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86
颗粒名称: 艺术表演类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艺术表演类花会,包括高跷、神兽图舞狮子、青龙事舞龙灯、同善事罗汉会、太平鼓、驾鼓会、打花棍、同乐歌、避瘟圣会和竹马事。这些表演形式多样,结合具体内容,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这些表演需要技巧和力量,在旌旗鼓乐声中进行,给观众带来了壮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关键词: 丰台镇 民间花会 艺术表演

内容

艺术表演类花会主要是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或是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具体内容而编演的花会。
  “同庆歌”,俗称“高跷”丰台高跷的特点是腿高约4尺,表演难度较大,并配有十多个长高凳,由服务人员扛着随会以备演员表演完休息用。另外戏折较多,如“鲁智深醉打山门;”“打渔杀家”;“鱼樵耕读”等。打逗场面精彩,表演细腻,音乐伴奏,腰鼓音锣非常新颖。
  “神兽图”舞狮子,丰台舞狮会特点是狮子个大,数量少以文舞为主,雌雄两狮在举绣球人的引逗下作各种跳、抓、追打、滚、逗等动作。舞狮难度大,费力气,所以舞狮人经常轮换。
  “青龙事”,舞龙灯,两条龙穿梭飞舞、夜间内有照明可喷火。此会和现代其他地方舞龙会相似。
  “同善事”(罗汉会),此会人数众多,与会人员不少于百人,有一定危险性。丰台水旱码头,搬运工人很多,在闲暇之余,人顶人以自乐,后来演变成罗汉会。此会由几十名壮汉身穿青色彩衣叠成人塔七至九层,底座十六人,逐层减少,塔尖一般多用小孩,叠成之后还转动,有时人多可同时叠双塔,此会全国少有,自娱性很强。
  “太平鼓”,此会道具是用钢圈作成直径四十公分左右扇鼓,把手下有铁环伴响,鼓面用宣纸糊成多层,用桐油刷制,鼓面印有各种图案。二十四名少女身着彩衣,一手持鼓,一手拿彩绸竹筷敲打,边舞边打,铁环叮咚伴响,变换各种队形,艺术效果极佳。
  “驾鼓会”,大鼓扁形,十二或二十四面被鼓手挎在腰前,打出一个点。鼓手头扎黄巾,身着红色彩衣,双手飞舞击打,随时变换队形,非常壮观。此会有时与中幡会合演更是锦上添花。
  “打花棍”,近代花会,道具是用一根竹棍,两边穿上铜钱或铁环,棍用彩绸条装饰,打在身上哗哗作响,男女演员列队用花棍打在身上、肩上、脚上,节奏鲜明,队形不断变换,边打边唱,此会在解放初期盛行。
  “同乐歌”,也称地秧歌,是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花会,以扭秧歌为主,也可适当穿插部分戏出及各种人物形象。此会演出方便、随意。
  “避瘟圣会”(篓子灯),人们祈祷新的一年远离瘟疫,去邪避鬼。这道会的角色是判官和各种鬼怪。道具比较新颖,判官是用一把太师椅、用布把四腿糊上画上脸谱,椅背糊布涂黑,下放一条两米长竹片涂黑作纱帽,人头伸入椅内双手拿椅在肩头玩耍。各种鬼怪头用竹篓糊布,画上各种脸谱,人头插入篓中双手举篓玩耍,花会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以驱邪。此会一般是正月十五灯节夜出演,是群会中最后一道会。
  “竹马事”,这是一道皇会。丰台小孙庄有个姓徐的厨师在皇宫御善房任总厨师,在他退休时皇上御赐给他一道会叫“竹马”。内容是萧太后在侍卫和女官的陪同下骑马打猎的情景。八名侍卫和女官身背弓箭,一手持马鞭,一手勒马疆,身挎用竹片和布扎制的竹马,穿梭围剿猎物。这道会的独特之处是马的佩饰和演员的服饰都以黄色为主。因有圣旨皇封所以在每次出会时各道会均去孙庄迎请它安排在首会。
  丰台花会据传说从元代开始,当时以小型杂耍和民间故事小段编演而成,在节庆日自娱自乐。到明清时代随着商贸的发展,外地许多表演形式逐渐传入,当地劳动人民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花会,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经淘汰,其中比较优秀和劳动人民喜爱的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丰台花会。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单佑全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