故道、津唐运河”;市管二级河道一条,即:“曾口河”。河道总长度为51.50公里,堤防总长度为85.90公里,蓄水能力为722万立方米。
  潮白新河:为海河水系“北四河”(永定新河、北运河、潮白新河、蓟运河)之一,隶属市管一级河道。据史料记载原名潮白河。潮白河原为北运河上源,由潮河、白河两个之流组成,于密云县城南汇流,称潮白河。1949年冬,为解决蓟东水患,潮白河、薊运河分流另辟河道,经勘测后于1950年春季动工,开挖原东引河(黑狼口至七里海,乐善庄至宁车沽)。1970年,为满足泄洪、排沥、挡咸蓄淡,以利排灌之目的,5月份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编制出《海河北系北运、潮白、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初稿。规划中指出:潮白新河下口兴建防潮闸一座,经水电部与天津市协商闸位紧挨永定新河北大堤,将永定新河改为潮汐河道。该工程于1970年11月开工,翌年11月完工,进而潮白新河与海潮诀别。此间由于潮白河尾闾不畅乃至洪水多涨成灾,因此又于1971年冬至1972年春,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施工,人工开挖潮白新河,黄庄洼分洪闸以上按洪水二十年一遇标准进行了治理。黄庄洼分洪闸以下按洪水五年一遇标准续挖新河。潮白新河由张老仁庄西入宁河县境,以下沿小蜈蚣河疏浚,并向东展堤至俵口大道沟,拓展大道沟后穿过七里海与东引河相接,以下利用旧河槽挖深,继续向东展堤至于家岭出宁河县境。县境内河长32公里,设计流量2100立方米/秒。潮白新河左堤与西关引河交汇处建张老仁闸,与曾口河交汇处建俵口闸,与津唐运河交汇处建乐善船闸;潮白新河右堤与青龙湾故道交汇处建东塘坨闸,与津唐运河交汇处建淮淀船闸。潮白新河两堤堤距,俵口闸以上为800米,乐善船闸以下为700米,两闸间为渐变段。当潮白新河汛后蓄水位2.5米(大沽,以宁车沽防潮闸为准)时,县境内段设计蓄水量为1978万立方米。
  由于潮白新河挖掘年代已久,故淤积严重,蓄水能力逐年降低,为恢复早在1989年承建的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上游河道的蓄水能力,2009年9月20日开工,2010年2月10日竣工,完成了由张老仁闸至乐善橡胶坝全长26.31公里的潮白新河主河槽清淤工程,清淤土方477.74万立方米。通过清淤,恢复了原设计流量2100立方米/秒和1978万立方米蓄水能力。为进一步增加潮白新河的蓄水量,全面改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满足农业用水,经请示天津市水务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津发改农经【2010】439号文下发了《关于宁河县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上游河道蓄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对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以上河道进行扩挖。扩挖工程全长26.31公里,宽度不等,河道设计流量为3060立方米/秒,最大蓄水能力为3000万立方米。工程分三个标段,中标单位为天津源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分别组建三个施工项目部,宁河县水务局组织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工程整体投入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施工设备680台套,各类运输车辆等机械2400台套。工程规模之大,工期之长,前所未有。工程于2010年12月27日开工,2012年6月15日竣工。
  蓟运河:位于宁河东北部,属海河水系“北四河”(永定新河、北运河、潮白新河、蓟运河)之一,为市管一级河道。蓟运河自宁河镇江洼口村入县境,一直到芦台镇东升村南出县境入汉沽。蓟运河在县境内全长58.6公里,两岸堤防总长度为120.7公里,其中左堤长57.2公里,右堤长63.5公里。
  蓟运河系行洪河道,由于过去防洪标准低,遇洪水时险情不断,灾害频频发生。为提高防洪标准,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资金,根据堤防原有建设标准、险情大小,自上而下分河段依次进行治理。
  江洼口至闫庄段河长45公里,两岸堤防长91.40公里,其中左堤长43.20公里,右堤长48.20公里。1973年,曾对两岸进行复堤,标准按自排10年、机排5年一遇,设计排沥流量454立方米/秒,复堤采用单式断面。
  闫庄至东升段河长13.6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29.30公里,其中左堤长14公里,右堤长15.30公里。1972年,曾对此段河道进行过治理,标准为防御洪水20年一遇,沥水按自排10年、机排5年一遇,设计洪沥流量1188立方米/秒。设计水位3.72~3.20米(黄海高程基准,以下简称黄海),设计河底高程-5.42~-6.00米(黄海),河底纵坡1/10000,皇姑庄以下渐变为平坡。设计堤顶高程为5.42~5.00米(黄海),船沽以上堤顶宽8米,船沽以下堤顶宽6米,迎水坡1∶3,背水坡1∶4。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对蓟运河造成严重破坏,两岸堤防普遍下沉,河底壅高,两岸堤距变窄,部分堤顶高程低于设计水位。1977年至1981年,连续5年对县境内蓟运河两岸堤防进行恢复,均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1990年以前均以浆砌石护坡加固堤防。
  1993年,蓟运河治理工程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实施:“工程治理标准按防洪10年一遇,排涝自排5年一遇,机排3年一遇。小河口至江洼口段堤内裁弯;江洼口至防潮闸复堤,适当安排护岸及建筑物工程;汉沽以下暂不清淤;还乡河分洪道自闫庄以上适当加高培厚原堤防”。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到2006年底,江洼口至闫庄段治理堤防20段,合计长度31.14公里,其中左堤治理11段,长度14.04公里;右堤治理9段,长度17.10公里。江洼口至闫庄段两岸堤防还有60.26公里未治理,其中左堤未治理长度为29.16公里,右堤未治理长度为31.10公里。
  蓟运河闫庄至东升段,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只治理了左堤3段,长度为3952米。2006年以后,历年汛期出现的险工基本均采用浆砌石防浪墙的形式进行加固。为提高蓟运河防洪能力,2012年根据水利部海委、天津市水务局的批复,经宁河县委、县政府研究,先期组织实施蓟运河宁汉交界至宁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工程北起大北镇船沽村道口,南至宁汉交界处,河长4.89公里,治理堤防长度9.202公里,其中左堤4.312公里,右堤4.89公里。主要对原堤防加高、加固以及沿线14座建筑物改建和维修加固。整体工程2012年9月15日开工,历时一年多,完工后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自排10一遇、机排5年一遇。蓟运河汛后蓄水位2.50米时(大沽,以蓟运河宁车沽防潮闸水位为准),县境内蓟运河蓄水量为3470万立方米。
  永定新河:为市管一级河道。是由水利电力部第十三工程局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施工,1970年10月至1971年7月,人工开挖的行洪河道,设计标准为防御50年一遇洪水,县境内河段设计流量为1640立方米/秒。
  永定新河于东堤头大桥下游1.50公里(河中心桩28+082)处入县境,于北淮淀渔港——扁担港(河中心桩49+982)出境。县境内河长21.90公里,两岸堤防长37.60公里,其中左堤长22公里,右堤长15.60公里。永定新河属泥质潮汐河道,永定新河由于径流量逐年减少,海潮携大量泥沙上溯,致使河道严重淤积,河道滩地内芦苇丛生,阻水严重,使永定新河的实际泄流能力大幅度降低。1986年,对滩地内的芦苇实施草甘膦化学药物灭苇,并由屈家店闸开始向下游进行清淤。1992年,清淤至河中心桩28+200,全部恢复原断面,在河中心桩28+300处建临时挡潮埝。在下游河道疏通前,永定新河如遇超标准洪水,按天津市防汛指挥部命令,扒开28+082处永定新河左堤,采取向西七里海分洪的临时措施。由于在28+300处建挡潮埝,导致埝下主河槽淤积速度加快,直到潮白新河口,县境内永定新河主河槽基本淤平。
  为提高永定新河的泄洪能力,经天津市水利局安排部署,对永定新河宁河段分期实施清淤。1999年至2000年,先后分三期采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清淤。2002年,采用机械施工,对永定新河清淤。2003年6月,对永定新河28+082~32+300段河中心线左侧主河槽进行清淤,至原设计河底高程。2010年4月5日,永定新河防潮闸建成(北塘),汛后县境内永定新河在2.5米时(大沽,以防潮闸水位为准),可存蓄水量为1378万立方米。
  北京排污河:为市管一级河道。是排放北京城市污水及东南郊区、大兴县、通县南部沥水而得名的河道。1970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负责施工,由人工开挖。北京排污河由大龙湾村西北进入县境,沿原抗旱河路线,到杨建村南注入永定新河,县境内河长8.64公里,只有左堤10公里的堤防归宁河管辖。北京排污河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流量282~325立方米/秒,排污流量50立方米/秒;设计河底高程-1.50~-2.21米(黄海),设计河底纵坡1/16800,设计主河槽底宽15米,主槽边坡1∶3;设计水位4.01~3.90米(黄海),设计堤顶高程5.80~5.60米(黄海),两堤距650米,设计堤顶宽6米,堤坡1∶3。汛后水位2.5米时(大沽,以杨建闸水位为准),县境内河道蓄水量为82万立方米。
  北京排污河左堤,在县境内共有穿堤建筑物9座,1994年北京排污河大水,9座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1997年至2002年间,有的拆除在原址重建,有的接长、加固,恢复了原有功能。
  1999年,对北京排污河左堤28+000~36+200段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全长8200米,复堤至5.72~5.55米(国85)。因北京排污河堤防沉陷,迎水侧边坡冲刷成直立的险工陡坝,为保护堤防完整,2010年4月1日至6月15日,砌筑浆砌石护坡750米。
  北京排污河虽途径宁河距离较短,但对宁河经济建设的贡献却不可小视,由于县境内地上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年景需要外调水补充,为解决水源问题,每年除了充分利用县境内地上水资源外,还需引调客水入县境内以缓解用水燃眉之急。从1993年开始,每年从北京排污河通过潘庄镇的杨建闸(原大贾乡)引调客水入境,经青排渠、青龙湾故道进入潮白新河。截至2013年底,21年间共外调水源6.07亿立方米,年均外调水2890万立方米。其中,最多外调水为1.30亿立方米/年,最少外调水440万立方米/年。平水年通过自身和外调水源可维持薊运河以西及七里海湿地生态用水,如遇丰水年方可西水东调入薊运河,以解河东部乡镇用水之需。通过引调水源,为宁河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气候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
  青龙湾故道:为县管二级河道。青龙湾引河开挖于清雍正八年(1730),为分减北运河水势,增加漕运以利内河通航,在香河县三百户修建青龙湾(石制)滚水坝,坝长40丈(1丈=3.3米),第二年修筑堤防,雍正九年(1731)青龙湾引河开挖成功,由香河县三百户青龙湾石坝东南流经七里海入薊运河,在北塘入渤海湾。1970年,根治海河时“引清入潮”,在宝坻县八道沽建一座三孔涵洞,流量20立方米/秒。以下河段称青龙湾故道。青龙湾故道于潘庄北入县境,在东塘坨村入潮白新河,河长8公里,河底高程6.0~6.5米,设计水位4.0米,流量20立方米/秒河道底宽10米,边坡比1∶3,堤距55米,蓄水量为49万立方米。
  津唐运河:为县管二级河道。该河道位于乐善庄村西北横穿潮白新河,系1960年河北省重点工程之一,曾拟辟为天津至唐山的水上漕运通道。1959年11月动工,工程分为四段进行,一是闫庄以东至丰南县白石庄;二是大尹庄至小薄村薊运河裁弯取直,使水流路程由9公里缩短到3.4公里;三是任凤村北曾口河至齐家埠及任凤船闸基础工程;四是大王台村北七里海南堤至金钟河。1960年,因资金问题下马停建,仅完成以上四项工程段落,其他段没有动工。1963年,为发展引水、蓄水灌溉及公路建设,对齐家埠以西继续开挖,至大王台村北接原津唐运河。
  津唐运河沿七里海南边缘东西走向,东起曾口河,西至金钟河,县境内河道全长26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开挖的潮白新河、永定新河为北南流向,将县境内的津唐运河拦腰分为三段,从此基本结束了运用津唐运河漕运的历史。东段由曾口河~乐善船闸,河段长9.65公里;中段由淮淀船闸~造甲船闸,河段长11.95公里;西段由田辛船闸~金钟河,河段长4.40公里。当河道蓄水位2.50米(大沽)时,津唐运河的蓄水能力为164.4万立方米。为提高引蓄水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恢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实施了津唐运河清淤工程。2000年,对津唐运河造甲船闸~津芦南路公路桥段清淤,清淤段河长3.70公里,河槽边坡1∶4,河底高程-3.0米(国85),河底宽10~20米,完成清淤土方17.53万立方米,工程投资105.15万元。2009年,结合津芦公路拓宽绿化工程,对津唐运河造甲公路桥~淮淀船闸段、乐善船闸~齐家埠道口段清淤,清淤段河长15.05公里,河槽边坡1∶2,河底高程-1.50米(大沽);造甲公路桥~淮淀船闸段河底宽31.8~47.3米,乐善船闸~齐家埠道口段河底宽67.0~25.7米,完成清淤土方73.80万立方米。2010年对津唐运河田辛船闸~金钟河长4.40公里的河段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标准:河底宽77.50米,河底高程为-1.50米(大沽),河槽边坡1∶2,两边坡实施框格式护砌,工程总投资为2930.31万元。清淤后的津唐运河蓄水能力提高,当蓄水位2.50米(大沽)时,津唐运河蓄水量为473万立方米。
  通过综合治理的津唐运河,南靠宽敞优美的七里海大道,北依浩瀚如海、如诗如画的七里海湿地走廊。每当人们驱车由芦台去往天津,从曾口河口开始一路向西,透过车窗呈现在眼帘的是一步一景,路、海、河有机搭配珠联璧合的靓丽风景线,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而且令人产生种种奇特的遐想。
  曾口河:原为县管二级河道,2007年天津市水利局下发《关于北三河管理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的通知》(津水管【2007】33号文),将此河道划归天津市水利局北三河管理处管辖。曾口河始凿无考,有史以来这是一条泄洪河道。清光绪《宁河县志?河渠》中记载“乾隆二十九年与堤头曾口河同浚”,“七里海东亦有河形一道直达薊运河,应准其随势挑浚是堤头曾口之河”,“曾口河每于夏秋之间雨水过多诸河容纳不及泛淹田庐,道光四、五年知县欧振声奉文承挑,经费俱从天津道库支领”,“同治四年,知县李庚云重浚挑修,银两自芦台劝捐”。建国后,把潮白新河以东,俵口至薊运河段称为曾口河,全长17.5公里,河底宽10~20米,边坡比1∶2,堤距50~80米,流量40立方米/秒。历史上曾口河入薊运河处无堤无闸,过水能力60立方米/秒,1971年修建一直径100厘米的圆管过水建筑物,1988年兴建船沽闸,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曾口河西端有修建的口闸,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蓄水量为200立方米。
  水利设施建设
  为改善调蓄水条件,宁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七里海湿地及周边乡镇用水需求,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调节和改善了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和社会效益。
  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从1973年开始,宝坻区为了蓄水,在其境内依次修建了引泃入潮口朱刘庄15孔低水闸,胡各庄18孔低水闸,里自沽18孔拦河闸,完全切断了潮白新河上游的来水,除汛期行洪外,潮白新河常年无客水入县境。潮白新河为行洪河道,设计河底纵坡1/13000,河槽陡直,县境内河道蓄水能力低。宁车沽防潮闸1971年建成,其主要功能为泄洪、挡潮、蓄淡,1976年受唐山地震影响,闸体翼墙沉陷,边墩倾斜,闸底板脱空,虽经灌浆等加固处理,但是由于闸门漏咸严重,河道内水的含盐量增高,导致农业用水异常困难。为增加潮白新河蓄水能力,防止咸水倒灌,1989年4月宁河县委、县政府决定,为拦蓄潮白新河里自沽闸的汛前弃水,在潮白新河乐善扬水站以下修建橡胶坝,抬高汛后县境内潮白新河的蓄水位,增加西七里海、东七里海水库,青龙湾故道、曾口河及津唐运河等河道的蓄水量,使我县东棘坨、潘庄、造甲城、北淮淀、俵口、七里海6乡镇及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原芦台农场)的工农业生产和七里海湿地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设计坝底高程—2.0米(大沽),坝高5米,为双层坝袋,下坝袋高2.75米,上坝袋高2.25米,坝底长90米,坝袋顶长125米,工程于当年4月动工,6月11日竣工。该坝是天津市引进的第二座橡胶坝,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座橡胶坝。(第一座橡为杨花橡胶坝,位于板桥镇辖区还乡河分洪道中游)。
  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工程竣工后,由于双层坝袋存在坝体结构不稳定,及其他一些影响实际运用的问题,1999年对乐善橡胶坝坝袋进行更新改造。更新后的坝袋为单层坝袋,坝袋高4米,坝袋底长90米,坝袋顶长120.8米,坝袋底高程—2米(大沽)。该工程于当年3月20日开工,5月31日竣工。
  由于坝袋高度降低和河道的常年淤积,致使潮白新河的蓄水量逐年降低。为进一步提高蓄水能力,按照天津市水利局《关于宁河县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津水规【2009】7号)要求,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总工期为2009年开始至2010年2月10日,再次对乐善橡胶坝实施更新改造,改造后的橡胶坝坝体总长度为130米,主槽底宽90米,坝高5米,底板高程为一4.5米(国85),坝顶高程0.5米(国85)。先后完成挖方1.16万立方米,混凝土6212立方米,石方6621立方米。更新改造后的乐善橡胶坝,由于坝体的增高和加宽,为提高河道蓄水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蓄水能力的增强,不仅满足潮白新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及七里海湿地生态用水需求,而且通过二级河道东调入蓟运河支持全县产生其更大的社会效益。
  扬水站:七里海扬水站分为东海和西海扬水站,东海扬水站指的是1980年5月在建成七里海东海水库时就已经形成的一项配套工程。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建有两座分别为一扬和二扬,按潮白新河走向通常习惯称之为南站和北站。设计装机容量各为20立方米/秒。输水闸6座,蓄水闸4座设计流量均为20立方米/秒。主要受益单位有俵口、淮淀、任凤(现七里海镇)三个乡镇,受益面积9.3万亩,总工程量520万立方米,总用工185万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为东海水库配套的有两座具有灌排能力的扬水站。
  七里海东海水库第二扬水站(又称北站),坐落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潮白新河左岸,七里海东海水库的西北角,承担着向七里海水库蓄水以及周边乡镇村队农田灌溉、排涝和调剂水源任务。时隔30余年,因泵站建筑物严重破损,机电设备陈旧老化、性能下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消除工程安全隐患,保证泵站正常运行,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和七里海湿地用水条件,天津市水务局(津水规【2012】16号文)转发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津发改农经【2012】207号文)对宁河县水务局(宁水报【2011】7号文)《宁河县七里海第二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同意七里海第二扬水站原址规模拆除重建,排涝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设计灌溉流量10立方米/秒,设计湿地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进水池设计水位1.17米(大沽高程,下同),出水池设计水位4.46米。工程于2012年11月2日开工,2013年主汛前具备运行条件。工程建成后,将使56平方公里农田区域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治涝条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满足周边2.8万亩农田灌溉及向七里海湿地引水要求。
  七里海东海水库第一扬水站(又称南站),同样坐落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潮白新河左岸,北淮淀乡乐善庄村北。该站与库区中的第二扬水站赋有同样的使命,主要承担七里海水库及曾口河两岸农田排水任务,排水面积2万亩,灌溉面积1.25万亩。由于建设年代已久同样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隐患,更新改造势在必行。截至目前,该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已审查完毕,正按照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改建工程将按建设程序,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批复后组织招投标,实施开工建设。
  七里海西海扬水站(淮淀泵站),坐落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潮白新河右岸,北淮淀村北津唐运河与潮白新河交口处。2010年,在七里海湿地保护性开发前提下,依托七里海湿地作为景观河道对游人开放。为了科学利用适时调蓄水源,确保津唐运河旅游观光与西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性用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津芦公路(七里海大道)北侧和西七里海南侧的津唐运河进行规划整治。将淮淀闸以西,大王台以东长约8公里的津唐运河段建成景观河道,保证西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性用水。由于淮淀节制闸缺少配套泵站,难以进行河道蓄水调度,水资源无法做到科学利用,河道纵坡很缓,自然排涝能力很低,严重影响津唐运河排涝作用发挥。决定在津唐运河已有淮淀闸的北侧建设津唐运河淮淀扬水站1座,设计装机流量为14立方米/秒,设5套水泵组(1000ZLB-4/3台,900ZLB-70/2台),枢纽工程主要包括淮淀泵站、津唐运河排涝闸、津唐运河引水闸、潮白新河引水排涝闸、潮白新河防洪闸、七里海补水闸及管理设施。工程由宁河县水利建设管理处负责建设,建设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至2011年9月10日。
  泵站建成后,明显提高了淮淀闸以西津唐运河及七里海的蓄排水能力。主要功能为,如遇大水可将津唐运河西段(包括西七里海)的水排至潮白新河,枯水季节可引潮白新河水对津唐运河西段和西七里海适时调蓄,有效改善了西七里海的水环境和周边人居与工农业生产环境(北淮淀、造甲城、潘庄),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宁河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示范工程:位于七里海自然保护区津唐运河与潮白新河交汇处扬水站以西。东西长80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为216亩。主要开展人工湿地、天然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验与示范。此工程建设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湿地的水体净化能力,同时为打造湿地景观增添亮点。该工程于2011年3月20日开工,201 1年4月20日竣工。
  再生水回用七里海湿地工程:由于近年来随着上游河道来水的减少,七里海周边地区用水量不断增长,水源的逐渐短缺不仅给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而且也极大地困扰着周边各乡镇工农业生产。为保证七里海湿地作为津唐运河沿津芦南线(七里海大道)景观河道,需要常年保持可供观景的水位以及周边乡镇的用水需求,拟通过张贵庄和北郊处理厂一级出水,利用北塘排水河、永定新河和津唐运河向七里海区域补充水源。经预测到2015年,可调配水量0.53亿立方米/年。为此,新建10立方米/小时的双向泵站一座,维修过水闸一座。该工程为《天津市2013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回用七里海湿地工程》,坐落于津唐运河造甲两座船闸的中间地带。整体作用是,其一保证在枯水季节时津唐运河的水位要高于永定新河水位;其二保证津唐运河排涝需求。工程总体布置是,新建泵站总厂区面积3624平方米,按泵站提水水流方向依次布置有进口防护段、站前闸、进水池、出水池、主泵房、电气副厂房、综合楼和调水排涝涵洞、造甲泵站排涝节制闸等。工程开工日期为2013年11月29日,预计2014年9月30日完工。天津市2013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回用七里海湿地工程的建设,不仅大大地提高调蓄水源和治涝的保证率,而且保证区域内2万多亩农田增产增收。
  水文资源利用
  水文与水资源现状。七里海区域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际间的降雨量差距大,枯水年与丰水年的降雨量相差悬殊,年降雨量600~900毫米,年蒸发量1000余毫米。年内各季节的降雨量不均衡,6~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7~8月份开始有径流产生,而其他季节几乎无径流出现。由此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加之距离补给源较远,补给条件差,严重时出现机井掉泵抽空提不上水,可见七里海区域无论是地上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造成水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源”,包括“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农作物的灌溉和人畜饮用水,都利用河水,远离河的村庄,利用村旁坑塘所存雨水饮用,几乎没有污染。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县境内的鱼、米收获达到高潮,尤其是七里海区域,成为远近驰名的鱼米之乡,野生鱼、虾、河蟹到处可见。这充分说明了,一是水源相对充足;二是同样无污染。60年代以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河道、沟渠水质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有水也不能用,导致水资源逐渐短缺。曾一度在全县范围内将水稻改种为旱作物,发展杂交高粱,控制水稻育苗插秧。七里海区域也不例外,特别是70年代开挖潮白新河、修建防潮闸以后变化明显,最大的变化就是野生鱼、虾、河蟹水产品急剧减少,尤其是个别鱼种绝迹如“河刀鱼”、“银鱼”。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焕发了县西部地区群众养殖业的积极性。然而,无节制到处开发养殖业与农业争水、与七里海湿地争水的现象频发,延续至今。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科学利用水文资源乃是破解当今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洪涝灾害。宁河为九河下梢,十年九涝,民间流传着很多俗语谚语:夏秋大水汪,出门把水淌。人民生活苦,糠菜半年粮。淹了黄庄洼,三年不回家。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立夏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乾隆二年(1737)、嘉庆二年(1797)、道光三年(1823)、咸丰二年(1852)、同治三年(1864)、光绪二年(1876)、宣统元年(1909)、民国元年(1912)期间均有涝灾出现,只是原文记载过程不详,无法表述。经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只能重点表述1949年以来七里海区域几次较大的洪涝灾情。
  1949年28日初,阴雨连绵,特大洪水成灾,水深3~6尺,全县84%%土地被淹,由芦台乘船可去天津、胥各庄等地。全县25万人中有20万人受灾。
  1953年7月上旬,潮白河、青龙湾引河水位上涨,7月24日潮白河左堤在宁河县境内漫溢4公里,洪水直扑薊运河,淹没村庄150个,受灾人口12万,水深1.67米,倒塌房屋1760间,死3人,伤58人。县政府组织赈灾工作组慰问灾民,制定生产救灾方案,搞好救灾工作,上级拨付0.75亿公斤救灾粮和0.95亿公斤用军粮全部下发。
  1956年8月上旬,青龙湾分洪洼堤埝溃决,潘庄等17个村庄进水。
  1958年8月,连降大雨,县境内各河水位猛涨,宣泄困难,西关引河告急,洪水在东棘坨村冲破东棘坨第二道防线(护麦埝),由北向南倾下,扒开津榆公路,洪水注入七里海。
  1963年8月11日,潮白河左堤大海北村坍堤2公里,12日清晨800米漫溢。青龙湾减河左右堤在东塘坨村等地漫溢600米。
  1966年7月下旬,潮白河上游地区普遍降雨,29日宝坻宁河交界处何堤漫溢4公里,31日~8月1日先后4次决口。8月5日,县境内潮白河左堤漫溢。
  1979年8月17日,北京地区大暴雨后,潮白新河水位猛涨,县境内潮白河左堤张老仁闸上水位6.20米(大沽),流量1450立方米/秒,从有记载以来最高水位,右堤孙庄闸被冲毁。
  1994年7月13日,县上游地区普降大暴雨,武清降雨349毫米,潮白新河上游地区降雨326毫米,北京排污河杨建闸上最高水位5.64米(大沽),潮白新河里自沽闸7月13日8时提闸放水,下泄流量586立方米/秒,到15日7时30分,下泄量达1770立方米/秒,县境内张老仁闸上水位达6.05米(大沽)。上游洪水来势凶猛,下游受海潮顶托,县境内各河水位居高不下,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同时告急。
  综上不难看出,解放后至1970年以前大水频繁出现。1962年10月9日,宁河县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全县人民,以整修农田灌溉工程为重点,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当年受益为主。新挖斗渠农渠,清理旧排水渠道淤泥,平高垫洼,掀起台田条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消除水患,196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全民动员,千军万马战海河的场面到处可见。1970年党中央号召“全党动员、大办农业”,1974年10月9日宁河县委召开“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广播大会,重新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日趋完善。时至今日,七里海区域基本上没在出现过较大的洪涝灾害。
  七里海蓄滞洪区。七里海是我国最大的古海岸湿地,广袤辽阔的芦苇绿地,不仅起到净化周边环境、改善京津地区空气质量、调节区域气候作用,而且承载蓄水泄洪、调配水源之功效。1987年至1992年,天津市水务局(原天津市水利局)在编制《天津市城市防洪规划》中划定,并经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核准,潮白新河以西的西七里海为临时蓄滞洪区。
  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是宁河县境内4个蓄滞洪区之一,即在国家“二五”期间根治海河流域规划中划定盛庄洼、黄庄洼、大黄堡洼为蓄滞洪区,西七里海在《天津市城市防洪规划》中定为临时蓄滞洪区,在宁河和滨海新区(原塘沽区)以及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原北京市清河农场)区域内,位于永定新河左堤以东、津榆公路以南、潮白新河右堤的三角地带,总面积191.50平方公里,其中宁河县面积141.75平方公里,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面积37.75平方公里,滨海新区面积12平方公里。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涉及造甲城镇、潘庄镇、北淮淀乡、俵口乡的土地141.75平方公里,洪区内有12个自然村,1.41万户,常住人口4.96万人,俵口乡只有土地并无常住人口。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采取分区运用,各小区之间均构筑有工程设施。1995年修建了津芦公路防浪墙(造甲城村至津榆公路),长3056米,设计顶高程4.50米(国85);护(造甲城)村堤长4318米,设计堤顶高程5米(国85),顶宽4米,坡比1∶2;护厂堤长2646米,设计顶高程5米(国85),堤顶宽4米,坡比1∶2;南围堤(永定新河左堤至津芦南路间的津唐运河南堤)长3700米,设计高程5米(国85),堤顶宽4米;北围堤(津芦南路至潮白新河右堤)长11.04公里,设计堤顶高程4.50米(国85),堤顶宽4米,坡比1∶2。上述工程合计长24.76公里,津唐引渠节制闸的兴建及50座穿堤建筑物接长、加固、重建,基本上形成了防洪小区的格局。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分3个小区,总面积141.75平方公里,涉及12个自然村,14093户,常住人口4.96万人,滞洪水量3.03亿立方米。其中:I区为西七里海的核心区,遍地芦苇、无人居住,面积46平方公里,设计滞洪水位3.50米(黄海),滞洪水量1.2亿立方米;II区内有7个自然村,7171户,常住人口2.68万人,面积66.75平方公里,设计滞洪水位3米(黄海),滞洪水量1.48亿立方米;ⅢI区有5个自然村6922户,常住人口2.28万人,面积29平方公里,设计滞洪水位3米(黄海),滞洪水量0.35亿立方米。
  西七里海蓄滞洪区运用原则:如遇超标洪水,即永定新河28+192(桩号)处水位达到4.34米(黄海),按天津市防汛指挥部的命令,扒开永定新河左堤,采取向西七里海分洪措施,按Ⅰ、II、III区依次运用。为了将蓄滞洪区运用原则接近于实战,天津市防汛指挥部不定期的举行各种科目的防洪实战演习。1999年7月13日,天津市防办组织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天津警备区、预备役高炮师等单位的通讯部门在宁河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举行了大规模的通信演习;20日,天津市防办组织天津警备区预备役高炮师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196旅、天津武警总队、宁河县人民武装部、宁河县水利局等单位800余人在永定新河左堤(28+082)分洪口门处举行了大规模的防汛分洪演习;2004年7月15日,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宁河县七里海临时蓄滞洪区内的造甲城镇,由造甲城村组织300名群众转移演练;2010年6月27日,天津市防汛指挥部、天津武警总队联合组织相关区县防汛部门,在永定新河左堤(28+028)分洪口门处,举行了大规模的防汛抢险技术、通讯、救护、爆破等综合性技能演练。西七里海临时滞洪区由建成到2013年底,尚未启用过。
  地下水质条件
  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开采应结合地下水补给量,不可盲目开采,要有一定的限量。县境内地下水补给来自于燕山山脉,根据宁河县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的差异划分,整个七里海区域如潘庄、俵口、七里海、北淮淀、造甲城5个乡镇地处贫水区,属海相、湖相沉积地层和海陆交互地层,水文地质条件差,咸水底界埋深最深达70~1 10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0万立方米/年,单井地下水开采量为50立方米/小时,低于实际开采量。另外地下水补给量很小,主要以越流补给和侧向流经补给,为此水位的变化与开采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地表水资源匮乏,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均开采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地下水的补给量,故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取水深度逐年加深,随之地面逐年沉降。从水质条件的角度讲,水中含有大量的氟离子成分(对人体骨质有损害的一种成分),且大部分集中在西七里海周围。为了有效的保护地下水资源,宁河县水务管理部门为此不仅在七里海区域乃至在全县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坚持常年巡逻强化地下水资源全方位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控制开采深度,有计划的限制压采地下水;科学填埋报废机井,防止污染地下水;群众生活用水采取单村集中式供水;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添置节水型用水器具;在全县上下普遍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活动。
  饮水安全。宁河县农村生活用水全部为地下水,生活规划用水量占地下可供水量的15%,供水水源保证率相对较高。农村供水工程全部是单村集中式供水,共有283处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农村供水工程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管道年久失修,老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由于村庄规模不断扩大,供水管道加长,管径过细,导致管网供水压力降低,部分村民用水困难,供水设施落后,能耗大、供水成本高。尤其是县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地下水含氟量普遍超标(大于1.2毫克/升)。1980年5月,宁河县防疫站对全县320眼饮水井和1981年本组所取的120个饮水含氟量进行筛查,从化验结果看,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超过饮用水标准,只有七里海周边的造甲城、潘庄、北淮淀等乡镇含氟离子较高,而且超标。最高的是造甲城镇的造甲城、田辛、赵温、大王台、东小王台、西小王台等村,含氟量达到4~6毫克/升。长期饮用高氟水易发氟斑牙、骨质疏松等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依据天津市水利局《关于转发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规划方案的批复的通知》(津农水【2006】63号)及天津市水利局2006年11月编制的《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规划方案》精神,编制了《宁河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宁河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以及《宁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规划(2006~2010)》,利用五年时间,解决农村中普遍存在的饮用水质不达标,供水光网老化失修等问题。到2010年末,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供水管网得到彻底改造,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良性循环。主要建设除氟供水站,购置除氟及灌装设备16台套,打低氟井26眼;新建或改造供水工程236处,购置恒压变频设备236套,铺设PVC供水管道1677.73公里,安装水表7.40万块,建厂房和管理房9250平方米。
  2006年4月13日,天津市水利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下达了《关于宁河县2004~2005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第一期实施方案的批复》(水农饮办【2006】2号,批准七里海区域的南淮淀、乐善庄、大龙湾、齐心庄、朱头淀东台、造甲城、赵温庄、大王台以及东棘坨、大邓庄10个村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安装除氟设备10台套,安装灌装设备10台套,建管理房820平方米。工程于2006年9月8日开工,2007年6月30日竣工,有效解决了3.0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06年8月8日,天津市水利局下达了《关于宁河县2004~2005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第二期实施方案的批复》(津水农【2006】45号),批准冯家台、田辛庄、北淮淀、大贾庄、朱头淀西台、朱头淀中台6个村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安装除氟设备6套,灌装设备6套,建管理房270平方米。工程于2006年9月8日开工,2007年6月30日竣工,有效解决了1.7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两期工程共建除氟站16个,安装除氟设备16套,建设管理用房1090平方米,解决了16个村、4.81万人饮水安全质量问题。
  2009年5月5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下达《关于宁河县2009年农村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津发改农经【2009】368号),要求确保宁河县58个村、9.06万村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建设两大块内容:一是除氟工程,二是管网改造工程。其中,除氟工程项目承建5座除氟水厂,涉及到七里海区域的有,七里海镇净水设备出水量3立方米/小时、俵口乡2立方米/小时、潘庄镇2立方米/小时。工程于2009年8月28日开工、年底竣工。
  通过改水除氟、更新供水管网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县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至2010年,供水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共计投资1.4亿元,其中市补7088.82万元。新建16个除氟站,5座除氟水厂,铺设安装供水管网4256.36公里,安装入户水表8.05万块,新建管理房6630平方米。解决了223个村、25.28万人的饮水不便和9个村、2.49万人饮用水氟含量超标的安全问题。
  截至2010年底,全县还有66个自然村,8.82万人,74所学校、3.25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宁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全面展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从2012年开始的,到2013年底解决了12个乡镇52个自然村6.4575万人、56所学校2.5843万师生饮用水安全问题。
  2012年,批复工程中涉及七里海周边乡镇的除氟工程有两座,分别是七里海镇除氟工程:规模4立方米/小时,两个村0.3550万人,其中北移民0.0300万人、任风村0.3250万人;俵口乡除氟工程:规模3立方米/小时,洛坨村1个村0.2755万人。
  2013年,批复工程中涉及七里海周边乡镇的除氟工程只有潘庄镇:规模8立方米/小时,涉及5个村1.3134万人,其中老安淀0.1208万人、小南庄村0.0229万人、孙庄子村0.0631万人、潘庄村0.5069万人、西塘坨村0.5997万人。截至目前,此项工程仍在有序的进行之中。
  万物依水而立,七里海所富有的自然魅力,与水密不可分。随着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对外开放其知名度逐年提高,水资源将成为七里海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水资源综合供需平衡分析,要想解决七里海的水资源不足问题,主要途径:一是开辟自备水源,二是发展节水型农业与工业,三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四是严格控制水源和空气污染,五是严格控制或杜绝库区内开挖蟹池、鱼池、虾池与湿地争水,六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认真做好对水资源的评价、水资源的规划、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环境监测以及中长期水的供求计划等等。
  多年来,全县人民在水资源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具体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水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意见》,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节约与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跃波
责任者
董宝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