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酒“芦台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2
颗粒名称: 家乡美酒“芦台春”
分类号: TS261.5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过去不喝酒的经历,以及晚年开始喝芦台春酒的场景。在一次回家乡的聚会中,主人拿出了芦台春酒招待客人,友人们纷纷赞美这款酒的好味道。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作者尝试了一口芦台春酒,并被其独特的风味所吸引。
关键词: 芦台春酒 宁河 七里海

内容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过去滴酒不沾。曾经写过一篇散文《烟酒琐忆》,就是写在过去那郁闷的年月,别人以烟解闷用酒消愁,我依然无动于衷的情景。那时愁闷与苦恼如同两条蛔虫,不时地在我的躯体里蠕动,我竟然如此“顽固”地忍受着。怎么就未想过用酒来解忧呢?说来连自己都奇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会这么强?烟酒不沾的习性,在“正统”人的眼里,无疑是个好男人,他们的欣赏与称赞,曾经让我着实地高兴,这样的生活习惯一保持就是大半生。
  可是到了晚年,“拒酒癖”却没了,我开始喝起白酒,而且喝的第一口白酒,竟是家乡的“芦台春”。那年临近中秋节,陪几位友人去游我家乡的七里海,夜宿宁河县县城芦台镇,在县里供职的乡友请我们吃饭,餐桌上吃食非常丰盛:玉米面饽饽熬小鱼、韭菜炒河虾、蒜苗白醋熘铬馇,七碟八碗地摆满一大桌,透着浓浓的乡土味儿,让我这游子着实大饱口福。当紫壳螃蟹一盘盘地端上桌来,好客的主人才说:“吃螃蟹不能不喝酒,看看大家喜欢喝啥酒吧,我们这儿倒是还都有。”同行的一位伙伴说:“既然让我们说,最好就喝当地的酒,当地饭配当地酒,那才有味儿。”主人立刻说:“那好,就喝‘芦台春’吧,这是当地的名酒,请大家品尝。”
  服务员应声拿来两瓶“芦台春”,精巧朴实的玻璃瓶,透出清爽醇厚的酒浆,还未揭盖就有客人说:“这酒一看就不错。”待服务员逐一倒入杯中,满室都飘起酒香,一位友人忍耐不住,就先轻轻地嘬了一口,连声说:“好酒,好酒。”然后他又冲着我说,“柳萌,回家乡了,又有这么多好吃的,你今天就破破例吧,喝喝你老家的酒。”县里的朋友听后也说:“柳老师,您不喝酒啊?这是咱们家乡酿的酒,挺不错的,再说快到中秋了,吃的又是螃蟹,您无论如何得喝两口。”经朋友们这么一撺掇,我动了心,端起酒杯正儿八经地喝起来,并不是轻轻地抿,而是足足地喝了一大口,奇怪的是并不觉得辣,看来这“芦台春”酒,跟我还真有乡缘哪。
  有了这“芦台春”垫底,就有了喝酒的胆量。其后不久去茅台酒厂访问,吃饭时顿顿有酒,有酒时主人必敬,几天喝下来还真行了,毫无醉意和不适,反而有种身轻气爽之感,从此才敢于亲近白酒了。我只喝好酒的名声,在朋友中间传开,有的朋友说:“柳萌只会喝好酒,喝好酒他不醉,喝劣质酒他醉,他的嘴就是‘品酒器’。”尽管这是朋友间的戏言,却是我喝酒的真实情况。目前北京市场很少见“芦台春”,高档饭店更多的是“茅台”酒。朋友聚会只要有我在,准有人说:“先让老柳尝尝,是真茅台还是假茅台。”每逢这时我就想,如果聚会喝“芦台春”,这品真假的任务,相信也是非我莫属。
  临别时,我的乡友特意送给我两瓶“芦台春”,说:“我看您还能喝点儿,这两瓶酒您带上,什么时候想喝就喝点儿。”这是家乡的酒啊,我就没有推辞,爽快地接了过来。我想让这家乡酒,陪伴着我这游子,消解悠悠思乡愁。“芦台春”除了酒本身吸引我,还有这酒的名字,对我有着诱惑力,我这走南闯北的汉子,只要看到“芦台春”,就会想起家乡土地上,那红透的高粱地,浩荡的蓟运河,欢实的紫螃蟹,蛙鸣的绿稻田,清爽的芦苇丛……当然,更不会忘记在芦台度过的幼年时光。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中秋,朋友们要聚会,地点选在我居住的小区,饭店我熟悉,可以自带酒水。在朋友们面前展示我家的酒:茅台、五粮液、汾酒、古井、酒鬼、蒙古王、芦台春、剑南春、泸州老窖、二锅头……有两三位朋友跟我去过七里海,其中一位毫不犹豫地说:“就喝‘芦台春’啦,别的都常喝,再说这‘芦台春’还真不错,连柳老师都能喝哪。”这“芦台春”酒陪伴我们又过了个美好的中秋节,唯一的缺憾是没有紫壳螃蟹。
  这次酒少,朋友们喝得克制,都很清醒。喝“醉”的只有我一个人,这“醉”却是幸福的沉醉,沉醉在朋友们对我家乡的赞美声中。这时我不禁想起两句诗:“莫向樽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而在这“芦台春”前唯有我不是异乡人,反而在幸福中沉醉了。真是的,原来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呢?好酒啊,家乡的“芦台春”。
  我国最短的诗文
  最短的诗叫做《弹歌》,载《吴越春秋》,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最短的歌是《候人歌》,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其中“兮”“猗”二字是叹词,有实义的仅有“候人”两字。
  最短的一篇小说是《陨盗》,载于《陶渊明全集》,仅25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最短的一篇祭文是宋朝清江知县李观为祭奠欧阳修母亲而作的,全文仅20字:“昔孟轲亚圣,母文教也。今有子知轲,虽死何憾。尚飨!”
  最短的序文,系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仅有两句话:“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集闲谈也。”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柳萌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