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德谈贾岛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0
颗粒名称: 杜立德谈贾岛墓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1667年10月22日贡院,杜立德和魏裔介在长谈中讨论了唐代诗人卢照邻和贾岛。杜立德提到贾岛的墓在宝坻的芦家雾,此地盛产银鱼,是冬季向京师纳贡的贡品。他还描述了芦家雾村的传说以及贾岛墓废弃的情况。魏裔介对村民的无知表达了遗憾,同时提到了卢照邻和贾岛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 人物 杜立德 唐代

内容

唐代诗人贾岛(779—843年)字浪仙,范阳人。家境贫寒,曾一度为僧,游居各地有名寺庙。他以五言律诗见长,语言清淡朴素,注意词句的锤炼推敲,刻意追求恰当工整。如在一首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琢磨三年,在街头苦吟,碰到韩愈,经指点后,把“推”换成“敲”,遂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此,“推敲”一词的典故,影响历代学子。杜立德的诗词,追求贾岛严谨锤炼词句的风范,仰慕其为人。一次在与大学士魏裔介的交谈中,说在宁河县芦家雾的雾抬寺有贾岛墓。这个新闻出于340多年前清初大学士杜立德之口,不论可信度如何,应该以古大臣的口碑载于地方史承。今贾岛墓在北京市房山区石楼乡二站村南,高约五尺,方圆数丈。原有贾岛祠。芦家雾雾抬寺之贾岛墓疑为纪念空塚。但做为史传,名僧游居名寺的故事可能有之。
  康熙六年(1667年)秋,杜立德和魏裔介同为武会正考官,二人关系甚密,都是顺治皇帝的宠臣。不过魏裔介在康熙十年(1671年)担任会试主考时,因优亲厚友遭解职。他比杜立德小6岁,顺治初进士,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一生致力于程朱理学,有《圣学知统录》传世。杜立德在粉碎鳌拜集团后的甄别官员中,发现其“有党附鳌拜之嫌”,当时未做处理,后因会考优亲惠友事发,两事相牵解职回籍柏乡。但是两人友情深厚,经常书信来往,并互相赠诗互勉。杜立德谈贾岛墓一事,见诸于魏裔介的回忆文章。
  1667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二日,杜立德和魏裔介因共同主持武会考试,都住在了贡院。二人深夜长谈涉及唐代杰出诗人卢照邻和贾岛,这二人都是范阳(北京)人。杜立德说:“贾岛之墓在宝坻(当时宁河县属宝坻)芦家雾,其坟上常有雾气之所结,形如林木。有河百余丈,深五六十尺,通天津卫。冬月出银鱼,白如脂玉,京师嗜味者美之,以配鲜筍,入春则无矣,此一异也。”
  杜立德所说,此地盛产银鱼,从明代初期就是向京师纳贡的贡品,只有冬季凿冰而捕捞的银鱼才是极品。芦家雾村在蓟运河的东岸,原来在河的西岸有一座大庙,河东有一位信佛的老大娘,每日渡河到大庙中虔诚祈祷,前后四十年往返跋涉不倦,终于感动了神灵。忽然有一天,大雾迷漫,昏天黑地,四面见不到人和景物,半空中大风骤起,居民闻风涛之声骇然惊恐。不一会风停雾散,天气晴朗如初,定睛一瞧,原在河西的大庙已岿然屹立在河的东岸,这就是芦家雾村的“雾抬寺”。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寺。它与中宿峡的飞来寺大略相似。这个传说记载于《宁河县志》“纪闻”篇。
  据杜立德说:贾岛在芦家雾的坟早就荒废了。在历史上曾经有县令为他立过碑。但是没有多久就被村民给刨了,说贾岛是一个诗人,也不是我们村所知道的人,而且官吏们多次到这里来,也不关我们的事,还找麻烦,不如刨了算了。魏裔介听了杜立德的介绍,为村民的无知而叹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浪仙(贾岛)有知,岂复凯此一盃水一盃饭耶(喻僧人化缘)?又云,碣石今尚在永平(昌黎),海潮高则随之高,潮落如故,其淪于海者,非的语也。余尝慕尧夫之远,悲照邻之穷,喜浪仙之弃浮屠而从学于昌黎也。记此以为谈资。”
  以上引文出自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其中有三个人物典故都是和杜立德当夜交谈到的。“余尝慕尧夫之远”。是魏裔介仰慕北宋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魏裔介称:“邵尧夫史称范阳人,余向以为在定兴、涿州耳。丁未(1667年)主试武闱(武会试)与冢宰(指吏部尚书)杜纯一(立德)谈,乃知其在宝坻,至今有邵家庄,其族姓尚繁。”邵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百源之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他和二程有密切往来,宋朝屡授官职而不接受。以神秘的创世说—“先天学”,解释先天地而在并创造天地万物的道理,认为宇宙本原是“太极”,“太极”即“心”、“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所以“余尝慕尧夫之远”。
  “悲照邻之穷。”是指唐代诗人卢照邻(约637—680年),也是范阳人,字升之,曾任新都县尉,因染风痹病辞官,自号幽忧子。由于风湿病痛折磨,穷病交加,不堪折磨投河而死。是初唐四杰之一,由于生活困境,其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为最有名。四十多岁而终,人生苦短,为世人所悲。
  “喜浪仙之弃浮屠而从学于昌黎也”。贾岛入浮屠,即入佛门为僧,后遇韩昌黎(韩愈)弃佛门而从学。相传,他在街头吟诗,碰到身为刺史的诗人韩愈。韩反对佛、道二教,是儒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贾岛在苦吟“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时候,遇到乘轿而来的韩愈。韩愈说:“夜间的庙门都是关着的,是推不开的,用‘敲’才恰当,符合常理。”于是使贾岛茅塞顿开,才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立拜韩愈为师,决意弃佛门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后在长江(今四川遂宁)任主薄,在普州(四川安岳)司仓参军。在为僧时,所作诗中有天津滨海的景观。如《寄沧州李尚书》,诗中的词句就有古雍奴县的写照。
  陂淀封疆内,蒹葭壁垒根。
  摇鞞边地脉,愁箭虎狼魂。
  水县卖纱市,盐田煮海村。
  这是节选自《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贾岛三)中的诗句。其中陂泽湖淀、芦苇盘根、水乡盐田、煮海熬盐等盛唐后期的滨海景象,贾岛如果在四川为官,不亲临滨海盐灶地,是绝对写不出富有滨海特色的诗句。
  “陂淀封疆内”,在所辖的疆界内都是洼淀坑塘,古代巨泽七里海,史称陂泽,古代“雍奴泽薮”,四面有水曰“雍”,存水而不流曰“奴”,也称泽,长满水草植被曰“薮”。汉代雍奴县就是以水泽命名的古县。
  “蒹葭壁垒根”。蒹,是没有吐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这里是芦苇的总称。喻指芦苇如高墙壁垒盘根错节,是湿地水泽典型的生态景色,与上句波陂地形相呼应。
  “摇鞞边地脉”。摇动起来的钐刀沿着地边收割芦苇。“边地脉”,指坑塘、洼淀、沟壕的埝埂埝坡。
  “愁箭虎狼魂”。割芦苇的钐镰挥动起来,有如愁苦樵夫射出的箭,使虎狼惊魂落魄。
  “水县卖纱市,盐田煮海村。”这里的“水县”喻指以水泽封疆为特色的县,那就是古雍奴县;所产的芦苇可以变成编织品卖到细软的集市上去。这里傍海煮盐的灶户,靠芦苇当薪柴,描绘的都是熬盐煮海的村落。
  杜立德在贡院与魏裔介交谈贾岛墓,被村民刨平的历史传说,魏在《贡院夜谈记》中为村民的无知而“嗟呼”,村民说:“岛诗人,非我乡人所知,是骨朽已久,而吏人数来,落吾事。”足见当年因贾岛的名声,使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吏无数次造访,接待给村民找了麻烦,没有好处,还落下了事,这是刨坟的原因。
  芦家雾原名卢家雾,与芦台镇的原名“卢乡”是一个“卢”字。此处在芦台镇南,河道湾多水阔,春夏多雾,以卢姓和雾的景观为名,其南部有“夏雾”村。随着历史演变,将“雾”演化成“坞”,“卢”也变成了“芦”,“夏”变成了“下”,地名的真实含义也变了味。据杜立德讲,贫病交集而投河自尽的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坟,也在芦家雾。魏裔介是饱学多识的大学士,为了让杜立德的谈话成为历史资料传承后世,特在《贡院夜谈记》的最后写道:“记此以为谈资。”
  附:贾岛“推敲”典故原诗: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选自《全唐诗》第十七册(贾岛二),卷五百七十二,六六三九页(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二十四史
  1.史记汉·司马迁130卷 2.汉书汉·班固100卷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卷 4.三国志晋·陈寿65卷
  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卷 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卷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卷 8.梁书唐·姚思廉56卷
  9.陈书唐·姚思廉36卷 10.魏书北齐·魏收114卷
  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卷 12.周书唐·令狐德菜等50卷
  13.隋书唐·魏征等85卷 14.南史唐·李延寿80卷
  15.北史唐·李延寿100卷 16.旧唐书后晋·刘昀等200卷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卷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150卷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卷 20.宋史元·脱脱等496卷
  21.辽史元-脱脱等116卷 22.金史元·脱脱等135卷
  23.元史明·宋濂等210卷 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卷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贾岛
相关人物
邵雍
相关人物
卢照邻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寄沧州李尚书
相关作品
题李凝幽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