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飞行专家王殿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25
颗粒名称: 当代飞行专家王殿礼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252-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殿礼是一位特级飞行员,曾经遇到起落架无法放下的问题,但他沉着冷静,通过俯冲、拉起、横滚等动作尝试解决问题。最终,他成功将飞机安全降落,完成了单轮着陆的方法。
关键词: 宁河县 飞行专家 王殿礼

内容

王殿礼,1962年6月生,宁河县东棘坨镇小从庄人。1980年7月入伍,同年7月,入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81年1月,入空军第七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83年7月至1985年6月毕业后,先后在空军43师128团、127团、空军第21师63团任飞行员。1986年11月,调任空军第十一航校二团一大队任飞行教员。空军第十一航校改为空军飞行试验训练中心后,历任该中心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参谋长、副团长、团长。2003年7月至今,任空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参谋长。特级飞行员,师级昼夜指挥员、夜间教员、四机长机,飞过歼六、歼七E、歼八B、歼十、强五、苏三〇等八个机种十四个机型。参加过多期外训教学,多次参加空军组织的各种演习,表现出色。飞行累计超过3000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五次。他是空军飞行金质奖章获得者,飞行硕士研究生导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是名副其实的飞行专家。本文以记实的形式,记录这位从宁河西北小从庄农民家庭走出来的特级飞行员,以飨广大读者。
  一、初次单飞就遇到了重大险情
  1981年1月,19岁的王殿礼以优异的成绩从预校毕业,转入航校,从此开始踏上了登天之路。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飞天之路,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也有征服风险和挑战的喜悦。王殿礼在教员的带领下,进行严格的飞行准备。和同伴们一道,熟记各种飞行数据、实施方法、操作程序、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置方法,顺利通过一道道的关口,如愿以偿地驾机飞上蓝天。由于准备充分,天资聪颖,王殿礼的飞行技术得到了教员的认可,在同期飞行学员中,带飞的次数最少,却第一个放了单飞。单飞是飞行员的一个坎,意味着你的飞行技术获得了教员、领导们的信任,在飞行生理、心理、技术上已过了关,尽管是稚嫩的,但对驾驶该型飞机已完全胜任了。王殿礼还未充分享受这种单飞的喜悦,飞行生涯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在迎接着他。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王殿礼驾初教六单飞特技课目,那是他单飞的第6个起落。完成动作返航时,天空已开始下起了小雨。指挥员看天气条件不利,叫空中的飞机按顺序提前返航。毕竟,这种天气对刚刚单飞的飞行学员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加入起落航线后,在航线的第三边,“T”字布的侧方,王殿礼和往常一样,把起落架手柄扳到了放下位置。“咣、当”,传来了一声熟悉的声音后,飞机却意外地一侧,飞机产生了右侧滑。他低头看了看起落架放下信号灯,只有前、左起落架绿灯亮,右侧的灯不亮。按下检灯按钮,三个绿灯全亮,抬头看右侧机翼上标志起落架放出的指示杆,没有伸出,初步判断,起落架没有放下。
  飞机的正常着陆,全靠其机腹、机翼下的三个起落架支撑。如果三个起落架均未放下,也可以进行迫降。但如果其中一个主起落架未放下,飞机着陆后,会由于失去一侧的支撑而机翼接地,处置不当,会使飞机在接地后发生大速度的翻滚,后果不堪设想。
  地面的指挥员听到空中报告后,心里不由得一沉。这种特情就是一个老教员遇到也会感到非常的棘手,更何况是一个刚刚单飞了6次的新手,稍有不慎,一个悲剧性的后果就要发生。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全场的飞行员、机务人员及其它地面保障人员,都站了起来,默默地注视着天空。指挥员立即指挥消防车、救护车迅速开到指定地点待命,同时命令王殿礼沿着航线飞行,降低高度通过跑道,让地面帮助观察起落架的放下情况。
  空中的云开始压低了,雨淅淅沥沥地下,水珠滴滴嗒嗒地打在座舱盖上,又被风吹跑了。地面观察起落架的人员报告,受能见度的影响,看得不太真切。指挥员立即令中队长和一个老教员驾机起飞,去空中看看究竟。此时,空中其他飞机都已落地,只有王殿礼一人在空中一圈圈地沿航线飞行。无线电里传来了王殿礼沉着的回答,那一声声清晰宏亮的声音,给全场人员都吃上了一剂定心丸。派上天侦察情况的中队长提醒王殿礼保持好状态,以便于他们编队。五十米、三十米、十米,双机间的距离在缩近,中队长看到,王殿礼机腹下,只有两个起落架,另一个没有出来。判断明确后,中队长脱离了编队着陆,剩下的事就是由王殿礼自己单独来完成。
  在机场上空,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王殿礼开始在空中进行特殊的特技表演。对向机场俯冲,然后拉起,通过俯冲拉起瞬间的大载荷,把起落架从舱中拉出来。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还是不成功。指挥员又指挥,做横滚动作,通过侧力将起落架甩出来。于是这个刚单飞过特技的年轻飞行学员又开始做起低空横滚来。右横滚,一个,两个,三个,还是不成功。在场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指挥员只觉得手中的话筒越来越湿。旁边的教员面无表情,仰望天空,注视着王殿礼的飞机,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扔了一地的烟头。唯一让人感到有一丝安慰的是,空中飞行员的话音还是那么平静,还是那么果断,还是那么有力。于是,指挥员决定让王殿礼尝试最后一个方法,就是采取单轮着陆,让飞机较重接地,把另一个起落架礅下来。
  此时,王殿礼也是满头大汗,额头的汗一滴滴地往眼前落,分不清眼前是汗水还是雨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正常一个起落的时间是四十分钟,现在航时记录已到了一小时十五分。再不落地,油量会越来越少,没有油,发动机会停车……。这时指挥员镇定的语气,又缓解了他的紧张心情,他按指挥员的要求,对向机场下滑,做一次着陆后又复飞的动作。“下降”,“下降”,指挥员发出了清晰的口令。“保持速度大一点”,“高度三十米”,“二十米”,“十米”,“五米”,“一米”,“半米”,“向左压杆”,“接地”,在飞机左轮往地上一蹾的瞬间,王殿礼听到了一声久违的“咣当”声,成功了,右侧的起落架下来了。王殿礼兴奋地加满油门,轻轻地一带杆,飞机又离陆了。随后,王殿礼驾机安全着陆,着陆后,他看看时间,时钟停留在一小时二十六分。
  由于这次特情处置的出色表现,王殿礼因此而荣获了三等功。通过这次锻炼后,王殿礼的心理更加成熟,技术上也越加自如。在以后的飞行生涯中,王殿礼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麻烦,如飞机液压油漏光、进入螺旋、超载等,都冷静地处置了。1994年,兄弟部队飞行员因空中特殊情况处置屡屡失误,给空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空军下决心开办一个特殊情况处置培训班,将可能出现的一些严重危及飞行安全的特殊情况进行试飞,并给全空军的骨干带教,带动全空军的普训。王殿礼首当其冲地担任了这项任务的带教工作。一些平时让一般飞行员望而生畏的特情,如极限速度中断起飞、歼六的电操纵、小力臂着陆、模拟空中停车空滑迫降等等,在王殿礼和他同行们的手上变成了正常的训练课目,将一个个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禁区”,踏成了一马平川的阳关大道。目前,王殿礼已安全飞行逾3000小时,两次荣立二等功,五次荣立三等功,为空军的飞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初次任教就带外国飞行员
  1986年,王殿礼从作战部队调到位于河北沧州的第十一航校。这是一所高级航校,后来改编为空军飞行试验训练中心、基地。这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单位,承担着许多部队不能承担的任务,如培训外国飞行员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之一。经过4年的锻炼,王殿礼从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成长为一名教员。刚刚获得了任教的资格,组织上就让他带教外军飞行员。
  外训工作是国家和军队对外交往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军队对外交往,建立与外军良好的合作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训的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外训无小事”是外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信条。初次任教就带外训,既是组织的高度信任,也是对其技术、思想的高度肯定。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外训尽管只是带一个外国人飞行,但与一般的飞行教学不同,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方面是语言不通。这些外训学员到中国飞行一般只有半年时间,之前只经过两三个月的汉语培训,汉语水平比较低,只会说一些日常简单的汉语,空地通话只能用英语。但对这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员来说,英语也不是十分流利,对于一般的飞行术语还能领会,但当空中出现了特殊情况时,也较难进行有效的交流,对飞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就给教员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在研究学员技术特点的同时,要加强外语水平,以便顺利实施空中带教。另一方面是来中国培训的外军飞行学员年龄普遍比较小,飞行时间较短,空中经验也不足,技术问题突出。这些飞行员看似飞行时间达到二三百小时,但在喷气式歼击机飞行只有十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飞过歼击机,技术有很大的“短板”。在歼击机上带教他们,还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放单飞,这就给教员很大的压力,既要保证安全,又要提高技术,而且缺一不可。这一切,对王殿礼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王殿礼虚心向老教员请教,摸索适合外训的教学方法。一有机会,王殿礼就往外训楼跑,与外军学员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技术情况。在地面,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让学员对飞行的每个动作数据、内容、方法、要领、注意事项、安全预想都明白清楚,一丝不苟。空中带教,耐心细致,言传身教,把握好放手量,让学员在安全范围内大胆操作,快速提高技术水平。
  尽管做好了一切的预想,有一次还是差点出了问题。那次他带着一个缅甸学员进行升限飞行,就是飞机以两倍左右的音速飞到飞机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到达升限后,需要关加力,减速下降高度。结果这位外国学员,关不了加力了。飞机当时速度已达到M数(音速的倍数)1.9,再带着加力下降,在重力作用下,飞机速度马上会达到最大允许速度M数2.0,M数再增加,飞机可能空中解体。王殿礼立即拉杆停止下降,水平盘旋减速,并命令学员“ABOFF”(关加力)。飞机开加力时,油门上有个卡销,将卡销提起来再把油门推到最前位置,加力就接通了,卡销一松,油门就停留在全加力位置。关加力时,则需要提起卡销,油门向后一收,就关了,如果不提卡销,油门被卡住就收不回来了。而这个卡销只有前舱有,后舱教员的油门是关不了加力的。结果这位外国学员光知道向后收油门,就是不知道提卡销,油门始终卡在全加力位置不动。王殿礼用英文喊提卡销,关加力,学员就是没有动作。告诉地面的翻译,用英语向学员喊话,这个学员还是没有动作。最后,王殿礼告诉地面,叫一个缅甸学员来,用缅语告诉他,把卡销提起来,再收油门。这回还真灵,用上他熟悉的缅语,他听懂了,随后安全着陆。
  在这种挑战和压力下,王殿礼带了一期期的外训学员,辛勤的汗水浇出了友谊之花。他所带教的多名缅甸学员,现已担任缅甸空军的重要职务。带教过的学员有的成为缅甸空军的基地司令,有的成为缅甸民航运输总局局长,职务最高的已是缅甸空军司令员。每当这些学员访问中国时,总是提出要见一见这些曾在中国的天空中教会他们飞行的教员,分别前,总是深情地说:“中缅友谊万岁!”
  三、驾二代机“击落”了三代机
  1996年,李登辉当上了所谓的台湾“总统”后,其欲使台湾“独立”之心昭然若揭,台海局势骤然紧张。台海必有一战,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紧迫。由于台海之间有台湾海峡横亘,所以空军必将首当其冲,全程使用。夺取台海上空的制空权是空军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当时,台湾凭借美国的支持,购得大量先进战机,先后购买了F-16、幻影2000-5,自行研制了IDF,并改装了F-5E飞机,其三代战机的数量超过了我们。当时,我空军只装备了少量的三代机,大量的主战飞机仍是歼六、歼七、歼八等二代战机。这些飞机没有装备远距离探测雷达,不具备中距空战能力,只具备近距空战能力。摆在整个空军面前紧迫的任务是:如何突破中距,近距歼敌,如何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
  1996年夏天,一场带实战背景的对抗演习在某地展开,参演的双方是二代机部队和三代机部队,让三代机探演“蓝军”的F-16,二代机作为“红军”,目的是通过双方的实兵对抗,探索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法。王殿礼是四机编队的长机,他驾驶的飞机是二代机中性能较好的,但是整体作战性能与三代机相比,却有着极大的差距。这种飞机既没有机载雷达,没有告警装置,也没有中距空空导弹,装备的近距导弹射程也短,机动性能差距更大。这种飞机要与三代机对抗,是中距打不了,近距要吃亏。可以说,两种飞机的综合性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但是,战争决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性能简单的比拼,使用装备的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剑不如人,剑法要胜于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王殿礼一直是空军“蓝军”分队的成员,尽管当时只能用落后的歼六和歼七飞机扮演敌F-16,但是对F-16的性能是了如指掌,对其惯用战术也是一清二楚。他深知双方飞机的优劣,也很清楚自己飞机的长处在哪。对于如何用现有飞机与台军F-16飞机作战,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尽管心中有一整套对付F-16的战法,但是对于二代机能否真正战胜三代机,他仍然心中没有底,因为双方没有真正交过手,一切无从检验。
  机会终于来了。这次演习,“蓝军”用我三代机扮演F-16,两机的性能相近,可以做到演真扮像。王殿礼与同伴们又一次展开仔细的研究。
  演习那天,飞行员们整装待发,按演习任务依次起飞。地面的指挥大厅内座无虚席,空军领导亲临现场观看空中的演习情况。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对抗,从理论上可行,具体实践如何,谁的心中都没有底。在一阵阵轰鸣声中,王殿礼带领双机起飞,拦截“蓝军”的飞机。按指挥所的口令,双机到达预定空域后,迅速检查了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按预定的诸元保持状态待命。
  突然,指挥所命令:“××高度××,航向××,动作快”。王殿礼立即双机一体,保持预定的高度、速度、航向接敌。坡度一改平,王殿礼心中暗骂“便宜这小子,我方高于对手,又是一个正迎头”。对于三代机来说,正迎头再加上目标机高于载机,是雷达发现目标距离远、导弹发射距离远的最有利态势。120公里,“蓝军”飞机的雷达就已发现了这对双机,80公里,雷达顺利地转入了跟踪状态,眼前的“红军”双机马上就要成为他们的口中的猎物。就在此时,王殿礼突然下令“机动!”,双机按协同好的动作,开加力,以最大的载荷水平机动,破坏对手的稳定截获。转弯,再转弯,直拉得飞机颤颤悠悠,但也一步一步的靠近敌机。29公里处,王殿礼用肉眼发现右前方的两个小黑点。这两个小黑点有多大呢?就是相当于用最细的钢笔在白纸上点的黑点那么大。王殿礼一掉机头,直对向目标冲去。导弹截获,发射,再截获,再发射,王殿礼稳稳地按了两次发射按钮,确认已命中目标。这时,“蓝军”双机也发现这对“红军”双机,毫不留情地发射了导弹,但是为时已晚,因为“蓝军”双机早已被“击落”。
  这一切,在指挥所演播大厅里显示得清清楚楚。大厅里沸腾了,演习成功了,二代机不能打败三代机的神话被打破了。王殿礼着陆后,空军首长立即驱车到飞机旁边,在验看了导弹发射记录结果后,对这次行动非常满意,大加赞扬。当记者问王殿礼以劣势装备能否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时,王殿礼回答:“当天气条件具备,战术运用得当,以劣势装备完全可以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刚才的演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第一个飞“三色箭”表演队飞机的亚洲飞行员
  2001年9月,王殿礼进入空军指挥学院战役班学习,12月,随空军军指挥学院高级班代表团出访意大利和土耳其。12月7日,在意大利驾驶该国空军“三色箭”飞行表演队的1号机,和异国同行进行了历时40分钟的飞行,经历了一生中难忘的一次特殊飞行。
  意大利是“空军之父”杜黑的故乡,意大利“三色箭”飞行表演队,是该国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也是世界顶尖级的飞行表演队之一。那天上午,代表团乘车驶向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空军第二飞行大队基地——乌迪内市的利沃迪克军用机场。
  意大利的冬天似乎并不寒冷,透过车窗向外望去,碧海蓝天,草木葱郁,一派怡人景色。10时40分,代表团来到了基地。“三色箭”表演机整齐排列在机场上,“三色箭”表演机上由绿、白、红三色组成的队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意大利是重视飞行表演活动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就在空军部队开展5机编队的特技飞行训练,并建立编队特技学校和特技飞行训练中队。1960年年底,意空军决定组建正式的专门从事飞行表演活动的部队。1971年7月,该表演队正式取名为“三色箭”,使用意本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MB-339型教练攻击机,并一直使用至今。
  与王殿礼同机飞行的是“三色箭”表演队的队长马格少校。“上校先生,你飞过几种机型?飞过多少时间?”马格少校问。“13个机型,飞行时间2450多小时!”王殿礼骄傲地回答。听了他的回答,马格少校友好地向他伸出手,紧紧地握住。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飞多少机型,飞了多少时间,是飞行员之间交往的“名片”,它代表的是你的飞行技术水平。穿好飞行装具,王殿礼跟着马格少校大步流星地向1号机走去。按程序检查好后,飞机按编队依次滑入跑道。
  松刹车、加油门,飞机以每小时195公里的速度离陆,以较大爬升率上升,飞向海滨方向。马格少校说:“你做!”王殿礼接过驾驶杆,似乎感觉非常好,没有多少陌生感。到1500米左右,他把飞机改平,按动作协同课目做着上升、下滑、转弯等特技动作……马格少校将两手搭在座舱两侧,不时传来“很好,很好!”的赞叹声。不难看出,他对王殿礼这个只经过短暂1个多小时飞行准备的中国同行很信任。
  5分钟后,他们飞至美丽的亚得里亚海滨上空。翱翔在异国的碧海云天之上,王殿礼更加体会到马格所说的“我们的理想在天空”是意大利飞行员崇高飞行理念的深刻含义。
  飞了一会儿,马格少校让王殿礼驾机返回机场。当飞机接近机场下降高度,马格少校接过飞机驾驶杆,以20米的高度超低空编队拉着彩烟通场,向代表团表示欢迎之意。
  编队通过代表团后,开始表演了“编队斤斗”。原来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那些惊险而又刺激的特技表演动作,此时让王殿礼深切地感受着……
  王殿礼回头看了看僚机,双机之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此时已几乎没有什么间隔和距离。机翼与机翼,机头与机尾之间都有交叉和重叠,飞机与飞机之间只有高度差,僚机的队形保持得非常稳定。斤斗改出后,接着又是斤斗。一连串的惊险动作让王殿礼眼花缭乱,随着表演渐入高潮,飞行难度也逐渐加大……
  40分钟后,特技表演结束了。平心而论,“三色箭”的表演机并不是先进的现代化飞机。但是,表演动作科学的编排,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出色的场上表现给王殿礼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走下飞机的表演队队员个个神采飞扬。马格少校握着王殿礼的手说:“祝贺你,你很幸运,为你骄傲,因为你是第一个飞我们表演队飞机的亚洲飞行员,是一个出色的飞行专家!”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雪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