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宝宁联合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74
颗粒名称: 武宝宁联合县
分类号: K265.21
页数: 6
页码: 214-2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冀东抗日民主政权武宝宁联合县和抗日游击区在冀东抗日战争残酷的形势下诞生和发展的情况。青英部队先期进入宁河西部地区,与当地开明人士和穷苦百姓建立联系,宣传抗日主张,建立党政组织和群众武装。武宝宁联合县工委和办事处成立后,工作触角向宁河北部、武清东部、宝坻南部地区延伸,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紧密联系群众,发展党员,培训骨干,建立民兵武装。开辟工作异常艰苦和危险,多名军政领导和区村干部在开辟工作中被日军杀害。
关键词: 抗日游击区 青英部队 七里海

内容

以七里海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武宝宁联合县和抗日游击区,是在冀东抗日战争非常残酷的形势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1941年3月至1942年3月的1年里,日军在冀东推行了四次“治安强化”和“扫荡”运动,许多地方干部和无辜百姓被围剿残杀,许多武装人员战死,尚不稳固的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被摧毁或被严重破坏。为保存斗争骨干以图发展,冀东军分区将武装力量转移到长城以北隐蔽。此时的宁河县及北宁线南部沿海一带系敌后的敌后,相对于冀东北部抗日斗争旺盛的地区,日军的注意力和兵力不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决定,避开敌人的进剿锋芒,转移敌人的视线,在敌人的后方开辟游击区,保存力量,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抗日斗争。这就是宁河西部以七里海为中心开辟抗日游击区、建立武宝宁联合县的敌我斗争背景。
  冀东军分区青英部队担当了开辟新区的先期任务。队长田心精心挑选刘征、马良、孙英等人组成武工队,化装成百姓,于1942年6月由丰润县秘密进入七里海,对宁河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状况和日伪统治情况做了初步了解,认为宁河西部地广人稀,特别是广袤的七里海,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当年7月,武工队第二次进入宁河西部,与七里海畔的兴家坨、齐家埠、兴隆淀、八亩坨、南淮淀等村开明人士和穷苦百姓建立了联系,以各种身份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很多农民向他们靠拢。
  他们在七里海得到群众支持,有了落脚点之后,寒松、王书文、王全荣、焦民政、佐天、铁锋等几批党政工作者和武装队员分期进入宁河西部,以南北淮淀、齐家埠、兴家坨、兴隆淀等七里海附近村庄为基础,工作触角向宁河北部,武清东部、宝坻南部地区延伸,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紧密联系群众,发展党员,培训骨干,逐步建立起区村党政和群众组织,建立起民兵武装。1943年7月,经冀热边特委第五地区委和冀热边行署第五地区专署批准,武宝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简称武宝宁工委)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简称武宝宁办事处)正式成立。武宝宁县支队也得到发展壮大。
  开辟工作异常艰苦和危险。武宝宁联合县地区开辟后,日伪也加强了这个地区的统治和镇压。七里海周边村庄和要道,多处设有据点和岗哨,反动组织严密,特务活动猖獗,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中共武宝宁工作委员会书记王书文、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寒松、一区区长焦民政、青英部队随队上级干部石云山、南淮淀村财粮委员李占宽等军政领导和一批区村干部,就是在开辟工作中被日军杀害的。有的村庄,日军借口有八路军活动,把枪口对准无辜百姓,很多村民被毒打、杀害,很多民房被烧毁。
  开辟武宝宁游击区的党政工作人员,为了保存自己采取了很多措施。每个人,开辟的每个村,均起了化名,如北淮淀化名汉口,南淮淀化名武昌,田辛庄化名丰收,乐善庄化名博爱,齐家埠化名思贤,大八亩坨化名赵村,兴家坨化名河中等,开辟游击区的干部也是如此。他们刚开辟时,白天在村里工作,傍晚到七里海苇丛中或庄稼地里过夜。联合县县级和区级机关没有固定位置,被称为背包“政府”。村干部开会,往往也在偏僻的村外,叫做“坚持野外”。在野外的干部,有时一夜换几个地方。
  尽管抗日斗争环境艰苦险恶,武宝宁联合县的人民,七里海的人民,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利用各种形式与日伪军坚持斗争,各级党政组织逐步完善,武装队伍得到壮大,游击区域不断扩大,到抗战结束,以七里海为中心的武宝宁抗日游击区,与冀东抗日根据地连为一体,为驱除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附: 武宝宁联合县党政领导机构沿革
  中共武宝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
  书记:王书文(1943.7~1944.7)
  石青(1944.11~1945.10)
  副书记:寒松(1943.7~1943.12)
  方刚(1944.4~1945.10)
  エ委委 员:寒松、程文、佐天、马良、继光、王全荣
  武宝宁办事处的组成:
  主任:寒松(1943.7~1943.12)
  方刚(1944.4~1945.10)
  秘书:陆英(1943.7~1943.12)
  余生(1945.1~1945.6)
  1943年7月~1944年9月,全县分为4个区:
  第一区,东起蓟运河,西到小淀,南到海河边,北到纪庄、大贾庄、俵口、兴家坨以南。第二区,东起八里庄、东棘坨,西到大黄堡、上马台,北到大小刘坡、唐庄,南至大龙湾、大小海北、桐城。第三区,宁河镇以西含大小月河,直至梁家沽、小河套一带。第四区,第二区、第三区以北,宝坻城南一带(凡现属周边区县的区,沿革从略,下同)。
  第一区
  区委书记:云龙(1943.7,1944.4)
  孙英(1944.4~1944.8)
  刘顺华(1944.8~1944.9)
  区长:高英(1943.7~1943.12)
  焦民政(1943.12~1944.4)
  陈伯平(陆英)(1944.4~1944.9)
  (区属各部门略,下同)
  第二区
  区委书记:鲁民(1943.7~1944.9)
  区长:苏林(1943.7~1943.12)
  钟振国(1943.12~1944.9)
  第三区
  区委书记:佐天(1943.7~1944.9)
  区长:马良(1943.7~1944春)
  第四区
  区委书记:高朋(时期不明)
  区长:铁克(时期不明)
  1944年9月,全县分为8个区。第一区,黑狼口以西,大口屯以东,现宝坻县境内。第二区,牛家牌以南,大白庄、李贤庄一带,现宝坻县、武清县境内。第三区,王家铺、貉子沽以北,八门城以西,含黄庄洼一带,在现宝坻县境内。第四区,宁河镇以西,含廉庄、高景庄、大小月河一带。第五区,原属一区俵口、南淮淀、北淮淀以东部分地区。第六区,原一区朱头淀、潘庄、东塘坨、大王台一线以西部分。第七区,大龙湾、杨庄、大小海北一线以北,黄庄、大白庄一线以南,双庄、西棘坨以西,王三庄以东。第八区,口东、郝各庄一带,现宝坻县境内。
  第四区
  区 委 书 记:程功(1945.2~1945.10)
  区长:@(1944.9~1945.10)
  第五区
  区委书记:孙 英(1944.9~1945.10)
  区长:王兴云(1944.9~1945.1)
  高兴桥(朱琳)(1945.1~1945.8)
  李忠勇(1945.8~1945.10)
  第六区
  区 委 书 记:刘顺华(1944.9~1945.6)
  文胜(1945.6~1945.10)
  区长:陈伯平(1944.9~1945.6)
   钟振国(1945.6~1945.10)
  第七区
  区 委 书 记:远久(1944.9~1945.1)
  鲁民(1945.1~1945.10)
  区长:钟振国(1944.9~1945.2)
  岳荣(1945.2~1945.3)
  北辰(1945.3~1945.10)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八区从略。
  1943年冬,武宝宁联合县因公章丢失,曾一度改称宁武宝联合县,后又改称武宝宁联合县。1945年10月,中共武宝宁联合县委员会和武宝宁联合县政府成立, 取代了之前的武宝宁联合县エ委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
  1943年7月至1945年10月武宝宁联合县县级、区级部分领导干部
  石青,河北省河间县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44年由迁青平联合县区委书记调任武宝宁联合县工委书记
  刘顺华,原名王景山,曾用名汪文静。遵化县人。1944年8月至1945年6月,历任武宝宁一区区委书记、六区区委书记。1945年7月至1946年1月,历任武宝宁联合县抗联会主任、农会主任
  陈明,左一,又名高朋、鲁良、田丰,武宝宁四区区委书记
  于光,原名窦广玉,1914年生于丰润县破寺。1938年参加冀东暴动,任班长。1945年9月,任武宝宁联合县武委会副主任
  运岗,实名郑治生,宁河县北淮淀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曾任武宝宁联合县五区抗联会主任
  @,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任武宝宁联合县第四区区长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
陈明
相关人物
运岗
相关人物
李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