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愁予及诗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01
颗粒名称: 诗人郑愁予及诗作
分类号: I227
页数: 16
页码: 371-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愁予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将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他经历了战乱时期,随家人迁徙到台湾后,继续从事写作,出版了多部著名的诗集。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和人生,语言平实而深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他在诗坛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关键词: 郑愁予 诗词 宁河县

内容

郑愁予(1933—),中国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省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县),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早年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14岁入北京大学文学班学习,15岁开始创作新诗,16岁出版《草鞋与筏子》,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1949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1963年,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到台湾后出版了《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雪的可能》、《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多部著名的诗集。郑愁予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8年,应安格及聂华苓之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之活动;同年,获“第二届青年文艺奖”;次年,任爱荷华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中文讲师。1983年,获爱荷华大学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继续入读新闻学院大众传播博士班,并在东亚语文学系任教。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曾应聘为“中国时报文学奖”决审委员。1989年,应香港市政厅公共图书馆之邀,主持“文学月诗讲座”。1990年至1992年,任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诗作15首由法国文学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译成法文,在Liasse(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诗集包括《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I》、《郑愁予诗选》等。郑愁予对香港的文学教育贡献亦甚。1994年,开始与孙康宜教授合教中国现代诗通论。后长年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2002年,香港教育局将《雨说》一诗编入中学教科书,并将《水巷》一诗编入职校教材;同年,担任“香港双年文学奖”评审,并参加“科技大学现代文学座谈会”。2003年,接受美国加州注册世界文艺学院荣誉学位。现退休,2005年春,在美国定居长达37年之久的郑愁予归居金门。
  郑愁予无论是在台湾诗坛,还是在全国诗坛,都是个很特殊的著名诗人。他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融会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之中,使之适合中国内容的需要,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他的诗,美丽而不柔靡,豪放而不粗俗,看似平常,实则内在深沉,蕴涵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因而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好多诗篇尤其博得广大青年的喜爱和传唱。
  在现代诗人当中,他是少数能继承中国古典诗抒情传统,继而发扬古诗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把塞外江南的寓意、台湾乡土的意识,溶入对山、海、人物、村庄等的自然描写中。作品的语言意象和风流蕴藉,是四十年来对现代诗最为深远广大的影响之一。对郑愁予的诗作,《中国作家论》有专门评述。名字载入《台湾作家辞典》。
  郑愁予出版的诗作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比较有名的诗作,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偏爱郑愁予的作品呢?我想,他的作品最打动人、最能引起共鸣的地方,莫过一个“情”字。郑愁予的名篇中,有不少写爱情的诗。他的《错误》、《水手刀》、《情妇》、《小小的岛》、《如雾起时》、《残堡》等诗,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故此,人们称他是台湾爱情诗的高手。他那些醉人的爱情诗,是弹青年男女心弦的手指;他那些色彩斑斓的爱情诗,是拴住千万青年男女的彩带。然而,郑愁予爱情诗的重要特色,不是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是以内在的情感动人。他的爱情诗的情感,不一定是高尚的和洁白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庸俗和自私的,但他的爱情诗的情感却无一例外都是非常自然和真实的。
  郑愁予的“愁予”这个名字,取自《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即是他“愁予”一名之所出。他的名字像他的诗一样,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辛弃疾的词,豪放而又婉约的清韵跃然纸上。这美丽的名字在台湾文坛上被传唱着,如今,他的诗又被选入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大陆的读者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隽永、宁静、恬淡、深沉的诗风和中国文化的意蕴,征服了无数中学生读者的心。请读:
  生命
  滑落过长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灯的流星
  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的路
  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雾
  够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华美!
  偶然间,我是胜了,造物自迷於锦绣的设局
  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线
  起落的拾指之间,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
  算了,生命如此之速,竟速得如此之宁静!
  诗是讲究意象的,诗的意象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这首诗的意象就是流星。“熄了灯的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照应前一句“滑落过长空的下坡”,说明流星已经熄灭了。“投掷的生命如雨点”指流星雨,“投掷”二字描绘了流星雨在天空出现时的状态。“锦锈的设局”指流星雨划过长空留下的或明或暗的先浓后淡的彩线。诗人自比流星;以第一人称;写出了流星划过夜空的华美与宁静;生命是短暂的,对个人来说,要使生命历程像流星一样华美;诗人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那就是:生命是速去的,对宇宙来说,它的速去是宁静的。这首诗情感的直率流露于语言,情景的配合构成诗的胜景,道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看法,诗意而又洒脱,生命的严酷和生命的短暂、急速、宁静、华美,在诗的境界中都变成一种美感态度。
  读郑愁予,我以为最好是在秋天,天高云淡,诗歌像树叶子一样纷至沓来,那是怎样一种不约而至的期待呢?一种高远的意气袅袅升起;而另一种情绪却又不停在低着,一直到尘埃,泥土芳香四起。而此首诗,却给我一种感觉,诗人是在春天沉呤。冬天已经过去,正是春天,乍暖还寒时候,此时,生命如同流星,无声无息,划过长空下的斜坡,夜雨微凉,疾速而前。因为,要去赶一场不得不去的约会。那场约会,仿佛雨点,击在水面,湖上一片轻雾,美丽而氤氲,夜色仿佛辽远的幕布,四散落下,湖中轻雾浮起,极致美丽绚灿,尔后,幕色沉下,轻雾不再。所以诗人忍不住说:“够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华美。”此时的诗人,毫不掩饰对生命的赞美:生命不在长,我情愿只似一颗流星,绚烂划过夜空,美艳绝伦,此所谓生命的价值。
  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却显出另外一种观点。即使生命如此之美丽,只是偶然之间的胜利,是造物心中早已织好的过程,一切尽在造物的掌握之中,甚至生命于落下之际在湖上溅起的绝美轻雾,皆为造物冷静所设。所以诗人说:“偶然间,我是胜了,造物自迷于锦绣的设局。”即使再灿烂的生命,在长长的岁月中,在日子自在的起落间,在光阴永恒光明灿烂的长久中,生命,不过是偏暗的一粒,仿若尘土,更若空气,不曾感知,不知存在。
  原来,相对起长长的岁月,生命不过是空中偶然飞过的痕迹!何等清醒!所以诗人说:“算了,生命如此之速,竟速得如此宁静。”这儿也反映出诗人面朝大海,归于自然的纯朴之心;亦可以看出诗人超于平凡之外,胜于众人的浮躁之姿。
  生命匆匆投掷,一湖的轻烟漫起,极其华美,然而夜色落下,一切归于宁静,仿佛生命不曾来过……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这首诗,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
  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的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更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火炼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焚九歌用以炼情
  燃内篇据以炼性
  炼性情之为剑者两刃
  而炼剑之后又如何
  就炼炼火的自己吧
  炼自己成为容器
  不再是自己而是
  大实若虚
  此所谓炉火纯青
  是容飞鹅即兴闯入
  过瘾而不
  焚身
  在郑愁予的诗中,或许这首诗是最为理性的诗,能够在火中穿越而过却不伤自己的,只能是:
  曾经以九歌的浪漫燃烧在性情里
  曾经把内篇的远大燃烧在性情里
  如果把自己变成一把锋利的剑,轻轻划过笑语春风,留下的是世界的风雨和暗色,世人怪你不懂世界;一把锋利的剑,划过的是自己那颗太过锐利的心,所以血流满地的,更多的是自己。所以诗中说:“炼自己为剑又如何呢?就炼炼火自己吧!”那么在诗人的心中,火应该炼成什么样子呢?大凡火,必然艳丽,必然伤人,所以诗人回到童话,炼炼火自己。
  诗人希望的火是:不再是内容,而是容器,这样的温和的容器,已然不是火本身,是大实若虚,是如来传世,是笑语春风,是寒夜中温柔的星,是大海般宽广的胸襟!这样的胸襟,不伤自己,更不伤世界,即使是飞蛾的主动,我也让它知道火的美丽和温暖,可以尽情浴火,甚至可以越发光鲜艳丽,此所谓过瘾而不伤身,因为这样的火,溶合的是九歌的浪漫和宽和,这样的火,溶合的是内篇的大气和宽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是儿童,正因为有一颗儿童的心,才会有这样大胆又童话的想法,在诗人儿童的心里,期待世界是美丽的,不再有阴霾,不再有冷剑的戾气,世界春暖花开。
  从另外的层面来说,诗人又是成人。诗人知道世界原本不是春花灿烂,所以在他的诗中,流露出一种现实的愿望,即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处世方式:外圆内方,心出于世,而人又入于世,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火本不可能不灼热不伤物的。这是郑愁予的诗中我所见过的唯一一首理性主义的诗,诗中所含的哲理全然不是风花雪月可以诠释的。诗人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心中应该有童话,有浪漫,有期望,有原则;然而,行为上,却更要有方式,即一颗出尘的心,一个入尘的人。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著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雨说》不是诗人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这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雨说,他来自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一下子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因为他也曾是一样爱玩的孩子。不过他是幸运的,他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也都应该笑着长大啊!他们应该有笑着长大的权利。
  然而他们的童年是在冰封江河、寒凝大地的严冬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笑的日子。现在一切都不同了。雨,接引着春天到来了。是可以笑,而且应该笑了,应该勇敢地笑了。是不会吗?是不愿吗?是不敢吗?雨要教你们笑。
  雨说,他来了,就不再回去,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他就快乐地安息。雨安息了,但他的爱心长存。日后在收获季节品尝成熟的苹果的甜美时,记住,那是雨的祝福的心意。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多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啊!
  传统对郑愁予的影响,远不止此。他曾经强调,在诗里表现的“敦厚”“任侠”这两种情操,是属于传统的。我以为,在他的诗里,“敦厚”就是诚恳,就是朴实,就是宽容,就是厚道,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任侠”就是声张正义,就是打抱不平,就是反对邪恶,同样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这就是郑愁予诗中的传统情操。这在《雨说》一诗中特别醒目。他对冬、对春、对雨、对孩子的态度,处处可证。他执著于“敦厚”和“任侠”,说明他终于是一位入世的诗人。
  因此《雨说》一诗,就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且还有着值得探讨和回味的深层含义在。是对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的美好祝愿。
  当西风走过
  仅图这样走过的,西风——
  仅吹熄我的蜡烛就这样走过了
  徒留一叶未读完的书册在手
  却使一室的黝暗,反印了窗外的幽蓝。
  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
  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于眼底
  此刻,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那年少的时光
  哎,那时光,爱情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
  或许很多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年少的人读此诗,青春荡漾;年长的人读此诗,会在里面看到一个老人,在灯光波影中收拾年轻时遗落的故事,整个色彩一片暗静。我猜这是诗人暮年所写,或是半生已过时的作品,仿佛看到中年的曼祯,在滚滚红尘中,不经意一回首,世均已逝,人潮汹涌,再无痕迹。
  三年五年,对于中年人来说,可能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年轻人,很可能意味着一生一世。树叶飘落,已经是秋天。桌上蜡烛,很怀念用蜡烛的日子,一烛如豆,我在看一本闲闲写意的书,秋风无知无觉走过,书已翻开,烛光不再。窗外的景致便在这时投入了慢慢沉静的心。我在黑暗中,世界便无声无息入侵而来。树叶悄然走入回忆,一地轻响,心中久远的记忆慢慢浮出水面。黄昏的时间是乡愁的时候,这样幽暗的傍晚,独自一人,世界闯入眼中,浸入心中,一种久违的疼痛轻轻落下来。流年似水,佳期如梦。零落的爱情,飞逝的岁月,逝去的容颜,隐约的誓言,一切仿若昨天。
  西风,蜡烛,书册,落桐,几种韵味相谐的意象构成诗的主体,这样便顺顺松松的引起年少时不成形的爱情,西风走过,蜡烛幻灭,一本未能看完的书,一些想落却稍稍犹豫的桐叶,西风走过,顺便留下一地零落景象。诗人便是在这样的景致中,独自一人,静坐窗下,任世界扑入眼中,然而世界亦在眼中,世界亦不在眼中。
  因为那人已然是时空轮回,心在身中,心在身外。人未动,心已远……
  水手刀
  长春藤一样热带的情丝
  挥一挥手即断了
  挥沉了处子般的款摆著绿的岛
  挥沉了半个夜的星星
  挥出一程风雨来
  一把古老的水手刀
  被离别磨亮
  被用于寂寞,被用于欢乐
  被用于航向一切逆风的
  桅蓬与绳索……
  这首诗是诗人浪漫情怀和快意洒脱风格的完整结合。青春岁月,少年情怀若长春藤婉转。年轻的女子,年轻的爱情,恰如蒲苇,丝丝入扣,炙热情长。然而,一把锃亮的水手刀,轻轻挥断。
  这一挥,挥去的是绿意盎然夏意勃发的绿岛;
  这一挥,挥来的是一人独坐,遥对半空星子沉落;
  这一挥,挥来的是一路风雨,一路相思!
  因为挥手,所以我会在子夜的海上,遥看故乡,或许那白色衬衫的你的背影,或许学生般纯静般你的笑容,是我寂寞无边中最美的风景。年轻时,往往轻易离别,总以为岁月本长,还有再见的机会,就像一句话所说:“两个相爱的人,如果离别,如果我们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就会有再见的时候,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千古诗人便赋予等待种种美丽的诠释,譬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譬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幽然婉约,甚至在千帆过尽的江边上,有女子因为岁月的洗礼,终于成了望夫岩。
  然而,悲剧的意义在于:等待的存在很多时候剥夺了目的的存在,或许我们只会在等待中了此一生,或许,这最后成了一种习惯。生命有限!我相信水手刀的锋利很容易挥去绿岛上疯长的风光无限,我相信年轻的信仰没有东西可以代替,所以我选择举起一生陪伴我的水手刀……
  水手刀,明亮冷艳,因为它划出了离别和寂寞,因为它划向的是爱人的心,因为它一直在逆风而磨砺。所有桅蓬和绳索,在它身后,纷坠而落……
  情妇
  在一青石的小城,住著我的情妇
  而我什麽也不留给她
  只有一畦金线菊,和一个高高的窗口
  或许,透一点长空的寂寥进来
  或许……而金线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
  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
  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
  候鸟的来临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诗的开始就以一种平叙的语调,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女子,她的身份是情妇,这已经给诗的整体定了一种格调,低沉的,灰灰的,不明朗的色调,恰如情妇的身份。我是一个温柔细腻的人,我知道她很孤独,所以送她金线菊,希望她有事可做,在寂寞的时候浇浇水,俗语说,花色伴美人。
  我想象那样的时候,一缕阳光从墙外找进来,窗台上黄色花儿盛开,窗下是如莲花般隽永的容颜,皆是怎样的倾城倾国!我想象那寂静的环境中盛开的心事全部为我,那是一种身为男子的荣耀感,我有妻子,我有情妇如此,人生一世,夫复何求!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在很多人心中,婚姻是一个女子最美丽的装饰品,所以我不想让世俗的思想浸染她,我告诉她;寂寞和等待,对妇人来说,是最好的。只有这样的无欲无求,你才能得到我的恒久的欣赏,世间聪明女子皆知此理!
  你看聪明如植物金线菊,之所以成为文人呤叹的主角,皆因为它会容忍和等待,无欲无求是一种美,山谷中独自盛开亦是别样风致!你看看韩剧之所以能够吸引众人的眼球,亦是因为中间传统女子的含蓄、隽永、恒久、等待,才会让众多人如此捧场!而有着皎洁容颜的你,更是如此!光阴匆匆,我相信你的容颜,我知道你的姿态,在我一回首的那一刹那,永远不变。
  这是山水画美丽的景致,所以我不会破坏这样的宁静,在我如汛期回潮的时候,我会一袭蓝色,与这些意象一致,不是山花烂漫,我知道聪明如你,亦只期待我这样的来访,不含更多期望。一种浓重的凄凉漫漫浸染开来……
  小小的岛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老是栖息著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如琴键的起落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著野花如过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云的幽默与隐隐的雷笑
  林丛的舞乐与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
  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将带著我的笛杖
  那时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萤火虫
  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这是一首奇妙的爱情诗。写法上打破常规,使用倒装句式,采取比较严密的立体韵律,制造文字密度很大的意象,实现了语感很美的奇特效果。“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正思念”,一读即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如果改成一般写法,意思一样,但是意境却冲淡了很多,还减少了诗味。这首诗显然是写爱情的,但处处有惊奇,处处有回味,且处处都很美。如“浅沙上,老是栖息着五色的鱼鲜/小鸟跳响在枝上,如琴键的起落”,如“云的幽默与隐隐的雷笑/林丛的舞乐与冷冷的流歌”等等。一座岛的美丽,与一个人的美丽,在这首诗中融为一体,情调与环境都令人神往,自然而然也就扎根在读者梦境。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春凤
责任者
郑愁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生命
相关作品
错误
相关作品
雨说
相关作品
当西风走过
相关作品
水手刀
相关作品
情妇
相关作品
小小的岛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