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赓恩的科举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3
颗粒名称: 高赓恩的科举之路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塘是宁河县南部沿海的海防重镇,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但一些富足大户会聘请私塾先生培养科举人才。高赓恩是光绪朝翰林,官至四品侍读学士,他从小受书香门第熏陶,喜爱书卷,不好嬉耍。他童年时代就读完了七经,并习学书法字帖,能按诗辞格律要求写出文采瑰伟的诗辞。
关键词: 人物 高赓恩 清朝

内容

北塘是宁河县南部沿海的海防重镇,距县城宁河镇90华里,距芦台镇50多华里,陆路交通需过蓟运河芦台、北塘两道摆渡。水路舟行,因河道湾回屈曲,北塘至芦台镇就有80华里。这么一个远离县城的边防古镇,文化教育相对滞后。这正如《宁河县志》(光绪版)所载北塘《书乡文社记》所言:“自从乾隆、嘉庆以来,久沐圣朝风化,众士子常蒙奖誉之荣,于文章思得观摩之所。而距离县城特远,每年无人去应课考。”但是,一些富足大户,不惜重金聘请有学识的私塾先生,设家教,培养弟子走科举之路。这样才使北塘的文风日渐兴盛,虽然没有官学,但在清代中进士者就有陈鸿翊和高赓恩。前者是咸丰朝四品衔监察御史,后者是光绪朝翰林,官至四品侍读学士。
  高赓恩(1840—1917年),字曦亭。从小受书香门第熏陶。喜爱书卷,不好嬉耍。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载:“初入塾,日诵书数百言。一夕梦入五色云中,迓日光而下,立大鱼背。母陈喜曰:儿后必大,吾无忧矣。成童,毕七经,习帖拓,排律辞采瑰伟。”其意思是说,高赓恩开始读私塾时,一日就能背宋诗书数百言。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五色云中,迎着日光而落下,站立在一个大鱼背上。其母陈氏解梦惊喜说,我儿日后必定有大的发展,我的后事无忧了。圆此梦,完全依据“鲤鱼跳龙门”的喜庆传说,登上鱼背,日后有金榜题名的机会。他童年时代就读完了七经,并习学书法字帖,能按诗辞格律要求写出文采瑰伟的诗辞。
  高赓恩和其兄高棠恩的幼年和童年都是受的乡间私塾教育。北塘建“书乡文社”民办书院是光绪元年(1875年),此时高赓恩已离开北塘。他因在儿童时代学业优异,“补博士弟子员”,进入县学,即县城的“渠梁书院”。纵观高赓恩的科考之路十分艰辛。
  同治元年壬戍春乡试(1862年),年满22岁的高赓恩,参加了这次顺天乡试。获二百二十五名。后经保和殿复试,获二等第七名。成为乡试举人。中举后,刻苦攻读不倦,想参加同治二年的会考。同治二年癸亥会试(1863年),时间是农历四月。满怀信心的高赓恩不幸落榜,仅以挑取“誉录”获三十五名。按清代挑选书吏充当“誉录”,要候选,这个名额很难排上号。再说,这是九品以外“未入流”的差当,也无人看中。又过五年,高赓恩参加了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朝廷会试。结果和同治二年(1863年)的考试结果一样,“取誉录第三十六名”。
  到1871年,高赓恩已到而立之年。他报名参加了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春季会试。这次会考又落榜,以“大挑二等”候用。这是对三次以上会试不中举人的安慰,二等以县教谕、训导等候用。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父高静病故,“唉毁过情,骨柴立,三年茹素,不入内室。”虽过于悲伤,骨瘦如柴,仍艰苦力学。乃取《小学》、《近思录》、《呻吟语》及五种“遗规”诸书读之,言益谨慎,行益敛抑,乃为《日录迂言》,以自警励。
  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朝廷举行恩科会试,高赓恩报考。经中试,获第三十七名。经保和殿复试,获二等第九名。经殿试,获二甲第一百名。再经朝考,获一等第六十五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进庶常馆学习,三年散馆后授职。学习期间,庶吉士,享受七品衔俸禄。
  有些地方志书把庶吉士视为官职是错的,只“授食七品俸”。其在庶常馆学习期间,每人每月给廪饩银四两五钱,到户部支取。各盐政关差,岁帮庶吉士俸银一千四百四十两,按在馆人数分给,所以实无定额。器用什物,由工部支取,并拨给官房一所,为教习馆。发给各科经史、诗文,存储馆内,以资课习。庶常馆是全供给制的培养封建官员的学院。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高赓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北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