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轶闻四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05
颗粒名称: 芦台轶闻四则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2
页码: 215-2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张宗昌理发、女马弁、幸运的大鸟和芦台天桥等故事,其中张宗昌理发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理发师因为害怕而举止失措,张宗昌则表现得友善并给予大洋二十元作为报酬。女马弁则是一则关于一具被解剖的女尸的故事,揭示了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困境。幸运的大鸟则讲述了芦台镇的一位贫困居民因旅长的指责而引起了社会关注,并得到了大量捐款和帮助。最后,芦台天桥的故事则介绍了这座我国铁路史上最早建成的铁木结构的桥梁,为保障旅客安全和方便上下车而建造,也体现了当时铁路建设的成就。
关键词: 宁河县 芦台轶闻 文史资料

内容

张宗昌理发
  北洋军阀张宗昌在1920年前后曾任军长及山东军务督办等职。有一年乘专车过芦台,停车休息时,令人去街里唤一名理发师给他理发(这个理发店座落在芦台中街即现在文化馆的对过),面对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理发师胆颤心惊,举止失措,张宗昌见状使着粗喉咙连声说:“不要害怕”。理完发,张宗昌赏给理发师大洋二十元,理发师不敢收,说:“给大帅理发怎能要钱?”张宗昌说:“为什么不要呢?啊!是了,你是怕我的兵给你抢去。”于是呼唤:“来人!把他送一送”。最后理发师收了钱,由两个大兵送回芦台。
  女马弁
  直奉交战后,有一个营长的马弁因病死葬于芦台。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坟墓无主,芦台中学(即现在芦台一中)有一位教生物的老师,夜间带了几名学生,偷偷将墓掘开,起回尸体,不料却是一具女尸,师生一齐动手对尸体进行分解和处理,将人体骨骼制成标本。如今,80多年过去了,这具骨骼现在仍存放在一个特制的木匣里,妥善地保存在该校科学仪器室。
  幸运的大鸟
  在直奉交战期间,有直系混成十三旅军队驻防芦台,此时芦台有一贫民,姓字不详,只有诨名人称大鸟,夫妻过着穷困日子,后来大鸟病死,妻子生活无着,竟寻短见而死。两个穷人的死,无声无息谁也没有在意,不料听说此事十三旅旅长竟向芦台士绅提出指责说:地方出了这样一位节妇,是整个镇的光荣,你们怎么无动于衷呢?好家伙,旅长一句话,如水投石,立刻使绅商各界诚惶诚恐,奔走不迭,马上募捐了一笔巨款,置办棺椁,大办丧事,并在坟前立了一架孝节牌坊,此牌坊一直到解放后还存在了一个时期,坐火车每经芦台即能望见。
  芦台天桥
  唐山至芦台的铁路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铁路之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唐胥铁路延展到芦台,全长三十二公里,耗银十三万五千两。同年,铁路修到北塘。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修至塘沽,八月修至天津,这就是史称的北洋铁路。说到芦台车站,不能不说车站天桥,它与时任交通总长的张志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渊缘。张志谭(1884-1936年),字伯远,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前清举人。曾充陆军部侯补郎中。1914年任绥远道尹。1917年任内务部次长,同年段祺瑞执政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不久出任参战事务处机要处长。1919年任陆军次长。1920年任内务总长。1921年任交通总长,财政整理会会长,皖系失败后,隐居天津英租界,在新加坡道33号路,有他的洋楼别墅。张志谭在芦台、汉沽、茶淀一带有许多地,在芦台镇内有“张凤叶堂”,包括5间厢房、马号、祠堂等,其母张九太住在那里,每年收租。其母去世后,其三夫人住在那里,每年收租。芦台火车站的天桥就是张志谭任交通总长时修建的。据说,有一次其母张九太从天津回芦台,在芦台下车时,因出站还要横穿东行的铁道,一不小心让铁轨把三寸金莲给崴了,老太太的脚伤的不轻。这使身为交通总长的张志谭心里很是内疚和不安,于是当即指示交通部门修建了芦台火车站天桥。从此车站因有了天桥,上下车旅客的安全才有了保障。据考证,芦台火车站天桥是我国铁路史上最早建成的一座铁木结构的桥,堪称全国第一家。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万义
责任者
张宗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张宗昌理发
相关专题
女马弁
相关专题
幸运的大鸟
相关专题
芦台天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