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生前身后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28
颗粒名称: 寒松生前身后事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寒松是一位抗日英雄,他在武宝宁地区开辟工作,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组织和政权。他通过拉家常、讲故事、教唱歌曲等方式与群众接触,慢慢建立起村政权和各种抗日组织。他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用生命之火燃起了武宝宁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关键词: 寒松 抗日 武宝宁

内容

寒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开辟武(清)宝(坻)宁(河)敌后抗日游击区的武装工作队队员,也是最早的武宝宁县级抗日政权主要领导人。他生于1909年,属鸡,真名张喆(哲),曾化名石心、刘清,到武宝宁后化名寒松,河北省玉田县杨家套乡丁官屯人。有兄名张忠,务农。寒松7岁入小学,遵化县省立五中毕业,曾在本村任小学教员,担任村第一任抗日救国会总务委员,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丰玉遵联合县第五区财粮助理、第八区区长,1943年1月调任武宝宁地区,后任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寒松和武宝宁武装工作队其他队员一起,发动广大群众,宣讲抗日道理,筹建县、区、村各级各类抗日组织,打下了抗日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他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用鲜血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用生命之火燃起武宝宁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开辟武宝宁
  1943年春,寒松被中共冀东第五地委代理书记兼第五专署专员焦若愚(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委书记)派到武宝宁地区开辟工作。在他到任之前的半年里,已有武工队队员刘征、马良、孙英、佐天、铁锋等30多人先后抵达。
  武宝宁地区位于天津市东北部,为武清、宝坻、宁河三县的相邻地域,共有72个伪大乡,包括宁河县蓟运河以西的5个镇(宁河镇、潘庄镇、新河镇、塘沽镇、北塘镇)、24个乡(含天津市东丽区、北辰区及原塘沽区、汉沽区的部分村落)。武清、宝坻、宁河各设有伪县政府,受伪河北省政府津海道管辖。这个地区是日伪战略基地天津的东大门,北平至沈阳的交通大动脉北宁铁路从这里穿过,塘沽港是日本转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枢纽,运出汉沽的盐、“高丽圈”等地的米,运进日本军队的枪炮弹药。日本统治者深知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使用各种手段加强统治。寒松到达时,日军推行的第五次“治安强化”结束不久,各乡镇增加了乡、镇公所力量,强化了保甲制,修通了公路,设了派出所,筑碉堡,驻军警,安插特务,派情报员,宁河县还被日伪誉为“模范县”,开展抗日活动十分困难。但这里老百姓长期遭受日伪蹂躏、剥削,生活困苦,迫切盼望赶走日军。
  寒松到达之初,落脚在偏远农村,靠朋友介绍朋友、亲戚介绍亲戚的方式,在爱国上层人士家站住了脚。他说话幽默和气,常以拉家常、讲故事、教唱革命歌曲的形式与群众接触,穿插着讲解抗日道理,主张不分贫富,共同抗日。他白天一般不外出,村中的少数积极分子到他的住处找他,听他讲话,必要时也秘密召开会议。他行踪不定,常是晚上进村,夜间同人们联络,清早或隐蔽,或离村。叫门时,诙谐地拉长声调,自称“我寒大麻子来啦!”老百姓都觉得他是很新鲜的人,同人们嘻嘻哈哈,讲抗日道理通俗易懂,大家都很喜欢他,敬重他,愿意同他交往。他用这种方式同人们沟通,慢慢建立起村政权和各种抗日组织,有村长、治保主任、财粮委员,有工会(雇农组成)、农会、民兵、妇救会、青年报国会、儿童团等。在发展党员的基础上,建立起村党支部,并把许多村抗日、亲日的两面政权转化为抗日的一面政权。
  寒松教唱的歌曲有《渔光曲》,人们很容易地记住了歌词:“……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而更多的是他自编歌词、自配曲调、亲自教唱的抗日歌曲,群众既学会了唱歌,又受到了抗日教育。就这样,寒松等组成的武工队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开辟,在以田心为队长的青英部队(即冀东军分区第4地区队)和各区小队的配合下,敌后抗日游击区不断扩展。
  1943年初夏,上级派王书文来到武宝宁负责敌后抗日游击区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中共武宝宁工作委员会(县委会前身)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联合县政府前身)成立,王书文任工委书记,寒松任办事处主任。县以下成立了4个区,明确了区委书记和区长,我党在抗日游击区的政权初步形成。
  血洒乐善庄
  乐善庄是宁河县西南部的一个偏远的农村,位于方圆百里的洼地七里海南部边缘,芦苇丛生,易守难攻,便于隐蔽和转移。乐善庄群众基础好,各种组织健全,干部坚强,村长庄立全、农会主任邢洪发等村干部都跟武工队、八路军一条心。
  1943年12月18日,中共武宝宁工委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干部扩大会议在乐善庄召开,会期3天。会议总结和研究了发展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征粮征款、建立财经制度、扩大新区等内容。会议结束前,寒松对参会的70多名干部说,我们的同志是最好的同志,为了让全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做好工作,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让抗日形势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早日把日本赶出中国去。
  寒松来过这里多次,曾住过李林瑞(盲人)家、李复庭(李志安之父)家,这次是住在李学功家。村子有北、中、南三条小街道,李学功家在中间小街西头路北。12月20日散会后,多数干部当天就返回了本区。寒松认为乐善庄群众心向武工队,离七里海又近,有情况可以跑进苇海隐蔽,于是和少数干部当天并没有转移,当晚与警卫员云鹏(丰润县人,有人说姓王)、交通员志英(丰润县仰山或常峪人,有人说姓“孙”)同住在一个房间。
  不料就在次日凌晨,驻芦台的日本守备队、警备队、新民会人员共300多人包围了乐善庄,骑兵在村北,步兵在村南,先在村周围点起大火,安放岗哨,接着由外向内进村大搜捕,往村中合围,顿时枪声大作。村民邢德兴迅速赶到李学功家催促寒松转移,寒松立即组织突围,带领云鹏、志英从李学功家的夹皮墙摸至村子西头,朝西跑出村庄。敌人发觉后摸黑连开几枪没有打中,云鹏、志英掩护寒松奔向潮白河堤七里海方向,跑到八股子河南老青龙湾河西的黄家围(南距北淮淀三四华里)时,看到村北的骑兵向他们包抄过来,三人自觉散开。云鹏没有跑出去多远即被子弹击中牺牲。志英跑到一块坟地里,向敌人还击时连中数弹牺牲。寒松向西奔跑了不多远,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倒在了冰凉的土地上……当时天还没有大亮。办事处秘书陆英(真名陈伯平)、区长高英(后改名袁太)在突围中被捕。
  敌人把陆英带到寒松遗体前,确认了身份,喝令老百姓用门板将寒松遗体抬至村内,抓了三辆大车,把寒松遗体抬上大车,把捆绑起来的陆英、高英押上另一辆大车,拉到伪县公属所在地芦台游街,鼓吹“共产党、八路军已经全部消灭了!”用这样卑鄙手段进行反共宣传,妄图杀一儆百,扑灭人民的抗日烈火,反而激起了人们更大的仇恨。
  地委对这起惨案极其重视,地委焦若愚书记专门召集王书文、佐天、马良等总结经验教训,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惩治敌伪的行动。摧毁、破坏敌交通线,发动群众抗粮抗款,砸掉72个伪乡公所,镇压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和一心事敌的伪乡保长。这些活动规模大,影响广泛,加强了群众抗日信心,抗日活动出现了新局面。
  英名永存
  寒松牺牲时,年仅34岁,遗体被群众安葬于芦台铁路南杨家泊村附近。云鹏、志英的遗体,由乐善庄群众安葬于村旁。寒松生前因环境残酷,上级规定抗日干部不许谈及籍贯、真实姓名及家事,所以寒松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1945年日本投降后,经丰玉宁联合县县长王鹏程开信介绍,寒松长子张连昌(15岁)同其家人,将寒松遗体运回村,举行了安葬仪式,1957年迁入唐山市冀东烈士陵园。
  1983年,张连昌来宁河县乐善庄,亲到父亲牺牲现场缅怀,并走访了当年的村干部,了解父亲牺牲的经过,还到附近的北淮淀村走访了李志勤等老人,李志勤是开辟地区时北淮淀村的干部,当时已70多岁。2003年秋,寒松之孙张向峰(张连昌之子)来到乐善庄,由村支部书记王守生、村长李永利等陪同到寒松牺牲地凭吊。当天下午,他到村老年活动中心访问,了解寒松当年的抗日活动及牺牲经过,向老年活动中心捐款2000元,并向村里表达了为祖父立碑的愿望。2008年,寒松次子张连泰来宁河,宁河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陪同赴乐善庄寒松牺牲地敬献了鲜花,表达了悼念之情。
  寒松的牺牲是一件大事,人们曾认真查找告密人,有的说是伪淮淀乡长×××,有的说是住在外村的本村人×××,但都没有真凭实据。
  寒松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把鲜血洒在了乐善庄,把生命献给了武宝宁。他的英名将世代流传。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