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八路军伤员休养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06
颗粒名称: 七里海八路军伤员休养所
分类号: K265.21
页数: 1
页码: 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2年冀东抗战最艰难时期,冀东军分区组成武装工作队秘密进入七里海,开辟武宝宁联合县游击区,并成立八路军伤员休养所。休养所配备简陋武器,在安全的前提下收治伤员,主要依靠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和百姓解决粮食和住宿问题。在敌人的围攻下,休养所工作人员和伤员通过誓死抵抗和机智转移,始终坚持在冀东敌人的“心脏”地带开展抗日活动。1944年,第3休养所与第2休养所合并,继续在冀东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关键词: 冀东抗战 武装工作队 七里海

内容

1942年冀东抗战最艰难时期,冀东军分区组成的武装工作队秘密进入七里海,开辟武宝宁联合县游击区,随之,这里也成立了八路军伤员休养所,正式名称是“冀东军分区第4区队第3休养所”。共三四个人,一名所长,一名医生,另外是卫生员。为了安全,休养所工作人员和伤员一律不穿军装。配备的武器,所长有一支“狗牌撸子”手枪,其他的每人仅有两三枚手榴弹。休养所的器械药品敷料等,是上级拨发,有时当地部队缴获的也送给他们。收治的伤员,来自本地区的抗日部队,少时一两个,多时十几个。第4区队有一个伤员,宁河县冯台子人,攻打蓟运河上的日军小火轮腿被打穿两个洞,从玉田转到休养所,痊愈返回部队的当天,不幸在战斗中牺牲。
  休养所刚成立时,在乐善庄不远的七里海里,工作人员和伤员分住在百姓看护苇田的窝铺,借用百姓的铁锅做饭和卫生消毒,粮食由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分派村里解决。
  随着游击区的扩大,休养所活动方圆有二三百里。他们没有固定地址,一有敌情就带着伤员转移。一次,休养所从七里海一带转移到丰润县小刘庄,晚上被唐山来的200多鬼子汉奸包围,十几个工作人员和伤员呼喊:“誓死不当亡国奴,给自己留个手榴弹,决不当俘虏!”大家把手榴弹拉出弦,从墙上往外跳,扔着手榴弹钻进青纱帐,甩掉了敌人。这次转移,一个伤员腰部中枪,两个伤员失踪。
  休养所与上级联系往往是用鸡毛信。信封角上插一根火柴,表示“十万火急”,插上一根鸡毛,表示“飞快”。有时直接写上字,如“沿途转送”、“急送莫压”等。信件传递和伤员接送,是各村可靠的干部和斗争骨干,有时所里人员要亲自出动。
  七里海时期的第4区队第3休养所,所长为雷雨田,玉田县五里屯人,医生是蔡景华。卫生员有一个叫赵鸿圃,化名余良,七里海田辛庄人,是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寒松批准他参军的。当时他16岁,拿着寒松的亲笔信,在苇滩中找到休养所,所长雷雨田说,在田里付出辛苦,就会多打粮食,吃着就富裕(田辛村化名“丰收”),你就叫“余良”(余粮)吧。后来,他成为休养所意志坚定的卫生战士。
  1944年,第3休养所与第2休养所合并,继续战斗在冀东敌人的“心脏”。他们的信念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开展抗日活动更安全”。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