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秸秆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81
颗粒名称: 宁河县秸秆工艺
分类号: J528.5
页数: 2
页码: 219-2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秸秆扎刻工艺是一种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榫卯、斗拱技法和建构方式,完全不用钉子、铁丝、胶水等各种连接用具。工艺流程包括创意、设计、选料、清洗、分级、开槽、入榫、攒装,作品具有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结构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 秸秆扎刻 民间工艺 宁河县

内容

宁河秸秆扎制工艺,借鉴了距今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榫卯、斗拱技法和建构方式,完全不用钉子、铁丝、胶水等各种连接用具,就能制作出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结构独特的蕴含着民间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
  秸秆扎刻工艺是以农村农民种植的高粱秸杆为原材料,其创作手段完全采取手工手法进行,工艺流程为创意、设计、选料、清洗、分级、开槽、入榫、攒装。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器具有自制刀、剪、钳、锉、小电锯(自制)等,其作品工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形象逼真、纯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能和民间特色。
  在宁河秸秆扎刻艺人中,尤以民间艺人李宝岐为代表。李宝岐,宁河县苗庄镇人,1957年生,14岁跟他祖父李承德学习用高粱杆扎蝈蝈笼子和花灯等,这对他以后研制秸秆工艺奠定了基础。成年后的李宝岐虽然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在业余时间还是放不下秸秆儿扎刻这一儿时的爱好。李宝岐一有空闲就乘车到丰台镇观察、测量现存高层木结构古建筑天尊阁。一九九六年,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按比例制作了秸秆作品天尊阁。作品天尊阁总体有上、中、下三层加底座四部分,通高85cm,面宽5大间,主体有梁、柱、椽、檩,粗细得当,有门有窗,能开关,两侧飞檐上配有象形走兽,作品具有古朴、典雅、精细、坚固的艺术特点。他的扎刻工艺最重要的技巧是入榫、斗拱的技法,它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建形制运用到秸秆扎刻中。秸秆作品天尊阁,在一九九七年元宵节灯会中成为万众瞩目的展品。第一个大型复杂作品
  的成功问世极大地激发了李宝岐的创作热情。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迎接2008年奥运会,李宝岐开始了第一件动态作品——中国龙的创作。
  “中国龙”制作耗时一年零三个月,全长3.3米,高1米,运用两万多棵直径7毫米的精致高粱秸秆,每根高粱秆的直径都必须严格要求,误差不能大于0.2毫米。切刻40多万次制作而成,二零一零年十月,中国龙在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北洋美术馆展出。秸秆儿中国龙以其形象逼真而又大气的造型深深吸引了前来观看的专家、学者和艺术界人士。这次展出也使李宝岐和他的秸秆儿中国龙蜚声海内外。同年,李宝岐的秸秆儿中国龙走出宁河落户长江三峡展览馆永久收藏。
  李宝岐编制的大型宫灯、中国龙、中华节、古代建筑等十多件精美的高粱秸秆工艺品,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他的作品曾在宁河“杰豪幸福杯”妇女手工编织品大赛中获创意金奖;全国妇联“天津移动杯”情系奥运年手工编织品网络大赛中获巧手铜奖;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天津市群众文化优秀成果展,获最佳作品奖,新华社记者纷纷采访报道,天津市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及各大网站播出,国际日报、香港、台湾、澳门等全国几十家报纸刊载了他的高粱秸秆工艺作品,对李宝岐创作的秸秆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龙”在全国大江南北腾飞,堪称“中国一绝,世界无二”。
  宁河秸秆扎刻工艺属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传承和运用了我们祖先极为精巧的发明——榫卯技法,它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具有独特的文化、科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