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丰两地名人丁开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04
颗粒名称: 宁丰两地名人丁开嶂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丁开嶂的故里不仅在古代和近代都在宁河县的版图之内,而且南青坨村一直隶属宁河县。文章呼吁将丁开嶂列为宁河、丰润两地共属名人,以客观反映历史,为鉴古知史、资政教化和开发开放服务。
关键词: 丁开嶂 人物 宁河县

内容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著名爱国人士丁开嶂,原籍本是直隶(河北)宁河县南青坨村人。一些史料只说是丰润人不是全面的。查阅史料证明,从清代到民国,南青坨村都隶属宁河县。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名人出生地及地缘关系,已成为地方整合人文历史资源,为鉴古知史、资政教化和开发开放服务的热点,各地争注名人籍贯的新闻屡上报端。名人及其影响的是社会共有的历史财富,但名人故里是应该搞清楚的。本文把丁开嶂列为宁河、丰润两地共属名人,没有抢注之意,只是根据历史依据说明丁开嶂故里,曾经在古代和近代都在河北省宁河县的版图之内。
  一、原籍历史关系依据
  丁开嶂简历载《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志编-《天津市史志丛刊二》首页)。原名作霖,字小川。他的家乡是青坨庄,清代和民国初年均属河北省宁河县。其史料证据就是清代乾隆、光绪两朝的《宁河县志》和清咸丰朝刊刻的手绘《宁河图说》(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据清代《宁河县志》记载,青坨庄属宁河县安平里北分界村王寔(实)庄,也称岳家庄。宁河县版图包括王寔庄。宁河县境内青坨庄,有两个,另一个是在汉沽境内原属崇仁里的青坨庄(现中新生态城界内)。
  根据笔者堪断研究《宁河图说》手绘刊刻的年代和背景,图说编成的年代是咸丰年间,1858年以后。历史背景是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北方沿海爆发,因而宁河、天津两县成为海口防御重县,朝廷要求“绘图贴说”标明村落方位、道路、河流、桥梁、庙宇、聚落规模等。这个时期的《宁河图说》相当于海防战事用的军事测绘图。因条件所限,才组织人员“手绘贴说”。应该说“图说”标绘的青坨庄是准确的。
  关于民国年间隶属宁河县所辖的依据资料是:在1906年,清朝办学堂,建新学,废科举之风盛行。受新学影响,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甲班的丁开嶂,有革新社会,发展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抱负,在家乡青坨庄办学堂。他家住青坨南街,街中是通往京师的御道(国道)。南街清代就建有戏楼。北街有三座庙宇,即关帝庙、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土地庙。丁开嶂要利用庙宇改建学堂,遭到同村专管庙宇祭祀“香火会”的反对。这个民间组织,顽固迷信,抵制新学,形成村中的一股顽固势力,使丁开嶂办学计划受挫。但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丁开嶂组织村民强行拆建庙宇,改办学堂,结果遭到“香火会”骨干分子王宪堂、韩松桐、孙恩荣等人的反对,写了一纸诉状,将丁开嶂告上宁河县衙。经过宁河县衙审理,丁开嶂的官司输了,主诉方王宪堂等胜诉,并逮捕了丁开嶂的儿子丁保河,因丁开嶂在北京京师大学正办理学堂教材,其儿子代理父亲打这场官司。在清未民初,青坨庄已属宁河县和丰润县共管,以街大道为界,街南属宁河称南青坨,街北属丰润,称北青坨。所以史料出现的丁开嶂原籍“南青坨”,即是隶属宁河县青坨庄的南街。这就是南青坨和北青坨的来历,当地习称“南青”、“北青”。因为丁开嶂的居住地属宁河县,所以将案子告上宁河县衙。此时,在北京的丁开嶂闻知官司结果后,急找袁世凯帮忙。后经袁世凯相助,把官司移交丰润县衙评审。袁提倡新学废科举,丁的行动正是袁提倡的,所以得到袁的支持是不奇怪的。经丰润县衙审理,判决前后两重天,主诉方以阻碍科学之由败诉,丁开嶂官司打赢,将出头告状的“香火会”骨干王宪堂逮捕归案,丁开嶂之子丁保河从宁河县衙释放。由丁开嶂主持借用三官庙办起清末首批小学堂,在青坨庄开创洋学之先河。此案惊动京师,青坨庄宁丰两县共管之名,曾闻名冀东。以上资料详见丁开嶂之子丁文隽的回忆录刊载《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九卷,军政人物篇。
  二、丁开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
  光绪庚子年(1900年)丁开嶂中遵化州乡试秀才,后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时获“嘉奖”文科举人。后任河南大学海军地理教授。他目睹清末腐败卖国,深怀救国之心,在日俄战争爆发时,俄军蚕食我东北领土,他亲赴东北创立“抗联铁血会”,并以首领名义在上海《大陆》杂志发表讨俄檄文:
  “俄人者,自咸丰以来,私移界碑,窃我黑龙江以西、乌苏里江以东,已为万国所不取,公法所不题韪。近又虎狼蓄心,蛇蝎肆虐,踞我关东三省俨为已有。奴隶我官府,牛马我人民,剥食我资财,淫掠我妇女。……有鉴于斯,创立本会。纠合海内学生、将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痛心疾首,透爪裂目,必食俄人之肉,寝俄人之皮而后快。以此同化之师,和亲之众,一朝齐发,电疾风驰,遍地合攻,澜翻水涌……务使二十世纪之万国记载大书特书曰:‘中国抗俄铁血会,大败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急急特檄。”
  “铁血会”檄文,是丁开嶂一个24岁热血青年,在民族危难中发出的救国呐喊,其影响深远。后来“铁血会”打了众多胜仗,牺牲了众多烈士,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铁血军团的组织和声威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后改为“北洋铁血会”,遍布东北、华北等地,成为“北方革命的砥柱”,相继参加了武昌起义,滦州暴动,掀起张家口起义等反帝灭清追随辛亥革命的行动,其声威和事迹对抗日铁血团和东北抗联等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丁开嶂是“搞俄铁血会”的创始人。1905年又组建“华北救命军”。1906年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就在这一年,把“华北救命军”改为“革命铁血会”,意寓要用铁军先烈之热血革封建王朝之命。根据地就设在宁河、丰润两县共辖之地的青坨庄。
  1911年,丁在天津、北京、保定等地积极组织革命力量,做配合南北起义推翻清政府的准备。不久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丁开嶂被任命为铁血军长,在天津法租界成立铁血军部,指挥山海关内外的革命运动,并与湖北军政府派来津代表胡鄂公进行联系,参加了在天津英租界召开的各革命团体代表会议,被推为北方革命协会评议。滦州起义后被推举为铁血会行军督都。在津召集各路将领举行军事会议,被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清帝退位,任同盟会本部评议员。1932年,被推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华民国建立后,丁开嶂一直住在宁河县所属的南青坨,因为多年争战沙场,身体多处受伤,特别是右臂染丹毒,使其不幸致残。但身残志不残,用左手挥笔著书。在1931年东北沦陷时,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国难》:
  “辽疆突陷落,四境起悲歌。不知宁粤墙,两府几时和。拔剑一呼风动,起舞天高月静,谁负鲁阳戈?天下吾儒事,奋起脱渔蓑。榆关溃,燕塞破,痛如何。凭高北眺,心头恨比乱山多。欲呼中原铁骑,踏陷扶桑万里,挟策莽莽波。对镜莫伤老,壮志挽银河!”
  为了光复祖国山河,他写了《收复东北大计划》、《中国英雄大战史》、《灰烬余翰》等著作。他在《天籁余音》记述自己在南青坨的住处为“独醒庐”,自号“卧虎先生”。残体之躯,著书近百万言,有的出版,有的手稿毁于“十年内乱”。在日本投降的前夕,1945年8月7日,丁开嶂先生不幸在南青坨辞世,终年75岁。这位在中国近代上著名革命爱国先躯,给宁、丰两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爱国爱乡的革命情怀为后人所仰慕。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丁开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