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泥塑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6
颗粒名称: 宁河县泥塑艺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2
页码: 203-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制作佛像和神像以及玩具、摆设等。泥塑制作工艺需要选用合适的土壤,经过捶打、摔、揉等工序,最后着色。宁河泥塑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题材以吉祥祈福为主,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地方特点。
关键词: 泥塑 民间工艺 宁河县

内容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泥塑艺术是宁河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解放前,宁河地区的泥塑艺术,主要是佛像和神像以及玩具、摆设之类。是否还有其他,今天还没有资料可以说明。宁河泥塑艺术发展到解放后,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艺术得到继续传承,小型泥塑玩具也不断发展,并代代相传,有许多民间艺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泥塑成本低,费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制作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当时农家的一份收入。尤其是小型泥塑玩具,即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深受百姓喜爱。
  宁河泥塑制作工艺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花纤维、纸或蜂蜜,捣匀后,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再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宁河泥塑品类丰富,题材主要以吉祥祈福为主,有:系列阿福、系列兔爷、福、禄、寿三星、不倒翁、弼马温、丑官、弥勒佛以及各种动物造型。此外还有仿古造型:仿唐三彩挂盘,西洋娃娃挂瓶等,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是民间艺人自发的题材,不受比例、结构限制,随心所欲、独具匠心,造型夸张、线条简单,整体丰硕雅胖,色彩明朗热烈。
  芦台镇民间艺人张宗泽先生自幼喜欢泥塑,塑造的泥人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造型丰满、浑朴、简练、神情生动拙朴可爱,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地方特点。张宗泽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组建民间工艺厂,为宁河外贸厂提供货源,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八十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香港、日本、韩国等地。1982年,又成立了“阳春工艺美术社”,由张宗泽先生任教,为宁河培养了大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他的泥玩具曾在全国、省、市级民间美术展览中获奖,2008年获得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另一类泥塑是案几陈设品,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代表作品有潘庄镇民间艺人张月明的送子娘娘、读西厢、连年有鱼、剪窗花、海螺姑娘、舞剑、民兵组雕;芦台镇民间艺人于海环的天女散花、鼎、观音、侍女等作品,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神态、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93年,潘庄镇民间艺人张月明、丰台镇民间艺人翟宝忠、东棘坨镇民间艺人张锡彬,应河北省玉田县政府邀请,参加修复河北省玉田县重点文物净觉寺中仿古彩塑。净觉寺据传始建于唐代,是京东第一庙。这次由国家拨款重修,我县民间艺人利用当地1米以下净土,采取古代大型泥塑的做法,修复了十八罗汉(座像2米高)、释迦牟尼(佛头1米高加佛台共5米多高)、文殊菩萨、哼哈二将等。在制作泥塑时,他们参照了天津天后宫和大悲院佛像与神像的技法,并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制作方法,如彩绘中的立粉技艺就已延续了几千年。重新塑造了古庙中21尊泥塑佛像。他们塑造的佛像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哼哈二将的勇猛威严都栩栩如生,描绘了佛国的理想境界,达到泥塑艺术上相当高的成就。其技艺令人惊叹。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宁河县泥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