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白玉霜的身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06
颗粒名称: 一代名伶白玉霜的身世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10
页码: 217-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玉霜是中国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期的评剧界四大名旦之一,她的故乡是南青坨村。这个村子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和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之间,评剧表演在这里有着深厚传统。南青坨村有一个戏楼,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是当地农民在农闲或年节时表演评剧的场所。
关键词: 宁河县 白玉霜 文史资料

内容

白玉霜是我国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期评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曾有“评剧皇后”的美誉。而这个一代名伶的真实姓名叫郭艳玲,原属天津市宁河县丰台镇南青坨人,现属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南青坨村人。
  一
  白玉霜的故乡南青坨,地处丰润县西南部,与天津市宁河县搭边。在旧社会,这个村分属丰润、宁河两县管辖。白玉霜祖居该村西后街,属宁河县。基于这一缘故,白玉霜应该是宁河县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名人。
  南青坨是个具有文化娱乐活动传统的村庄。中心街南端有一座戏楼,建筑宏伟壮观,楼宽二丈四尺,长四丈二尺,台座高五尺,连楼带院共占地四亩,戏楼是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由该村旺门丁氏家族所建。建成后,当朝宰相刘墉赠送金匾一块,亲题“苍松黛柏”四个大字。之后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当时的村公所主持筹款又重修一次。竣工后,丁氏后人丁小川先生(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同盟会员、军事家,他曾亲率铁血军,为配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在北方转战了十八个春秋,失败负伤后,隐居家乡)赠匾一块,亲题“歌舞升平”四个大字。每逢农闲或年节,一些爱唱戏的农民,便攒起班子,在戏楼上演唱。方圆十几里的乡民都来观看。
  南青坨村的村风特点之一就是唱评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口,造就了不少评剧人才。二十年代中期,这个村有个叫李金才的,因为他是兔唇,人们一直称他“老豁”。他从年轻时起,一直跟包唱戏。他有结拜弟兄五人,都是当时评剧界较有名气的艺人。这五个人是:老大,大老杨,打皮鼓;老二:李金才,扮丑角;老三:赵小楼,唱老生小生;老四:张从楷,演彩旦;老五:郑锡伍,编写剧本。此外还有白玉霜的二伯父郭永兴,也是个领班唱戏的,一生浪游于北口外。
  解放后,南青坨村成立了业余评剧团,老豁李金才便是该团的导演。该团角色齐全,凡当年白玉霜唱过的戏,他们都会唱,如《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花为媒》、《三节烈》等,都是该团的拿手戏,现有保留剧目五十多出。每逢春节期间,该团除在村内演出外,还应邀到县内、县外演出,颇受观众欢迎。现在丰润县评剧团的主演刘福芝,便是该团1958年选送的。
  南青坨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评剧之乡”。
  二
  白玉霜的父亲叫郭永祥。郭永祥有弟兄三人,他行三。大哥郭永奎,早已过世,现今还有个女儿健在,叫郭维莲,现年八旬。郭永奎的儿子也已过世,有个孙子叫郭文俊,现年五十岁,在南青坨小学当教师。郭永祥的二哥叫郭永兴,早年外出,以唱莲花落为生,后来领班跑码头唱戏,活动于热河、察哈尔、绥远一带,据说后来老死于包头。
  郭永祥本人很有艺术天才。他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会唱莲花落。他还会弹三弦、拉板胡、吹横笛。农闲时节,常在街头人们聚集的地方演奏、演唱。他的声音圆润宏亮,特别是在晚上,能听得老远老远。年轻时,他曾一度在他二哥郭永兴的戏班里混过饭吃。郭永祥性情乖戾,作事全凭臆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从不听人劝说。本身是个庄稼人,却种不好庄稼,日子过得很潦倒。有时到了大年三十,仍无油米下锅,只得靠亲友接济。有钱时便胡花乱造,嗜酒如命,酒后耍疯。大哥大嫂时常劝他:“老三哪,咱郭家本是正经人家,你也娶妻生子了,过日子得走正道,不能由着性胡来……”郭永祥不听更不改。有时气得大哥痛骂他一顿:“你就照这么走吧,早晚有一天你要饭吃都赶不上门口。”他却振振有词:“我的事不用你们管,就只有你们会过日子?啥人啥命,都可以活着。猪往前拱,狗往后刨,各有各的道儿。”时间一长,弟兄情绝,此后多年郭永祥不登兄嫂的家门。
  郭永祥的妻子叫李国秀是丰润县大王庄人。她是个典型的小家碧玉,身材苗条,脸庞秀美,双眼皮,大眼睛,是村里有名的俊媳妇。她的性格娴淑、懦弱,一切由着丈夫摆布。有时看着丈夫实在不守过家之道,也婉言劝说几句,而得到的却是男人的一顿臭骂:“老娘们儿家懂得个屁!我吃干的你就跟着吃干的,我喝稀的你就跟着喝稀的,过日子的事用不着你瞎插嘴!”李国秀听了以后,不敢言语了,她不愿顶撞丈夫,只好相信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908年,李国秀生了个女孩,取名艳玲,就是后来的白玉霜。从此她精神上有了寄托。不管受了丈夫怎样的气,只要一抱起女儿,她便心花怒放。她把自己的情和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他茹苦含辛,拉扯着女儿渐渐长大。
  三
  小艳玲小时候就伶俐乖巧,着实可爱。在她六、七岁的时候,已经长得水水灵灵,出脱得象一朵水仙花。她的身段、面容,跟她母亲一模一样。她还有一个好嗓子,声音甜美明亮。村里人说:“这小丫头的模样,真是随她那俊得出奇的妈妈;这嗓声,又随她那没正形的爸爸。”
  小艳玲天资聪颖,富有个性。她争强好胜,爱耍小脾气。跟小姐妹们一起玩耍,或抓骨对儿,或“跳房子”,她必占上风,输了不干,总得接着来,直到赢了才罢休。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可她哪里知道舛错的命运给她安排的是不幸的未来。
  1914年,郭永祥家的日子很不好过,连饭都吃不上了。郭永祥忽然对妻子说:“这样不行,我得走了。”“哪去?”“到张家口去找二哥,混口饭吃。”“那就去吧!”郭永祥又说:“我得带着艳玲。”李国秀一听要带走心爱的女儿,眼睛直了,半晌说不出话来。郭永祥又拿出了大丈夫的气概:“你愣啥神儿,多带一张嘴去不省得你发愁?”就这样,刚刚七岁的小艳玲跟着父亲到口外去了。
  郭永祥在张家口找到了他二哥郭永兴和他带领的小戏班。一见面,郭永兴便说:“哟嗬,老三!你怎么来了?”郭永祥编瞎话回答二哥:“家里发了大水,庄稼都泡着呢,今年没收成了。没法子,到你这儿来找口饭吃。”“那就站下吧,反正有我的饭吃就有你的饭吃。”郭永兴从来没见过小艳玲,问道:“这孩子是谁?”“嘿!我还忘说了,这就是你的侄女,叫艳玲,七岁了。”郭永兴一看:好一个俏丽的小姑娘,身段苗条,肌肤细腻,两只大眼睛,溢着灵气,说起话来甜美清脆,实在惹人喜爱。郭永兴拉住她的手说:“来,艳玲,找你二大妈去。”艳玲的二大伯母也是唱戏的,一看就爱上了。她对戏班里的人说:“你们看,我这个小侄女,看长相,够样儿;听嗓音够味儿。真是天生的一副唱戏的好坯子,要是真入了咱们这行,将来准会大红大紫,名遍天下。”
  小艳玲在二伯父的戏班里过得挺快活,大人们在台上演戏,她就在后台看,偷偷地学。天长日久,小艳玲学会了不少小段儿,自己玩的时候,一边唱一边摹仿舞台动作。郭永祥在戏班里生活的也可以,虽说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他的艺术天才,再加上戏班是二哥的,混得满不错,日子也过得去。但是郭永祥这个人没正形儿,吃两天饱饭就忘了自己姓啥。他结交了一些别的戏班里的狐朋狗友,常常聚在一起酗酒、赌博。时间不长,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输干了,他变着法借债,债也借不着了,他便想了绝道儿:卖闺女。二哥郭永兴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狠狠地训斥他:“你有多少闺女?卖了她能吃一辈子饱饭吗?可惜你白披着一张人皮!”从来不听劝说的郭永祥,与他二哥顶了起来,结果哥俩闹翻了。他拉起女儿拔腿就走了。他与买主约定:我先走,你随后跟着,几天后在丰润老家见面,交人。他告诉艳玲:“爸爸欠了人家的债,你是好闺女,得替爸爸还债。我给你认了一个干爹,也是唱戏的,你跟他学戏,给他们唱戏,八年以后债就还清了,爸爸再接你回家。”小艳玲哪里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日夜想念女儿的李国秀看着郭永祥领着艳玲回了家,万分高兴。她把离家一年的小艳玲搂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哭。晚上,小艳玲告诉妈妈:“爸爸在外边欠了人家的债把我押给了一个唱戏的干爹,叫我给他们唱八年戏,债就算还清了。呆两天那个人就来领我走。”李国秀一听,揪心地难受,她质问丈夫:“你怎欠的债?为啥卖闺女?”郭永祥说:“欠债就是欠债,闺女我也没卖,艳玲都八岁了,也该为家里效点儿力了,去八年还回家呢!”李国秀不敢与丈夫争辩,她又哭了。
  郭永祥与兄嫂不说话,没有将此事告诉他们。是李国秀带着艳玲到了对门的大伯母家,说艳玲要出去八年为他爸爸顶债。大伯永奎一听气得直跺脚:“这个不争气的老三哪!他是作死呢,八岁的孩子就出去扛活,谁家有这事?将来非叫他搅得家破人亡不可。”李国秀和大嫂哭得泪人一般。可小艳玲不哭,她说:“大妈,妈,你们别哭了,爸爸是把我押出去了,过八年我还回家呢。到那儿也不受罪,是学唱戏,等我回来就会给你们唱戏听了。”大妈一听顿时觉得:这丫头小小年纪,已经长心眼了。她告诉艳玲:“说不定你哪天就走,大妈给你发发脚,晚上在大妈家吃饺子。”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郭永祥从邻居家借了一条毯子,领着艳玲离开了家。小艳玲不哭不闹,顺从地跟着爸爸找到了那个“干爹”,带着她大妈塞给她的二十个铜板,不声不响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四
  艳玲走后,善良的李国秀每时每刻都在想念女儿,白天提起女儿她就哭,夜里梦见女儿她就乐。一年、二年;三年、五年;一直没有音信。
  好容易盼到八年过去了,李国秀问起丈夫:“艳玲该回来了吧?”郭永祥冷冷地说:“你还想着她哪,回不来了!花了人家的钱还想要人,天下哪有这等便宜的事。”“你把艳玲卖了?”“卖了又怎么着?自家出的人,还是个丫头片子,早晚是人家的,你这不是还有儿子吗?稀罕闺女你不会再养?”话虽这么说,但李国秀始终没断思念女儿的心。
  南青坨村距天津市不到九十公里,村里有人在天津做事谋生,也有些人跑小买卖常往返天津。二十年代中期,从天津传来了有关艳玲的消息:说艳玲已经落入烟花巷,在一个什么高等妓院里。于是村里人便纷纷传说、议论,都说郭永祥缺了大德。这些议论渐渐地模模糊糊地传到李国秀耳中,更增加了她的痛苦。她只有暗中哭泣,喑中咒骂丈夫,默默地为女儿祝福。以后又有人传来消息说:艳玲正在天津挑班唱戏呢,艺名叫白玉霜,捧她的人可多呢!于是村里的人又纷纷传说、议论,都说艳玲那孩子天生就是唱戏的坯子。那嗓音多好,铜铃似的;那长相多俊,仙女似的;那肉皮儿,又细又白,真象玉石霜雪那么白净,怪不得叫白玉霜。李国秀听到这个消息,心情略微宽松些。可是当她向别人打听艳玲到底在哪儿时,有的说在天津,有的说在北京,也有的说在东北,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
  二十年代末,从关外奉天传来了准确的消息:艳玲确实叫白玉霜,确实在奉天带班唱戏。传消息的人叫王子良。王子良是丰润县南青坨村人,当时是奉天市警察局第六分局局长。由于他出自“评剧之乡”,是个戏迷,再加上职业的便利条件,所以,在他管区的戏园子里,弹压席上天天有他的身影。他爱看戏,更好研究戏、编戏,评剧《麻疯女》最初的脚本就是他编写的。白玉霜的戏班来奉天演出,他场场必到。这不仅是因为白玉霜扮相好,能一饱眼福,更主要的是因为白玉霜敢于标新立异,创了许多新腔异调,使这位局长着了迷。
  一次,散戏后王局长要召见白玉霜,刚来奉天的白玉霜不敢不识抬举。她带着戒心去见局长。可当她见到这局长时,很快就有了新印象:局长正派大方,十分健谈,只谈戏剧,没有半点儿轻薄。他鼓励白玉霜:“你的调很中听,还要不断创新。总是老八板就没人听了。京剧、梆子、皮影、大鼓,只要调子受听,都可以往评剧里掺和……”白玉霜很高兴,她从来还没见过这样的好人,心想:这位局长不但没长贼心,而且还是个难得的知音。
  白玉霜与王局长呆的时间长了,话儿说浓了,与局长感情上的距离也缩短了,她问:“听口音,局长是关里人吧?”“对,我是河北省丰润县南青坨村人,离唐山不远。”“哎呀!我也是南青坨人!”白玉霜说完就有些后悔。自从八岁离家以后,从来没跟任何人提起过她的家乡,因为她恨她爸爸,是她爸爸把她扔进了火炕,使她不能堂皇地作人。但她始终想念她那善良可怜的妈妈、这十几年来,她第一次脱口而出“我是南青坨人”,也许是想妈妈心切吧!王局长仔细端详着白玉霜:“我怎么不认识你呀?”“我八岁的时候,爸爸把我卖了。”王子良想起了十几年前村里郭家卖闺女的事:“你就是郭永祥的女儿郭艳玲?”“是——啊,不是。郭永祥他不配当我的爸爸,他心狠,他害苦了我。现在我已经改名改姓了,我随我妈的姓,我妈叫李国秀,我就姓李。”说着白玉霜哭了,在家乡的亲人面前,她诉说了十几年来的辛酸苦辣,她边说边哭,说个没完,哭个没够。
  此后,白玉霜与王局长有一段交往。她死后,王局长还为她写了一篇记念文章《盖棺论》对她做了比较公正的评论。
  五
  三十年代中期,白玉霜在评剧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她从天津唱到北平,从北平又唱到上海。一出《海棠红》震惊了大上海,她又登台又上银幕,于是,“评剧皇后”“电影明星”顶顶桂冠都加到了她的头上。正好应了她二伯母那句话:“大红大紫,名遍天下。”
  白玉霜的妈妈李国秀更是高兴,她心里踏实了:女儿没在火炕里受罪,女儿有出息了,女儿享福了。她的爸爸郭永祥也高兴,但他却觉得,当初那一步真是走对了,如果不卖出去,哪会有今天?还不是当个庄稼老婆子,烧火做饭,挑菜喂猪!
  三十年代末,白玉霜又回到了天津,与当时天津评剧舞台上红得发紫的刘翠霞,唱起了对台戏。此时,南青坨村的老豁李金才正搭白玉霜的戏班,跟包唱戏。因为是同乡,而且又比白玉霜大十多岁,所以,老豁能与她接近,拉拉家常。
  郭永祥、李国秀,这两口子曾托老豁李金才给白玉霜透信儿:想看看她。老豁经过精心设计,找到了一个白玉霜高兴的时刻,跟白玉霜说:“离家都二十多年了,你不想家?”白玉霜一听,顿时由喜转怒:“家?我没家,想啥!”其实白玉霜何尝不想家,她这二十多年的生活途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难啊!幸福的欢笑里,却常常包含着辛酸;痛苦的哀鸣中,又往往蕴育着香甜。她被抬举,她又受糟践……这一切总是矛盾地交织着。现在,她的地位变了,有了人们歌颂的名望,更有了人们羡慕的金钱,应该去看看妈妈了。可当她想起烟花巷那段经历时,心却冷了:我回不了家呀!我永远也回不了家呀!我不能辱没祖宗,耻笑于乡里呀!这是她心灵深处的一个疙瘩,这个疙瘩一直折磨她一生,始终解不开。老豁见她沉思,就打破了僵局:“可家里的人想你呀!你妈、你爸……”白玉霜冷冷地说:“哼,我妈想我,那是真的;他郭永祥想我,是想我的钱。”一提到爸爸,她咬牙切齿,可一提到妈妈,她就伤心落泪,无限凄楚。悲痛之后,她让老豁把自己的照片拿回家去,算是对母亲的安慰。
  1939年,郭永祥在妻子李国秀的劝说、催促下,真的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到天津去看望女儿白玉霜。
  经人引见,白玉霜见了郭永祥。这爷俩虽说从理智上知道,一个是女儿,一个是父亲,但由于二十多年没见面,谁也不认识谁。还是郭永祥先开口:“艳玲,我看你来了。”“你是哪儿的?”“我是你爸爸郭永祥啊,你不是郭艳玲吗?”白玉霜一听“爸爸”两个字,又来了气:“我没有爸爸,我是石头缝迸的!你说的那个郭艳玲早死了,早就叫你扔进火炕烧死了!”郭永祥知道,他伤了女儿的心,对不起女儿。女儿的这种态度,他不嗔咎,不介意,只是真诚地忏悔,现在他低声地央告,向女儿认错:“爸爸对不起你,那时也因为……”“得了得了,我不听!”郭永祥虽然装出一副可怜相,但她没得到女儿的谅解。白玉霜,这个年龄不大,但饱经世故人情的一代名伶,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经过各种各样的事,她看透了人间的一切:那些狰狞的人,有时会装得十分和善;那些和善的人有时会露出狰狞的真面目。天地是个大舞台,人们都在演戏。所以他爸爸怎样说好话,怎样说软话,他都不动心。她说:“好了,好了,别说了。”她从提包里抽出一大叠大面额的钞票,扔在了桌子上。“你既然来了,不让你白来,把这个拿去!就只当我还你的帐,从今以后,我与你之间恩也罢、怨也罢,全部了结。只要活着,我不想再见到你了。记着,我不姓郭,我姓李,是我妈李国秀那个李。你走吧!”说罢,白玉霜拉开房门,扬长而去。
  郭永祥也悻悻地回了家。这个从来没服过软,没听过劝,没碰过钉子的男子汉大丈夫,在女儿面前栽了个大跟头。他后悔不该在女儿面前去找二皮脸,一肚子怒气都倾泻在妻子李国秀身上:“都是你让我去,去!去!人家根本就不认你这个爹和妈,往后就死了这份心吧。”可李国秀并不死心,她暗想:等你死了我再去找女儿。
  六
  善良的妈妈李国秀,怀着对女儿的深深思念和朦胧的希望,在泪水中苦熬岁月,她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女儿。可是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1942年,人们传说白玉霜死了,死在北京协和医院里。郭永祥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反应,他也就只当没有这个女儿了。李国秀听到这个传言后,哭得死去活来。她自我安慰:我的女儿刚三十多岁不会死。这是传言,我不信。早晚有一天我女儿会回来看我的。1954年,李国秀的丈夫郭永祥病死了。不久,他的小儿子,当过解放军的“二头”也病死了。十八岁就被他父亲卖出去当治安军的大儿子,至今没有音信,生死不明,八成也死了。这一切对六十多岁的李国秀是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她绝望了。她仰望苍天:老天哪,为什么这么狠!为什么把一切苦难都加在我的头上!在无限的悲痛中,她从女儿的照片中找出了一张男装照,看,西服礼帽,多英俊;又找出“二头”的戎装照,看,军衣军帽,多威武!两张照片,就象一个人似的。她凝神瞧着,泪水模糊了视线。在迷茫之中,她仍旧确定女儿没有死。
  1956年,村里放映电影,片子是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莲》。电影开演了,秦香莲刚一出场,李国秀就兴高彩烈地对人说:“是这个模样儿,是这个模样儿!我看见闺女艳玲啦,我看见啦!”
  看过电影以后,李国秀萌生了一个念头:上北京,看闺女。有人劝她:“北京的那个是小白玉霜,是大白玉霜的女儿。大白玉霜早就没了。”她不信。她心里盘算:我们艳玲,今年还不到五十岁呢,哪能就没了?非去看看女儿不可。
  不久,在一个回乡探亲的解放军的带领下,她来到了北京,在中国评剧院,找到了小白玉霜李再雯。李国秀看见了“亲人”,先是哭,后又把几十年骨肉分离之苦絮絮叨叨说个没完,李再雯同志象亲人一样待敬她,给吃好饭,领她看好风景。李国秀老太太舒心极了,心想:虽然女儿没有了,外孙女也是一样。
  在满足之中,也有一点小事使她感到别扭,就是小白玉霜始终称她为“奶奶”,没叫过一声“姥姥”。后来她才听小白玉霜说:“白玉霜本不是我的生母,她比我大十二三岁,我也是七八岁就被家里卖了,跟了白玉霜妈妈,我们娘俩一样,都是苦命人。妈妈白玉霜是民国三十一年死的,得的是不治之症子宫毒瘤。”听了这话之后,她确信女儿死了,于是,执意要回家。李再雯同志只得依从了老太太,给她打点了一些东西和六十块钱,买好了火车票,并嘱咐:“奶奶在家闷得慌就再来。”
  1958年,这位孤独的老太太李国秀,住进了南青坨敬老院,在那里过了十年无忧的日子。1968年,享尽了天年,终年七十九岁。
  至此,一代名伶白玉霜及其全家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南青坨村的户口册上,彻底地注销了。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之
责任者
孙万义
责任者
郭艳玲
相关人物
刘墉
相关人物
丁小川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李金才
相关人物
赵小楼
相关人物
张从楷
相关人物
郑锡伍
相关人物
郭永兴
相关人物
刘福芝
相关人物
郭永祥
相关人物
郭永奎
相关人物
郭维莲
相关人物
郭文俊
相关人物
李国秀
相关人物
王子良
相关人物
刘翠霞
相关人物
李再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