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子把董氏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34
颗粒名称: 铲子把董氏的兴衰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9
页码: 281-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芦台镇的董伯章曾是商界巨头,他的“会升恒”、“会升祥”、“会升泉”三大海号居芦台八大海号之冠。他赞助父亲还乡后,利用资金扩展了商业版图,拥有九十六处商号,成为当地有名的“铲子把”。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府内建筑布局精心设计,现在还保存着部分遗迹。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董氏家族逐渐没落,许多知情者已经去世,而铲子把的故事也成为了芦台镇的传说。
关键词: 芦台镇 铲子把 董伯章

内容

芦台镇沿河路市场开始修建了,平地的推土机轰隆作响,一眼望去可以直到河堤。我突然想起这里不就是铲子把董府的宅址吗!谁是铲子把?董伯章。他在清末民初曾创下近百数之商、亿万之银、豪华之府。他的“会升恒”、“会升祥”、“会升泉”三大海号居芦台八大海号之冠,被列入京东八县首富之列。他的六十华诞之盛、名伶献艺之美、飞贼盗宝之奇、是芦台几代人传诵的佳话。笔者在孩提时就听祖母、曾祖母不厌其烦地讲,这些故事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我在刚成年之初,曾入该府仔细地观察过其建筑布局,尤其是大厅。边看边想像着那些故事,迄今尚可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平面示意图。遂萌生出写该府的兴衰之念。经打听沿河路尚住着一位董氏的传人董煜。可我并不认识他,有一天我冒昧地敲开了他家的门。可巧他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后,他承认写“商贸沧桑”,不写铲子把是不完整的。我们达成了共识,遂奔走天津、汉、芦之间访亲问友了解了一些情况。经过半年的工作把全部材料进行了沟通、甄审、核实、印证和删取,并调整了年代的顺序,请教了一些文人和八十岁以上的老者,才勉成一稿,并修改了七次。览稿细审还留有不少遗憾,那些已经不能采到的情况使人觉得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如有不实之处或者是错误,只得请董氏各地之传人和广大的父老乡亲批评指正了。时光过得太快,前几年尚有一些知情者,如今已经一位位地逝去,使人感慨万千,但已不可挽回。
  以下就把铲子把董氏的兴衰,以及其府内所发生的故事,约略地叙述如下:
  锦衣还乡
  伯章的父亲是位太医,他大约生于道光十年左右,从小聪慧立志从仕,在而立之年考取了进士,派在宫中充一名太医。全太医院共有十二名太医,唯董太医年青而品级最低,宫中诊治一般都轮不到他。在郁郁中一直不得展示才华。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正处多事之秋。光绪皇帝立志维新,下诏书“明定国是”,掀起了变法浪潮。慈禧震怒了。她连夜失眠头痛欲裂,急传太医院派员诊脉。从最高品级的派起,交替传唤了十一位,依然罔效。连续罢黜了几个太医,此时轮到了董太医。也是该他露脸,在分析了以上十一张方子的基础上,找出了病源,慎重地开了一个方子。三剂药下立即生效。慈禧顿感心清气爽大病已愈,急传董太医晋见。遂令总管太监李莲英挑四件珍宝赏赐于他。当年董太医已过六旬,借机恳请辞官回乡。慈禧沉吟片刻也就依了,另赏白银若干准其还乡。四宝中李总管留下一件,太医就带上三宝、白银,由北京镖局护送,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芦台。府内一片欢腾,恭迎老太爷回府。
  铁铲雄商
  太医还乡后,他的独子董伯章非常高兴。当年正处海号发展之期,他正筹划着以家乡为基地向全国扩展的计划,目前只欠资金。父亲已明其意,就有意扶植他。遂携三宝返京城变卖。经多日交易卖掉了两宝,即刻返程。他将自己所有的金银陈列堂前,唤伯章过来,说明自己已是行将入木之人,钱财已是身外之物。看来你尚有些才气,把这些东西拿去创业吧。董氏的复兴全靠你了,望你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在这里补一句,三宝中之另一宝呢?据说是一只变色瓷盘,一直存在到1966年,失落于文革。)
  此时的伯章已在镇内建立了“会升恒”、“会升祥”和兼营烧锅的“会升泉”三处海号。父亲的支持正如鱼得水,遂瞄准了铁路的迅速延伸,循沿线主站地树立银号、商号。他的策略是:以连锁反应的方式运作,在已有高效益的号中,抽取部分资金复立子号,子号发达又立孙号。如此以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多,财源滚滚而来。到鼎盛时期,已拥有商号九十六处。其最雄厚的银号不在芦台,在南京。并且辐射东北、京津、江淮各地,声振全国。凡冠以会字号的买卖,均为董氏资本。
  伯章以宏才大略和惊人的毅力,奋勇拼博,把事业推上了顶峰。他有如一把锋利的铁铲,铲磨历久磨掉了铲头,只剩了一根秃秃的铲子把。芦台人就给他起了绰号——铲子把。
  华诞奇闻
  一、兴建豪宅
  伯章年近六旬踌躇满志,为准备祝贺自己的六十华诞,亲自兴建了一座豪宅,并精心设计了大厅。该宅坐落在北街中段,处码头街西约百多米的地方,坐北朝南。内宅为七间建制三层到底,外宅是以十一间建制的正房和一遛东厢房组成的,是内外合璧式的建筑。
  内宅第一层为七间倒正房,以东边第一间为大门口,门外有两个上马石。入门见一方影壁,入院在宅第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垂花门楼。门楼内为东西厢房各三间。
  第二层又是七间正房,中间的一间为过厅房,前后无门。出过厅见东西厢房各六间、敞院很大。厢房后地基突然耸起约一米多高。在此地基上建一座巨大的厅房,其栿架的长度为十二米,举架高约三米,凡四架。从脊上距地面总高度约八米,室内路身约十一米多。
  大厅通脊下依然为七间,去东西各一间闭式箭道外,厅内为五间,中堂屋占三间,东西各有一间内室。后簷有后门,距后门前一米多的地方有座通顶木制屏风。东西两内室的门就开在与屏风平齐的地方。前簷正中以三间地势设四扇菱型窗格的屏门。中间的两扇可以卸下,左右两扇可以内开,卸下活动的下门槛,屏风与内室门框上挂帘,就是一座敞式的戏台。该厅为双脊建制一高一矮,中间为天沟。此厅之高之宏,属镇内独一。
  在大厅等高的基础上,厅后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由于大厅前廊后厦、厢房又有前廊,曲廊迥转避雨遮阴。厅前阶下有两株深红海棠,厅后阶下有两株丁香,逢时放蕊喷香四溢。在两厢房的北山下,设两道门可通外宅、而一般锁定不开。
  内宅外为一敞院,北向为一道十一间正房,以东起第三间为后门口,在第一间处向南建一遛东厢房到内宅的过厅房处,合围成外宅,总计约七十间房屋。此处开一角门通内宅,并建一道短墙。墙外为山西人吴尔泰经营的“万泰恒”油漆店。
  二、华灯高照
  豪宅建成后吉期已至。那年是民国七年(1918),头两天在北街府外,东起工部关胡同,西至晋兴源胡同,搭起过街牌坊。府门口张灯结彩,忙活人进进出出,一片喜庆氛围。据原住桥西的周俊祥回忆,他祖上曾被佣为厨工,专司制大寿桃之职。要求必须以五十斤面蒸得一个,凡四个必须在吉期当日蒸得。据说先蒸个圆胎再复蒸,凡四蒸始成。当将寿桃抬上大厅条案上后,只见桃咀鲜红桃叶翠绿,煞是好看。此后给芦台人留下个歇后语:“一百斤面蒸俩大寿桃——废物点心”。
  三、名伶献艺
  为加强喜庆气氛,提前请旅津芦台人童萌亭先生在津敦请河北梆子名伶元元红到芦台献艺,并与赵佩云(即小香水)联袂而来,童先生与元元红有交,一请而准。
  元元红名魏联升,河北安次沟河人。生于1881年,十二岁入永盛和班,学艺六年期满。在津鼓楼“北金声园”首演,后与小香水主演于“下天仙”戏院。他是民国以来河北梆子著名须生,对直隶新派唱腔的形成,有突出贡献。他的影响遍及东北、华北各地。来芦时年方三十七岁(比小得水大十三岁),艺术上正处高峰期,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吉期当天,大厅立马布置成戏台,厅前的天井上搭起凉棚,棚下摆上二十张高桌,容客位一百多个。台上文武场就位开锣打通,台下桌上摆好茶果瓜籽,客人就位。堂客入厢房临窗观望。大门口不可能全部把住,已挤进一些熟人,都站立在过厅后檐下攀肩接踵翘首伸脖,唯恐遗漏精彩的一瞬。
  当年演出盛况已难历述,只以《桑园会》一出为例描述如下:
  当饰演白氏的赵佩云(即小香水)一亮像,那扮像端庄严肃的神情马上慑住了观众,她举止大方俊美,台下一片寂静。她以悲切的慢板唱出“白氏女生草堂泪流满面”时,在“女”与“里”字上极尽曲婉有呜咽凄凉之韵,当唱到“观不见奴的丈夫转回家园”时,声情悲楚泪随声下。响起一片掌声。(小香水当时以演旦角为主,后来才改演须生)。(注:桑园会中之女角叫白氏与京戏不同)
  元元红饰演的秋胡,由于扮像俊美潇洒,一上场就是个碰头彩。当唱到“与老娘对坐草堂前,听孩儿把当年细对娘言”时,那优美、圆润、流畅、华丽的旋律冲口而出,其中那段二六板唱得婉转迂迴跌宕起伏,场下掌声雷动。俟后好长时间内,镇内街头巷尾尚有人不时地学唱元元红、小香水的唱段,真可称醉倒了芦台人。
  四、飞贼盗宝
  元元红到芦台唱戏的消息一传开,在津惊动了三个飞贼。他们步戏班的后尘,尾随而下。此时的董府正热闹非凡,近至京津和丰、宝、玉、遵,远至东北江南,贺客陆续到来。开戏时飞贼早已藏匿在厅上的天沟之内。经数日侦察,已摸清了底细。
  寿诞一过,客人与戏班全走了,府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劳累了数日的伯章,已感筋疲力尽。虽夜已入更,尚坐在大厅内品茶。忽然间,从栿樑上,厅匾内,天沟中嗖嗖地跳下三个人来。只见来人青衣短靠拱手抱拳叫老东家不必害怕,我们给您拜寿了!本来我们是奔着皇宫珍宝来的,可惜没有发现。虽说无宝,有此豪宅近百数之商,也可称富豪了。府内黄白之物非我所需一丝未动,现在禀告老东家一声,就此告辞啦!说罢三人就要走。伯章急喊:慢!叫管家拿出一张三百两的银票说:与各位幸会。请千万收下这点心意以做仪程,万勿推却。三人接票抱拳说了声谢啦。出厅窜上房去随之无踪。俟后令人查验天沟内,厅匾中,栿樑上,均有栗子皮、鸡蛋皮和花生皮,都是飞贼所弃,而府内金银分毫未失。
  “废铁”之论
  董太医何时殡天,已无从查考。后人齿稚没有印象。论理应在伯章祝寿之前,否则父在子不可享盛寿礼。至于伯章何时谢世,后人也无印象。只知其弥留之际,口已不能言,见他伸出四个手指冲两个儿子摇动。众人相视不解何意,大管家在场看出了端倪,问:老太爷是否说还差四个买卖就全了百数了,是叫爷们去完成它?儿子们急忙大声答应:一定完成。伯章听后微微点首闭上了眼睛,溘然而逝。但他哪里知道,儿子们却一直没去完成它。
  伯章有两个儿子,云浦为伯,云湘为仲。浦先后有两位夫人,嫡生五男二女,继生四男一女。而浦生性懦弱,没有父亲那种开拓精神。虽曾一度任芦台商会会长,而不过做点慈善事务,日常工作任别人去做。能以守业,尚赖继氏张夫人的鼎力协助。芦台人戏称他叫“废铁”。其寓意是:他父亲披荆斩棘用剩下的铲子把,到他手里就变为废铁了。其实他在商会从政多年,有一定的业绩,只是人特忠厚而已。
  巾帼秉政
  云浦的嫡夫人常年卧病,内外之事一概不管,后来去世。继娶的夫人是塘沽张氏。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嫡夫人所生之五子均年幼成婚,他们倚仗家富养成了玩乐的习惯,对花钱是挥霍无度的,从商号内任意支取。买卖多有亏损,已经出现了败象。
  这时,张夫人进门,对她来说面对的是一盘乱棋。她识文断字,博览群书,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双手能打两组数的算盘,且毫厘不差。平时不苟言笑面带威凛,城府深邃韬略过人。她首先捋清了府内局势,进行了整肃。裁汰了冗人,清除了异已,启用了能人,制订了规章。不久秩序恢复了正常。之后令管家随同,下各商号调查,全盘掌握后,调整了经理、财务、外柜人员。辞退了不称职的人。立下制度,凡每月底各号必派人送达当月帐目到府,不准拖延。张夫人细心查帐,茶饭不顾星夜不疲,凡有隐匿定罚不贷。并暗派心腹卧底监督财务。商号人员无不警惧,使营运井然。她以只手力挽狂澜的魄力,给董氏带来了中兴,扶直了这座倾斜的大厦。而云浦乐得其间,万事不管。
  盗子引母
  为保持董氏家族的完整性,特写一下云湘一支的情况:
  伯章一死,哥俩就分家了。天津附近的事业分给了云湘。云湘把分得的芦台“会升泉”烧锅部分的房产给了哥哥,全家就搬到天津河北区住去了。他居住在一座二层小洋楼内,生活倒也安然舒适。忽而已过盛年,膝下无嗣忧心忡忡。夫妇商量打算到芦台求得一孙,以承后业。那时芦台三少爷已有一子乳名大山,年五岁。五少爷也有一子名大曾,年三岁。但多次恳求均为张氏夫人所拒。夫妻返津闷闷不乐。而天津的管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献出一出“盗子引母”之计。云湘准了,管家就只身到芦台找店住下,每天到董府门前去窥探。目标是大山,估计山无父,母定会恋子而去津的。居然有一天大山随丫头到府外玩耍,丫头一不留神,管家抱起大山就跑。丫头马上回府报告。
  张氏知道后,震怒之下打了三少奶奶。令其到天津索还大山。当到了天津后,见大山高兴地在玩耍,心就塌实了一半儿。合家又力劝三少奶奶留下。她自忖回去也没什么好,也就留下了。云湘夫妇大悦,即延名师给大山启蒙取学名董烁,母子相安。到此“盗子引母”之计全部完成。管家因设计有功,云湘奖给他天津的商号一处。芦台张氏夫人闻讯后,怒不可遏,告诫子孙,与天津恩断义绝永不往来。
  大厦倾圮
  大山被盗后,一代才女张氏夫人心中愤懑,急火攻心脑栓塞一病不起。福不双降祸不单行,正赶上时局骤变,日寇势力已逐渐深入东北,关外各号纷纷倒闭,关内商号也受到了威胁岌岌可危,形势急转直下。
  而各位少年终年在外,以监号为名任意挥霍。张夫人一病,更加有恃无恐,吃、喝、嫖、赌、抽、无所不为。由于年幼无知,被匪人圈了秧子(即合伙设赌骗财主少爷钱财的一种方法)。据说一把牌就输了一个庄子,凡半月将丰润县大吴庄附近的九个庄子,通通输掉。
  有的赴名城嫖名妓,花了大批金银,才可一赌芳容,而此君面目丑陋姑娘不齿,遭到冷遇。而他却迷恋不舍,携金约友频打茶围,纠缠不休。天长日久,姑娘已得万金,才提出条件:如能打制一具金盆为其濯足,方可引其上床。此君乐不可支,急从号中提金制盆以献。其奢靡程度已尽其极。
  有的公子纵欲吸毒客死他乡,嫡夫人所生之五子均少亡不存。张夫人所生四子,赶上家道中落。六少爷夫妻常年住香河岳家,无嗣而亡,其妻终生未回董府。七、八两少爷均以自食其力为生,九少爷少年聪慧却染上肺病未婚而夭。
  1924年突然一具行棺运到,是客死他乡的某公子灵柩。为运输方便,行棺制做狭小。佣工到河下卸船时,见行棺虽小而通裹铅皮,分量很重。当四人抬上大厅时,右手后的周英一上台阶,右脚滑入花池,几乎没踝。抬棺忌讳落地,在此千钧一发之时,旁边的王顺起一把托住了扁担头,才得以拔出脚来。入厅后稳当端正地将棺材停在板凳上以后,才向老东家道贺,遂有人端出四十块现大洋谢赏。
  董家排辈按金水木火土排。伯章是字,应在金字辈。正名没有忆出,只能以字记。这五行的排辈缘何将木水倒置,据说是忌水火不能相容。可董家却另有解释;木字辈的人所以少亡的多,是下辈的火给烧的。
  在1927年,大曾(即董煊)六岁时,听人们议论要搬家了。不知是哪位公子死后欠下了三十五万元的巨债,不卖府第是过不去了。这时府内各房奶奶们,尚有老妈、丫头各两个,董煊六岁也有两个老妈侍候。除主人外,尚有下人六十多个,不得已只得遣散。各府人等就搬到了南街西大桥东的原“会升泉”烧锅所在地。该院原来前后通行。后来北半部卖了,后半部原来系制酒的作坊,没有门窗,只得简修而居。真如“红楼梦”中所说:“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铲子把董府由盛而衰,不过三十左右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粒尘砂。伯章的才能是优秀的,堪称为勇敢拼博的一代雄商。云浦虽弱,张氏夫人乃一代巾帼英才,以惊人的毅力撑住过这座大厦。可是对嫡夫人所生之五子,过于迁就,似有投鼠忌器之虑。商号虽多战线太长,管理能不失控?经理割据弄虚做假,资产定会流失。民国以来军阀连年混战,日寇入侵战火纷飞。伯章的死、云浦的弱、张氏的病、公子的淫、三七归一由量变到质变,一座大厦轰然坍塌。也并非只因公子们的无行所造成的。不过对董氏衰败来说,他们无疑是一杯杯催命的毒酒。
  云湘对芦台董府的衰败过程看得清清楚楚,他明白了除外部环境原因外,对后人的教育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做未雨绸缪之策。遂不使董烁染指商业,令其接受学校教育。董烁大学毕业后入天津某银行供职,解放后该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工龄延续,于1980年离休。“文革”中虽也受到冲击,但在落实政策时,凡查抄之房产财物一律退还无缺。看来如果没有芦台董氏的“前车之覆”,就不会有天津董氏的“后车之鉴”。云湘还是明智的。

附注

注:文中有关董氏家族情况为董煜提供,名伶献艺之部分情况摘自《河北梆子简史》。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若愚
责任者
董伯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