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化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46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的化名
分类号: K828
页数: 6
页码: 453-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游击区在敌后冀东地区的情况,包括抗日县政权的组织形式、化名的使用以及部分村镇和军政干部的化名。
关键词: 抗日 敌后 化名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冀东,日伪军占据着所有县城和集镇,控制着交通要道,而抗日游击区是在日伪统治比较薄弱的各县边界地区的农村和山区。因此,抗日县政权采用的是联合县建制,县、区政权与日伪县、乡政权并存。县区政权机关没有固定驻地,俗称“背包政府”,直到抗战胜利,一直处于高度的“游击”状态,原因是斗争环境极其险恶。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和保存自己,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的大部分村镇都使用了化名,各级军政干部直到村里的斗争骨干,也都使用了化名。丰玉宁联合县、武宝宁联合县同样。下面列表是宁河县境内的部分村镇以及军政各级干部(包括村干)、普通工作人员的化名:
  地名化名
  实名 化名 实名 化名 实名 化名
  宁河县 石庄 麻坨村 天花 大月河 光明
  岳龙庄 大发 褚家庄 魏臣 北淮淀 汉口
  于潮庄 通海 东蛇麻港 细心 南淮淀 武昌
  曾家庄 省三 西蛇麻港 万力 乐善庄 博爱
  大良庄 北地 东双庄 二目 任凤庄 后女
  小良庄 道成 老家庄 道东 洛里坨 才子
  小闫庄 去谷 王良庄 桥东 兴家坨 河中
  屈家庄 白心 赵学庄 进步 稻地 独立
  东魏甸 下家 盆罐庄 双套 前蛤翊蛰 前大安
  西魏甸 曹营 杨花庄 山缘 后蛤蜥董 后大安
  姜家甸 大川 廉庄 要道 大从庄 村
  胡家甸 仙家 高景庄 立水 和平
  国仕营村 刘营 杨拨庄 水利 小从庄 仁村
  大田庄 大乐农 任千户 大村 常家甸 抗村
  小田庄 小乐农 大于庄 龙门 赵路村 光明
  岳会庄 三义 麦穗沽 面厂 鲁庄 聪明
  曹道口 必经 造甲城 社会
  李麻郷 一心 田辛庄 丰收
  大八亩坨 赵村 谷庄姓名化名
  实名 化名 实名 化名
  陈世雄 陈荻 陈临武 周建平 高洪
  常云卿 崔恕 鲁健之 郑旭 余尚三
  刘锡静 江汉 田赛 陶冶 宇明
  郭良 胡光 高瑞 鲁夫
  佟宇光 戈林 曹福海 曹文斋
  高庆潭 曾侨 王家义 王甲一 实践
  何丰海 余生 鲁振亚 ××× 治安
  李宁 海天 ××× 农民
  王项承 项明 楚征 侯大光 侯庆岚 侯凤岚 吴松樾
  张桂田 马宁 孙启瑞 隐民 尹民
  张迈 也人 窦广玉 于光 玉光
  ××× 丛林 苏硕斌 硕斌
  ××× 雪良 孟仲云 仲云
  张明义 王书文 张月明 庆林
  石金声 石青 张泽 永粹
  张喆 石心 刘清 寒松 朱世庆 浩忠
  刘瑛 马良 钱元 方纲 孟仲权 金远 陈栋
  李真 继光 周继耕 铁锋
  王芝中 佐天 李志 谭鹤光 智光
  ××× 程文 陈明 高朋鲁 良田丰
  高连佑 玉彬 孟维香 毕醒愚
  杨淑珍 泽林 王立功 真文
  孙珉 斯民 克明 孟宪芝 庆华
  田庆德 铁军 齐贤 齐见思 田心 龙海航
  郑恩凯 赵普 ××× 楚林
  李伯华 轶伦 高展 展之
  苏生 大卫 黄海 洪彬
  王洪波 于桥 陈光 金田
  李泰英 泰英 李凤墀 鲁智
  刘广文 石志 张贵顺 列东
  廉月廷 会彬 ××× 志勇
  ××× 云龙 张志潭 尔哥
  皇甫文宗 石光 张振峰 ××× 建华
  刘鸪 罗英 任永和 何永 ××× 建青
  王维昕 伍仁 王明义 ××× 程功
  实名 化名 实名 化名
  王景山 顺华 刘顺华 汪文静 ××× 铁成
  张克辛 伯文 林辉 林哲
  陈彦滨 劳动 孟昭田 祝华
  张兴业 兴业 崔宝田 山田
  郑治生 运岗 于素青 何林
  李斓庆 忠勇 苏林 是我
  朱远明 远明 丛克勤 秦英猴子(绰号)
  崔耀棠 崔亚光 陈庆文 老魁一
  高英 袁太 张福恫 得民
  焦民政 芦波 张江 国华
  谷×× 陈伯平 陆英 ××× 亚洲
  李桂滋 亚夫刘鸣歧李桂芝 杨树田 野鸡
  刘建民 冯光一鲁民 董书振 德生
  ××× 森林 杜维林 树云
  高兴桥 朱琳 赵玉民 赵英石岩
  高维藩 陈守忠 苏小水 玉文
  张炳恒 展飞 孙建中 孙英太成
  良士桐 大老粗 赵洪面 于良
  何x× 钟振国 常丰 长风
  廉醒民 醒民 于会云 渤海
  李永兴 一樵 何陆海 高森
  ××× 更桥 胡克窕 古月
  ××× 铁志 刘福中 思心
  ××× 云朋 孙启瑞 隐民尹民
  ××× 志英 王德钧 方甫
  卓民 北辰 冯宝林 文佐
  李耀海 易春 冯长俊 文安
  苏民 豁然 冯广祥 丰年
  魏贺民 义才 马春用 友村
  刘志成 培文 单润田 苏治平
  任学芝 得胜 马庆相 张致民
  于宝田 昌富 龚兴福 杜升平
  陈玉芝 玉华 甄树山 贾林
  ××× 广仁 魏国 卫国
  ××× 武清 张静珍 静珍
  李再山 山川 高明 李民
  上列的地名化名有县名1个,村镇名50个,人员化名154个,乍看这些化名没什么奥秘,但对一部分化名辨析之后,笔者感到,这些化名可不是随意起的,是经过命名的人动了脑筋的,动脑筋的人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引起笔者对化名兴趣的是一篇关于冀东抗战时期化名的短文,叫《保护根据地的化名》,作者高金山,他是这样写的:
  中国共产党创建根据地后,为了保护自己,麻痹敌人,曾经采用编制地名化名的办法。地名化名成为保护根据地的一种手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冀东区曾经编制过地名化名,地名化名确实保护了根据地。地名化名是根据地违背使用规划使用的标准地名,限定使用范围,限定使用人员。对外部人是一种不规则的、不规范的、秘密的地名;对内部人员是一种规则、规范、公开的地名。地名化名初期采用文字缺笔形式,不用规范汉字,写在路条上故意缺一笔。在印刷中留一些只有自己人知道别人无法识别的暗记。这些方法曾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给日军带来不少麻烦。到了中期,根据地开始编制地名化名,给所有根据地村庄、机关命名一些只有自己才使用的化名,以确保根据地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正常进行,避免敌人破坏。冀东区曾采用五种方法编制地名化名。其一,采用借代方法命名。就是把国内一些城市、山脉、河流名称或历史名人、书刊等名称借用过来命名村庄。借用南京命名上川村,借用南昌命名西庄户,借用天津命名东水峪,借用孔明命名下家峪,借用刘备命名水峪里,借用武松命名金龙山,借用黄河命名大黑汀,借用泰山命名向阳村等。借代地名取材方便,没什么规律,容易记忆,便于使用。其二,用原名称的反义词命名。如贾庄子命名为真山村,旧营化名为新山村,也具有易命名、易记、易传的特点。其三,运用拆字的方法命名,如许店村的许字拆成言午两字,化名就是言午村;楼房峪楼字可拆出米字,房字可拆出方字,颠倒使用就将楼房峪化名为方米村。其四,使用吉祥的词汇命名。如团结、顺当、富贵等,表达着命名者的希望。其五,采用寓意方法命名。如黄土岭命名为成金庄,鸽子庵化名腾空,成金、腾空寓意很深,令人回味无穷。地名化名适应了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的深入发展。五种方法命名的化名各具特色,展示了根据地的地名特点。
  他认为,除了这5种地名命名方法,还有其他的命名方法。地名化名在抗日民众中和抗日政府中使用,促进了抗日民众的团结一致,麻痹了敌人甚至给敌人造成了错觉,起到了保护根据地的作用。
  这篇文章讲的只是地名化名,未涉及人员化名,也仅千数字,却引起笔者对宁河县抗战时期曾用过的化名的注意,并对部分化名作了辨析,综合如下:
  宁河县地名化名——
  借代之意。南淮淀化名“武昌”,北淮淀化名“汉口”,借用了中国的两个名城的名字,“淮”有淮水之解,若把淮水比作长江,南淮淀命名武昌、北淮淀命名汉口再贴切再巧妙不过。
  引申之意。田辛庄,化名“丰收”,在田地里付出辛苦,自然会获得好的收成,所以“丰收”。该村曾化名“谷庄”,也有近似之意。任千户取“千”字,千户要有数千人口,化名“大村”。东双庄,取“双”字,化名二目,寓意一双眼睛。廉庄取“廉”字,廉为品德之首要,化名“要道”。大田庄,取“大”字,大为多之意,田多自为农家乐事,化名“大乐农”,小田庄化名“小乐农”亦此。乐善庄,化名“博爱”,乐于善事,然是博大爱心之表现。麦穗沽化名“面厂”,收获下来的麦子终归要加工成面,“厂”字可理解为本村播种麦子多或磨盘多承揽磨面的多,或是无意义的附会之词。大从庄,化名“义村”,小从庄,化名“仁村”,共取“从”字引古训三从四德,申为“仁义”,分别名为“仁村”和“义村”。大从庄曾化名“和平”,人们都讲仁义,自然会和平相处。于潮庄,化名“通海”,宁河县的大河小溪随海水潮涨潮落,所以“通海”。稻地,化名“独立”,因开垦稻地1938年成村,均为散聚外来人口,相对“独立”,因而1942年中共地下工作者将此村命名为“独立”。李麻,化名“一心”,李麻仅有南北一条街,化名“一心”,也可解释为该村开辟较早,群众觉悟高,“一心”跟着共产党抗日。高景庄,取“景”字谐音为“井”,“高井”的水,等于立着的“水”,化名“立水”。赵路村,化名“光明”,意为用灯照路的意思,此为当年区儿童团团长鲁智在其著作的解释。鲁庄,化名聪明,“鲁”有愚拙、蠢笨之意,反其意用之则“聪明”。大月河,化名“光明”,月亮大,自然光明。宁河县化名“石庄”,可能来自石匣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芦台火车站最早开通后,站内曾有“石匣”招牌,民国时期还存在过。
  关联之意。常家甸,化名“抗村”,抗战时期的工作人员,常在一些抗日坚定的农家落脚开展工作,化名“抗村”。盆罐庄,化名“双套”,盆罐庄出产陶制盆罐,存放装运买卖往往是成套的,曾有歇后语“盆罐庄(人)的嘴,一套一套的”。
  祝愿之意。大于庄,化名“龙门”,取“于”字,谐音“鱼”,借用“鱼跳龙门”之说,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麻坨村,化名“天花”,显然,取的字是“麻”字,天花是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存活下来很多人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终身麻坑。“坨”,成堆,即多的意思,“麻坨”可理解为患天花病人多或麻脸人多。这里不一定暗指麻坨村得此病的人多。抗战时期的民主政府不单是发动群众抗击日伪军,还要解决诸多的民生问题,给这个村起这个名字,反映了抗日民主政府对天花病的关注。
  区位之意。兴家坨,化名“河中”,它地处七里海核心区,七里海引申为河,故“河中”。曹道口,化名“必经”,取“口”字,往来必经的路口。王良庄,化名“桥东”,这个村子可能在某座桥的东面。
  宁河县人员化名——
  前列154名人员化名(不排除解放战争时期起的化名,笔者没有区分出),也不是随意起的。比如,1943年参加八路军的赵鸿圃,他是宁河县田辛庄人,在田地里付出辛劳,就会获得好收成,因田辛庄化名“丰收”,丰收就有余粮,他的上级就赋予他“于良”名字。东棘坨村抗日干部胡克宽,化名古月,显然是把“胡”字拆开了用。刘福中,宁河县小刘庄人,抗战时期为“两面”保长,他的化名“忠心”,意为表面应付日伪军,内心向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曾活跃在宁河地区的青英部队,队长田心,实名齐贤、齐见思,玉田人,据资料称“田心”是“一心打日本人的玉田人”的意思。“武宝宁三只虎,铁军、野明、傻赵璞”之铁军,原名田庆德,曾任武宝宁五区区小队长,他带领的民兵打日军、锄奸特英勇顽强,被区政府赋予化名“铁军”,专门刻了手章,既是他的化名,也是区小队的代称。俵口人于会云,因村处在七里海里,借“海”字,化名于渤海。
  宁河县村镇化名大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在使用,建国后停用,个别的则一直沿用,并编入地名志。如前大安曾是前蛤蜊堼的化名,后大安曾是后蛤蜊堼的化名,独立曾是稻地(与今稻地非一村)的化名。人员化名,村一级未脱产干部,大部分解放后恢复了真实姓名,区以上(冀东区下不设乡)干部和武装部队的领导干部,有很多终身化名未改。如第一批开辟武宝宁曾任区长、后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马良,真名叫刘伯华;转战宁河的青英部队长、后为国家农业部宣教局部局长的田心,他的化名一直未变;15岁参加抗日,后为军级领导的鲁智,原名叫李凤墀;冀东名将,后为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的武宏,他的名字也是1937年参加红军后起的化名。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