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文普”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5
颗粒名称: 宁河县“文普”资料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8
页码: 69-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到2011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五年。这次普查是为了摸清全国文化资源的家底,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宁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文物普查机构组织有序,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经过艰苦努力,宁河县成功完成了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普查为制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和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有助于发掘和整合宁河县的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物普查 宁河县

内容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2011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五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旨在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软实力。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国家文物局和天津市文物局直接领导下,宁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各级文物普查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大力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经过全县普查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宁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阶段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较准确掌握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变化情况和保护现状,为制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和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发掘、整合宁河县的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遗址与古墓葬
  1.海潮庵遗址
  简介:海潮庵遗址位于东塘坨村中心,地上建筑无存,现为村文化娱乐中心和诊所,后在原遗址基础上新建房屋一排,共10间。遗址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原庵的建筑布局不清,仅余基址,分布面积150平方米。院中保留古槐2株,树径60厘米左右。据村民介绍,此庵建于明永乐年间,庵内供奉有铜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震毁。
  2.董家坟汉墓
  简介:汉墓位于东塘坨村西北角冯淑敏宅院中,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原墓规模庞大,封土直径八米余,高达5米,地下部分未被破坏。20世纪70年代取土铲平,取土时见大量绳纹砖及砖墙,现地表被民房占压。
  3.东塘坨墓群
  简介:东塘坨墓群位于该村东北,1971年发现汉墓,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整体分割为三处,分别为:西北部后坑(当地群众俗称)、新学校(村小学)和偏东南端的旧学校(现已废弃,修建民房)。“二普”时地表散布绳纹砖残块较多,多为小型砖室墓和土坑墓,长2.5米—3.5米,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瓮盆和五铢钱等(曾经)。“三普”地表呈露遗物稀少。
  4.双龙寺遗址
  简介:双龙寺遗址位于西塘坨村西,分布面积127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毁,现基址高出地表50—80厘米,地表暴露砖瓦较多。台地上建有木器加工厂房2排,南、北、东三面为民居,遗址西临普济河,与七郎墓相对。
  5.西塘坨墓群
  简介:该遗址位于西塘坨村西,1975年发现,又称双坨遗址,地势较其他地面高出近1米,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深度0.3—0.4米,”二普“时地表暴露遗物较多,有泥质灰瓦、筒瓦、陶釜、陶缸口沿,夹砂灰陶罐口沿及绳纹砖等,器物纹饰有方格纹、菱纹、布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兰纹等。有少量黑陶片及五铢钱,是西汉时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1959和1981年两次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墓葬群)。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遗址中心立文物保护标志一座。东临双坨墓群。此次普查地表暴露遗物较少,现场采集有汉代素面青砖、绳纹瓦、陶罐残片。
  6.双坨墓群
  简介:该古墓葬群位于西塘坨村西750米处,地势较高,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时代为汉代、辽代,1962年发现,东西约1公里,南北0.5公里,有水渠穿过墓地,暴露遗物较多,有绳纹砖、沟纹砖、麻纹砖等。墓地顺东西向岭地分布,汉代墓葬有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砖室墓用绳纹砖砌筑,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盆、罐、瓮等。辽代墓葬用沟纹砖砌筑,圆形,直径3米多,出土遗物有泥制灰陶盆、罐和白瓷碗,此次发现了少量陶盆、罐、瓮残片及绳纹砖。
  7.“七郎”墓
  简介:“七郎”墓位于西塘坨村西100米,分布面积1230平方米,又名灵台子,1962年发现,为一台地,高出地表2米,三面环水,东邻普济河,呈孤岛状,上面长满了灌木(主要是枣树)、杂草。据当地百姓口述,台地上原有建筑、牌楼、小亭,现已无存。此次普查发现有汉代绳纹砖残块和民国时期滴水。
  8.八里堂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老安淀村东北2000米,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1957年发现。地势突起,西临潮白河坡道,南距205国道老安淀大桥500米,东为新潮白河,遗址位于河滩地,地表长有芦苇。此次普查现场随处可见绳纹砖、绳纹瓦、红陶釜残片,地表暴露遗物以灰陶器居多,有泥质灰陶、夹砂黑陶、夹砂红陶、板瓦、筒瓦,纹饰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等。“三普”时文化层厚0.3—0.8米。出土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夹砂黑陶等陶片,器形有釜、盆、罐、筒板瓦和五铢钱等。
  9.长码头遗址
  简介:张码头遗址位于老安淀村西南2000米,南濒青龙湾河,东南侧是海挡大堤,1957年发现,面积2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二普”时,曾出土遗物有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瓦、釜残片和板瓦、筒瓦等,是汉代遗址。现为农田,1992年村民挖鱼池围埝曾遭受破坏,近年取土回填,基本恢复原状。此次普查现场暴露遗物较多,采集汉代遗物有绳纹砖、瓦、陶盆口沿、红陶釜、灰陶鬲口沿残片。
  10.潘庄村娘娘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潘庄村中部,分布面积12000平方米。原庙始建和被毁年代不详,现仅存基址,已建民房。存石碑一通,在四区二排34号甄连华家后院西南墙角,只露部分碑额,其余埋入地下(发现龙纹),碑质汉白玉,宽0.90米,厚0.20厘米。据介绍:碑文记载称娘娘庙。北临关帝庙遗址。
  11.关帝庙遗址
  简介:该庙位于宁河县潘庄镇潘庄村中心,分布面积900平方米,现该庙尚存基址,地表建筑已无存,据村民介绍:该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拆毁于文革时期,现为菜市场,地表依稀可见庙址青砖和条石。现场采集青砖标本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推断时代应为明。
  12.真武庙遗址
  简介:真武庙遗址位于潘庄村北部,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又名玄天观,当地群众称北庙。遗址中北端有古槐一株,据村民介绍:真武庙有380年历史,传说该庙始建于唐代,明永乐年间大修,文革中被毁。现为空地,地上建筑无存,杂草丛生,无人使用,原庙址基础隐约可见。现场采集青砖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推断时代应为明。
  13.药王庙遗址
  简介:药王庙位于潘庄镇白庙村中北部,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地上建筑1966年已毁,庙址基础仍存,现已修建民房,地表散见碑首(残)一通,额题篆书“万古流芳”四字,高0.79米,残宽0.51米,厚0.23米;抱鼓石一对,通高0.70米,底座宽0.40米,鼓径0.36米,厚0.20米,残宽0.51米,厚0.23米。据村民介绍,原庙曾建有前殿、后殿、钟鼓楼、东西耳房,规模宏大,供奉18罗汉、神仙等(门匾金水题字),其中东钟鼓楼里曾挂一铁钟、铜磬。现场采集明代青砖一块。
  14.铜造像埋藏地遗址
  简介:铜造像遗址位于大贾村北部,分布面积40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在春耕劳作时距地表0.5米处发现铜造像佛头8尊,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时代:清。现存宁河县文化局文物库房,现场调查,地表未见任何遗物。推断情况应为:当时耕地主人为了保护铜佛头,从另一处移来藏匿于此。
  15.唐代窑址
  简介:该窑址位于后辛村东,分布面积240平方米,2008年6月为配合112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发掘,时代:唐,数量:1座,地上部分无存,地下保存完好,整个窑址呈东北、西南走向,梯形分布。窑床南北长3.4米,东西后端宽2.3米,中部2.1米,前端1.4米。灰坑、灶口、瞭望孔清晰可见。窑内青砖尚未烧制成功,清空。疑为当时有突发事件产生而废弃。现场清理发现砖坯自上而下叠加五层交错排列,每层可放置350块,一次性可烧砖1750块。窑南部为工人活动区,南北长3米,东西宽3米,主要作用是通过灶口和瞭望孔填放木柴,可观察砖的烧制程度情况。青砖两面为麦杆状绳纹,属唐砖;因此推测窑的年代应为唐。
  16.后辛墓群
  简介:该墓群位于后辛村东,分布面积104平方米。2008年6月发现墓葬4座,南北宽8米,东西长13米,时代明、清,均属夫妻合葬墓,祖孙三代,未出土墓志铭和墓碑,应为一般普通墓葬。地表封土无存,墓室为长方形土坑墓,保存较好,墓穴一般长1.70米,宽2.50米,共出土瓷罐7个,大小不一,铜钱、帽饰、铜扣等物品,墓口距地表1米。
  17.天齐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东塘坨村东北,村民李志明住宅院内,分布面积1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基址地势较高,现仅存石构件一个。据村民介绍:始建年代不详,拆毁于“文革”期间。遗址四周为民居,地下部分仍保留。
  18.东大水坨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幸福村中,1977年4月发现。时代:战国、汉,面积3000平方米,呈三角状分布,四周为民居。所在地是七里海湿地内一东西向土岭,文化层厚0.7-1.5米。“二普”时曾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甑和板瓦残片等,汉代遗物有:夹云母红陶平沿釜、泥质灰陶盆、罐等。遗址现存大量积水,三普调查没有新发现。
  19.龙王古寺遗址
  简介:龙王古寺遗址位于俵口乡幸福村内,分布面积1250平方米。现地上建筑已无,但基址尚在。原庙建于清代,拆毁于土改时期(1947-1949),原有前殿、后殿各三间,东西配殿(两层大殿之间)各三间,后殿两侧有耳房,庙内原有石碑两通。现仅存“重修龙王庙碑”一通,另有古槐树3棵,直径60厘米,抱鼓石一块。
  20.于氏家族墓地
  简介:于氏家族墓地位于安全村东,又名于家坟,老坟地遗址、口子。1977年4月发现,时代:明、清,墓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原封土61座,“文革”期间拆毁。“二普”时地势较高,地表曾散布有加砂灰陶罐、绳纹板瓦残片,文化层堆积不详。墓地呈高台状,高出地面约1.5-2米左右,保存墓碑3通,形制相同,方首,高1.68米,宽0.12米。其一为于浚墓碑,道光丁酉年(1837)立,额题“百世丞赏”,官衔“皇清例授修职郎”;其二为光绪十三年(1887)立,记于氏家族永乐二年迁俵口至此500余年的概况;其三额题“一载千秋”,碑文记墓地四至。此次普查原墓地绝大部分已修建民宅,地下部分未被破坏,现场没有新发现。
  21.桃园岭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俵口乡自由村东南500米,1977年4月发现。时代:西汉,所在地处于七里海内一东西岭地上,明显高于四周耕地。面积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二普”时地表散布少量夹云母红陶绳纹釜、泥质灰陶盆、甑和加砂灰陶瓮残片。遗址上有于氏(于学军)近现代墓葬42座,东南角修建“海水桃园寺”一座。此次普查现场采集西汉绳纹釜、灰陶盆、瓮残片。
  22.兴家坨村娘娘庙遗址
  简介:庙址位于兴家坨村委会西侧,分布面积1200平方米,四周为民居。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于1976年震毁,东西长25米,南北宽50米,分前殿、中殿和后殿,规模宏大,后殿于1958年拆除,现为村内薄帘厂,所建厂房使用材料仍为原庙基础、条石和青砖。院内东南角有古槐1株,发现石构件1件,采集青砖1块(长0.28米,宽0.13米,厚0.06米),从尺寸上推断时代应为清。
  23.小南岭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后辛村东1200米处一东西走向土岭上,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0.5-1米,地表明显高于四周,暴露遗物极少,依稀可见素面砖残块、夹云母屑红陶釜、罐、泥质灰陶绳纹罐、白瓷碗残片等。东临后辛窑址,北与杨家岭遗址相望。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
  24.杨家岭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后辛村东1977年4月发现,所在地为七里海内一东西向土岭,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7米,曾出土战国遗物有:夹云母屑红陶釜、罐、泥质灰陶绳纹罐、盆、豆、绳纹瓦。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罐、夹云母平沿红陶釜等残片。地势较高,现为农民耕地。此次普查现场采集少量战国、汉代陶质釜、盆、罐及绳纹瓦残片,另可能有金元时期陶瓷碗残片。
  25.北大岭遗址
  简介:北大岭遗址所在地为七里海内一东西走向土岭,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米左右,1966年3月发现,时代战国、汉代,“二普”时曾出土遗物有:夹砂红陶瓮、罐、夹砂灰陶瓮残片和绳纹砖等,文化层上覆盖有海相沉积地层,该地地势较高,现部分为耕地,1996年4月,经宁河县人民政府批准,在遗址西部建俵口中学教学楼。现地表暴露遗物极少,此次普查采集夹砂红、灰陶瓮、绳纹砖残片。
  26.丰乐桥遗址
  简介:该桥遗址位于丰台镇西村东,分布面积2000平方米,现桥面因不堪重负已改制成水泥材质,仅剩一孔两墩,大量石构件散布还乡河两岸,其余五墩基础仍存。原桥1977年5月发现,位于还乡河上。六墩七孔石平梁桥,全长24米,宽4.5米,栏板13块,两侧刻花,中间刻“丰乐桥”3字,及“光绪四年(1878)五月二十六日建”11字。栏板间石望柱雕小狮。桥头处立“重葺丰乐桥”石碑一通,高2米,宽0.40米,厚0.40米,方首,碑额饰“龙凤图案”,碑身两面刻字,楷书,阳面记重修石桥经过,阴面录丰台镇各商号店铺所施钱数。碑记“光绪四年岁次戌寅五月二十六日”,碑体完整,此次普查时存于该镇倚岸村,东北距芦玉公路400米处一座小桥上。2009年11月5日运往天尊阁碑廊保存。现场调查时丰乐桥已成为遗址,没有其他新发现。
  27.刘兆麒家族墓地
  简介:刘兆麒为康熙时期湖广巡抚。刘兆麟家族墓地位于丰台镇西村村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68年11月发现,原有封土30余座及享殿,包括刘氏九代墓葬,墓前排列华表、镇兽、石狮、石马、石羊、石骆驼、石人等。“二普”时地面仅存石狮一对,石桌两方。曾出土凤冠、首饰等物(现存石家庄博物馆)和墓志2方。一方为刘兆麒父亲刘世则墓志,质地汉白玉,0.84米见方,厚0.16米,康熙十七年(1678年)刊,记载他一生从戎,镇守常山、崇明、四川,最后官至湖广巡抚、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从一品的事迹,现存天尊阁院内。另一方为刘兆麒祖父刘祥宇暨配淑人刘氏、赵氏、王氏合葬墓志,质地:石,0.84米见方,厚0.16米。康熙四年(1665)刻,记刘氏从明万历时由南方迁籍宝坻(宁河县原属宝坻县),诏授通议大夫、都察院启心郎等经过(墓志存其后代刘瑞发家中)。“三普”时地面仅存石狮一对,其余石构件垒砌和散见于村北1.5公里,西南2公里的2座排灌站墙体中及地表上。
  28.西村关帝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丰台镇西南村西,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依稀可见原青砖和条石基础,现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建新房5间。关帝庙:又称老爷庙,座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原庙有三层院落,一层马殿,面阔3间,进深1间,供奉马2匹;二层关帝庙,匾刻“大丈夫庙”,进深五间,内供奉关羽、赵云、张飞、刘备、诸葛亮等。东西有钟、鼓楼各2层,钟楼内悬挂一只铁钟,上写:皇帝万岁,万万岁,落款刘兆麒、刘兆麟。鼓楼内悬挂鼓一只。该庙于1958年拆毁,钟鼓楼部分石构件运往苗庄乡(时名)修建扬水站(水利工程)。此次普查现场采集青砖一块,长0.30米,宽0.15米,厚0.07米,从尺寸上推断时代应为清。
  29.财神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丰台镇北村北门外,分布面积300平方米,原庙始建于清代,座北朝南,2层院落,一层面宽5间,进深3间,两侧供奉四大金刚。二层院落大殿气势宏伟,面宽5间,进深1间,供奉财神比干,东有配殿3间,供奉各种神像。该庙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塌毁。现该庙地上建筑已无存,四周为居民住宅。原庙址条石、青砖依稀可见。在庙址上新建房屋5间,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场所。
  30.吕祖祠遗址
  简介:吕祖祠遗址位于丰台镇南村南,分布面积400平方米。“三普”调查时地上建筑已无存,原青砖基础条石仍保留,现建有新房,为村内个体木器加工厂。该祠始建年代不详,仅存石碑一通,记载吕祖祠清光绪时期重修经过,现存天尊阁院内。原庙座西朝东,前出廊,有正殿三间,供奉神像吕洞宾、真武大帝、观音菩萨等。东西配殿各五间,面南背北,供奉十八罗汉。临街建有山门一
  座,五脊走兽,安有红色扇门一对,台阶两侧立抱鼓石,上雕石狮一对。现场采集青砖一块,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推断时代应为清。
  31.东村娘娘庙遗址
  简介:东村娘娘庙遗址位于丰台镇东村东,分布面积1200平方米,“三普”调查时地上建筑无存,原庙基础仍见条石、青砖。新建个体厂房多间,遗址被占压。原庙始建年代不详。原庙座北朝南,分为三层院落,系二层木结构古建筑。二、三层院落间建有东西配殿各2间,四合院格局。临街为木结构二层楼,1952年左右成为丰台镇女子学校,又称二分校,由时任镇长陈遹云经手改建。
  32.普济塔遗址
  简介:该塔位于丰台镇东村塔后街,分布面积5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塔石构件仍留。普济塔始建年代不详,为砖石结构,塔高约5米,文革期间拆除。塔底基础距地表近0.5米处,曾出土过二口普通带红釉大缸,形状对口扣压,启开时,发现内有一具尸骨。有人称:死者是普济堂一佛僧,作古后葬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埋葬原地修建了该塔。
  33.三官庙遗址
  简介:三官庙位于南埋珠村南,占地面积1599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原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建有配殿5间,系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场所,1921年改建为小学校,原庙部分建筑拆毁,佛像砸碎。1941年在外出学子赞助下,剩余建筑全部拆除,翻盖正房9间和东西厢房,作为村新建小学校。县委村文化乐园,是村民休闲、娱乐、读书、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原庙址基础,条石,青砖仍存,现场采集青砖一块,时代应为清。
  34.释迦牟尼寺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丰台镇西棘坨村西,此庙始建年代不详。原庙座北朝南,面积2000平方米。前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供奉释迦牟尼和其他铜像。有东西配房一间,供有座、立佛像许多。1976年震前拆毁时,从释迦牟尼像腹中取出书一本,铜镜1枚,绸子若干。书中记载:门前有一古槐,植于唐代,树径需5人牵手方能合拢。东配殿南侧有二层钟楼一座,其中二层内置铁钟一口。据百姓称:庙拆毁时,大部分铜像抛于庙后一水渠内,现已填平。现地上建筑已无存,地表仍暴露有青砖、条石。庙址现为耕地,位于两民宅之间,无人建房。
  35.西棘坨石器出土点
  简介:出土点位于丰台镇西棘坨村东南(与东区一排13号朱守富宅院相邻)1980年4月发现,当时为水坑,位于沟边。石器(斧)是当年挖渠取土时暴露在地表,距地表约1.5米深处黑色粘土中发现,磨制,扁圆状柱体,双面刃,长14厘米,宽8厘米,存县文化局文物库房。现出土点已填平,并修建民宅。现场未采集到任何标本。
  36.兴隆庵遗址
  简介:兴隆庵位于岳龙村中,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宁河县志》记载:兴隆庵始建于顺治六年,乾隆时重修。原庵由大殿、山门、殿房组成,大殿面宽8间,进深6间,供奉观音菩萨等十八尊铜像。东西配殿各2间,山门3间,供奉神像,不详。中华民国期间改为村中学堂。1976年地震被毁。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基础条石和青砖仍存在。遗址建有房屋38间。
  37.西北庄户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大田村西北1500米处,俗称“西北庄户处”。地表明显高于四周耕地近0.5米,文化层深度0.7米左右,春耕时发现大量瓷片、陶片,曾经挖出过锅灶、铜钱等遗物,当地百姓称“西北庄户”,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现场调查时采集到灰陶瓷碗、盘残片等零星文物,数量较少。
  38.观音庙遗址
  简介:该庙位于大田村中(现为村委会办公室所在地),分布面积20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庙基础青砖、条石仍可见。
  始建年代不详,原庙座北朝南,正殿面宽5间,进深2间,供奉木雕观音菩萨神像,东西配殿各1间,东侧建钟楼1间,内悬挂铁钟一口,两侧供奉神像若干,质地分为铜、泥、木。无山门。现场调查采集到青砖1块,长27厘米,宽13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推断应为清代。
  39.田庄坨遗址
  简介:该遗址属于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田庄坨村西南,1953年3月发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地面散布陶片甚多。“二普”时,曾出土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灰陶绳纹罐残片。汉代遗物有:夹云母红陶平沿釜、夹砂灰陶瓮、泥质灰陶罐、盆和筒瓦、板瓦以及“半两”“五铢”“货泉”等钱币,有一块陶瓮残片上印有“大富牢罂”4字戳记,另出土素面铜盆1件。文化层上覆盖有海相地层,地面散布有较多海生贝壳。遗址保存完整,现为农民耕地,其东北方向50米处,新建村养兔场。此次现场采集大量陶片和“五铢”钱币1枚。
  40.田庄坨墓群
  简介:墓群位于田庄坨村南,1954年发现。西临田庄坨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含于家坟、苗家坟。1977年曾清理儿童瓮棺葬一座,葬具为夹云母红陶釜和灰陶瓮,随葬五铢钱10余枚。1979年和1992年各清理土坑墓一座,出土泥质灰陶罐、三足盒、盆、博山炉、泥质红陶豆、残夹苎胎漆盘和100多枚五铢钱。古墓群保存完好,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附近迁入了少量现代墓葬。此次普查现场采集遗物有:汉代陶罐口沿、残片和灰陶罐口沿、残片。
  41.小杨庄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田庄坨村南,西北距田庄坨墓群1公里,南傍蓟运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三普”时曾出土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甑、豆残片,以及石斧、明刀币等;汉代遗物有:夹云母红陶平沿釜、泥质灰陶盆、罐、网坠、五铢钱等。遗址文化层被海相地层覆盖,地面散布有较多以文蛤为主的海生贝壳。蓟运河大堤从遗址中东西方向穿过,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分,此次普查现场采集遗物有:战国至汉代夹云母红陶釜、灰陶绳纹罐、绳纹瓦残片及少量金、元时期陶盆口沿、瓷器残片等。
  42.老家庄娘娘庙遗址
  简介:该庙遗址位于老家庄村西(村委会办公所在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全部建筑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拆毁,不存在。此次普查仍见原庙址和大量基础条石。原庙始建年代不详,座北朝南,有三进院落:前为山门,中有大门,两侧小脚门各一,为木质红色对扇门,面宽六间,进深二间;中为殿面宽六间,进深二间。供奉观音菩萨神像;后为大殿供奉铜佛像若干。从遗址地表暴露条石看时代应为清。
  43.林节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宁河镇林庄村东北,1977年5月发现,面积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5米,地势较周围略高。“二普”时曾出土战国遗物有:夹砂红陶釜、瓮、泥质灰陶盆残片及筒瓦、板瓦等;汉代遗物有绳纹砖、泥质灰陶盆、夹云母红陶平沿釜残片。现为农民耕地。此次普查地表暴露遗物极少,仅采集到汉代陶罐残片一枚。
  44.王家碓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西关村西南,西北与林面遗址相临。“二普”时1977年5月发现,文化层厚0.5米,面积4900平方米。“二普”地表曾散布砖、瓦、陶、瓷片较多,采集元代遗物有:磁州窑系瓷碗,钧窑系碗、碟残片和泥质灰陶盆等。明代遗物有:龙泉窑青瓷碟和景德镇窑青花碗、盆等残片,为居住遗址和窖藏。“三普”调查发现,整个遗址保存完整,现为荒地,高出地表四周耕地近0.5米,地表暴露遗物极少,现场采集遗物有元代瓷碗残片,明代陶罐残片。
  45.杜立德家族墓地
  简介:该墓地位于宁河镇四村东南,1977年5月发现,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20多个,并有石人、石马、石碑等。杜立德墓封土高3米多,墓前有牌楼。现存墓志一方,清康熙三十年(1691)刊,记杜氏先祖原籍江苏镇江,随明成祖北上“靖难”有功,授梁城所千户,遂世居宁河。杜立德于清初被荐为中书舍人,因条陈吏治之策得清世祖赏识,擢升为太常寺少卿,后历任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刑部、礼部尚书等职,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保和殿大学士。墓地1964年平坟时全部拆毁,地上部分已无存,现为农民耕地,此次普查现场未采集到遗物。
  46.谷家庄石器出土点
  简介:该出土点位于谷庄村西,出土石器为一石斧,1987年5月挖沟取土时发现,当时距地表1.5米处,为黑色粘土层。石斧,磨制,扁圆柱状体,双面刃,长17厘米,宽7.2厘米,厚4.5厘米。二普时,现场未发现其他文物。现有一东南方向农用水渠穿过出土点。此次普查未发现任何遗物。
  47.大月河遗址
  简介:大月河遗址位于村东,分布面积36000平方米,又称“假皇帝遗址”,1987年6月25日发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文化层堆积0.2-0.4米,二普时地表散布大量砖、瓦、陶片。出土元代遗物有:泥质红陶和灰陶盆、罐、瓮残片,磁州窑碗底等。明代遗物有:青花碗、碟、酱釉碗残片。此次普查现场采集遗物极少,有元代陶盆、瓮残片,明代酱釉碗底残片。村中公路穿过遗址部分为农民耕地,西、南、北三面民居环抱。
  48.娘娘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大月河村西,地表建筑已无存,仅保留原庙基础和地表散见条石。娘娘庙,明弘治十六年(1503)始建,占地面积834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门、正殿、配殿等,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前曾立石碑一通,方首,高1.73米,宽0.7米,厚0.25米。额刻“一朝千古”4字,碑文楷书,记述修建碧霄元君殿经过,以及乡绅王普茂等人助资情况。孙德、曹通刊石。此次调查该碑仍存,保存完好,立于学校西南角。
  49.小月河关帝庙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小月河村中,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地上建筑无存,原庙基础青砖,条石尚在。原庙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一层为山门,一大两小,红色木质对扇,两角门可穿堂进入。中为关帝庙,供奉关羽神像,墙壁彩绘三国演义人物谱,梁上绘八仙图,面阔5间,进深2间,两侧跨耳房各2间。二、三层之间,建东西配殿各4间,供奉铜质佛像。后为三妃殿,供奉云霄、碧霄等三娘娘。1949年,解放后设为村办小学,1972—1973年拆后殿,1976年拆前殿,后新建为小月河中心小学。现遗址原庙基础青砖、条石依稀可见,大部分被校舍占压,三普调查采集青砖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看应为清代。
  50.孙氏家族墓地
  简介:该墓地位于江洼口村中心,宝芦公路东北侧,1977年5月发现,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墓地封土已平,范围不清,俗称“百家坟”。曾出土墓志一方,汉白玉,正方形,边长0.75米,厚0.15米。志盖篆刻“皇清侍赠承德郎敬芝孙府君墓志铭”。志文楷书,记述孙氏祖籍山东济南,清道光年间迁至江洼口情况。“二普”时墓地拆除,成为遗址,此次普查现场未发现任何遗物,大部分被永鑫源棉业加工厂新建房屋占压。
  51.刘祁孙墓
  简介:该墓地位于洛波汀村东南。刘祁孙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封为中宪大夫,是宁河县名宦。墓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封土被平。原墓前有石供桌等,现仅有墓碑一通,方首,额饰:“五福捧寿”图案,高1.52米,宽048米,厚0.12米,长方形碑座,碑文记述刘祁孙仕途生涯。“二普”时,墓地拆除。此次调查现场未发现任何遗物,现为农民耕地。
  52.庵观寺院遗址
  简介:该寺院遗址位于洛波汀村东,分布面积40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基础垒砌条石、青砖依稀可见,遗址上新建村民养猪场。据现场调查,原寺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座北朝南,三进院落,前为山门,红色木质扇门,上按铜环。中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供奉观音菩萨,墙壁彩画,内容为关公水淹七军、唐三奘西天取经。后为供奉铜质佛像,数量较多,重量较大,最高者一尺左右。正殿与后殿之间,建有东西配房各三间,是道士起居、用膳处所。正殿挑檐,悬挂铁钟一口,重达三百斤。此次普查采集青砖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从尺寸上推断应为清代。
  53.中兴沽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中兴沽村西,1962年11月13日发现,又名“庄伙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文化层厚0.3米-0.7米。“二普”时地表暴露大量残片,采集元代遗物有:定窑白瓷碗、磁州窑瓷罐、龙泉窑青瓷碗残片和泥质灰陶盆等,明代遗物有:景德镇青花瓷碗和白瓷碗残片等。此次普查现场采集明代白瓷和青华瓷碗残片,元代陶罐口沿及瓷罐残片。遗址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
  54.高家坟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独立村西北,分布面积2500平方米。一南北方向泄水渠穿过遗址,东半部辟为水库,西半部平整为耕地。此地高家坟原是家族墓地,年代不清,现地表已平,又名老高家小树,地势较高,东西向长50米,南北向宽50米,四周为耕地,地表暴露遗物较少,此次普查现场采集遗物有元代瓷罐和明代青花碗残片,文化层厚1米。距村民介绍,地表曾暴露大量陶片、青花及褐釉瓷片等物。
  55.庄伙岭子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高景庄南,1977年5月6日发现,东南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0.9米。“三普”时,地表散布有辽代沟纹砖、白瓷碗残片,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明代黑釉、酱釉和青花碗、碟、罐、盆残片。此次普查现场采集
  到遗物有:明代白瓷碗残片,辽代酱釉罐残片,元代瓷盆残片。遗址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
  56.高庄户岭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高家庄村南,1987年4月20日发现,东南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5米—1.5米。“二普”时地面暴露较多砖瓦陶瓷片,采集元代遗物有:钧窑碗、龙泉窑碗、碟等残片;明代遗物有:景德镇窑青花瓷片及其他黄釉、白釉瓷片等。1998年农民推围鱼池北半部分遗址破坏严重,遗址南部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此次普查采集遗物有元明瓷碗,碟残片。
  57.躲军淀遗址
  简介:躲军淀遗址位于躲军淀村西,又称窑台子遗址,1977年4月29日发现,面积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0.8米。“二普”时地表暴露遗物较多,出土战国遗物有:夹砂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罐残片及筒瓦、板瓦等;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盆、夹砂平沿红陶釜等残片及绳纹砖等。遗址保存较好,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此次普查发现暴露地表遗物较少,采集标本有战国陶罐残片、汉代绳纹砖。
  58.东棘坨镇西棘坨石器出土点
  简介:该出土点位于西棘坨村中,1987年发现,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石器为一新石器时代石斧。该石斧出土于黑色粘土中,距地表1.5米,磨制,扁圆柱状体,双面刃,长14厘米,宽8厘米。出土时未发现任何其它文物。出土点现已无存,被新建村委会办公室覆盖,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59.孟庄子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孟庄村东,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1973年发现。文化层距地表深1米,堆积厚0.5米,曾出土瓷罐1件,小口鼓腹小平底,高29.5厘米,白地黑花,一面绘龙,一面绘凤,线条流畅生动,属磁州窑系,同出土的有泥质灰陶盆、罐和白瓷残片等。现为农民耕地,地表暴露遗物极少,村东排水渠穿过遗址南端,此次普查采集元代遗物有陶罐、盆残片。
  60.苗枣庄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苗枣村东南,1962年11月9日发现。又名庄伙岗子,面积约1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8—1米。二普时地表散布较多砖瓦、陶、瓷片。采集元代遗物有:灰陶盆残片、白釉露胎瓷碗残片等;明代遗物有:黑釉瓷碗、青花瓷碗、碟残片和白地黑釉刻花瓷片等。现为农民耕地,明显高于四周。此次普查采集遗物较多,有明代碗、碟残片,元代陶盆残片。
  61.造甲城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造甲城村西,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1977年4月28日发现,又名号坟遗址。所在地为七里海西部一个土丘,文化层厚0.5—2米。二普时地表暴露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甑残片和筒瓦、板瓦。汉代遗物有:绳纹砖、泥质灰陶盆、罐和夹云母红陶釜残片。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地表暴露遗物极少,此次普查采集战国遗物有:板瓦残片;汉代遗物有:陶罐、盆残片及绳纹砖。
  62.杨场子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造甲城村东北,是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核心区七里海一部分。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150万平方米,据村民介绍70年代曾发现过长0.8米,宽0.4米,厚0.2米近似石桌形状的石块一通,现已不存在。地表暴露遗物极其稀少,上面长满芦苇。当地群众传古时候曾是战场。王道河南北方向穿过遗址。
  63.冯氏家族墓地
  简介:该墓地位于造甲城村北,地名“大坟山子”,中央一封土为“冯倚择之墓”,墓前有碑,青石制造,通高1.83米,碑前石案高0.30米,宽0.625米,长0.94米,碑文阴刻“顕曾祖考冯公讳倚择妣张之墓”,康熙五十八年岁次乙亥仲冬月中浣吉日立额刻“克昌厥後”四个字,碑额及座、石案皆有浮雕花纹,造型生动活泼而朴雅,是康熙年间的石刻艺术作品。
  64.宝塔寺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芦台镇沿河路中段交通局航运社内(县医院斜对过),此寺原有山门、前殿、后殿和配殿组成两进跨院,有钟鼓二楼,面积3600平方米,供奉如来佛像等。明天启、清乾隆、嘉庆时均重修。始建年代不详,建国初期被毁,现仅存石碑一通,记嘉庆时修寺经过,碑呈长方形,字体楷书,碑身完整,现存天尊阁内。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基础条石、青砖依稀可见,遗址上新建厂房30余间。
  65.王锡朋家族墓地
  简介:该墓地位于董庄村西北,1987年发现。王锡朋原任安徽寿春镇总兵官提督,衔锐勇巴图鲁,谥刚节,是清代抗英英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牺牲在浙江定海。墓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原有坟冢20余座,四周有砖砌花墙,平面布局呈龟形,皆毁。1964年,王锡朋墓被毁,为衣冠冢,原有墓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立,碑已不存。《宁河县志》收录其全文(王锡朋事迹见《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现墓地上方建有村办企业厂房18间,“三普”调查时无任何新发现。
  66.大尹庄战国墓
  简介:该墓地位于大尹庄东北1公里处(傍靠蓟运河,位于河坡中,东南距2座高压电网铁塔20米),1973年4月27日发现,范围不详,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载:“曾在距地表深5米处,出土铜刀、铜戈各1件,同时伴出土棺板等物。铜戈短胡,二穿,援平直前伸,锋成三角形,刀环首,长24厘米。”现地表封土已无存,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二、古建筑
  1.天尊阁
  简介:天尊阁位于丰台镇南村,又名太乙观,自成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积4762.97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初期康熙年间重修,咸丰八年(1858)油漆彩塑。原有山门、配殿,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仅存大阁,木结构框架安然无恙。天尊阁建在砖石台基上,为三层楼阁木结构古建筑,通高17.40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廊。三层檐下分别施一斗三升、一斗三升交麻叶、单下昂三踩斗拱,殿内用八根通天木柱,高12.07米,直达阁顶,辅以廊柱,檐柱24根,九脊歇山顶,具有清初木结构建筑特征。阁前曾立清咸丰八年(1858)《计开花费》碑一通。1997、2000年分别重建了山门和西配殿,1982年7月9日公布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尊阁主体于2006年9月重修。2009年5月18日至2010年5月1日,整体建筑群进行了全面修缮。
  2.卧龙桥
  简介:该桥位于丰台镇北村北,1977年5月发现,占地面积40平方米,属于单孔石拱桥,长8.80米,宽4.00米,两侧有栏板,高0.47米,一侧刻“卧龙桥”,另一侧刻“民国五年(1916)重修”字样。桥头处曾立石碑一通,清光绪年间(1857-1908)立,高1.20米,宽0.50米,厚0.30米。首题《卧龙桥记》四字。碑文记载经丰台入还乡河的黑龙河,是丰台镇门户,河上的卧龙桥经清乾隆、嘉庆、道光多次修建,至此又圯,全镇居民按亩出资,合力修桥的经过。因年久失修,桥已破败不堪,不能承重,2007年7月村委会出资在原址重建水泥桥一座,原桥石基础未动,只是从上而下拆除2层,以降高度,石构件散落于两侧。《卧龙桥》碑1987年分为2段,现埋于村民鲁绍之家台基和房后土坡中。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3.起凤桥
  简介:该桥位于丰台镇北村东北角新丰胡同(北村与新庄交界处),西1000米临卧龙桥,占地面积36平方米,属于单孔石拱桥桥身石砌,栏板为两块完整条石铺设,长3.40米,宽0.58米,厚0.28米,两侧刻有“起凤桥”和“民国九年”字样,起凤桥横跨在黑龙河上(又名护城河),桥面为7块完整条石南北方向由东而西依次铺设,每块条石长3.40米,宽0.50米,厚0.50米。桥至今保持原貌,除文革期间“破四旧”时人为将“起凤桥”三字剔除外,目前未受到任何破坏。
  4.南埋珠村真武庙
  简介:该庙位于南埋珠村北,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原庙座北朝南,三进院落。前为山门,面阔六间,进深一间,墙上施神仙、生肖等壁画。中为药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供奉药王孙思邈神像,墙体四周绘有学士进京赶考等壁画,二、三进院落之间各建有东西配房三间,为当时道士起居、用膳处所。后为真武庙,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供奉真武大帝,内悬挂铜钟一口。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全部建筑震毁,2007年6月原址新建正殿真武庙和东配殿。
  5.普济桥
  简介:普济桥:位于芦台镇建国村东,分布面积300平方米,1977年4月发现,又名西大桥,原桥身石砌,四墩五孔平梁桥,长20米,宽4米,上铺条石,南北两侧各竖栏板9块,用铁箍连接8根石柱,上雕狮子,栏板上刻清乾隆八年(1743)改建,同治六年(1867)、光绪二十八(1902)年重修经过。桥头有石碑2通:一通清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立,方首,方座,高1.63米,宽0.56米,厚0.18米,首题《芦台镇改建普济桥勒石碑记》,记述芦台镇各界及会首集资建桥经过。另一通,嘉庆二十二年(1817)立,方首,高1.74米,宽0.55米,厚0.3米,座已佚。额题正书“万古流芳”,首题“宁河县芦台镇重修普济桥碑记”,记述重修普济桥情况。“二普”时,原桥面、桥板、石狮子已不存在,基础桥墩未动。“三普”调查时没有新发现,现仅存石碑二通,保存于丰台镇天尊阁碑廊。
  三、近现代文物与其他
  1.无名烈士墓群
  简介:无名烈士墓群,又称伤员坟,位于西塘坨村东,东西长35米,南北宽约40米,有封土74座,占地1400平方米。1949年平津战役攻打天津城时,西塘坨村镇是后方医院,据当时用马车运送伤员的老人介绍:作战部队可能是东北第四野战军。从前线负伤的战士运到此地后,不能医治壮烈牺牲的就地简单掩埋,坟墓内用砖刻上名字(现已无存),年龄最小者仅十七、八岁,职务最高的是某师师长。阵亡将士名单无从考证。2008年发现,该墓群北临村中公路,东、西、南三面被民居包围。
  2.大坨村鳁鲸骨骼出土点
  简介:鳁鲸骨骼出土点位于大坨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之为于家洼子,分布面积80平方米,1977年8月10日村社员在防汛时期挖排水渠时位于沟底1米多深处,发现骨骼(肋骨)一具,应该是被水冲刷露出来的,长3米,宽0.15米,当时未发现其他骨骼。后经认定为鳁鲸上颚骨,此点距北淮淀乡乐善平底深渠施工中发现的同类骨骼仅1公里。
  3.于方舟故居
  简介:于方舟故居位于俵口乡解放村北,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于民国32年(1943年),自成院落,座北面南。原有砖坯正房四间、庭院和围墙,1976年唐山大地震被毁,后市拨款按原貌恢复,粉刷油漆,美化庭院。修复后为:砖坯正房四间,东二间为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陈列有邓颖超、彭真、李瑞环、张明远、李运昌等国家领导人题词。西一间为复原室。故居门前彭真同志题写“于方舟故居”匾额,院内设花池通道,栽植柏树,外有围墙。1959年和1981年两次定为县保单位,1991年8月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普查故居保存完好。
  4.革命义士墓
  简介:该墓地位于西孙庄村东500米,村民张连柱家族墓地内,占地面积40平方米。封土已无存,四周系农民耕地。据当地参与挖墓穴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左右),日本鬼子进村抓了5位村民到孙连柱家族墓地内挖掘一坑穴,后来从远处押运来5位身穿长袍马褂书生模样的人,推到坑穴边上,用刺刀一一挑死,由5位村民在日兵指挥下,将他们尸体掩埋于同一坑中。五人遗骨至今未动。
  5.重修龙王庙碑
  简介:石碑位于俵口乡幸福村东,1977年4月发现,占地面积5平方米,年代1915年(民国四年)。方首,座佚。高1.73米,宽0.64米,厚0.25米,额题“一朝万古”四字。碑文楷书,记载集资修庙情况,文末附记当地裕德堂地产纠纷一案。龙王庙原有山门、前殿、后殿、配殿等,现仅存条石基础及古槐3株,碑存庙址院落西南角。三普调查石碑保存完好,字体清晰。
  6.兴学纪念碑
  简介:兴学纪念碑位于盆礶村南(板桥中学院内),占地面积50平方米。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利用古庙建立的学校,至此已不适用,故由知县夏仁沂倡议,校长解殿臣筹资重建小学校的经过。方首,通高1.34米,宽0.52米,额高0.52米,宽0.56米,厚0.2米。额题“兴学纪念”4字。碑文楷书,首题《中华民国五年八月建筑板桥两等小学校碑记》,解殿臣撰文,李云赓书丹。石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矗立在校园内西南角,此次普查未发现人为破损现象。
  7.日军侵华杀害村民点
  简介:日军侵华杀害村民点位于齐家沽村西北,田庄坨于家坟附近,分布面积400平方米,现为农民耕地,保存完整,上面种植棉花。杀害村民事件发生在1940年9-10月某日下午2点左右,驻扎在县城的特务去宁河镇赶集,事先设伏的八路军在齐家沽村附近,开枪向其射击,未中,特务逃回宁河古镇报告,大队的日本兵和警卫队返回齐家沽围追八路军战士,在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将村民郭宾和刘成二人逮捕,途经田庄坨村于家坟时枪杀了郭宾,刘成中弹后逃出,幸免一死(已故,左肩、后背两处所中子弹10年后自行溢出。
  8.齐家祠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宁河镇四村中,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散落地表石构件随处可见,现已修建民宅和医院,部分基础条石未动。据百姓说原祠堂建于民国初年,座北朝南,三进院落,红色对开大门,两侧设有对扇小门各一,七步台阶,左右各有石狮1只。前面宽3间,进深1间,前为门房。3间前出廊挑檐。后为祠堂3间,供奉齐家祖辈灵牌。门前建八角荷花池,内注水,养殖荷花。现存石构件上刻有石雕,图案精美,做工精细。整个祠堂建筑规模庞大,在当地影响深远。祠堂曾改为医院,“文革”期间人为拆毁。此次普查地表发现大量石构件,做工精细,图案美观。
  9.齐家府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宁河四村中,西南毗邻齐家祠遗址,分布面积18000平方米。地上建筑已无存,原基础条石依稀可见,现为宁河第一职业学校。据当地群众讲,齐家府为齐燮元居住宅院,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初年重修,七进院落,坐北朝南,前出廊,红色对扇木质大门,台阶两侧设上马石,左右各有石狮一只。二进院落东西厢房各3间,三进至七层院落间各建正房3间,各层之间设有东西厢房各3间,规模宏大。此次普查发现遗址原条石仍存,大部分被新建房屋占压。
  10.大屠杀惨案遗址
  简介:该遗物位于杨富村西50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日军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侵占使用了本镇艾林至宁河镇(27华里)电话线路。革命工作需要,我方组织民兵择机进行破坏,剪断电话线,放倒电线杆。由于本村甲长蔡振明泄密,日军将民兵赵永、赵长利、王秀怀、李首先、刘向联、翟殿元(端庄)、曹景春(洛波汀)、刘文凯、王殿奎抓至村西头,依次进行血腥大屠杀,一刀一个头,当场杀死7人,仅剩刘文凯和王殿奎幸免遇难。
  11.镇海庵碑
  简介:该石碑位于北淮淀村西,占地面积16平方米,1987年4月发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祀天仙圣母诞辰立。方首,座佚。高1.43米,宽0.54米,厚0.18米。额题“万古流芳”四字。碑文楷书,首题“伏以镇海庵碑记”,记载淮淀村一代地势低洼,涝灾频甚,镇海庵失修,各界绅士、会首集资重修情况。庙原有大殿、山门、东西配殿和耳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已不存。石碑现存村西瑞绕西沙庙东侧,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12.北淮淀瓷器出土点
  简介:该出土点位于北淮淀村西北,分布面积100平方米,1977年12月17日津塘运河清淤加宽工程施工时发现。当时距地表深2.5米,出土绿釉四系瓷瓶一件,小口矮领,肩上附四系,深腹小平底,高3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厘米,接近底部有粗弦纹。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13.乐善庄鳁鲸骨骼出土点
  简介:该出土点位于乐善庄村南,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1976年11月乐善庄平底深渠工程开挖施工中发现,位于渠北岸坡脚下,距地表1米左右,出土鳁鲸上颚骨(半化石)一块,第一颈椎骨一对,节关骨一块,文化层堆积带有细泥沙,呈浅绿色,经市有关部门清理发掘鳁鲸骨骼一具,头朝西南,尾向东北,现场情况推测应为退海鲸死后潮汐时冲于此地。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平底深渠穿过遗址。
  14.寒松同志牺牲地
  简介:牺牲地位于乐善庄西北,分布面积2000平方米。现为荒地,上面长满芦苇。1943年12月18日,时任武、宝、宁三县县委书记的寒松同志在乐善庄召开中共武、宝、宁三县扩大会议,会议有工委办事处、各区领导同志70多人参加,总结和研究发展党组织和建立政权及征粮征款等问题。会议为期三天,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清晨驻芦台日守备队、警备队、新民会共二、三百
  人包围了乐善庄,敌人在村周围所有出入口安放了岗哨,进行严密搜捕,开完会后未及时转移的寒松同志闻讯立即组织警卫员云朋、交通员志英从堡垒户李复庭家摸到村子西头越过东引河(现潮白河新河堤),穿过荒地,朝七里海方向突围,不料被敌人发现,在距村西北二至三里的荒西围时,肋部中弹,三位同志先后壮烈牺牲。
  15.日寇火烧南淮淀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南淮淀村中,分布面积16.5万平方米,原址已新建民宅。1944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二十),造甲城据点日军派本村农民冯桂珠到南淮淀村催要军粮,当场被时任村主任李无计同志严词拒绝。为此,引起敌人记恨,伺机进行报复。当月13日(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寇带着特务、警备队、红枪会100余人到南淮淀讨伐烧庄,敌人从村南放火,火乘风势,200多间草房一扫而光,村民董云香母亲被熏死,李永房大火中抢救母亲和被烧的东西,敌人发现后,刺中一刀,母亲亦被大火烧死。烧房后第三天,日寇派人再次催粮,同样遭到村干部愤怒谴责。不久日军第二次来村讨伐,杀死了村财粮委员李占宽同志。
  16.小茄庄鳁鲸骨骼出土点
  简介:该出土点位于小茄庄东南700米(小引河旁),分布面积500平方米,四周现为农民耕地,种植作物。1974年挖掘小引河工程中发现,距地表深度为1.2米,出土鳁鲸脊椎骨2块及部分碎片,尚较完整,呈半化石状态,椎骨直径29.5厘米,厚18厘米。1996年小引河向西扩挖1000米处,又发现鳁鲸骨骼残片1块,被丢入河中。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17.田辛庄惨案遗址
  简介:该遗址位于田辛庄村东,分布面积40万平方米,原址上已新建民宅。1944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日军中队长荣浓和伪军小队长王小伍带领100多人来到田辛庄扫荡,放火烧毁了全村900多间房屋(仅剩8间半),残酷打死村民尚林贵,用凉水、烂泥汤灌死了张甫德、尚林友、尚林才四人,活活摔死了70多岁的张玉林老人。原因是日军交通要道欢坨木桥被烧毁,日军召集附近各村保长开会,唯独田辛村保长保恩甫未参加,遭到怀疑所致,于是日本鬼子展开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第二天,鬼子又派来大批汽车、马车将烧剩的土坯、破木头全部拉走,用于重修木桥和建炮楼,当时的田辛庄群众房无一间,粮无一粒,衣无一件,情景惨不忍睹。
  18.宁河县中学校校董捐款兴建校舍碑
  简介:该碑位于芦台一中院内东南角,占地面积100平方米,1987年5月发现。碑文记述校董齐燮元、刘壬三、刘子朋等数十人集资修建校舍经过。方首,高1.09米,宽0.58米,厚0.22米,碑额阳刻“永垂不朽”,原校舍已全部改建。现石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立碑处建有保护凉亭一座。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19.石屋
  简介:该石屋位于县图书馆院内,1977年4月发现,占地面积16平方米。花岗岩琢制,由顶和屋身二部分构成,通高1.09米,宽1.23米,厚1.08米,四阿式顶,屋面刻瓦垅,檐下刻斗拱、梁、柱。正面中间刻门,两旁刻直棂窗,墙面刻神兽和花卉。屋内空,状似神龛。石屋现保存完好,石刻图案纹饰清晰,无人为破坏损现象。此次普查没有新发现。
  20.于方舟衣冠冢墓地
  简介:衣冠冢位于烈士陵园内一面积为2755平方米半圆形广场后方,背靠烈士墓墙(上面刻有牺牲烈士姓名),墙南北长48.10米,高2.70米,厚0.5米。前方竖有一棵高12.14米不锈钢旗杆。衣冠冢占地面积4.2米×4.2米,南、北、东三面为护栏,花岗岩制作,中央为墓碑,刘格平同志题写“于方舟烈士之墓”,正面上端镶有烈士瓷像,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碑后石棺一具,内放遗物,均为汉白玉制作,墓地前塑烈士上半身遗像,高1.5米,厚0.75米,汉白玉(花岗岩)制作。像基呈四方形,高1.20米,南北宽1.02米,东西长0.90米,正面李瑞环同志题“津门之光”,南面邓颖超题“于方舟烈士纪念碑”,北侧李运昌题“于方舟烈士永垂不朽”。
  21.于方舟烈士纪念碑
  简介:于方舟烈士纪念碑位于于方舟公园内,占地面积351平方米,保存完好。纪念碑由塑像和石碑两部分组成,塑像高2.30米,花岗岩制作(上半身与腿部卯接),基座成梯形,长、宽均为1.10米,高1.00米,正面邓颖超同志题写“于方舟烈士纪念碑”。石碑1991年立,长方形,长3米,高2.10米,厚0.30米。下有碑座,长3.82米,高0.64米,厚0.25米。座落在塑像(东北方向)右后方一高台基础上,四周长满鲜花,绿草。通过三步台阶登上可近距离了解碑文内容,文字主要介绍烈士生平,塑像和石碑前方有铁制围栏,以保护安全。
  “春秋”三传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作为鲁国的编年史(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据说是孔子修订的。故战国后期被定为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
  《春秋》用笔极为简约,象大事记一样。所以后人对言简意切以一词一字示褒贬者,多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喻。
  由于《春秋》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一般不易领会,故而相继有鲁太史左丘明,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问世,这三部书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说《春秋》之作。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月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海潮庵遗址
相关专题
双龙寺遗址
相关专题
八里堂遗址
相关专题
长码头遗址
相关专题
关帝庙遗址
相关专题
真武庙遗址
相关专题
药王庙遗址
相关专题
唐代窑址
相关专题
天齐庙遗址
相关专题
东大水坨遗址
相关专题
龙王古寺遗址
相关专题
桃园岭遗址
相关专题
小南岭遗址
相关专题
杨家岭遗址
相关专题
北大岭遗址
相关专题
丰乐桥遗址
相关专题
西村关帝庙遗址
相关专题
财神庙遗址
相关专题
吕祖祠遗址
相关专题
东村娘娘庙遗址
相关专题
普济塔遗址
相关专题
三官庙遗址
相关专题
释迦牟尼寺遗址
相关专题
兴隆庵遗址
相关专题
西北庄户遗址
相关专题
观音庙遗址
相关专题
田庄坨遗址
相关专题
小杨庄遗址
相关专题
林节遗址
相关专题
王家碓遗址
相关专题
大月河遗址
相关专题
娘娘庙遗址
相关专题
庵观寺院遗址
相关专题
中兴沽遗址
相关专题
高家坟遗址
相关专题
庄伙岭子遗址
相关专题
高庄户岭遗址
相关专题
躲军淀遗址
相关专题
孟庄子遗址
相关专题
苗枣庄遗址
相关专题
造甲城遗址
相关专题
杨场子遗址
相关专题
宝塔寺遗址
相关专题
于方舟故居
相关专题
齐家祠遗址
相关专题
齐家府遗址
相关专题
大屠杀惨案遗址
相关专题
寒松同志牺牲地
相关专题
田辛庄惨案遗址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董家坟汉墓
相关作品
东塘坨墓群
相关作品
西塘坨墓群
相关作品
双坨墓群
相关作品
“七郎”墓
相关作品
后辛墓群
相关作品
于氏家族墓地
相关作品
刘兆麒家族墓地
相关作品
孙氏家族墓地
相关作品
刘祁孙墓
相关作品
冯氏家族墓地
相关作品
王锡朋家族墓地
相关作品
大尹庄战国墓
相关作品
卧龙桥
相关作品
起凤桥
相关作品
南埋珠村真武庙
相关作品
普济桥
相关作品
无名烈士墓群
相关作品
革命义士墓
相关作品
石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