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公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77
颗粒名称: 屠公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2
页码: 48-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后海的王家务引河和潘庄镇的大石桥。王家务引河是连接宝坻县的杜榆河和七里海后海的一条宽阔河流,人行往来靠船渡。1753年,经过两任知县的谋划,由县令屠祖赉主持修建了潘庄镇的大石桥,也称为“屠公桥”,是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桥。大石桥阔十有一尺,长八,面平如削,十七孔。在修建过程中,有多位人士参与,如前尹钟、刘公臣、刘秀儒、赵明吾、刘开之、李显儒等。大石桥的修建解决了当时人们跨越王家务引河的难题,成为七里海后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关键词: 屠公桥 七里海

内容

七里海的后海有一条河,叫王家务引河,水源从宝坻县的杜榆河流入,经潘庄镇的东头。这条河很宽,人行往来靠船渡。乾隆盛世,经两任知县谋划,终于在1753年建成大石桥一座,它是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桥,名为“屠公桥”,是县令屠祖赉主持修建。《宁河图说》专有标绘,乾隆版《宁河县志》有石桥碑记,全文如下:
  修潘庄石桥记
  邑令屠祖赉 孝感人
  梁城西偏故平衍也,河何?昉北漕,汇从流,苦渺。雍正间,怡贤亲王奏,得旨,于是瀹,于是浘闾也。置桥何?东西人行过是都者,涨利浮,考则泥也。桥奚制?募匠于津,伐石于蓟,阔十有一尺,长八,其数而两之,面平如削,十七其孔也。孰经始?前尹钟请于上,报可,岁荐饥,不承权舆也,兹之役谁与董者?浮图无瑕首之,刘公臣、刘秀儒、赵明吾、刘开之、李显儒踵之,四周人士交翊之,蒇工程材经理当者,孝廉杨〓邑弟子员李长祚褚人也。縻金钱百八十八万有奇,以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丁酉工兴,既,明年四月丙午也。周礼司险达阻,石渿成备志巅末,令职也。
  译文:宁河(原为梁城)西部,先时是平坦的,为何有河呢?始于北部漕运,众流汇集,苦于大水浩渺无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奏请治理,得旨批准,于是疏通河道,以利宣泄。为什么设桥呢?东西行人过此地者,水涨时需渡船;水落时只好跋涉泥中。桥是如何修的?招工于天津,采石于蓟州,桥宽十一尺,长是宽的两个八倍。石面平光,有十七孔。是谁发起的呢?是前知县钟(象山)请示上级,获准,适逢连年欠收,无力开工。这次是谁操办的呢?僧人无暇首倡,刘公臣、刘秀儒、赵明吾、刘开之、李显儒继之,四方人士来囊助。集合工匠,运送材料负责的是举人杨〓,生员李长祚诸人。共用金钱一百八十八万多,由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丁酉日开工,完工是次年四月丙午日。《周礼》说,将险途要修整平坦。碑成详细记其始末,是为县知事的职责。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这座桥是钟象山任宁河县令时就主持操办。碑文中的“钟”即为钟象山,广西平东府贺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任宁河县令,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被参而去职。屠祖赉自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任宁河县令,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调长垣县。
  屠祖赉,湖北孝感人。乾隆已末(1739年)进士,到宁河任县令后,专心以培养人才,兴学办善事,为民兴利除害。宁河地势低洼且濒海,一遇水涨,田园即被淹没,实为人民大害。他引导百姓开渠蓄水,修桥补路;建筑学宫,每月初一、十五日召集读书士子,讲授孝悌礼让的美德,并指导学子读写文章。他深入农村,为了招工疏浚河道,捐出自己的俸银,从外地招工,也不征调本地农村丁壮。他刚到任上,在民间访苦发现,人民所吃的都是草根树皮,叹息不止。遂将人民所吃的食物藏于怀中,到省进谒制台请求赈济。因为报灾业已过期,所请不准,于是将怀中民食取出呈上,制台大人看到深为感动。“嘉奖其请,批准借运遵化县仓粮,救济民众。这样,辗转于饥饿垂死的百姓赖以存活了。蒙受其功德的人,至今尚称颂不绝。”后人把潘庄东石桥命名为“屠公桥”,以纪念这位好县官。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屠祖赉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修潘庄石桥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