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八亩坨村改土治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86
颗粒名称: 大八亩坨村改土治碱
分类号: F293.21
页数: 4
页码: 7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八亩坨村位于七里海南,周围多沼泽、碱滩和荒地。在解放前,该村的土地质量差,可耕地不足1000亩,老百姓常常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多年的改土治碱工程,村里的耕地面积逐渐扩大,水稻等作物也得到了大量种植。1957年,村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洼地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后收获丰收。至今,一些老人们还能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斗争。
关键词: 大八亩坨村 改土治碱 自然资源

内容

七里海在古代是浩瀚无垠的汪洋巨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浅水湖泊,直到今天的沼泽湿地。大八亩坨村地处七里海南,村周围多沼泽、碱滩和荒地。解放前十年九涝,土质盐碱的特点尤显突出,地里盐碱白茫茫、一片片。1949年村里有土地8580亩,但可耕地不足1000亩,以种植高杆作物红、白高粱为主。老百姓过的日子是糠菜半年粮,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有福的生在条河两岸,没福的生在八亩坨淮淀,脚穿牛皮大绑,手持怀镰大钐,怀揣黄须大蛋。”这是旧社会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至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尚能忆起那些“兔子不拉屎”的地块名称,如于家洼子、长泊洼子、东洼子、小港、双木港、马家洼子、北小洼子、牛淀子、牛群道、羊脖洼子、裂泊子、鱼饼洼子……那些泛着银光的碱滩,长满黄须菜和碱蒿的荒凉土地,仿佛就在他们眼前。“东场”、“西场”、“西南场”,这些旧时的名称,记录着靠卖柴草养家糊口的村民的辛酸历史。
  370多年前先民们来到这里,要生存就要垦荒,一代又一代不停地忙碌着。但是由于地势低洼,连年沥涝,没有通畅的沟渠,海拔低(长白洼子黄海高程仅1.1米),地下水位高,即使开垦出来零星土地,还是逐年盐碱化,长出来的庄稼稀稀落落,收获无几。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对这里地块做了如下总结:湿了粘,干了硬,爱起坷垃好裂缝。乡间的老人们常感慨地说那时候种地,就是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1955年2月,天津地委下发了《关于改造低洼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文件。天津地委书记赵克在《河北日报》发表了天津地区低洼土地改造的经验文章,并由《人民日报》转载,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同年秋,宁河县成立了洼地改造办公室,宁河县五区区委书记刘金庆亲自抓农业合作化和低洼地改造工作。大八亩坨乡(小乡,隶属宁河县五区)驻乡指导员王永刚在村内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号召大家扩种水稻,变旱田为水田。村党支部书记张恩林(1915~2006)身先士卒,搞规划测量,制定低洼地改造计划,从此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改土治碱工程。
  1956年春,大八亩坨村青壮年劳力大举开始挑沟整地。据当年参加过挑沟的老人们回忆:当时人们干劲十足,国家还有补贴,年轻力壮的硬汉一年能挣900多元,普通劳力能挣到七八百元。当年清河农场扩建,占去了村里部分土地,作为补偿,农场承诺:修建扬水站,扩占土地与毗邻村荒地统一规划,帮助村队垦荒、代水。秋天,农场开来了拖拉机,小学高年级学生由老师带队站在田埂上,首次看到了拖拉机耕地。经过勘察,清河农场与村里商定,在村西修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用水干渠(村民叫大龙沟),直通清河农场总用干渠(总长度3千米);在干渠西规划4段地,每段200米,4条用干、4条农用道(与清河农场总用干渠以南的沟渠对应),支渠斗渠、总排干、排干(咸水沟)、闸涵斗门、桥梁等渠条工程配套科学合理。
  1957年春这项工程开始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清河农场也派出了高中、大学生和服刑人员参加施工,区政府调配了南涧沽乡(小乡)5个行政村的劳力参加协作。经过近半年的苦干,终于完成了这项洼地改造工程。当年投入使用,由清河农场代水,村民育秧插秧,当年水稻喜获丰收。稻谷总产量为3590359斤,比改造前的1955年增产2044441斤。查阅大八亩坨原始档案,看到时任村会计王瑞惠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回忆淮乡垦荒间,荒地从此变良田。
  五六开荒八千亩,力争高产五七年。
  父老墙阴闲谈论,低改旱田能胜天。
  处处歌颂共产党,人人欢呼庆丰年。
  (注:1957年秋,宁河县撤区幷乡完成,原五区撤销,大八亩坨乡(小乡)并属淮淀乡(大乡),故有“淮乡”一说)
  1958年天旱,为蓄水确保农业丰收,宁河县委于6月初做出七里海复堤(当时叫修建青年民兵水库)的决定。村北的一段由本村党员干部史德延带队,历时两个月完成。清河农场也派人来“挑海挡”(村里老一辈人把七里海堤埝称为“海挡”,意为挡住海里的水。把抬土筑堤称为“挑海挡”)。那些参加过当年“挑海挡”的老人们讲:“有的大筐58根柱,装土七八百斤,很多人都累伤了。”同年9月,南涧沽、大北涧沽、俵口、淮淀4个大乡筹建人民公社。10月1日,举行红星人民公社成立大会,有万人参加。公社党委负责人刘金庆讲话,号召全公社人民向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迈进。公社革委会负责人王劭文讲话,部署了当时人民公社的任务。作为嘉宾,清河农场负责人、总场工会龙主席到会祝贺,并带清河农场京剧团现场演出。红星人民公社后称任凤庄公社(后划分管理体制时,大八亩坨、小八亩坨、齐家埠、任凤庄共属大八亩坨管理区,区址在大八亩坨村),在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热潮中,全公社开展了一个以深翻土地为中心的种麦活动,从9月11日到15日,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村里组织人力把从村东到杨虎子河边(长3000米)的土地普遍深翻了一遍。
  1961年初,为了解决全村生活照明和自建扬水站,党支部派张殿林、王洪恩、张汝明、张尔明、王庆怀联系办电(同年5月1日,任凤庄公社划分为任凤庄、俵口、大北涧沽、南涧沽、北淮淀5个小公社,大八亩坨村隶属任凤庄公社)。公社书记王劭文常驻大八亩坨村蹲点。时处三年困难时期,办电资金匮乏,为筹集电料款,经村党支部和12个生产队队长讨论决定,每个生产队卖掉一匹大牲口。12匹骡子卖到唐山共得37000元。当年6月,安排李有田、王瑞飞、张殿金、张殿臣4人去清河农场机电组学习电工专业知识,为期半年。
  经过一年多的四处奔波,1962年1月29日(农历辛丑年腊月二十四)傍晚全村通电,灯火通明,为春节增加了喜庆气氛。人们欢呼雀跃,喜笑颜开。与此同时,在清河农场专业人员帮助下,县、村、农场共筹资18万元,在村东杨虎子河边建了大八亩坨自有的第一座扬水站,为砖石结构的机房,3台500毫米口径的水泵,1台225千瓦的电机,出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灌溉面积4500亩,于1963年投入使用(只能灌不能排)。3年后,在这座扬水站旁挖了一条月牙渠,外面修了一个顶门闸,改造成能灌能排、排灌两用的电力排灌站。
  1962年10月7日至1963年4月15日,完成了从东扬水站往西送水的渠系工程,一条长3.5千米的总用干(村北大龙沟)与村西大龙沟相连接,实现了东、西两个灌区相互贯通,增加了旱涝保收的安全系数。
  1962年冬到1963年春,县里组织开挖齐家埠以西津唐运河,抓住这个机会,村里总投入20万元(其中国家补贴12万元)新建村北西扬水站,安装两台500毫米口径的水泵,1台305千瓦的电机,出水量每秒3.3立方米,灌溉面积6000亩。
  1963年是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大八亩坨村播种水稻4091亩,总产量为2168459斤。在此基础上,1964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900亩,比1963年增加了1809亩,稻谷总产2612770斤,比上年增产444311斤。以村为单位,该村向国家交售余粮居全县第二位。
  1965年,因村东“老永久庄”地势高(黄海高程2.2米),拉不上水,不得不在杨虎子河边靠近北移民的一面,修了一座小型扬水站(安装一台500毫米口径水泵),解决了高地拉水问题。该年水稻总产量为3706339斤,达到历史最高年产量。
  文革十年中,低洼改造、挑沟整地、积肥改土并没有停止,盐碱地、草荒地逐年减少。七十年代初水源告急,潮白河上游的宝坻县在与宁河县接壤处,修了一座节制闸,水大放水,水少关闸。为解决农田灌溉用水,从1973年上级号召打井抗旱,到1975年全村共打井18眼,用“布龙”引地下水浇地,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1976年唐山大地震机井全部震毁。
  1977年,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县、公社层层成立农田改造会战指挥部,大八亩坨村除完成县统一安排的大型改土治碱任务,还开展了本村的土方工程。县里派刘振九、孙德本等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来村指导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拉开了改造村东2300亩低产田的序幕,标准是“规划整齐,地面拉平,高标准条田化。”经规划:西段长370米,宽50米;东段长750米,宽50米;老芽子畦长370米,宽48.5米;永久社长370米,宽50米。每段地长24米,12趟沟,排沟4米开口,上水用支2米开口。经过年前年后的苦干,该项工程顺利完成。几十年过去了,这2300亩地成了大八亩坨村民稳产高产的“当家地”。
  1978年,县里组织大、小八亩坨和乐善庄3个村450名劳力开挖乐善深渠,5月开挖,雨季前完工。为引深渠水,同年秋在该渠北边修了一座小型扬水站(安装1台500毫米口径水泵),与春季挖成的“死人沟”相连,解决了村西土地排灌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在村东围子边和围子边小洼子各安装了两台水泵,解决了远程上水困难这一难题。
  1991年,村里投资2.7万元,修了生活路。为适应水源调动、排灌畅通,年底进行了大排沟拓宽加深,使南北河连接,合理利用了水资源。1992年,因西二区土地高洼不平,村里回收承包地,按条田化标准进行改造,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共动用10台挖掘机挖沟,推土机平整,人工挖用支。由芦台三建公司承修南扬水站,安装1台900毫米口径和两台500毫米口径的水泵,达到能灌能排。
  1993年秋至1994年春,为蓄水在东二区建水库,推土机、挖掘机日夜奋战,完成土方96000立方米。水库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1000米。1994年由村管理,1995年对外承包,开发成淡水养殖场,承包期5年。2000年合同到期,水库收回,土地按人口分给全体村民。1999年西二区旱田改水田,6月开始维修闸、涵、桥、斗门20座,加上沟渠改造,完成土方8.3万立方米,大忙一个月,完成插秧任务。这一年虽遇大旱,仍喜获丰收。全村种稻7500亩,亩产平均达550公斤,总产达41.05万公斤,同时保证了全村4000亩养殖水面的正常用水。2001年对东二区1680亩水库土地进行还田改造,水库当中一条大农用道,土地分路南、路北两大块,两边共有农用道14条,土地每小条8亩,沟渠排灌畅通,设计合理。改造完成后,2001年秋对外承包。
  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终于使一望无际的低洼盐碱地变成了沃土良田。看到今天的成果,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大八亩坨村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瑞雪
责任者
王瑞惠
相关人物
史德延
相关人物
王劭文
相关人物
张殿林
相关人物
洪恩
相关人物
张汝明
相关人物
张尔明
相关人物
王庆怀
相关人物
李有田
相关人物
王瑞飞
相关人物
张殿金
相关人物
张殿臣
相关人物
刘振九
相关人物
孙德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大八亩坨村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