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放荷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73
颗粒名称: 七月十五放荷灯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社会宁河县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放荷灯活动,人们制作彩色纸荷花灯,放入蓟运河中顺水漂流。活动地点在芦台和丰台镇,人们观赏放灯,街道上有摊位卖荷花灯和小吃。商会出资主办,乐手们演奏伴随着荷灯放置进水中。活动结束后,乐手们在会址处享用夜宴。这一习俗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只能通过回忆重温。
关键词: 宁河县 荷灯 风俗习惯

内容

旧社会,宁河县在农历七月十五有放荷灯的习俗。据传,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在民间也称盂兰节或鬼节。这一天夜晚,是超度亡灵的日子,人们为了思念死去的亲人,常常是用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剪制成衣服、纸钱用火焚之,似乎在那另外世界里的亲人们就吃穿不愁了。而每年一度的七月十五放荷灯,则是人们期望亡灵附在荷花灯上,顺水漂流而投生。
  芦台这片的“荷灯”是用各种彩色纸扎成荷花状,再用经过油炸的纸做成拈心,粘在花心处,点燃后将荷花灯放入蓟运河。美丽的蓟运河南连渤海湾,在没建防潮闸之前,河水便会随着海水的涨潮往东涌,退潮往西涌。勤劳而又聪明的芦台人就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于七月十五鬼节时,随海水涨潮将荷花灯放入水中,数千支色彩斑斓的荷花灯,有红的、粉的、白的,更有那超脱现实的紫荷花、绿荷花、黄荷花。一时间,五颜六色的荷花灯随波逐浪,顺水漂流,溪流宛转、灯光摇曳。河岸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荷花灯虽没有真荷花的亭亭玉立,却更凭添了一种令人心醉的楚楚真情,其景可谓壮观。
  “放荷灯”在芦台已有几百年历史了,据一些老人讲,当年芦台北街大河沿摆渡口以西,电灯房那一段岸边平缓宽敞,便于游人聚集活动,是放荷灯的好去处。还有芦台西小河普济桥北面王家水馆那一段也是放荷灯的主要地点。到放灯的那天,人们把扎好的荷灯运送到早已备好的船只上,向下撒放,有的也站在岸边往下撒放。如果赶上没风没雨的天气,荷灯会随着潮涨潮落而顺水漂流很远的地方,美哉,悠哉,两岸观者如潮,直等到那荷灯远远地漂走,似乎连同对亲人的思念也带了去。
  丰台镇放荷灯活动是在西大桥下还乡河上举行的,到了七月十五的晚上,西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人们吃过晚饭后纷纷向西大桥的码头上拥去。西大街的店铺在这一天的晚上都要挑灯营业,街道两边则摆满了卖荷花灯的,卖香的,各种小吃也夹杂其间。
  荷灯有的是自家制作的,也有在摊上买的。大的有一尺多,小的四五寸,荷灯的底是一块圆木板,四周糊上彩纸折叠和裁剪成的莲花瓣,形状就象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木板中间有的插根蜡烛,也有的是放一根浸透了油的捻子,点亮之后撒入水中,远远望去如数朵莲花盛开在水面。还有些荷灯是西瓜皮做的,把一个西瓜切成两半,将瓜瓤掏空吃掉,然后用刀子将西瓜皮一圈切成荷花瓣状,里面放上油捻,就成了一个荷灯了。
  放荷灯活动是由丰台商会出资主办。在放荷灯之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参加文会的河西音乐会的乐手们先到北村卧龙桥集合。待队伍集齐后,乐手们持笙管笛箫、云锣等乐器一路吹奏,沿还乡河岸到西大桥,行至南村武家楼后,最后转回西大桥下。
  这时,西大桥下三个水道口子下面已经聚集了参加活动的人群,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大大小小的荷灯。岸边上,早已为乐手们准备了两对大鸭子嘴船,船上摆放着桌子、椅子,桌子上堆放着瓜子和各种干鲜果品。乐手们纷纷登上大船,选择位置就座。活动开始后,先烧一沓黄表纸写的祭文祝告上苍,再燃香典礼,然后乐手们奏起超度众生的乐曲,大船缓缓驶向河心。此时,人们各自将手中的荷灯点燃,默默祷告,然后将荷灯轻轻放到水面,荷灯闪烁着紧随船后顺水漂流下去。岸上,人们沿着河岸奔跑着,追逐着自己撒放的荷灯,如果有一盏荷灯熄灭了,就是有一个溺鬼顶走去投胎了。那么撒放荷灯的人就解救了一个冤魂,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就会增福增寿。人们一直追逐着看到自己的荷灯灭了,才高兴地欢呼着离去。
  乐手们乘船引领着一路荷灯行出几里路后,一直看到荷灯全都熄灭了,再随船转至北村卧龙桥上岸,然后到北门外的河西音乐会会址处歇息。这时,商会的操办者早已为乐手们准备了丰盛的夜宴,放荷灯活动则到此结束。丰台镇放荷灯这一习俗一直延至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放荷灯这一古老的习俗随着岁月流逝已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回忆中来重温旧梦。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万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