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月河古庙与谋反立帝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07
颗粒名称:
大月河古庙与谋反立帝的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5
页码:
445-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月河古庙与谋反立帝的传说的民间故事。
关键词:
民间传说
故事
宁河县
内容
古庙
提起大月河,不知情的人准以为是一条河的名字,其实不然,大月河是村庄的名字。明永乐年间,山东文登县大水波镇甄、李二姓来此定居成庄,始名甄李家甸。邻村为解决饮水,挖沟渠引蓟运河水,沟渠形似月牙,村民称之小月河,后村庄亦定名小月河。甄李家甸人饮用小月河的水,故村庄更名月河甸,为与小月河村相区别,称大月河村(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大月河很是繁华,曾称大月河镇。在明朝末年,大月河镇就设有集市,清乾隆年间为繁荣鼎盛之时。街面上有“大兴盛”点心铺、“鸿顺”杂货店等商号。在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大月河隶属顺天府通州宝坻县兴宝里,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宝坻县划为宁河县(梁城),隶属文行里。清光绪六年县志记载:“本城(梁城)集期逢四、九日……大月河集期逢一、六日。”时,全县只有四个镇四个集市,其中就有大月河。
弯弯曲曲的普济河,由北向南从村中穿过,村庄自然分成东西两街。普济河上有一座大桥,名“永宁桥”,连接东西两街。
大月河镇最早有三座古庙,东街有药王庙和关帝庙,西街是娘娘庙。村东的药王庙,供奉扁鹊、孙思邈两位神医,村中部的关帝庙供奉着关羽。两庙皆因年久失修,自然坍塌。1949年发洪水时,因颗粒无收,村里将坍塌庙宇的木料和铜像换了麸子,为百姓充饥,救活了许多人的命。唯一保存完好的是娘娘庙,供奉着三宵娘娘(琼宵、云宵、碧宵)。时,三宵宝殿非常华丽。现有大理石二龙戏珠《修建庙记》石碑(高2.06米,其中底座0.47米,宽0.64米,厚0.15米),铭记着这座古庙是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善人王普茂僧袍草履,瓠瓢化缘,得千百善男信女之善款,修建娘娘庙,三宵宝殿拔地而起。庙中有龙王庙、(铜)佛殿等。规模最大的是正大殿(三宵宝殿),四梁八柱,琳宫整饰,正面是赵公明元师的妹妹三宵娘娘的塑像,每座塑像高2米多。宝像庄严,彩绘艳丽。庙宇及园地约有十几亩,并设有墓地五亩,菜地一百多亩,均坐落在村西“西堼地”。
修建这座庙宇时,明朝皇帝朱佑堂(弘治)派钦差刘和、赵用、锦衣卫旗校康泰、谢达等数十人为古庙奠基、剪彩,声势浩大,十分隆重。时,庙宇辉煌,庙内禅院的僧人众多,香火旺盛。各地善士游子接踵而来,烧香礼佛。直到建国后仍有香客前来拜佛。
古庙座北面南,结构安排恰到好处。正面门壁磨砖对缝,砖雕精细,红漆大门双吊铜环。走进庙内,中间有一条三十多米的甬道通向正殿。甬道西面有一棵几百年的护寺古槐,树干直径一米多,树高十几米,树旁挂着一座铁铸的大钟,钟高约1.6米,重一千多斤。钟面铸有文字和花纹,图文并茂,击打大钟,声音可传到几十里之外。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钟被毁。甬道的东面,竖立着两座石碑。前座石碑记载着《修建庙记》,现存放在大月河小学校院内。后座石碑记载着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文记,此碑现已不知去向。
寺庙中的方丈和主持,未见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清末光绪年间(约1900年),禅院中有一和尚法号觉月。自他以后,因连年战乱,庙宇颓然,香火衰退,大部分僧人还俗归乡,庙宇十分凄凉。岁月如流,因战乱、水火之灾,致使庙内金身受浸,佛像埋尘。到日本侵华的战争年代,古庙遭到严重破坏,绝大部分文物、铜像被日军洗劫一空。庙堂空虚,破烂不堪。
古庙的东侧就是弯弯曲曲的普济河,河上初建木桥,桥下可以行船。此桥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乾隆时代正是大月河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将原来的木桥改建为石桥,每块条石重千斤,花银一百九十六两(折合现在的重量12.25斤)。石桥长十几米,宽四米,为三涵孔大桥,名为“永宁桥”,连接东西两街,方便行人,以利市集。这座大桥的石碑现在村中仓库当了过门石。1973年大桥被拆,永宁桥的条石盖学校和机米厂做了基石。
一九五二年,古庙改为学校。墙壁上的“三阳开泰”、“三瘦图”和“十殿阎君”等彩绘遭到最后的破坏。一九七三年,所有的殿堂、墙壁全部被拆除,古庙彻底被毁。
谋反立帝
清朝末年,光绪时期,从山东来了一个姓于的壮汉,为大月河一财主扛长活,既受累又受气。他住在娘娘庙的西厢房。那时庙里香火冷落,只有一个法号叫觉月的和尚。觉月和尚很同情姓于的人,想帮他摆脱受气的困境。于是就在姓于的前身和后身刺了两条龙,嘱咐他一年四季都不要脱内衣,千万不能让别人看到身上的龙体。姓于的虽然处处谨慎,但终究还是被别人发现了。一时间传言四起:“姓于的是真龙下凡,是真龙天子。”
当时大月河镇东街居住着两位武士,一个叫丁轱辘磙子(绰号),一个叫李天寿。二人都是膀宽腰圆,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他二人独霸镇东的东井(现在村东北道池子地一带)。传说东井水是神水:“东井东井,大有神灵,喝了壮力,力大无穷。”他们不准百姓挑水和饮用。镇里的百姓,特别是镇东大部分百姓,在丁李二人组织下,参与了暗保姓于的做皇上,并在镇东修筑了一处“点将台”,约一亩地,中间垫的更高的一块是皇上摆座的地方(这些建筑直到1980年才铲平,建了民房。1991年版《宁河县志》中第604页“文物古迹”有记载:大月河保护范围3.6平方米地下遗物,又名“假皇上遗址”)。
朝廷得知大月河造反立帝的消息,当即派兵“剿匪”。第一次来的兵不多,丁李二人正在担水,他俩每人用一根铁扁担挑两个水缸,见朝廷来兵,抡起大铁扁担,一阵风响,把清兵打了回去。不久,第二次“剿匪”,朝廷派遣了武将,率领众多弓箭手,来到大月河镇。当时丁李二人正在镇东遛马,手中没有武器,被清兵乱箭射死,就在现今村东老窑地。
朝廷继续镇压逃窜的“残匪”,要把大月河抄为平地。幸好朝中有个大官力保大月河西半部,奏明圣上:“谋反的乃是东大月河,西大月河并未参与,还望圣上区别对待。”皇上采纳了他的奏章,下诏把东大月河(以药王庙为界)全部抄平。镇东百姓纷纷外逃(1980年推土建房时发现很多瓦砾和碗盆碎片,还有好多灶坑土)。大月河镇从此改为大月河村。朝廷仍然给大月河留了两个集日(每年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日),一直流传到1959年。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大月河,真不离,一年还留两个集。”
附:
大月河假皇上历史时期小考
关于假皇上时期,有人说是在明朝。明朝正德年间霸州农民刘六、刘七起义,明正德七年(1512年)攻入宁河界(时属宝坻县)。当时大月河镇有极少部分人参加了起义。刘六、刘七被镇压,随从人员也都受到处罚,这也是历史上的一桩真事,但大月河镇没有受到破坏。宁河县历史上,大月河有假皇上造反立帝,应该是清朝末年。有以下几点推理:
1.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河县县志明确记载,大月河是镇,每月逢一、六日为集。说明那时大月河没有被抄。
2.清乾隆年间和光绪六年,宁河县县志都没有记载假皇上的文字。对宁河县来说,假皇上之事并非小事。没有记载,就说明假
皇上之事是立县志以后发生的。
3.大月河镇的集市最繁荣时期,应是乾隆年间。大月河镇的“永宁桥”在乾隆二十四年(桥碑文记载是乾隆二十四年,清光绪县志记载是乾隆三十年),改木桥为石桥,桥体加宽、加长、加高。如果大月河在明朝就被抄,这座大桥不会重修。
4.现在大月河村健在的八旬以上老人,都知道大月河原来就是大月河镇,清末仍保留两个集,每年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日,一直保留到1959年。
5.假皇上的遗址,到1980年,“点将台”仍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破坏。如果是明朝的事,距1980年已有470年,不会保存完好;如果是清末的事,距1980年不到100年,“点将台”应该保存完好。
6.到民国时期,大月河村每户有保留下来的装粮食的口袋、赶集背的钱衩子,都有大月河镇的字样,如“大月河镇哲善堂”、“大月河镇三益堂”等等。
7.1980年,村中在原东大月河被抄的土地上发放宅基地,在推土时发现了瓦砾和大量碗盆的碎片,各户做饭的灶坑,红土清晰,年代不是很远。
8.已故村民刘儒,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出生,生前说过,童年时在村东老窑坟地(就是清兵射死李天寿等人的地方)曾捡到过清兵射箭的铁箭头。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从以上几点,可以说明大月河镇假皇上造反立帝的历史,应该就是清朝末年(1900年前后)。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焕君
责任者
刘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古庙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永宁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