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屯军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72
颗粒名称: 元代屯军地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朝时期,元军在天津滨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和屠杀,导致该地区居民走死逃亡,人口急剧减少。为了统一全国,元朝开始推行汉民族的法制和儒家崇尚的治国安邦之道,包括用儒臣管理、倡导兴农、用军屯耕垦富国强兵等。由于游牧民族生活习俗与汉民族不同,蒙古贵族不得不推行汉制。文章中引用了邱处机的诗句,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此外,宝坻县在金朝时被列为上县,但在元朝时被列为下县,说明当时因战祸人口流动导致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关键词: 元朝时期 屯军地

内容

元朝,是蒙古族以武功立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宋末元初,元军开始大行掠夺和屠杀,天津滨海地区的各州县的居民走死逃亡,人户急剧减少。元封建王朝欲统一全国,必须以儒学推行汉民族的法制。用儒臣管理倡导兴农、用军屯耕垦富国强兵,都是汉民族儒家崇尚的治国安邦之道。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蒙古贵族,不得不推行汉制。元朝在北京建立大都之后,宝坻等各县人户较金时减少约70%。正如1220年邱处机应成吉思汗诏旨奔赴西域途径燕京地区所作《复寄燕京道友》诗云:“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1224年他从西域返燕京又作诗:“无限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由此不难看出改朝换代时战争的惨烈。宝坻县在金朝被列为上县,此说法著于版籍。元时属大都路总管府,但被列为下县。按元朝规定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三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可见当时因战祸人口流失情况。
  1260年元朝由忽必烈接汗位,决定迁都燕京。但京畿地区人烟稀少,经济凋敝,一向依仗武功立国的元朝,遇到了养军无法筹措给养的困难。所以在大都路总管府所属的宝坻县周边实施军屯,把农田分拨给守卫京师的五卫亲军等开垦屯种,京畿屯田总数达一万五千七百余顷,合157万多亩。天津滨海以七里海区域宝坻为中心(元代七里海库区涉及诸多州县),西有武清、香河,东有玉田、丰润。宝坻县的军屯在七里海周边,始于太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军屯编民三百户,为田四百五十顷,合45000亩,属宣徽院直辖。这个时期军屯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了出土元代文物,还有传承地名,都有鲜明的蒙古人军屯特点。随着盐业漕运的发展,一些王臣贵族也定居燕京,赐封土地庄园。孟庄村出土的龙凤罐,属皇家用物,此庄乃是元初宰相廉希宪的庄园。廉号“孟子”,忽必烈赐号,封魏国公、恒阳王,为宁河仓场侍郎廉兆纶先祖。廉希宪是宁河境内第一位宰相。
  在古代巨泽七里海的北缘,蓟运河西南岸的宝坻境内,有一个哈刺庄,是元代军屯村落,在此出土了房址、陶器和瓷器等大量遗物,断定是元代军屯遗址。在今宁河县与宝坻县交界的鲫鱼淀北部,有一些以“牌”为名的地名,如牛家牌、王家牌、李家牌等,都是元朝屯军的村落。元朝以蒙古族的习俗,军队实行“族兵制”。“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据《元史·兵志》)。按蒙古游牧族习俗建立的“族兵制”,军人出班,举家同迁,老少营和辎重随行屯驻在前线或屯驻防地附近垦种,粮食由官府按军饷统一供给。除牛家牌乡之外,临运河及青龙湾泄洪渠一带,辽、金、元三朝,都是通往七里海达蓟运河的漕运故道,在方圆数平方公里的范围还有吴家牌、赵家牌等村庄,都是元代屯军村落。
  近几年,随着工程施工发掘,在七里海库区内共发掘元代墓葬4座,房址3座,灰沟1条,砖灶3座,并在西塘坨、北大岭、杨家岭三处古代高地发掘3处元代窑址和窑穴。尤其在七里海库区的西塘坨发掘的窑穴数量之大、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每个窑穴直径在1.6米,窑穴采取了十分严密的防湿防潮措施。从而断定,这是元代军屯储粮的窑穴。这一带地势高埠平阔,海拔较高,适合储存军粮。另外,这一带自五代以来,就是屯驻军队的地方,有历史的延续传承。在蓟运河临玉田、蓟县一带的头百户、三百户、五百户等地名,都具有元代军屯“编户”的特征。1286年据枢密院奏:“前遣蒙古军万人屯田,所获除岁费之外,可粜鈔三千锭”(据《天津古史寻绎》)。说明军屯除自给之外尚有剩余。
  七里海在元代是军屯之地,同时也是漕运要冲。除了芦台场是古老盐场之外,元朝在南郊葛沽建立了丰财场,在丰润的宋家营建立了越支场。海盐漕运的海口集散地是直沽寨。当时海河下游段尚未形成。七里海汇聚的漕船,有多条水路通北运河及蓟州并抵河西务,由会通河直达京城。元朝平州路廉访使赵铸所写的芦台盐母庙碑文,为丁末年(1247年)所作;翰林院直学士高鸣题写的芦台兴宝圣母庙记,是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在赵铸之后,但都在七里海屯军之时。七里海是湖泊经济发达之地,也是煮盐业薪柴所出之地。元代重要官员来此题写盐母庙记,说明盐业在元朝的地位。据《续资治通鉴》所载,翰林直学士高鸣权高位崇,许多制策出自其手。当年巡察芦台产盐区时,正值高鸣加官御史台侍御史。当年元政府置御史台,“以右丞相塔齐尔为御史台大人,谕之曰:台臣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它人,朕当尔主。以翰林直学士真定高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呜所裁定”。古人把七里海视为藏风纳水、聚气衍生、盐渔丰利、漕运汇通的风水宝地。京东一带“则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则九河既道(禹贡语)所归宿之地,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广大也”。这是明代末期孙承泽在《天府广记》论及京东形胜所概括的九河入海之地的形势。金幼孜在元朝改大兴府为元大都时所写《皇大都一统赋》云:“且沃壤千里,水有九河舱溟之雄,山有太行居庸之固”。“天造地设,灵钟秀毓。总交会于阴阳,尽灌输于海陆”。赋中所指九河之地的风水形胜和灌溉、舟楫输运之便利,的确是七里海在元代屯军和盐粮漕运的写照。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邱处机
相关人物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廉希宪
相关人物
赵铸
相关人物
高鸣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宝坻县
相关地名
孟庄村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