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见过面的父亲王永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39
颗粒名称: 我未见过面的父亲王永安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427-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父亲王永安的一些故事和他离家去东北从事抗日活动的经历,以及母亲黄素花为了抚养两个孩子而承受的苦难和对父亲的思念。
关键词: 父亲 东北 抗日活动

内容

听老人说,1938年初,我父亲王永安以忧国忧民之心去了东北,一去未归。当时我才两岁,连父亲的模样都不知道。老人们说,我长的极像我的父亲,长瓜脸,大高个儿,连举止为人都相似。他不甘寂寞,不安现状,不甘于人后,富于探索,善于闯荡,有一点儿争强好胜的劲头儿和舍己为人的侠气。母亲和老姑曾多次说过,父亲当年曾有过数次临危不惧、扶困济贫的故事:民国18年发大水,平地水深数尺,水漫乡道,路沟不分,邻村蛇麻港的一位老人在回家路过甄家坟附近,因看不清路面而滑入一人多深的水沟,在挣扎时被路过的父亲救出并送其回家,老人及其家人千恩万谢。这年秋天父亲支船去张稳庄子苇塘北岸去买过冬白菜时,看到一位衣着不整的老太太艰难地拾捡落地的白菜帮子,顿觉可怜,遂将自己买到的白菜给老人一笼筐,老人很是感激。大约在民国23年刮大风,造成树被刮倒、房瓦被揭的严重灾害,父亲把自己的房盖儿简单整修后,就急忙去别人家帮着上房修整。
  父亲带带拉拉地念过两年私塾,因此自以为有点儿文化而不情愿在农村种地挨累受穷,曾两次出走唐山,都被我一生安守田园、满足于温饱、求稳怕乱、老实厚道的爷爷王凤山找回。1937年日本鬼子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爆发全面抗战后,父亲再也不安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生活了,整天忧心忡忡地声言要找抗日部队去,爷爷吓的成天看着父亲不让他去。后来父亲跟爷爷摊牌:要么同意他去找抗日部队去,要么让他去东北谋生。爷爷再也无法阻拦了,就勉强同意他去了东北。
  他去东北离家前曾到他岳父家,也就是我姥姥家。多少年以后,我和同是黄各庄(今属河北唐山丰南区)姥儿家的付化(比我大6岁)谈到我父亲时,他说父亲1938年春季去东北前,到黄各庄岳父家告别时,还到过付化姥姥家,当时付化也在,付化说他记得很深刻:“你父亲和我姥爷个头儿差不多,都是大高个儿,你父亲走后,我姥爷说:“王春恩(我姥儿家都叫他的字)明天要上关外了。”
  要去东北谋生不是父亲的真实想法,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办法参加抗日活动,村里人都有这个说法。父亲去东北后,开始几年有过几次荒信儿,有人说他在北票,有人说他在锦州或四平,也有人说他在长春。虽说居地不准,但都说他挎个篮子卖香烟或麻花、烧饼等。他不让家里人去找他,以免给他和家里人遭到麻烦,再三叮嘱见过他的乡亲,千万千万不要去找,没有准确地址,找也找不到。后来就什么信儿也没有了。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很神秘,当时就猜测他一定是在搞抗日地下工作。
  见不到儿子,爷爷奶奶忧虑成疾,很快就先后辞世了。从此苦了我的母亲黄素花——一个三寸金莲、手无缚鸡之力,但性格刚毅的女人。她不得不面对现实,拉扯着一个7岁一个1岁的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苦渡岁月。祖上没有留下积蓄,只靠16亩薄地维持生活。然而种地对于一个小脚女人和两个孩子来说,又是何等艰难!真是无法想象,不敢回忆。起初,我们哥俩还小,春种秋收需要耕畜和运力,实在没办法,只得求助家族和亲戚,然而那个年月,都自顾不暇,求人又谈何容易!有时愁得母亲嚎啕大哭,边哭边念叨着我父亲,我们小哥俩也哭泣不止。待到我们哥俩稍大了一些,母亲就带着我们自力更生地春种夏锄秋收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就下地帮着母亲垵种刨坑、撒种和间苗薅草了,哥哥十二三岁就拉耠子播种了。当然,最苦累的还是我那苦命的母亲,她以鸭鹅之步伐和蜂蚁之毅力每天几次往返家、田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趼,田间地头留下了她无以数计的脚印,淌下了如江似河的汗水。然而在那十年九涝、虫旱灾害不断的年月,很少有丰收的年景,有的年头到秋收连种子都打不出来。母亲为了两个孩子的温饱,自己常忍饥挨饿,脸累饿得蜡黄,村里众多小叔子们,都取笑地叫她黄小丫儿。但母亲从不被穷困和劳苦所吓倒,即使遭受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病灾,也都能坚强地与之抗争而挺住。记得有一年发大水,母亲在平地没膝的水里割高粱,没站稳而倒在水里,呛了好几口水,也还挣扎着站起来挺着干。那年有一次收工回家前用手打蚂蚱,捂到高粱茬子上,顿时手腕子血流如注,把我们哥俩吓得直哭,母亲找了一个驴粪球堵在伤口上而奇迹般地止住了血,回家照样烧火做饭。
  母亲很少为劳累和穷苦而流泪,而想念父亲,盼其早日归来,却哭哑了喉咙,哭干了眼泪。打我记事起,曾无数次地看到母亲伤心地哭号和满面的泪水,她边哭边念叨着:“你这个无情无义的恩头(父亲的乳名),你这个看破红尘的和尚(父亲的外号),把我们娘仨害得好苦哇!你就不能回来管管我们吗?你咋变得这么心狠啊?!”有时还自言自语地叨咕:“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就无缘无故的不回家来看看呢?怎么就不知道往家捎封信呢?难道你真的去打日本鬼子去了?难道你被日本鬼子打死了?不能!不能!……”至于默默地哭泣,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母亲早已为盼父回归而淌尽了眼泪,她曾多次在梦里喊着我们哥俩的名字说“快去迎迎你爸爸去,你爸爸回来了!”遇有在东北做事儿的村里人或外村熟人回来都要打听“见没见着我们玉功(哥哥名)他爸爸?”然而,直到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过上含饴弄曾孙的幸福,91岁高寿而终,也没盼来丈夫的回归。母亲哪里知道,父亲早已为国为民而光荣地成为革命烈士!如果母亲在天有知,得到父亲为革命牺牲的迟到讯息,她将是何等的高兴啊!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誉添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