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75
颗粒名称: 清代七里海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统一中国267年的历史,以及从地方史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七里海淤湮缩减的过程。清乾隆初年,七里海的水域面积虽然已大大缩减,但仍涉及多个县和管理区域。鱼苇税是户部征收的利薮之源。光绪时期,七里海虽然面积与明代相比已经大大萎缩,但仍被列为八大胜景之一。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七里海的面积已经萎缩到只有南北十余里,东西约三十里,其中曲里海已成为干涸地域。
关键词: 清代 七里海 历史

内容

清朝统一中国267年,史料传承的连续性比较完整。从地方史书记载,可以清晰地看出七里海的淤湮缩减的过程。清乾隆初年,虽然较明末七里海的水域面积已大大缩减,但按分洪储蓄泄排库区管理范围看,也是很大的,涉及天津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和管理滨海驻军的津军厅。鱼苇税不分丰年,平年或灾年,一律不减免。为让宁河县行驶管理征收赋税的权力,特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增设仁义里,为第八里。乾隆版《宁河县志》刊载了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关于请求七里海库区一百七十二村减赋的奏折,内称:“计一百七十二村庄,分隶武清、宝坻、宁河、天津四县,参错于油、积(鲫)鱼、东淀、青阁等淀,每遇伏秋雨水盛行之时,本处沥水已难消洩,而塌河淀、七里海、后海等处之水,又复同时并涨,减河下游之堤内外,均浸水中,常被漫刷,不能存立。即使建筑堤工,亦只能约束减河内之水,其下游各淀与七里海诸水,仍不免于倒漾为患,是以两堤内一百七十二村庄,岁被淹涝,历奉蠲赈。臣等详查,该处地亩多系按水草科,则每亩征银四厘,而其中间有宫(皇宫)监(太监)马厂等科,则每亩征银一分到三分不等。臣等伏思水草地亩,本以鱼苇为利,非水发甚早,苇亦无收,自不应一例概请蠲赈。今因有宫监马厂等赋额之地夹杂其中,每遇报灾请赈,碍难过为区别,应请将两堤下游一百七十二村庄内地亩,通行查明,悉就该处实在情形,减照水草例每亩征银四厘。”
  这是方观承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月十三日上的奏折,户部在七月十一日奉旨批复:“悉照水草科,则每亩征银四厘。如遇该处一隅之水,仍于苇渔之利无碍,即不得率请蠲赈。”经布政司查明,“武清、宝坻、宁河、天津、津军厅五县厅附近两堤下游各村,共计一百七十二村庄,前据该厅县勘报,共有地四千九百二十二顷,九分零,”共计49.22万亩水草地,说明七里海库区范围还是很大的。鱼苇税赋,也是户部征收的利薮之源。
  咸丰年间编制的《宁河图说》,有七里海的图说:“系西五十里曰七里海,宽二十余里,长则倍之,西接筐儿港、青龙湾等河之水,为众流所归,当大雨时行汪洋无际,俗谓之前海。道光三年(1823年)星使程(指顺天府尹)查勘水利,于此海之东开挖新河,以资宣洩,从此日就淤浅,芦苇丛生。近来,新河亦复新淤,不通舟楫矣。西北曰后海,宽八里余,长十八里。东南曰曲里海,长宽较后海又小焉。”光绪版《宁河县志》有关七里海的面积记载基本上继承了咸丰年间的数据。
  光绪版《宁河县志》载:“七里海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涝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入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与堤头罾口河同浚。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这时期七里海的面积虽然与明世宗实录记载的面积相差悬绝,但在京东仍然有内湖汪洋大海的气势。在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首部《宁河县志》列为八大胜景之一,名为《七里烟波》。除塌河淀、筐儿港两减河外,七里海“上下引河有五,其尾闾入蓟运河而归海。当夏秋雨积时,沧波浩渺,一望无涯,名之曰海,诚非谬也。”这是定为八景之一的立论,“诚为谬也”,是说列为河光海色胜景,确实没有错。
  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里海的面积已大大萎缩,据周登皞《宁河县乡土志》记载,七里海中的前海,“今南北十余里,东西约三十里,深数尺……其西北三里许为后海,南北六里许,东西十余里。其东南十里,为曲里海今涸。”曲里海就在今清河农场范围内,当时已无水成为干涸地域。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周登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宝坻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