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庆岚举义旗驱日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60
颗粒名称: 侯庆岚举义旗驱日寇
分类号: K265.21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本文讲述了侯庆岚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和贡献。侯庆岚曾参加东北军,后受东北军抗日思潮影响,1938年夏在小芦庄组织义军,呼应冀东抗日大暴动。同年8月,他率部攻打宁河县城和芦台,唤起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打响了宁河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此后,他还参与了宝坻县新安镇设伏和攻打宝坻县石桥的战斗。侯庆岚的抗日行动得到了李运昌的奖励和民众的拥戴。
关键词: 侯庆岚 抗日战争 东北军

内容

侯庆岚,原名侯凤岚,曾用名侯大光。1907年3月13日出生于宁河县小芦庄。1928年参加东北军,曾在张学良骑兵24旅任少校副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军撤入关内,同年底解甲归田。受东北军抗日思潮影响,1938年夏,在小芦庄组织义军,呼应冀东抗日大暴动。7月,以黄庄自卫团为基础成立抗日救国军,受编为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7路军第2营。半月后队伍发展到近1000人,长短枪700多支,遂被编为冀东抗日联军第13总队独立第5团,侯庆岚任团长,化名侯大光。
  侯的队伍民间称之为“红军”。1938年8月,侯庆岚率部从黄庄开赴江洼口,借运粮船14对,分水、旱两路直扑宁河县城,到田庄坨又将兵力分为5路。伪县长姚桩及日伪军300余人,望风逃窜。“红军”进城后,砸开大狱,放出被关押的抗日分子和穷苦百姓。张贴布告,安抚百姓,清点户籍,查访汉奸,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号召民众参军参战。第三天,侯庆岚率部乘船南下,欲乘胜拿下芦台,登陆进抵皇姑庄与日伪军交火,受挫后又撤回宁河县城。第六天,日伪军1000余人反扑,在武器装备远不及敌的情况下,率部浴血奋战,伤亡近200人后,终于冲出县城。侯率部占领县城,攻打芦台,武装抗击日军,唤起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打响了宁河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6天里,100多农民参加了抗日队伍。不久,伪县公署也被迫从宁河镇迁到了芦台。
  “红军”北撤后不久,在宝坻县新安镇设伏,300余名日伪军被打死打伤70多人,缴步枪39支和一大批军用物资。之后,侯庆岚又率部攻打宝坻县石桥,端掉了日军两个据点,消灭日伪军30多名。当地民众向侯部送“万民衣”、“万民伞”,以示拥戴和庆贺。李运昌奖励9头肥猪,并进行表彰。1938年9月,侯又率部与13总队的两个连攻打丰台。收复后,一部开往黄庄,自己率余部与张德林的红枪会共同驻防,宣传抗日,维护治安。不久,日伪军以重兵围剿丰台,侯见敌强己弱,在力劝张德林一并撤出无果后,为保存实力,率部单方撤出了丰台。之后,部队在玉田县内官庄被日军包围,侯率100余人突出包围,转至景忠山休整。为解决战士过冬棉衣,卖掉了家中田产,购置了所用布匹。1939年根据李运昌遣撤指令,与其部下全部回家听命。1940年,侯庆岚在黄庄召集离散官兵,再次拉起500人的抗日队伍,后得知日军要围剿的消息,又解散了这支队伍。

附注

注:1945年日军投降后,侯庆岚投入国民党军,1953年以反革命罪被捕判刑,1963年提前释放回小芦庄务农,1992年9月病故。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