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出土的鳁鲸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6
颗粒名称: 七里海出土的鳁鲸骨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距今15000年到7000年的全新世海侵中,古代巨泽七里海沦为浅海,一些大型海洋生物留下了历史遗迹,其中包括鳁鲸骨骼残骸。11处出土地点表明海面缓慢下降到5000年时七里海脱陆,还有很多深水临海湖泊,水面宽阔、浮游生物多。鳁鲸是一种海洋哺乳类动物,喜欢生活在近海的深水湖泊中,最喜欢吃的一种生物叫“蒲牢”,是生活在濒湖湿地的兽类。古代鳁鲸生活的环境和它喜欢吃的食物有关,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古代的巨泽,鳁鲸骨骸在宁河县出土有11处,由此可以想象出古代七里海巨泽水深湖阔的自然地理形貌。
关键词: 七里海 出土 鳁鲸骨

内容

距今15000年到7000年的全新世海侵,使包括古代巨泽七里海在内的天津滨海平原沦为一片浅海,一些大型海洋生物顺水在这片浅海觅食,留下历史遗迹的就是鳁鲸骨骼残骸,经发掘发现,大多分布在蓟运河流域和古代七里海的范围之内,考古工作者称这片区域叫“天津市和宁河县之间的狭长洼地”。发掘出土鳁鲸骨的有东堤头、乐善庄、大八亩坨、张(獐)子铺、黄庄、大辛庄(蓟运河东西两岸)、聂家庄等七八处。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徐华鑫编写的《天津自然地理》称:“鳁鲸骨集中出土在两个地方,一是宁河县东部的蓟运河下游沿线,出土地点有五处,最北处是宁河县北边的大辛庄,距海四十公里;另一处是天津、宁河之间的狭长洼地,从汉沽一直西迤到武清的聂家庄,出土地点有六处,最远地点离海七十公里。”这里所说的狭长洼地就是古七里海,按此说出土鳁鲸骨的地点共有11处,说明海面缓慢下降到5000年时七里海脱陆,还有很多深水临海湖泊,而且水面宽阔、浮游生物多。
  鲸,海洋哺乳类动物,种类很多,鳁鲸是其中一种。清乾隆年间知县关廷牧邀请南海同乡举人冯城来宁河纂写《宁河县志》,曾为七里海题赋:“纵鲸鲵于沆漾,跃鲛鲤于涟漪”。赋中“鲸鲵”指雄鲸和雌鲸,其个体大小不等。据考古学家韩嘉谷《天津古史寻绎》记载:“宝坻县黄庄镇出土的一件鳁鲸下颚骨长2.5米,宁河县乐善庄的一具全长12.5米。体形都相当巨大,反映出这些地方当时曾有较深的水域。”经14C测年,这些骨骼残骸距今5000年以上。蓟运河是古鲍丘水的入海故道,数千年不淤,黄庄、大辛庄、张(獐)子铺等处的鳁鲸,大多是由蓟运河顺流北上,进入这一带深水湖泊的。天津自然博物馆以乐善庄鳁鲸骨制作的标本,已展示多年。
  在宝坻区与宁河县交界的江洼口,附近广大区域都是低洼的坑塘沼泽。大辛西北的黄庄洼,素有“黄庄洼,大水灌,男剃头,女讨饭”的历史。206年左右,曹操开凿新河连通滦河,选择的就是这一带洼地。大月河、小月河等村本来无河,却以河名传流下来,据考,东汉新河循此过蓟运河,沿齐家沽泥河,东入油葫芦泊(原芦台一中学农分校地),与滦河相接,形成平虏、泉州、新河三渠沟通海河(白河)、泃水、蓟运河、滦河的漕运大动脉。从出土的鳁鲸骨残骸看,这是古代巨泽七里海的北区,是水深泽阔的湖泊地带。
  古人在没有考古发掘和测年手段的条件下,讲求对历史的“穿凿”,即对前人留下的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古代鳁鲸生活的环境和它喜欢吃的食物有关。鲸最喜爱吃的一种生物叫“蒲牢”,是生活在濒湖湿地的兽类,它是钟的代表。因为鲸捕食蒲牢时,蒲牢发出的尖叫,和钟鸣一样。从《蒲牢》历史典故可以判定鳁鲸就喜欢生活在近海的深水湖泊中:“传说海中有大鱼叫鲸,生活在海边的一种兽叫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蒲牢怕鲸,鲸鱼击蒲牢,蒲牢就吼叫,声音非常洪亮。所以古人常在钟上铸上蒲牢的形象,又刻鲸鱼形象的杵以撞钟。后以‘蒲牢’为钟的别名”。唐代诗人唐彦谦《游南明山》诗句有:“忽间吼蒲牢,落日下云屿”。以上说明鲸与蒲牢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古代的巨泽,鳁鲸骨骸在宁河县出土有11处,由此可以想象出古代七里海巨泽水深湖阔的自然地理形貌。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韩嘉谷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唐彦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