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59
颗粒名称: 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
分类号: F550.7
页数: 6
页码: 4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古代的漕运是指水上的运输方式,起源于距今4000年前的禹贡时期。禹贡黄河是指黄河首次流经的七里海,是漕运文化和妈祖海神文化的发源地。《禹贡》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古代地理著作,以水和九州贡物为纲,描述了九个区域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水路运道等情况。在这段原文中,大禹治理土地的过程被描述了出来,同时也提到了冀州的治理情况、土壤质地、赋税等信息,以及恒水、卫水的通畅程度和岛夷之民的风俗。漕船从海里驶来,可以从右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
关键词: 七里海 水路运输 宁河县

内容

中国古代漕运,泛指水上运输。有史记载的中国漕运始于距今4000年之前的禹贡时期,贡物舟行绕海入河及循河出海的滨海地区就是七里海。“禹贡黄河”从七里海分流入海,古七里海是面积广阔的雍奴泽薮,大禹治水,把河北大陆泽之水,导流入七里海泄入渤海。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首次流经的七里海,是漕运文化的肇兴之地,是妈祖海神文化的摇篮。中国史书记载漕运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
  《山海经》、《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前者以山为纲,后者以水和九州贡物为纲;前者成书于春秋,后者成书于战国时期。大禹时代是从公元前2140年开始,我们说4000年前“禹贡黄河”从七里海泄海,就是指这个历史时期。《禹贡》的作者,假托大禹治水时,把所划分的政区疆界,用自然分区方法,以天然山、河和海把全国分为九个区域,名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每州分叙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和水路运道、种族等。对于土壤颜色分类等级都有详细描述。全篇虽然只有1193个字,但靠水路漕运贡物的描述却很多,而九州之贡物都经黄河运入中原帝都。因文章古涩难懂,现将有关漕运内容原文择录并配释解。
  原文:“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释解:大禹治理土地,在经过的路途上,顺着山岭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并且为高山大川命名。冀州(包括今山西、河北、辽宁):治理是从壶口山开始,然后就去治理梁山和岐山。已经整修好了太原一带,便又治理到太岳山脉的南坡。覃怀一带的水利工程已经有了成效,便去治理横流的漳河。冀州的土壤是白色而且柔软,这里的臣民应当交纳一等赋税,也可以间杂着出些二等赋税。这里的田地属于第五等。恒水、卫水既然已经疏通畅流,大陆泽一带也就可以耕作了。岛夷之民的风俗是穿着皮制的衣服。运输贡物的漕船,是从海里驶来,可以从右边碣石山进入黄河。
  注:恒、卫、漳等河流,都是黄河流经天津滨海的古河道。碣石在秦皇岛地区。
  原文:“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释解: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在这个区域中的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都已经疏通,雷夏泽也治理称湖泽,雍河、沮水都流进了这个雷夏泽。水退以后,这一带的土地种上桑养蚕,人们也从丘陵上搬下来,居住在平原。这里的土壤黑而且肥美,草长得非常茂盛。这里的树木长得枝干修长。这里的田地属于第六等。这里的赋税等级和治理九州治水中兖州所完工的序数相当,属于第九等。垦种十三年之后,再和其它州的赋税等级相同。这里所进贡的漆、丝一类物品要经过加工,丝织品染成各种花色,然后用筐子盛着进贡。运输这些贡物靠船只,由济水、漯水航运而来,然后进入黄河。
  注:沮水: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济水:黄河支派,经山东梁山。雍水:俗名濉河,注入渭水。雷夏泽:也称“雷泽”,今山东菏泽东北。河:指古代黄河。浮:指水路船运,即漕运。
  原文:“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释解:渤海和泰山之间的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山呙夷地带已经治理了,潍水、缁水也已经疏通。这里的土壤白而且肥美。沿海的广大地区都有产盐卤的良田。这里的田地属于第三等。这里的赋税是第四等。这里进贡的物品有盐、细葛布,以及各种海产,还有泰山山谷中所出产的丝、麻、铅、松和怪石。莱夷一带可以放牧牲畜。山桑和丝纺作为贡品。进贡的水运路线是由汶水到达济水,而后转入黄河。
  注:岱:指泰山。汶水:今大汶水,源出莱芜县。
  原文:“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释解:在渤海、泰山和淮河之间的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这里的贡品是五色土,还有羽山山谷里出产的夏翟的羽毛、峄山阳坡上所特有的桐木、泗水之滨所产的可以漂浮水面的用来制磐的石料、淮水下游有所产的珠和鱼类,进贡时要把纤细的黑色的经和白色的纬放置在筐内。进贡运输的船只,要经过淮水、泗水而转入黄河。
  注:泗水:山东中部,四源并发而得名。淮水:今江苏秦淮河,秦始皇时改名。
  原文:“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涤荡,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淮泗,达于淮泗。”
  释解:在淮河和大海之间的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北部):这里的贡品是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关玉、竹木、象牙、犀牛皮、鸟羽和牦牛尾及木材。岛夷的人都穿着草编的衣服。将贝锦放在进贡的筐子里,将橘子、柚子打包进贡。这些贡品是用船装运,沿着长江、海运到淮水和泗水而入黄河。
  原文(择录):“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释解:荆山和衡山之间的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这里进贡的物品有鸟羽、牦牛尾、象牙、兽皮和金、银、铜三种金属。进贡运输的船只,由江水、汶水、潜水、汉水漂浮而来,然后转陆路再入洛水,由洛水达于黄河。
  注:荆山:在湖北省彰县境。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一名岣嵝山。江汉:指嘉陵江,沱水是江水的支流,潜水是汉水的支流。
  原文(择录):“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荷泽,被孟猪。……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释解:荆山和黄河之间的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伊、洛、湛、涧这些河流经过疏通,已经顺利流入黄河,荥波泽已经汇成大湖,可以储存大量河水,使河水不致横溢。这里进贡的物品有漆、麻、细葛布、苎麻。进贡的纤细的丝絮要用筐子盛着,此外还进贡用来磨制磐的磨石。进贡的船只由洛水航行而来,然后到达黄河。
  原文(择录):“华阳黑水惟梁州。……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释解:华山以南和黑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西南部和四川):……这里进贡的物品有关玉、铁、银、钢铁、硬石和磐,还有熊、罴、狐、狸四种兽皮以及地毯等毛织品。西倾山的贡品要由桓水运来,经过潜水、沔水,然后陆行至渭水,横渡过渭水而进入黄河。
  原文(择录):“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歼。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释解:黑水和西河之间的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甘肃及其以西地方):这里贡纳的物品有关玉、美石和珠宝。进贡物品运输的路线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然后会在渭水的湾子里。进贡地毯的有昆仑、析支、渠搜等邦国,于是西戎各国都安定了。
  以上是《禹贡》关于九州贡品,由水上漕运路线的概况。全国九州贡物,不管是内河由陆路转运,还是循海转内河,都得进入黄河。4000多年前,禹贡黄河从天津七里海呈纷流之势入海,已为典籍和钻探发掘考古所证实。《禹贡》是中国记述漕运的第一部史书。这在《光绪顺天府志》的记载中,就早有记述:“《禹贡》言:扬州贡赋,沿海达淮。此即海运之滥觞。”“滥觞”即为起源。漕运的起源是由《禹贡》中贡物的水上运输而兴起。
  大禹冀州的夏朝的建立者。他接受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循山疏导,并亲临现场指挥,栉风沐雨,历十三年之功,终于战胜洪水,让人民得以平土而居。由此大得民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者。
  公元前2140年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氏,华夏民族由此起源,黄河也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七里海作为“禹贡黄河”通海之地,当属漕运文化的摇篮,是漕运海神妈祖文化的最早发祥地。黄河支派漳水流域诞生的海神寿仙麻姑及河伯等传说,比北宋江南妈祖海神早约800多年。因禹建立夏朝,世人也称其为“夏禹”。其分封全国为“九州”,铸“九鼎”,各部落邦国按地域土地等级、特产等赋税等级纳贡,称之为“禹贡”。夏禹治理黄河自西而东循山导水,从天津滨海平原“雍奴薮泄海”,世人称之为“禹河”,也称为“禹贡黄河”,当时成为漕运夏禹王朝贡物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夏朝冀州的疆域,从河南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扩大到北抵燕山,南达淮河,西起陇山,东至天津最早的滨海地区—七里海巨泽。这个区域范围,称之为“中原”。而在此以外的周边的其他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由于落后和弱小,也都按等级纳贡。《禹贡》把这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称之为“岛夷”。这就是《禹贡》中多处提到的“岛夷”。到了春秋时期,居于燕山东北的小国令支、孤竹等,为燕国吞并;居于山西及河北、河南省西部的一些小国和赤狄、白狄、长狄及“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都为晋国所兼并;今陕西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分别为秦、晋两国所吞并;江汉和江淮流域的少数民族,分别为楚、吴、越所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记载,大禹建立的夏朝,已经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史学界认为“禹铸九鼎”的传说,是有历史根据的,是管理国家机器初建的象征标志。“禹贡黄河”漕运贡物的历史,是战国时期《禹贡》一书所记述的,为中国首部记载漕运的历史著作。七里海为“禹河”的出海通道,古今史书均有记述,而且从1954年开始的考古钻探发掘证明,古代巨泽七里海的南岸,正是“贡禹黄河”三角洲的北岸。《水经注》把七里海称之为“雍奴薮”。其意是,四面周围都是积满的水,叫做“雍”;这些水可以储存流不出去,成为水的坑、塘、洼、淀,叫做“奴”;在湖泊、坑塘、洼淀和间杂长满水草的地貌,叫做“薮”。奴,指没有自由的水。古人形象地概括了七里海的原始风貌。当时七里海导水,主要是导河北省境内的“大陆泽”之水。其水源出自今河北省内丘县以南,太行山区的河流都汇注于此,通过黄河的支流古漳水泄入七里海后入渤海。大陆泽古代水势浩大,面积甚广,跨有今河北省巨鹿、隆尧、宁晋诸县。到唐代时,湖面东西还有二十里,南北有三十里,后来都湮为平地了。七里海因地处滨海,来水可储可泄,加之“大陆泽”之水从太行山脉东行,经过大陆泽沉积,加之山麓含泥沙量低的因素,使古老的七里海的河道有两条,一是西线从宝坻境内的黄庄洼循青龙湾河流域的史家庄入七里海;另一条是东线,循古鲍丘水(今蓟运河)从黄庄洼经小月河村到宁河镇北小茄庄和县南裴庄、芦台镇。这些地方的牡蛎遗存经测年,都在5200以前,说明五千年前,这些地方是河流与大海交汇的潮夕往来泻湖海口潮间带。
  主要参考书目:
  1、《天津古史寻绎》(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
  3、《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
  4、《古代巨泽七里》(线装书局)
  5、《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
  6、《四书五经·禹贡》(上海辞书出版社)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