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退时期的滨海泻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0
颗粒名称: 海退时期的滨海泻湖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七里海形成于第四纪的海浸过程,距今约6000年,是海积、冲积形成的平原,海拔黄海高程绝大部分在5米以下。文中还提到了第四纪地质中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和人类化石,以及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后,文中也提到了由于气候变暖,海水升高,七里海在约6000年时开始波动。
关键词: 七里海 地质历史 形成过程

内容

七里海脱海成陆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形成于第四纪的海浸过程。地貌地形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是海积、冲积形成的平原,海拔黄海高程绝大部分在5米以下。《天津古史寻绎》认为“禹贡黄河”三角洲北侧止于七里海,这说明4200年前禹河从此入海时,这一带已经成陆。《天津古史寻绎》记载:“宁河县毛毛匠村的海相沉积顶部高度为黄海高程3米,表明当时的海面高度至少高过现代海面3米以上。”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阶段,距今300—200万年。第四纪地质中,除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外,还有人类化石,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所以也叫人类时代。人类的发展可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相当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晚期。距今30万年前以来,曾经发生过四次海浸。第四次海浸发生在15000到6000年前。由于气候变暖,海水升高,海浸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当时海面高度比现代海面高3—5米。在约6000年时开始波动下降,逐步形成到现代的位置。这次海浸之后,奠定了我国东部东海、黄海、渤海的轮廓。近3000年来,海面虽仍有波动,但升降微弱,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对第四次海浸,在天津东部钻孔地探考古发现“强海相性过度组合”。这种组合主要以近海岸浅海种构成,共生的陆相化石较少,海相介形虫以宽卵中华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中华洁面介为主,其次为中国刺面介、腹结细花介、丰满陈民介等。这个时期,断定海岸线年龄的标志,除贝壳堤之外,就是七里海范围内成片状的牡蛎礁,这是七里海古海岸在不同时期由大河入海口的典型标志。在俵口以北的后辛、岭头、桐城等地发掘的牡蛎礁,其死亡时间都在6000—5000年左右。古代七里海巨泽的中区,在今七里海与黄庄洼之间的卫星河一线,位于北纬39°25′,从西往东的张老仁、史庄子、姜庄子、蛤蜊堼、孟庄子,过蓟运河东岸大吴庄、裴庄等地,都发掘出不同规模的牡蛎礁,测得死亡年代6000年左右,这是众水从北部山区夺路纷流时期留下的遗迹。在卫星河以北的谷家庄、东棘坨等村庄都出土过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等工具,说明在7000—6000年以来,这一带临海泻湖区已有人类的渔猎樵采和农耕活动。
  七里海的坑塘洼淀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最古老的的河流当数蓟运河及后来湮废的漳水。大禹治水在雍奴薮“广播九河入海”,有专家认为九是形象数字,但汉唐两代古人都研究过九河之名。近代七里海除蓟运河之外的库区有五河,为当地人所熟知,即金钟河、青龙湾河、曾口河、宁车沽东西二引河。潮白河虽是一条当代开凿的新河,但从挖掘大范围的牡蛎堆积看,古代也是一条湮淤地下的河道,从黄庄的东老口到于家岭,都有不同年代的牡蛎堆积。
  古代巨泽七里海是临海湖泊,水深泽阔,北起大辛庄,东到张子铺,南到乐善庄,都有大型水生动物鳁鲸骨骼出土。在乐善庄出土的一具鳁鲸骨骼体积长12米多,仅下颚骨就达2.5米,这说明5000年前七里海是水位较深的临海湖泊。发掘发现,天津滨海平原基本都是河湖相沉积物,普遍有陆相化石群。据《天津自然地理》记载:“海相及海陆过渡相化石群的发现,表明天津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过海浸”。《天津古史寻绎》所刊《全新世海浸遗迹分布图》标注的水生动物化石遗迹,就在古代巨泽七里海的区域之内,这是最后一次海浸。天津史学界认为东汉时期曾发生过一次海浸,引据《汉书·沟洫志》王横之语:“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后汉书·五行志》)。“海水溢乐安、北海,溺杀人物。”认为武清、宝坻、宁河等县滨海地区曾被海水淹没上百年。笔者在撰写《古代巨泽七里海》(线装书局出版)时未取此说,原因是,东汉末年若是洪水荒荒,四处汪洋,曹操无须“开三河”(平虏、泉州、新河)和汉沽境内的小盐河,也不会东征鸟桓在新军屯招募新军垦种,储粮城也成了子虚乌有。研究中国宏观历史的人认为,既然是海浸,上百年的海面波动,这种大自然现象绝不会是局部的,认为是风暴潮形成的海溢。有一种意见完全否定,认为过去天津考古界所说的渤海湾西岸古遗存在编年上存在着年代割裂现象,是受当时认识和工作局限,实际上并不存在汉代海浸。七里海是黄河首次入海之地,星罗棋布的湖泊洼淀,为什么没有被填充为平地?因为禹贡黄河导水,疏导的是中原大陆泽的水,泥沙沉积在冀中平原,使其形成为黄沙土质的平原,从大陆泽引出的水含沙量低,加上燕山山脉来水,都是山水和泉水,含沙量低,这也是蓟运河“千年不淤,始无浚治,中流深通”和七里海在公元前602年黄河移出之后,仍然水深泽阔的原因。七里海古海岸湿地特征十分鲜明,全国罕见。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王横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