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堤与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9
颗粒名称: 红心堤与七里海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
页码: 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始皇在东巡时筑红心堤的事迹,以及七里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七里海是古代大泽雍奴薮的淀泊之一,是靠山拥海的平原湖泊型濒海湿地,成为各诸侯王国争夺的利薮之源。红心堤是秦始皇修筑的,为的是挡住七里海的湖泊之水,保护城池。战争是为了争夺利薮之源,证明湖泊经济的发展受到历代王朝的关注。
关键词: 红心堤 七里海 事迹

内容

史书《天府广记》、《日下旧闻》、《宁河县志》和日本出版的《唐土名胜图会》等,都记载了秦始皇筑红心堤的史事,这说明秦始皇灭齐、燕、赵等国后东巡,在古代巨泽七里海留下了传世的遗迹,它和碣石山一样成为传世名迹。历史的真实情况从《纲鑑易知录》和《史记》可略知一斑。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不成,秦遂发兵灭燕。幽(北京)蓟(蓟县)之地为秦占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强大的齐国,吞六国,一统天下,更号“皇帝”,秦始皇帝自称“朕”,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古雍奴泽薮之地分辖于渔阳、上谷、右北平三郡;另外在燕国之地设辽西、辽东二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东游海上(渤海),观望海中碣石。《禹贡》中所言碣石山隐于海中,到始皇东巡已跨越近二千年,沧海巨变,后世众说纷纭,但有一家注说和七里海有关。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中曹操《观沧海》注:“碣石,山名,曾位于古代滦河口附近(今大蒲河、七里海一带)的渤海岸边,北魏时沉入海中。”《禹贡》所言“夾右碣石入于河,”就是绕过碣石进入七里海的禹河(当时的古黄河)。汉、唐、宋等经学家研究认为,七里海东部的濡水(滦河)封大水(陡河),因中间是高山丘陵,不通舟楫,不通禹河,只有在九河泄海之地,寻找贡物漕船进出尾闾。秦始皇南巡时,禹河早已改道移出七里海。此时七里海是汪洋巨浸的深水湖泊,北部大海北村一带的红心堤,传说是秦始皇修筑的,为的是挡住海水。《日下旧闻考》记载:“红心堤在县东南二百里,秦始皇所筑,潮水虽湧而堤不没。”乾隆版《宁河县志》的“古迹”篇记载:“红心堤,在县西四十里小海北庄,距庄北五里,道旁有土埝一条。故老相传,即秦始皇所筑。红心堤今去海甚远,潮水不至矣。”
  红心堤的遗迹在大小海北村的北面,说明秦始皇时期,两村的庄基原是七里海的水域,脱陆后成村,红心堤挡的是七里海的湖泊之水。上世纪70年代开凿潮白新河,结合考古发掘证明,这一带有一些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池,红心堤可能是保护城池的堤防。战国以来,此处是烽烟不断的古战场。《天府广记》在记载红心堤的同时,附有两首唐代诗人的悲诗。一为骆宾王所作《由易水过东沽》:“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其二是唐诗人李益《送客还幽州》:“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莫射南来雁,纵遣乘春更北飞。”战争是为了争夺利薮之源,证明湖泊经济的发展受到历代王朝的关注。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李益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