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84
颗粒名称: 宁河县民间舞蹈
分类号: J722.2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的民间舞蹈源自劳动人民的创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风俗,反映了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它的形式多样,有许多特定的生产劳动情节和地方文化元素,如《碌碡会》和《飞镲》等。民间舞蹈和宗教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常在庙会神诞和各种节令庆典中表演。宁河县的花会舞蹈在兴盛时期,组织规模、表演技艺水平都很高,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和好评。算盘是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之一,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但是算盘仍然具有青春的活力。
关键词: 民间舞蹈 艺术 宁河县

内容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源自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诸多舞蹈艺术形式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的舞蹈形式,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并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
  宁河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实物遗存说明,四千年前“围坊人”的足迹曾在宁河北部出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宁河平原已出现多处居民聚落,境内潘庄镇东部古遗址中,同时出现三座战国时期城池建筑。县城芦台(古称海口镇),始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距今也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秀美的自然景观,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自古以来,思想开化,文脉兴盛,宁河民间舞蹈就是在这特定的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宁河地区从事民间艺术活动的组织,习惯称为“会”,一道会也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宁河共有36种舞蹈,151道会,现存的有21种舞蹈,130余道会,其余的已完全或大部分失传。
  宁河民间舞蹈特点之一就是形式多样,如宁河,河、淀、洼、塘极多,水边芦苇丛生,很多贫苦百姓依靠织席、编篓为生,用碌碡轧苇子这一特定的生产劳动情节,编演出《碌碡会》,演出了妇女在推碌碡过程中谈家常,叹命运,诉说悲怨遭遇。因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虽然舞姿单调,却生动感人,引人深思。《飞镲》也是很有宁河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此会起源于宁河沿海各地的渔民当中。每当春秋渔汛到来,欢乐的人们齐集海边,表演飞镲以示庆贺,祈祷出海丰收、平安。后逐渐发展到逢节日演出。此外,“小车”、“旱船”、“长亭”、“太平鼓”、“锯大缸”、“石锁会”等会种虽不是宁河的特产,但是传入宁河后,植根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经过本地民间艺人加工整理,丰富了表演内容,完善了表演形式,形成了宁河地区自己的特色。再如力与美相结合的“罗汉会”、“少练会”;热烈欢腾的“龙灯”、“龙灯八大帅”;优美文雅的“鹤龄会高跷”“渔樵耕读”、“什不闲”;乐趣横生的“高跷”、“秧歌”、“重阁”、“竹马”;姿健舞美的“中幡”、“狮子”、“打花棍”;富丽堂皇、美奂绝伦的“銮驾会”;专为“打鬼”袚除不祥的“篓子灯”等,形成了宁河民间舞蹈的特点和风貌。
  宁河民间舞蹈的另一个特点是和宗教民俗活动的密切联系。演出活动一般多在庙会神诞和各种节令庆典。解放前芦台、潘庄、丰台、宁河等地区,庙宇众多,是多神庙、多信仰、多典仪的地区,于是庙会自然就成为各地区民间舞蹈聚集、争强赌胜、竞技求荣的场地,庙会和民间舞蹈就这样成了相互依附、促进繁荣、关系密切的好伙伴。新中国建立以后,民间这种集会性的艺术活动方式依旧保留下来,改称“花会”,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盛大节日,就出会庆祝,场景红火热闹。花会之名也沿用至今。
  宁河县的花会舞蹈在兴盛时期,它的组织规模、表演技艺水平,远近闻名,芦台镇罗汉会曾应邀专程到唐山、锦州、沈阳、天津等地演出,博得外埠各县人士的好评。1983年天津电台录制了宁河镇龙灯会,由关山播讲的“龙灯飞舞庆丰年”节目中播放,同时报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播报。1988年《旱船》代表天津市参加中央电视台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89年挖掘整理出失传近五十年的鹤龄会高跷,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赏,朝鲜人民共和国艺术团的艺术家们观看后,感叹不已,声称中国传统的艺术是无价的瑰宝,是中国的骄傲。宁河县的秧歌队曾在2001年参加天津市“妈祖庙会”,获表演最佳奖;2003年参加天津市“鼓楼”花会比赛获最佳奖,并加入天津市民间艺术联合会。
  宁河民间花会舞蹈在以往的岁月中,发挥了多方面的功能,不仅是反映生活、吐露心声的艺术珍品,也是劳动人民的良师益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正由于它和人们血肉相连,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
  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之一——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之一。我国人民使用算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流传最广泛的珠算书也有四百来年。
  尽管目前世界计算工具已进入电子时代,然而中国古老的算盘在电子时代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有人问,算盘和电子计算机究竟谁快谁慢?一位珠算专家的回答是:多位数乘法,算盘不及电子计算机,加减用算盘运算更为简便迅速。两者正如汽车和自行车一样,虽功用不同,但各具千秋。
  算盘,是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的。唐代末年开始见到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1368年)吴敬著《算法十全》中,有了算盘这一名称,约在明代初年,算盘逐渐流行,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受到广泛欢迎。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