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李兴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14
颗粒名称: 爱国将领李兴中
分类号: K820.52
页数: 10
页码: 237-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兴中是一位中国军事家,曾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任职。他曾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北平京畿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军参谋长等。在孙中山逝世后,他积极推动国民军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为国民革命做出了贡献。在西安事变中,他支持杨虎城将军的抗日主张,并参与了“兵谏”行动。
关键词: 宁河县 李兴中 爱国将领

内容

李兴中,字时甫,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1月12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东门内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瑞墀,满清末年贡生,家有薄田,主要靠教私塾维持生计。成家后育有五子、四女,李兴中为长子。李瑞墀先生子女虽多,独钟爱长子李兴中,他12岁时已熟读经史,写得一手极佳的颜体书法。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李兴中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立志从戎军事报国
  李兴中少年时,目睹大沽炮台毁败遗迹,深感国弱受辱,决心从军雪耻,报效国家。李兴中进入清河陆军小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于1912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学习。李兴中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毕业。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段祺瑞部,历任见习参谋、连长、炮兵营长等职。李兴中是一位矢志报国的青年军官,不满袁世凯国内外政策,尤其不满对内镇压国民党人的行径,愤然离职,投向了他认为是爱国爱民的冯玉祥将军,成为第一个参加冯玉祥部队的军官学校毕业生。冯玉祥将军影响了李兴中的一生。他在冯先生身边慢慢养成了生活作风俭朴、为人谦和、爱兵如子等为人处事的作风。
  李兴中恪尽职守,团结助人,深得冯玉祥将军的器重,曾先后任教于南苑学兵团、张家口军官干部学校,并负责洛阳军官学校、汾阳军官学校多年。西北军中下层干部,多出其门下。同僚及部属尊称他为“时甫先生”或“李先生”。1922年,冯玉祥被调任陆军检阅史,下辖一个师(11师)加3个混成旅,冯玉祥仍兼11师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分任混昆成旅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玉祥又扩编3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吉鸿昌、李兴中、谷良友等均任营长。在权奸当道、国家危难之际,李兴中协助冯玉祥将军指挥过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事件。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字笠僧,老同盟会员,时驻防彰德)、孙岳(字禹行,时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大名镇守使)成立国民军,打倒了贿选总统曹锟。同年,李兴中被任命为北平京畿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协助警备司令鹿钟麟,并共同策划,将清逊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割除了国中有国的怪胎。对紫禁城内的国宝,委托专门机构,查总验收,保证安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消息传到张家口,冯玉祥“不觉放声大哭”,“异常悲痛”,“令全军下半旗”,全军戴孝7天,要求担负全部殡葬费用,并派鹿钟麟及国民党一军参谋长李兴中代为主持一切。3月17日,命刘骥在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为孙中山铸铜像,以为永久纪念。孙中山的辞世标志着孙、冯关系的终结,但在孙中山的长期影响下,冯玉祥一步步向国民党靠拢,最终冲破北洋军阀的营垒,加入国民党,实现了思想上质的飞跃,成为国民革命在北方的一支强大生力军。1925年夏,李兴中被冯玉祥派到绥远督统李鸣钟部任参谋长兼军务处长,协助李鸣钟治理绥远,整顿军务,积蓄力量。李兴中将军长期在冯玉祥部队担任重要职务,历任政治部长、少将参谋长、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整编师长、教育总监等,1936年5月18日,李兴中受衔陆军中将。
  西安事变震惊中外
  经于右任先生推荐,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函电并派人到北平,邀请李兴中到西安绥靖公署任参谋长。李兴中于1934年整装西上,就任了西安绥靖公署、十七路军参谋长。李兴中认为杨虎城在反蒋和力主抗日上,与其观点一致,到西安作杨虎城的助手,对抗日大业,对个人抱负,均属上策。1935年5月18日,李兴中受衔陆军中将。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到西安,拒绝了张、杨将军共同抗日、停止内战的主张,部署重兵,准备向陕北红军进攻,西安局势日趋紧张。
  12月9日,在中共西北特支的领导下,西安的广大青年学生,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大游行、大请愿。斗志昂扬的学生冲进新城时,杨虎城没有见面,李兴中站在新城大楼前一个土台子上,面向游行学生大声说:“同学们,同胞们:我代表杨主任接见大家,你们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救国,完全是爱国的行动,我非常赞成!军人的责任是捍卫国家,现在我们国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到这种地步,实在是我们军人的耻辱。对大家所提的抗日要求和意见我一定向杨主任转达,杨主任和你们的心是相通的。现在时候已经不早了,请大家回去休息吧!”李兴中的话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随后,请愿队伍离开新城向临潼进发。12月11日晚,在赵寿山将军的急荐下,杨虎城将军急召孙蔚如、李兴中,拟定“兵谏”方案,制定解决西安城内外蒋系军事单位武装的行动计划。赵寿山又拉了孔从洲一同到李兴中的办公室,开始工作,商讨具体实施计划,计划首先评估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做到心中有数。十七路军方面:主力大多在外线和陕北前线。留在西安的部队,只有绥署特务营、教导营、炮兵营、卫士队和陕西警备第二旅等少数兵力,内中还有一些人靠不住。如教导营长李振西,黄浦军校毕业,政治态度可疑。孔从洲带的警备第二旅三个团只有郑培元团可靠,可用兵力不足三千人。幸有东北军第二特务营孙铭九部在西安市东南,归杨虎城指挥、差强人意。蒋系军事单位方面:在西安共有120个单位。有武装力量42个,其中:宪兵第二团、保安司令部、西安市公安局、警察大队、西安军警宪联合督察处,共有兵力3000人以上。其他特务机关及蒋系一些军师留守处的武装尚未统计在内。根据上述情况做出的部署是:命令警备第二旅负责解决宪兵第二团团部、保安司令部、警察大队、省政府长驻的宪兵连和西郊机场驻军的武装,并占领机场(场内有数十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另派部分兵力守备主要街巷,孙铭九营负责东南一隅的警戒。为加强警备第二旅的领导,特派许权中为副旅长。命令炮兵营归孔从洲指挥,炮位设置在北城门楼上。对西安火车站实行警戒,准备轰击外来敌军。命令绥署卫士队,担任绥署和杨虎城公馆的保护。命令宋文梅率特务营和卫士队部分官兵,逮捕住在西京招待所的蒋系高级军官;特务营其余部队作为预备队待命。同时派绥署参谋处处长王根僧去教导营,监视李振西,加强教导营的领导。特务营由赵寿山直接指挥,担任警戒新城及解除新城东北方向几个警察大队的武装。军事行动计划拟好后,李兴中向杨虎城做了报告,他表示同意:“我们准备好,等张副总司令来,与临潼方面同时行动。”当晚,张学良带领11名军官到新城杨虎城的办公室,一进门就开玩笑地说:“虎城兄,干不干,不干就取绳子,我将我的十一员大将都带来,你赶快叫人去栓,栓了速往南京,给你升官领赏。”
  在场的孙蔚如说:“副司令,我们这些人决不会出卖朋友。”接着张和杨开始商谈,张学良还问西安方面准备得怎么样,杨虎城说:“我们准备好了,专等你来以后下命令。”当晚,张杨坐镇新城,共同指挥。12月12日清晨五时许,临潼方面开始行动。赵寿山、李兴中向张、杨请示后,发出信号弹,城内外部队一齐出动,枪声四起。有些蒋系部队在抵抗,大约七时许,枪声逐渐微弱,大部分人被缴械,少数被击毙,机场被占领。蒋系高官被俘,软禁在西京招待所。蒋介石逃出住所,经部队搜山被抓获,送到西安新城。军事行动按计划圆满结束。12月14日中央军空军在西安上空侦察,陆军则自潼关推进渭南,东北军亦迅速调来渭河,形成南北对峙布防。张学良将军下令成立参谋团,委任何柱国为参谋团主任,会同西北军参谋长李兴中、东北军参谋长董英斌、红军参谋长叶剑英共同拟定作战计划,成立“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李兴中直接命令机要科长原政庭,通过电话用密码呼叫,调动三原、户县的部队,增强保卫西安的军事力量:同时,对出现问题的西安绥署交通处,向杨虎城急荐李百朋任该处处长,保住电讯部门的机密和畅通。特别要提的是,“兵谏”当日夜间,李兴中在办公室桌上发现一封匿名信,内云“委座蒙难,关系国家存亡,希望能运筹帷幄,营救委座出险,以建千载不朽之奇功……”。李兴中感到事关重大,当即将此件交给张、杨两位将军,并言新城内人员复杂,极不安全,应即离开。张、杨乃决定将蒋介石移住东北军驻区内的高桂滋公馆。事后证明,这次及时转移蒋介石的住处,直接避免了不测事件的发生。“兵谏”扣蒋后,国际国内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反映最为强烈。南京方面,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派出飞机在西安上空示威。大量军队进逼陕西周边地区,一时战云密布,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的斡旋下,与蒋介石谈判的气氛逐渐形成。李兴中的副官张维新回忆:在西安事变的那三天三夜紧张的日子里,李兴中将军都没有睡觉。东北军、西北军说啥的都有。有人主张杀蒋介石,有人要求放蒋介石,我也主张杀蒋,因为他身为委员长不打日本人,还打我们。所以我很恨蒋介石。李兴中将军说:“你不懂,老蒋不能杀,不然国内就会乱的,你知道吗?”李兴中将军还特别让我负责周恩来的安全,并嘱咐我:“周如出事,一切都不好办。你给我打起精神来,不能出现一丝差错”。李兴中尽管对蒋介石有看法,反对他坚持内战,对日屈辱求和,丧失国土,且对其为人狡猾奸诈,毫无诚信,尤为愤恨。但李兴中能从大局出发,坚决执行杨虎城的决定。12月14日他与陕西省银行行长李维城联名电致冯玉祥将军——
  “南京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钧鉴:
  张副总司令、杨主任等文电,主张抗日,意极诚挚。事关对外救亡,犹虞一着疏失。先生国之元老,举足轻重,中外所系。对于民族出路,自有宏谋,慰斯民望。蒋委座暨留此诸将领在,极安适,现正共商抗日大计,期赴事功。帷邵元冲先生为流弹所伤,尚待医治。闻见所及,用敢奉陈。敬叩钧安。
  李维成、李兴中。寒,印。”
  12月中旬,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大局已定。在怎样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李兴中坚决同意杨将军要有条件放蒋的主张,并发表广播讲话,揭示事变真相,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解放日报》全文刊登了《李兴中广播救亡意见》全文。李兴中不惧后果,公开地、坦诚地忠告蒋介石,劝其改过从善的态度,在那样的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这也是李兴中将军振聋发聩的抗日宣言。12月25日,张学良未通知中共代表周恩来,突然陪蒋介石到西安机场,亲自陪送南京。飞机十七时三十分到达洛阳,南京方面立即广播了这一消息。西安市听到广播,人人惊讶,家家惋叹。杨虎城的秘书米暂沉跑进参谋长李兴中的办公室,李兴中坐在一张摇椅上。米暂沉问:“老蒋走了?”李兴中“嗯”了一声,“还有谁跟了去吗?”,“还能有谁?我们的英雄!中国的少帅!”米暂沉慌忙又走进了杨虎城的办公室。杨虎城早已提出放蒋四项条件,与张学良交换过意见,得到他的同意。虽说与蒋介石的谈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进展,但在有些问题尚待落实的关键时刻,张学良不辞而别,深令李兴中不安:一忧西安的政治、军事局面以何维持?二忧张学良的安全。多年以后,李兴中仍不无遗憾地说:“少帅匆匆送蒋,损失太大。”在西安事变后期部队整编时,杨虎城提名李兴中为两大主力第一七七师师长。
  投身抗日 挥师若定
  东渡晋南、小试牛刀。1938年4月,第一七七师奉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第38军军长孙蔚如电令,李兴中率全师东渡黄河,至晋南三角地带,寻机歼敌,策应徐州之战。1938年5月3日,第一七七师分别由夏阳渡、榆林渡、芝川镇、朝邑等处东渡黄河;师部进驻吴王渡。因张营镇系同浦路上的桥头堡,打下它就可威胁同浦路,李兴中即令530旅为主攻,补充团为预备队,直扑张营镇,敌仓惶应战,固守不退,但经不住我军重机枪、手榴弹的强大火力,狼狈溃逃,张营镇被我军占领,铁路被破坏。敌我双方都有伤亡。待日军由运城派大部队增援时,530旅避开敌锋,袭扰日军。当时国内舆论界纷纷发表消息,有文曰:“第一七七师师长李兴中率所部渡河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纵横于黄河东岸,仅用十几天时间便收复了永济、虞乡、临晋等晋南13县,打出了一路威风。
  喋血中条,屏障豫秦。1938年6月21日,李兴中将军被任命晋升第96军军长,仍兼第一七七师师长。中条山横贯晋南地区,横300里,纵三四十里,形似一条长带,屏障洛阳、陕州、灵宝和潼关,是中日必争之要地。我军虽占山隘之优势,但因山地沟岔错综、背靠黄河,部队回旋困难;战事紧急时,往来调动极不方便。日军虽占有同浦路,交通方便,便于运兵运物,但该路线与我中条山阵地临界,易遭破坏和袭击。因此,在攻守双方各有利弊的情况下,战争中的指挥艺术发挥着决定作用。为争取时间,延缓敌人的行动,抢在敌人前面进入中条山,李兴中命令独立第47旅,向猗氏、临晋方面运动,阻击敌人,该旅739团设伏兵于楣阳镇,待敌人进入射程以内,机枪、手榴弹齐响,大量杀伤日军。1938年8月,日寇在我军转进中条山时,进攻风伯峪。我军部直属部队和530旅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充分发挥迫击炮和手榴弹的威力,杀伤了大量日军。此战,我军以500人伤亡之代价,毙伤日军千余人。风伯峪战役是第96军进攻中条山后的第一战,揭开了中条山保卫战的序幕。1939年1月23日日军分6路向我中条山发起第四次大扫荡。此次扫荡攻击的重点是第96军固守的中条山西段防线。李兴中连续两昼夜未眠,中条山西段96军防线经过激烈战斗,完成了阻击任务。进入中条山,与日军小打无数,大打的有11次,其中动用兵力最多、战斗最为激烈、敌我伤亡最多的有三次:即:1939年的三·二九战役,1939年的“六·六”战役、1940年的“四·一七”战役。李兴中在晋南坚持抗战8年余,固守中条山3年之久。1940年9月,蒋介石命令第4集团军移防,李兴中率第96军南渡黄河,中条山防务交由胡宗南部队和部分友军约17万人接替。
  立马横刀,保卫中原。1940年11月,第四集团军移防河南,休整训练,并担任郑州(不含)以西至洛阳以北,铁谢以西河防任务;包括守备黄河以南之偃师、巩县、汜水、荥阳、广武百余里防线。总部位于偃师蔡庄;第96军军部位于洛阳平乐镇。经过补充整训,士气大振,战力恢复并增强。1941年3月间,第96军突然接到第4集团军总部奉转第一战区卫立煌司令长官特急命令:“敌人矾固师团及番号不明另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步炮联合,附坦克二十余辆、飞机多架,由临汝向密县方向急进中,有偷袭我洛阳模样。命令第96军立即日夜兼程强行军,急进嵩山、中岳庙、登封地区,占领有利阵地,阻击敌人,进而歼灭之。李兴中遵办,并将兵力部署情况具报。”李兴中军长即派独立47旅为先遣队,急进嵩山等地,选择阵地,构筑工事,严阵以待。同时,派出一个加强营速赴密县,警戒侦察,遇有敌情,随时具报。敌如进犯,可与其周旋,诱敌至我预设阵地,聚而歼之。主力第177师则布置于少林寺一带,留作机动。不久,日军一股进抵密县,即遭我军阻击,知我已有严密准备,主力撤回临汝,偷袭洛阳的图谋未能得逞。4月下旬,第96军又奉命调回原防区。1944年7月29日李兴中将军升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同时仍兼第96军军长。1945年6月26日,李兴中升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张耀明、裴昌会、韩汉英,参谋长陈硕儒,驻河南卢氏。隶属第一战区,下辖第27、第38军。由中央军嫡系部队和非嫡系部队合编的一个作战兵团。参加了豫西鄂北会战。与此同时第96军被撤销。所辖之第177师改隶第38军,新编第14师被撤销。1945年8月,李兴中所部集团军大举反攻,敌退洛阳。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李兴中急进郑州,任命孔从洲师长为郑洛警备司令。1945年9月3日,李兴中总司令奉命接受日军投降,并主持洛阳受降仪式,收获日寇武器弹药物资等,接管其人员、设施,安排遣返战俘。冯玉祥在他所著的《冯玉祥自传——我的抗战生活》一书中,深深地描绘了老部下李兴中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李时甫(李兴中)八年以来,由参谋长而师长,由师长而军长,由军长当了第四集团军的总司令。他是河北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品学兼优,谋勇兼备,真是一位明大义、识大体的模范军人。他这一军,两万多人,连死带伤的总有八千左右。”
  高风亮节 晚节夕照
  1946年夏,胡宗南在西安召集一战区高级将领会,接蒋的决定动员内战。当胡问李老先生有何高见时,李说:“8年抗战,国困民穷,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还是和为贵,双方和谈解决国事。我们剿共经验说明,共产党剿不完,何况今日。”李兴中返回驻地不久,1947年6月30日,隶属第一战区的第4集团军奉命被撤消。因李兴中不愿参与内战,蒋介石遂解除了其军职。到南京后,经于右任先生提名,任命为监察院监察委员,居住上海。在上海期间,李兴中与民主党派分子联系做策反工作,积极参加地下民主活动,为全国解放事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此期间,李兴中参加了地下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一些可靠下属奔波于各军之间,做反战工作,多次遭追捕,都侥幸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兴中奉召进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李兴中在西安事变时就与周恩来相识,当他向周总理提出要参加学习、提高觉悟时,周总理恳切地劝他早日参加工作。按照周恩来的建议,李兴中欣然接受并任职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在任内他经常深入基层,跑遍了河北省大部分地、市,发现问题,即按政策认真解决,他身体不好,仍抱病坚持工作。在解放初期,李兴中将军积极参与对台湾的统战工作,曾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托,起草了孙蔚如、马占山、高桂滋、李兴中四人对台湾当局发表声明的广播稿,为台湾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大庭广众中,指着李兴中说:“这位老先生,到河北省任交通厅厅长,热情很高,工作非常负责,值得钦佩。”此后,他一直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病情严重才回家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兴中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河北省交通厅厅长、民革河北省委主席等职务。1962年7月24日,李兴中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卞长生
责任者
任绍辉·
责任者
李兴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