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的民间剪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5
颗粒名称: 宁河县的民间剪纸
分类号: J528.1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民间流传已有1500年的历史。宁河百姓喜欢在节日时将剪纸装饰在家中,增添节日气氛。剪纸作坊在宁河出现较早,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宁河民风淳厚,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喜欢进行剪纸装饰,姑娘们也通过相互拜年来学习和展示剪纸技艺。
关键词: 剪纸 民间工艺 宁河县

内容

剪纸艺术是随着岁时风俗活动流传于民间的,它最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1959年,考古工作者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掘出了《对马团花》、《对猴团花》等剪纸,证明早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就已有了很精美的剪纸了。
  宁河百姓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全县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宁河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河剪纸作坊最早出现在丰台古镇,从明清至解放初期,丰台镇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家家刻剪纸、染红纸,世代传承,剪纸是众多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往内蒙和东三省等地。
  宁河民风淳厚,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一片红红绿绿。大门上挂“吊钱”、贴“福字、门神”,窗户上贴“窗花”,屋顶上有“顶棚花”,炕上床沿有“墙围花”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正月初一,姑娘们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品评剪纸技艺,成为互相学习、取样的好机会。
  宁河剪纸主要以窗花、吊钱为主,吊钱在当地称作挂钱、长仙或津文,精细类叫门才,粗犷类叫隔几儿,还有一类叫大联儿,由吉祥文字和传统铜钱、万字花纹组成。内容有:吉星高照、五福临门、连年有余、富贵满堂、招财进宝、福寿安康、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等,形式由单一色发展为五色一套,是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装饰品。20世纪60年代末民间剪纸坠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宁河剪纸恢复了生机,丰台、芦台、宁河、七里海、潘庄、俵口、淮淀等乡镇,出现了刘士存、于海环、韩永明、李丹、田庆荣、刘秀珍、王鲁原、吕建海等民间艺人,他们继承、发展了宁河剪纸艺术。丰台镇刘士存夫妇恢复了剪纸作坊。
  宁河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取材广泛、花样繁多,有吉祥图案、花草鸟兽、瓜果鱼虫、家禽家畜、戏曲人物、民俗故事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立体剪纸等,剪纸大多出于乡村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做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粗犷、简洁、质朴,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概括中有细致、写实中有夸张。代表作品有喜鹊登枝、连年有余、雄鸡报晓、三阳开泰、肥猪拱门、彩蝶穿花、春花姑娘、苇塘渔歌、爷孙赶集、民间花会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贴近现实生产和生活,又折射出勤劳、善良、质朴的民风。
  宁河剪纸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宁河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宁河剪纸源于民间,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是研究当地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民间的本土文化,也彰显了宁河人民丰富的智慧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宁河剪纸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装饰性,还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片
  1926年8月6日,有声电影第一次在美国上映,不久就传入我国试映。但直到1929年2月4日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放映美国影片《飞行将军》时,有声电影才在我国第一次正式公开放映。1930年,我国“明星”、“友联”等影片公司从事了国产有声电影的摄制。当时的有声电影有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种。我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是由明星公司1931年出品的《歌女红牡丹》。同时,也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电影的试制。我国最早的片上发音的影片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合股摄制的《雨过天晴》,于1931年7月1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演。
  在中国电影史上,把声音和音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用有声电影的手法创作出的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片应该是“电通”公司1934年12月摄制完成的《桃李劫》。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