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木版年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8
颗粒名称: 东丰台木版年画
分类号: J218.3
页数: 6
页码: 209-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丰台镇是天津的一个年画重镇,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东丰台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乾隆年间。在清末民初时期,东丰台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东丰台年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质朴厚重的气质,题材范围广泛,工艺采用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到清代中叶,从事年画业的手工业工人有600人之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人的统治和限制,东丰台年画业逐渐衰败。
关键词: 年画 工艺 宁河县

内容

丰台镇,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京东第一镇”的美誉。东丰台镇最早为退海之地,古代叫“沙土国”曾有古城墙,除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之外,东西城墙各有一小门,故又称“六门城”。东丰台镇位于宁河县东部与宝坻、丰润、丰南、玉田五区县交界处,这里自古就以商贾云集而闻名。据《宁河县志》记载,东丰台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乾隆年间。经考证,本县收藏家于雨来现收藏的东丰台木版年画“取洛阳”、“明代大纸”等作品,均为明代。到清末民初,宁河东丰台、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已是近代直隶省三大年画产地,东丰台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也是直隶年画向东北、华北、内蒙输送的主要通道。
  明末清初,多年战乱已过,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年画作坊也逐渐兴盛起来,题材范围比过去更加广泛,套版增至五色,年画艺术日益完美与提高。到清乾隆年间(1736年)城镇手工业和商业日渐发达,这期间的年画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变过去以出版神纸类(灶王、财神、门神、大纸等)为主,增加了历史典故、神化传说、民俗生活、仕女娃娃、戏曲故事类等系列题材类型。工艺采用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到清代中叶,从事年画业的手工业工人有600人之多,呈现出“七桥渔火歌唱晚,户户妙手绘丹青”之盛况。
  1913年,直隶省商品陈列所首次调查实业得失,其报告称“东丰台为年画之产地,略与杨柳青同,皆印刷品”,当时杨柳青年画已呈萎缩趋势,而东丰台年画年产一千一百余万张,每小张铜元一、二枚,每大张铜元三、四枚。另据1936年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称“年画业,东丰台特有之产品”,所用纸张均日本制造,如油光纸、红纸等,在天津购买,由津装船运丰,计每年运进原材纸量,民国二十二年度达三千余件(十六领为一件),民国二十三年仅六至七百件。各家画店作坊开工时期约在三、四月间至八、九月卖货,产量达三千余包,每包重二百余斤,所制年画多销往东北、华北、内蒙等地。东丰台年画业在民国前颇为发达,全镇兴此者五十余家店铺。民国以来,民智渐开,迷信破除,“九·一八”后东北三省销路日渐减少,且日伪在山海关征收重税,限制入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在《戏出年画》一书中的《我与年画的半生缘》一文中,提到了抗战期间东丰台年画衰败的一些细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吞并我国东北,扶持溥仪成立‘满洲国’,把河北省宁河县东丰台从事制作年画艺人和画版劫运到奉天(今沈阳)充作‘满洲帝国’文化。日本人操纵的北京兴亚院,曾派人到处搜索,调查当地年画情况,后又用石印方法印制‘大东亚共荣’等口号”在这种情况下,有志的民间艺人们多数毅然放弃作画,从此东丰台年画艺术发展一路下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遗产,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重视,为了挖掘恢复民间艺术遗产,在东丰台镇恢复了小规模的年画作坊,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业生产。1972年,天津地区外贸局通过考察,了解到东丰台一些木版年画老艺人还健在,决定东丰台画厂在北村再次恢复生产。当时老艺人及画工10余人,仅用半年时间生产木版年画6000余张,创外汇两万美元,后画厂工人增加到100多人,第二年接外宾订单3万张,创外汇10万美元,成为当时天津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创汇大户。年画出口远销东南亚、日本、法国、加拿大、荷兰、美国、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后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停止生产。1996年,台湾一王姓商人,慕名来丰台要求购买东丰台木版年画,当时经老艺人董德伟等人为台湾商人制作木版年画1000张。
  20世纪70年代初,东丰台民间艺人董德伟曾将祖辈收藏的历代东丰台木版年画珍品分别赠送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60余张,中国文艺研究院王树村教授30余张收藏。目前,东丰台北村村委会和民间收藏家谷俊华、于雨来、董德伟、董静等人分别收藏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历代东丰台木版年画珍品,其中古画版100余块(一块画版为清康熙年间版),原版年画300余件,完整保留了东丰台木版年画勾、刻、印、绘的传统工艺。
  一、基本内容
  东丰台木版年画早期内容多以民间崇拜的神像为主,后来渐渐出现神像之外的题材。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诸多领域,它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尊奉传统的伦理道德,多取材于民间世俗的社会生活,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东丰台木版年画题材广泛,目前,尚存的画样有600种之多,其中,有爱国类的,有歌颂报国忠臣,圣贤君子,清官良将等人物画,也有宣扬神话故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有贤妻良母,教子有方,忠臣孝子,英雄侠客等画面,有仕女及各式各样的世俗人物,归纳起来,从题材上分(大致可分七类):
  1.爱国类:如工农商兵齐奋起、虎门硝烟图、义和神团等;
  2.历史典故类:如五鼠闹东京、取洛阳、大溪皇庄、三盗九龙杯、大破冲霄楼、三老观棋;
  3.神话传说类:白蛇传、天仙配、封神榜、西游记、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蝉、合和二仙等;
  4.戏剧类:三岔口、四郎探母、打渔杀家、西厢记、打金枝、狄仁杰赶考、茶瓶记、千里送京娘、杨家将、捉放曹等;
  5.世俗生活类:劝人方、渔樵耕读、耕织图、庄稼忙、月月生金、亦寿考、大富贵、居家欢乐、月有盈余、福寿三多、堆金积玉、五福临门、富贵吉祥;
  6.仕女娃娃类:对美图、四大美女、二甲传芦、金鱼戏水、百子图、桃献千年寿、福寿三多、九狮九九图、榴开百子图、屏升五福、麒麟送子、福寿百子、欢天喜地等;
  7.神纸类:灶王爷、门神、财神、增福财神、明朝大纸、福禄寿、天地三界十方、王母娘娘、王母圣像、观世音、福财神、送子观音、眼观十万里日赴九千檀、天地总圣、玉皇大帝、南无阿弥陀佛、九圣神祠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贡尖、板屏、条屏、炕围、窗画、门画、历画、灯画、斗方等。
  二、相关制品
  1.版材及颜料:梨木版、杜木版
  黑色(用墨烟和松烟制成),黄色(用槐花米或蒲黄制成),红色(用红花熬制),蓝色(用靛蓝草制成)矿物质颜料有石青、石绿、章丹、银朱等。
  2.制版工具:刻刀,铲子,钻子,铁尺,木锤,刨子,刮刀,锯,棕刷,枣核钉等工具。
  3.印刷工具:案子,板刷,版垫,棒打棍,色盒,色蘸子,刷画刷子,凉画架,趟子等。
  4.彩绘工具:狼毫笔,排笔,色碗,砚台,木炭条,画门木尺等工具。
  5.纸张:早期印刷使用白棉纸,粉帘纸,土纸等,现用宣纸。
  6.裱画工具:案子,墙,棕刷,排笔,刀子,尺子,材版,浆刷,绫子等用具。
  三、传承谱系
  东丰台木版年画继承了北方平水系统的坊刻传统,是该系统的分支。东丰台木版年画创作重在起稿,其画法技艺以“画诀”的形式传承,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民间画师地位卑下,他们的生平从不被录入史册,故清光绪年间以前的画师无据可考。只有清代晚期部分画师才口传下来,清光绪前后的画师,据老人们的追忆有孙富、孙明义、孙淑凤、王全泰、李成章等。
  东丰台木版年画分布广泛,门派众多。清代中期,是东丰台木版年画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余家,如其中著名画店有:顺德成、永裕合、瑞昌、广盛成、双盛厚、义成永、文德画社、永茂号、广成号、会金堂、正兴林、六合号、会来号、同盛店画庄、戴公记、六盛成、德盛祥、忠裕成、付合广、义盛合、顺兴成、汇合品、东元盛、恒盛号、义盛做等。都为家族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为依托的师徒传承,艺人开店营业同时招收学徒,学徒学成后又自立门户,再招学徒,代代相传。因此,这种形式的传承遍及丰台镇东、西、南、北四个村,以及窑头、岳龙、于潮等多个村庄,形成了一个画业群体。到了清代末期,东丰台人在外地还开设了很多画店,如在津西炒米店开设的画店有:义盛发、义顺发、永和德、增兴、成庆永、成泰长、永和号、恒元盛、新记、盛恒、德盛恒、万顺恒等当时名气都很大。东丰台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在外地经营画铺传承至今较为典型的有:杨柳青民间木版彩绘年画世家作坊,第六代传承人霍庆有就是于潮人,他的高祖是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老艺人,后迁往杨柳青经营画铺。因杨柳青年画而兴旺的津西炒米店,年画店盛时多达近百家,丰台人店多势众,在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一带号称“丰台帮”。曾出现与来自河北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和“丰台帮”争雄的局面。由于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年画传承人寥寥无多,清末民初传承至今的年画作坊仅存义盛做和恒盛号两家。
  1.义盛做画店孙氏先人,自清咸丰年间就在东丰台经营画店,清光绪晚期孙氏传人孙明义执掌画店,后传给女儿孙淑凤。孙淑凤传给儿子董德伟,董德伟传给侄子董静。
  2.恒盛号始建于清代1894年,第一代传承人王全泰,第二代(1914年)王有成,第三代(1934年)王玉明,第四代(1954年)王永祥,第五代(1974年)王廷兰传给女儿王瑞珍、女婿于雨来。
  四、主要特征
  丰台木版年画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是农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画样儿、勾线、雕刻、印刷、绘画工艺传承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工艺为主要特征。套版一般为六块版,红、黄、绿、蓝、紫,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在色彩运用上,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红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等工艺手法。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年画构图饱满,匀称、形象生动,喜庆吉祥。东丰台木版年画,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社会背景,体现出当时的商品的实用性价值。2007年,市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1月5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冯骥才先生说,作为木版年画的代表,天津杨柳青年画独树一帜,不仅产量大,种类多,而且手工技术高超。不过,“天津年画不是只有杨柳青。”清末民初,宁河县东丰台是年画销往东北地区的集散地,由于东丰台木版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曾兴盛一时。他建议,对东丰台木版年画这种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民间年画艺术和艺人应进行抢救与保护。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东丰台木版年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